1.太极拳国内外研究现状.(写论文)详细点
太极拳研究的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华武术》、《武林》、《少林与太极》、《武魂》、《武当》等武术专业期刊03-07年以来刊登的关于太极拳方向的共885篇文章进行整理归类,统计各分类数量比例,分析研究相关内容,探讨太极拳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太极拳分类分析研究 太极拳创立于明末清初,创始人综合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武术中的各种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太极拳发展至今,已涵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其拳理映射着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
如今太极拳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习练人数最多的拳种,深受人民的喜爱和推崇,被誉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和推广太极拳,并成立了很多相应的组织机构,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作为国内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中华武术》、《武林》、《少林与太极》、《武魂》《武当》等武术专业杂志多年来为宣传、普及、发展太极拳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更详细的了解太极拳研究的现状,笔者统计了2003-2007年《中华武术》、《武林》、《少林与太极》等五家杂志刊登的太极拳类文章,将文章进行了归类分析及数理统计。
经过分析研究,把太极拳类文章划分为:太极文化类;太极拳综合技术类;太极拳理论研究;太极拳教学与训练;太极人物及报道等类别。统计各分类数量比例,研究各分类内容,探讨太极拳研究的现状。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3年-2007年《中华武术》、《武林》、《少林与太极》等五家最具代表性及权威性杂志刊登的全部太极拳类文章(论文)共885篇(因武林杂志停刊,故对其只统计至2006年9月)。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查阅2003年-2007年五家武术专业期刊刊登的全部太极拳类文章(论文)共885篇,研究其内容并进行合理分类。
1.2.2数理统计法把885篇论文就太极文化类、太极拳综合技术类、太极拳理论研究、太极拳教学与训练、太极人物及报道等类别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2结果与分析2.1结果统计结果表明,885篇太极拳类文章中关于太极拳综合技术类(太极杂谈)、太极拳理论研究类、太极人物类研究类等文章数量较多。
其中太极拳综合技术类最多,共122篇,占总数的13.78%;太极拳理论研究类文章次之,共84篇,占总数的9.49%;太极人物类文章81篇,占总数的9.15%;太极拳文化类文章80篇,占总数的9.04%;陈式太极类62篇,占总数的7.01%;太极拳教学与训练类文章54篇,占总数的6.10%。以上分类及数量共占据了文章总量的54.57%。
其余类别如练拳感受、太极拳歌谱要诀、太极健身类等文章为补充,分别为48篇,占总数的5.42%;44篇,占总数的4.97%;43篇,占总数的4.85%。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太极拳器械、太极拳规则等方面研究文章分别为11篇、15篇,只占文章总数的1.24%和1.69%,点缀于太极拳类文章中。
2.2分析2.2.1关于太极拳综合技术和太极理论研究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太极拳综合技术和太极理论研究两个方面的论文最多,其中综合技术类122篇,占总数的13.78%,太极拳理论研究类84篇,占总数的9.49%。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与太极拳运动深受人民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习练人数最多的拳种,并且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和推广太极拳,成立很多相应的组织研究机构有直接的关系。
说明人们不但习练太极拳而且研究太极拳,发展太极拳运动。太极拳综合技术也可以说是太极杂谈类,属于研究太极拳共性方面的东西,如:太极拳的方法、作用、地位等,研究范围较广,适合于各类的太极拳。
因此文章数量居多在情理之中。太极理论类属于深层次的对太极拳进行研究总结,包括太极拳历史、太极拳拳理、太极拳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可喜的是近年来关于太极拳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越来越多,与太极拳运动越来越被国家重视、被人民喜爱有关。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每年都举办各种太极拳类活动,包括太极拳培训班、太极拳比赛、太极拳论文报告会等活动。
武术申奥,太极拳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所有这些,极大地鼓舞了太极拳工作者和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对太极拳运动的研究和追求。
太极拳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2.2.2关于太极人物、太极拳文化、太极拳歌谱要诀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关于太极拳人物方面文章81篇,占文章总数量的9.15%。
宣传、推广、普及太极拳运动,与太极拳名人效应密切相关。多年来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太极拳名人倍出。
无论是太极拳历史传奇人物陈王廷、陈鑫、杨露婵,还是现代太极拳传人陈小旺、陈正雷等大师都为太极拳运动的发展普及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和贡献。也正是由于这些名人大师们的明星效应,使越来越多的追星族投入到太极拳运动中来。
调查结果表明,关于太极文化、太极拳歌谱要诀方面的文章分别为80篇占9.04%和44篇占4.97%,与下面要论述的太极健身、太极教学与训练类均属于主体论文类。太极拳受中国古典哲学影响,在形成及发展中始终与古代“阴阳”“、五行”“、太极”理论密切相关。
2.对太极的认识和感受 论文
从太极拳的角度来说,太极拳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武术概念,而是包含着深藏的高雅内涵和高尚的太极文化,从武术方面来说:集于健身、技击、攻防来形成武术的理念;从高雅的武术内涵中衍生出养生、以及人生的哲理:从推手的互为走化也包含了娱乐所在,万物生长相生相克,轮回演变而形成了另一个境界,人生的哲理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犹如太极的两仪相对静止而互相充实形成了一个高雅的状态,太极,诚然是一项高雅的武术,既是武术,也就包含着攻防和抗击的技能,太极的技理越深,也就越认识高雅的太极文化,越懂得和尊重人生的哲理,静心吐纳而养生所得,劲力所达为匡扶正义,从另一个境界去认识,太极(武术)的高峰造极就是为了两仪的互为充实而延续万物生命;也就是为了减少流血和死亡,万物归宗的最高境界就是养生。
3.800字论文,通过你对太极拳的学习和理解,谈一谈这一运动对人的身
给你提供一些材料,你自己编辑整理 打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一) 根据近年来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许多生理学家对中枢神经的研究,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神经系统,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以适应于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
人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因此,任何一种锻炼方法,如果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对全身来说就有很好的保健意义。
太极拳的优越之点就在于此。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
此外,从动作上来讲也是如此,练习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兴趣的运动,经常练习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练架子的时候,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练"推手"的时候,周身感觉活泼,反应灵敏。
这些都有是练拳的人情绪提高与兴趣浓厚的证明。情绪的提高在生理上是有重要的意义的?情绪"提高,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许多试验都证明,做一种运动里用体力之前,仅仅是精神的影响就可以使血液的动力过程、气体代谢等发生改变。对患难与共某些慢性病的人来讲,"情绪"的提高更为重要。
经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机制,同时能够使病人脱离病态心理。这对治疗功效来讲很重要。
以上例子都充分说明,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良好作用。 打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二) 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在中枢神经活动支配下发生的。
就太极拳动作的组成来说,它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是一种用来消除体内淤血的良好方法。
我们知道,全身各部骨骼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压力。呼吸运动同样也能加速。
这一点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太极拳的动作舒展,胸部不要紧张,而且要求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适当配合,这样就可以使呼吸自然,呼吸的效果就会增加,这也就更好地加速了血液与淋巴的循环。
我们经常见到,当一个人胸部、肩训、肘部肌肉紧张用力时,由于胸廓固定,吸气受到限制,结果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练者产生面红耳赤、颈部血管弩张的现象。练太极拳时就没有这种现象。
打太极拳,很多动作、姿势要求气向下沉,即所谓"气沉丹田",这是一种横膈式呼吸,它在医疗与保健上都有作用。胳肌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
腹压增高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液输入右心房,相反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呼吸运动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加强心肌的营养。
此外,横膈的运动又可以给肝脏以有规律性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脏功能的良好方法。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对预防心脏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的调查证实,经常打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影响良好。他们对两组老人进行了机能实验(在一分钟之内,上、下四十厘米高的板凳十五次)结果证明,太极拳组老人心血管功能较好,三十二名老人中除一名不能完成这种定量负荷外,其余都能完成,而且血压、脉搏的反应也都正常。
相反,对照组的老人,年龄越大,完成定量负荷的人越少,出现机能实验不良反应类型(如梯形上升型及无力型反应)的人越多。心电图的检查也同样证明了这点。
心电反应异常的,太极拳组只占百分之二十八点二,而对照组的一般老人则占百分之四十一点三。从这些观察结果不难看出,经常打太极拳可以使心脏冠壮动脉供血充足,心脏收缩有力,血液动力过程良好。
不仅如此,由于经常打太极拳,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改善了体内各器官之间的协调活动,使迷走神经紧张度增高,各器官组织的供血、供氧充分,物质代谢也得到改善,因而,常打太极拳的人发生高血压病及动脉硬化的较少。太极拳组的平均血压为134.1/80.8毫米汞柱,对照组老人为 154.5/82.7毫米汞柱。
动脉硬化率,太极拳组是百分之三十九点五,一般老人为百分之四十六点四。 从身体检查证明,经常打太极拳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廓活动度(预防肋软骨骨化)、肺的通气功能及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影响。
太极拳组的老人的胸部呼吸差及肺活量都比对照组的大。这是因为经常打拳,胸部呼吸肌及膈肌有力,肺组织的弹性好,肋软骨骨化率低。
对于已有肋软骨骨化的老人来说,太极拳深长细匀的呼吸和腹肌膈肌活动,即能增加透气功能,又能通过腹压有规律的改变,使血流加速,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这都有利于保持老人的活动能力。在完成定量活动测验时,太极拳组老人气喘轻,恢复快,原因就在这里。
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
4.有关太极拳的论文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流传,许多轶闻史事仅见于拳术家的言传身教。
1929年扬州金一明的《三十二势长拳》中说:“武当脱胎于少林,少林得法于禽经。”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模仿熊、虎、猿、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结合民间流传的保健运动,创编出了《五禽戏》,华佗因此被尊称为拳术开山始祖。
此后,拳术发展为外内两家:外家是以达摩禅师为祖的少林派,内家是以张三丰为祖的武当派。
南岳国师文进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一书,在谈到太极拳的起源时有记:“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当山诵经。一日,有鹊雀急呼于院中,张氏闻之,由窗中窥见树上有雀,其目下视,地下幡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
太极拳最初是叫长拳、十三势,后来王宗岳根据《周易》阴阳动静的道理名其为太极拳。因为太极拳运动作势,任其自然,无中生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也。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 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拳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太极拳国内外研究现状.(写论文)详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