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水为什么又咸又苦600字论文
不知道你尝没尝过海水,刚进嘴只是有点咸,可马上就又苦又涩,难受之极.要是在海里游泳,突然灌了一口水,那真是一个“呛”字!咳又咳不出来,要是闭眼往下一咽,嗓子可就受罪了.想想也真难为那些龙虾什么的,活在这么难喝的海水里,真不容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那是因为水里有盐.不过海水可不是盐水,海水里的盐绝大多数倒真是我们平常做菜用的盐,纯的盐大名叫氯化钠.我们吃的盐大多是从海水里晒出来的,每一升海水里大约有30克氯化钠,够我们三口之家吃两天的.一升海水里大约还有3到5克其他物质,可这些物质竟然多达80多种,这还只是目前的分析手段能测出来的.如果你说自然界中所有的元素海水里都有,那也不能说不对,因为海水里的物质实在是太多了,也太复杂了.有些物质的含量非常少,少到我们的仪器只能知道海水里有这种物质,可实在不知道它有多少.比如金子,海水里也有,可含量很少,差不多是一个标准50米游泳池装满水后再扔进一块水果糖,你能说池子的水已经甜了吗?海水里的金子就只有这么多,想提取出来需要高超的提取技术和大量的能源.海水里各种物质的比例相当恒定,而且海洋生物已经非常适应了.美国的龙虾到中国来绝不会闹水土不服.海水中的这些物质是经过几十亿年的溶解、冲刷、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这些物质可不是简单地堆在水里的,这些物质与海水一起养育了大海中各种各样的生命,海洋生物也充分适应了海水,而且多数离了海水就不能生存.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可能永远也理解不了海里的鱼儿怎么就不怕咸,而且是又苦又涩的咸.海水中的盐来自地层.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它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咸?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没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海水之所以咸,是因为海水中有3.5%左右的盐,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钠,还有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钾、碳酸钙等.正是这些盐类使海水变得又苦又涩,难以入口.那么这些盐类究竟从哪里来的呢?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刚开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后来由于水流侵蚀了地表岩石,使岩石的盐分不断在溶于水中.这些水流再汇成大河流入海中,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盐分逐渐沉积,时间长了,盐类就越积越多,于是海水就变成咸的了.如果按照这种推理,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水将会越来越咸.有的科学家则另有看法.他们认为,海水一开始就是感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据他们测试研究发现,海水并没有越来越咸,海水中盐分并没有增加,只是在地球各个地质的历史时期,海水中含盐分的比例不同。
2.求一篇关于海水淡化论文~~!
21世纪的朝阳产业--海水淡化一.全球水危机 21世纪将是水的世纪。
20世纪初,国际上就有"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的说法,第47届联合国大会更是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号召世界各国对全球普遍存在的淡水资源紧缺问题引起高度警觉。 从全球范围来看,根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消耗量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
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近1/3的人口(23亿)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中国是其中之一。中国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名列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 l/4,位居世界第109位,而且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有10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起码的生存线,那里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500立方米。目前我国有300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他们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沿海地区,水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有专家估计,2030年前中国的缺水量将达到600亿立方米。因此,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淡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
二.解决水危机的途径--海水淡化 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可谓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有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
解决淡水紧缺问题有很多途径,核心原则是"开源节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可建蓄水工程;地表水资源贫乏地区,可实施跨流域调水;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此外还有废水利用、治理水污染、节约用水等。 "开源"方面,在我国,地下取水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为此几十年来兴建了一批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并大力提倡和推动污水回用和水的再利用。
但兴建新的蓄调水工程,投资比过去大大增加,而跨流域引水则随着调水距离越来越远,调水成本越来越高,加上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和间接经济影响以及引水的质量问题,远距离调水的传统办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加淡水资源的总量,我国淡水紧缺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我国海岸线的总长为32647公里,被列为海洋大国,而且沿海和中西部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地下苦咸水资源,在地下取水和跨区域调水受到越来越多的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水和苦咸水资源,进行海水(苦咸水)淡化就成为开源节流、解决我国淡水紧缺的一条有效的重要战略途径。而且,发展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向大海要淡水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三.海水淡化技术及发展1. 海水淡化方法 海水淡化,亦称海水脱盐,是通过装置和设备除去海水中盐分并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海水淡化的方法可分为蒸馏法和膜法。
海水淡化的蒸馏法主要有:多级闪蒸(MSF)、低温多效(LT-MED) 和压汽蒸馏(MVC)三种技术。前两种技术主要采用蒸汽作热源,多与电厂结合、抽取透平的乏汽制造蒸馏水。
压汽蒸馏技术是 利用热泵蒸发技术,它仅使用电能,应用对象主要是没有热源的岛屿地区。膜法主要指反渗透(RO)技术,它利用半透膜,在压力下允许水透过而使盐分和杂质截留的技术。
海水淡化是当今世界竞相研究的高新技术,美、法、日、以色列等国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而且已形成海水淡化产业。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5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也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海水淡化专门人才,组建了一些专门科研开发机构,在蒸馏淡化、反渗透两大技术领域,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攻关,多项工程的实践,已具有较丰富的经验。
但由于人们对海水淡化的认识不完全,国家经费投入少,使这项技术不能得到很快地发展。2.海水淡化的能耗与成本 在海水淡化技术已成熟的今天,经济性是决定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
在国内,"成本和投资费用过高",一直被视为是海水淡化难以大胆使用的主要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问题。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淡水取用方式主要有地下取水、远程调水和海水(苦咸水)淡化三种。
开采地下水作为一个重要的开源措施,工程量小、成本低,这是很吸引人的优点,但地下取水受资源条件限制很大,而且许多地区多年来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已形成地下漏斗,造成房屋倾斜,甚至导致了海水倒灌等环境危害,地下水的开采已经受到制约。 远程调水,目前并没有把工程投资费用以及被引水地区的间接经济损失计算在内,仅以日常运行费用、管理费计算其成本,这与真正成本相差很大。
其实引水工程,除了巨额的投资之外,还要占用大量耕地,还存在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等问题。如引黄济青(岛)工程,占地达6.2万亩,还会造成黄河断流、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经济上是难以估量的。
80年代实施的引滦入津工程,时至今日每立方米成本仍达2.3元左右,距离天津市民。
3.海洋资源 论文
气候变迁 海洋生物资源保育刻不容缓 瑞秋.卡森(RachelCarson)是 全球环保运动的先驱,她在1962年写 的《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 g),引起美国国会和世界各地的热烈 反响。
当时掀起的环保运动一直延续 到现在,她因而被美国《时代》杂志 评为20世纪影响人类历史的重要人物 之一。 瑞秋其实是一位海洋生物学者, 她在《海之滨》、《在海风下》提 到:“各种生物,从最小的到最大 的,生死大权全操控在海洋手中。”
海洋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母亲,从最 小的生物如细菌、病毒,到最大的生 物,如体长超过30米,体重可以达200 吨,心脏像一部汽车那么大,动脉血 管可以让小朋友爬过去的蓝鲸,它们 都生活在海洋中。 海洋在全球气候的调节和稳定上 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有海洋调 节气候,地球才适合生物生存。
洋流 是平衡与传送地球热量的重要动力, 而大洋输送带更与全球气候平衡有相 当重要的关系。根据联合国跨政府气 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ntergovennenta- Panelol一ClimateChange,IPCC)的 报告:全球气候逐渐暖化,海平面上 升,北半球冰的覆盖缓慢减少。
许多 证据都显示,气候变迁己成事实。面 对剧烈的气候变迁,海洋生物该何去 何从呢? 不能迁徙就须改变 气候变迁在海洋中造成的问题与 二氧化碳有关。
陆地上的二氧化碳增 加,水中的二氧化碳也增加,海水越 来越酸,使得珊瑚、贝类、九孔虫等 的钙化作用降低,因而不利于珊瑚礁 的形成,也不利于其它具有钙质骨骼 的生物生存。温室效应使得海平面上 升,海平面上升会对沿岸生物和浅海 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冲击。
此外,气候变迁使得台风频率及 强度增加,暴雨增加,自然灾害更频 繁。气候变迁也可能导致沙尘暴增 加,造成光度降低,甚至把陆上病菌 带到海洋,引起海洋生物病变。
十余 年前加勒比海的珊瑚深受疾病蔓延危 害,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才发现,原 来是撤哈拉沙漠的沙尘暴使得病原飘 过大西洋,一直飘到加勒比海沉降后 所引起的。 海洋生物可分为浮游生物、游泳 生物及底栖生物3大类,它们应对气候 变迁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原地不 动忍受它:一是迁徙逃避。
浮游生物 的游泳能力有限,无法抵抗水流,但 是世代短,可透过基因改变而演化存 活下来。游泳生物的移动能力强,遇 到环境变迁可以迁移到适合生活的地 方。
底栖生物住在海底,大部分无法 移动或移动能力有限,主要靠释放幼 苗随水漂流的方式移动,这类生物在 环境变迁时最敏感,也最容易受伤 害。 综合而言,海洋生物遇到气候变 迁时可能会产生一些改变。
上一代遇 到温度升高,耐温的存活下来,不耐 温的被淘汰:经由基因改变,下一代 忍受高温的能力可能提升一些。至于 基因改变速度是否跟得上环境改变速 度,就与生物本身的世代长短有关。
有些生物几小时一个世代,如浮游植 物一天完成两个世代,改变很快:有 些生物世代很长,如珊瑚可以活几百 岁,所以适应能力比较差;有些小鱼 的生命只有几年,或许仍能演化出新 的适应机制,但是气候变迁速度太快 时,也可能来不及产生遗传上的改变 来应付环境变迁。 预估2048年无鱼可捕 所谓海洋的基础生产力是指:浮 游植物行光合作用时,会把无机的二 氧化碳固定下来变成碳水化合物,然 后传给浮游动物、小鱼、大鱼、海洋 哺乳动物加以利用,也就是在海洋食 物链中传递。
而海洋生产力的高低受 到海水营养盐浓度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海中营养盐会慢 慢下沉,形成海底营养盐丰富,而海 面营养盐不足或贫乏的情况。
台风来 袭时,会把深处的营养盐经由搅动带 上来,海洋生产力就会提高。如果有 涌升流把深处的营养盐不断地送到海 洋表层,也能提高海洋生产力。
由于 温带海域的季节变动明显,所以海洋 的生产力也会有明显的律动,如春秋 季的海水混合良好,生产力就比较 高。 许多科学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 迁导致海表水温升高,因而导致海洋 基础生产力降低。
因为海洋基础生产 力(叶绿素甲含量)与浮游动物的生 物量成正比,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与定 栖性鱼类的产量成正比,所以全球气 候暖化到最后会导致海洋渔产量降 低。 不过,海表水温升高并不是造成 海洋资源枯竭的最主要原因。
2006年 底,一项国际性的重要研究指出,全 世界大约有1/3的鱼类族群处于枯竭状 态,而且枯竭速度仍在加快。倘若按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预估到2048 年,海洋就几乎无鱼可捕。
其原因除 气候变迁影响外,最重要的是人类过 度捕捞、海洋污染,以及海洋生态遭 受破坏所造成的环环相扣效应。 气候吸化冲击渔获t 根据相关海洋研究显示,近年一 些国家海洋渔业资源己呈枯竭状态, 除渔民的过度捕捞外,污染与气候变 迁也是原因。
由于气候变迁直接反应 在海况与海表水温上,因而影响渔业 资源的分布。 以台湾西部重要渔产乌鱼为例, 每年冬至前后,乌鱼顺着大陆沿岸洋 流迁徒,从江浙沿海一带南下到台湾 海峡产卵。
乌鱼最喜欢聚集的水温是 20℃~24℃,也就是冷暖水团交界 处,渔民在台湾海峡捕鱼,收获丰 盛,便把乌鱼称为“乌金”。不过如 果水温升高,乌鱼可能就不来了。
现 在每年游到台湾海峡的乌鱼数量一直 在减少,气候变迁是。
4.王岩的学术论文(*为通讯作者)
1. 朱生博,王岩*,王小冬,王伟良,董向全.不同放养和管理方式下三角帆蚌养殖水体的浮游生物和初级生产力.生态学杂志,待刊.2. 王小冬,王岩*,王伟良,董向全,朱升博.不同放养和管理方式下三角帆蚌养殖水体化学因子特征.水产学报,待刊.3. 林青霞,王岩*,高吉华,朱生博,王伟良.2007.不同地区三角帆蚌养殖水体的水质.上海水产大学学报,待刊.4. 高吉华,王伟良,王岩*,王小冬,林青霞,朱生博.2007.吊养在池塘不同水层中的三角帆蚌的生长.淡水渔业,37(4),待刊.5. Wang Y*, Kong L, Li K, Bureau, D P. 2007. Effects of ration level and feeding frequency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carcass composition of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reared in net pens. Aquaculture, in press.6. Cui Z, Wang Y*,Qin J. 2007. Temporal changes in body mass, body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sm of gibel carp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during food depr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3(3), 215-220.7. Guo J, Wang Y*, Bureau D P. 2007. Inclusion of rendered protein ingredients to substitute fish meal in diets for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Nutrition, 13(2), 81-87.8. 熊瑛,王岩*. 2007.分级对银鲫生长和个体大小差异的影响.水产学报,31(2),220-225.9. 李翠,王岩*. 2007.异育银鲫经过在低温下绝食后的补偿生长.中国水产科学,14(1)113-119.10. 崔正贺,王岩*. 2007.初始体重差异对异育银鲫补偿生长的影响.海洋与湖沼,38(1) 8-14.11. Wang Y*, Kong L, Li C, Bureau D P. 2006. Effect of replacing fish meal with soybean meal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carcass composition of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261, 1307-1313.12. Wang Y*, Guo J, Li K, Bureau D. 2006. Effects of 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levels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252, 476-483.13. Wang Y*, Guo J, Cui Z, Bureau D. 2006. Replacement of fish meal with rendered animal ingredients in feeds for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252, 421-428.14. Cui Z, Wang Y*.2006.Compensatory growth of group-held gibel carp, following food deprivation. Aquaculture Research, 37, 313-318.15. 王岩*,王小冬,董向全,王伟良.2006.利用配合饲料饲养三角帆蚌的试验.淡水渔业,36(4),22-25.16. 孔令军,王岩*.2006.网箱养殖鮸状黄姑鱼停喂后的补偿生长.中国水产科学,13(4),591-596.17. 王小冬,王伟良,董向全,王岩*. 2006.放养和管理方式对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5(3),315-320.18. 郭锦路,王岩.2005.鱼类廉价蛋白源的研究进展.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4(3),307-312.19. 李蕾,王岩*,楼宝.2005.接种密度和面包酵母投喂水平影响蒙古裸腹溞种群增长和生产量.中国水产科学,12(3),252-259.20. Wang Y*, Cui Y, Yang Y. 2005. Partial compensatory growth in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 niloticus) following food depr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1(5), 389-393.21. Wang Y*, Li X, Qin J. 2005.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food conditions on a euhaline cladocera, Moina mongolica Daday (Cladocera: Moinidae). In Larvi 2005. European Aquaculture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No 36, 556-560.22. 王岩.2004.海水池塘养殖模式的优化:概念、原理与方法.水产学报,. 28(5), 568-572.23. Wang Y*, Cui Y, Yang Y. 2004. Compensatory growth in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 niloticus) reared in seawater, following restricted feeding. Chin. J. Oceanol. Limnol, 22(4), 412-420.24. 王岩*,李轩.2004.食物组合与投喂方法对蒙古裸腹溞生长与繁殖的影响.水产学报,28(3), 343-346.25. 陈桃英,王岩*,黄长智,胡师衡,张俊.2004.蒙古裸腹溞与褶皱臂尾轮虫的种间关系.应用生态学报,15(7),1253-1256.26. 王岩*,崔正贺.2003.鱼类补偿生长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2(3),260-264.27. 王岩.2003.食物水平和初始体重对杂交罗非鱼生长和个体生长分化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4(2),237-240.28. 王岩*,何志辉.2003.海水鱼类和甲壳动物活饵料培养的研究进展.《世界水产养殖科技大趋势》,海洋出版社,246-265.29. 陈桃英, 王岩*.2002.连续孤雌生殖对蒙古裸腹溞生殖能力的影响.水产学报,26(6),498-502.30. Wang Y*, Cui Y, Yang Y. 2002. Reduced growth in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 niloticus) reared at an intermediate stocking density. Chin. J. Oceanol. Limnol, 20(4), 344-348.31. 王岩.2001.海水养殖罗非鱼补偿生长的生物能量学机制.海洋与湖沼,32(3),233-239.32. 王岩*,何志辉.2001.温度和盐度对蒙古裸腹溞种群增长能力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2(1),91-94.33. He Z, Qin J, Wang Y, Jiang H, Zhao W. 2001. Biology of Moina mongolica (Moinidae, Cladocera) and perspective as live food in marine fish larvae: review. Hydrobiologia, 457, 25-37.34. Wang Y, Cui Y, 。
5.跪求一篇有关海洋环境的论文,自己写的哦~是选修课要的~所以业 爱
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海难救助制度的影响 论文随着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威胁日趋严重化,海洋环境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已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海洋环境,减少或避免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海上油污作为海洋环境污染的一种,其中的一种主要污染源是船舶的意外事故和经常性的排污操作所造成的海上污染损害。 因此,当这类意外事故发生时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减少或避免海洋污染损害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实际上也就对海难救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有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船舶及时进行救助,如何鼓励救助人积极进行救助,如何明确救助人与被救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等,而这些又是传统的海难救助制度所不能完全解决的。
因此,作为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海难救助制度中的一些原则、规则须不断地发展以更好地调整这些法律关系。从海难救助制度发展的轨迹来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现代海难救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呈现出如下特点和趋势:一、自愿原则具有相对性自愿是指救助人进行救助作业活动并非基于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
根据传统的海难救助制度,假如是基于法律或合同之义务进行救助作业活动则不是自愿的,不能形成海难救助制度中的海难救助关系,如船员对本船在遇险时提供的各种劳务、引航员对船舶的引领、国家消防职能部门进行的灭火等行政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或者是基于合同的约定,或者是基于法定的职责。 但是,随着海上航行风险的不断变化,特别是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之后,传统的海难救助制度中的自愿原则发生了明显变化,沿岸国为保护其沿岸海洋环境,往往会在出现可能对海洋环境构成威胁的情况下,采取积极的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若仍然严格适用传统的自愿原则,则救助人没有救助报酬请求权,这不利于鼓励救助人采取积极的救助措施进行救助作业,也不符合海事立法的宗旨。二、请求救助报酬突破了“无效果,无报酬”的限制按照传统习惯,救助行为必须有效果,这是救助报酬请求权成立的一个前提。
如果救助行为没有获得效果,救助人与被救助人之间不存在因救助财产而形成的债的法律关系,即不发生救助报酬请求权以及保证该权利实现的附属权利,如留置权、船舶优先权等。这也就是《1910年救助公约》所确立的有名的“无效果,无报酬”原则,在1980年以前的“劳氏救助合同标准格式”中一直沿用了这一原则,我国《海商法》第179条中也同样引入了这一原则。
但是,很明显随着海上风险的不断变化,“无效果,无报酬”原则已不适应海上救助新形式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救助具有污染环境危险的船舶或者船上所载货物时,这一原则很不利于救助作业的实施。为了鼓励救助人对构成环境污染损害危险的船舶或者船上所载货物积极进行救助,以减少或避免对海洋环境的损害,保护海洋环境。
《1989年救助公约》的第14条规定:如一船或其船上货物对环境构成了损害威胁,救助人对其进行了救助作业,但根据第13条所获得的报酬少于按本条可得的特别补偿,他有权按本条规定从该船的船舶所有人处获得相当于其所花费用的特别补偿①。这也就是有名的“特别补偿”条款。
在我国《海商法》的第182条对此也有规定,该条规定:“对构成环境污染损害危险的船舶或者船上货物进行的救助,救助方依照本法第一百八十条规定获得的救助报酬,少于依照本条规定可以得到的特别补偿的,救助方有权依照本条规定,从船舶所有人处获得相当于救助费用的特别补偿。 ” “劳氏救助合同标准格式”的1980年版中,在“无效果,无报酬”原则的基础上引入著名的“安全网条款”(safety-net clause)。
根据该条款,救助人对载有油类的遇险船舶进行救助时,即使没有取得成功或救助人由于受阻未能完成救助工作,只要救助人、其雇佣人员或代理人没有过失,救助人也可得到救助费用和不超过该费用15%的补偿,从而有限地扩大了传统的“无效果,无报酬”原则的使用范围。 但是,安全网条款仅使用对油轮或部分装载货油的船舶进行的救助,对其他有可能损害海洋环境的危险品的救助尚不适用。
吸收《1989年救助公约》的立法精神,我国《海商法》第182条第2款还规定:救助人进行前款规定的救助作业,取得防止或者减少环境污染损害效果的,船舶所有人依照前款规定应当向救助方支付的特别补偿可以另行增加,增加的数额可以达到救助费用的百分之三十。 受理争议的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认为适当,并且考虑到本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可以判决或者裁决进一步增加特别补偿数额;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增加部分不得超过救助费用的百分之一百。”
由此可知,在对构成海洋环境污染威胁的船舶或船上货物进行救助时,不再受传统“无效果,无报酬”原则的约束,而实行无效果亦有报酬的特殊原则。 不过在适用这一原则时,救助人不能有过失,《1989年救助公约》的第14条第5款规定:“由于救助方的过失未能防止或者减少环境污染损害的,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地剥夺救助方获得特别补偿的权利。”
对此我国《海商法》的第182条第5。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海水中盐度相关毕业论文(海水为什么又咸又苦600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