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比较论文要怎么写
元康之英”过后,有作为的便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陶渊明和谢灵运了。
陶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开山;谢是“元嘉之雄”,山水诗的鼻祖。他们是试图从体制中解脱自己的一代。
由汉末党锢、“古诗十九首”到建安、正始以迄太康,痛苦得太久了,而且他们的实践几乎都证明着这一点:要想在实际的政治生活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近乎徒劳的,甚至,“仅免刑”也难得,往往倒是“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从汉末至西晋,除了短暂的建安时期外,知识分子走的是一条为保命而不断退却的路。
他们放弃了道德,放弃了正义,放弃了良心,最后甚至放弃了是非判断力,放弃了现实感受力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他们恍然大悟,终于“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掉转头去,向自然寻求了。陶渊明找到了朴实宁静充满人间温情的田园,谢灵运则纵情于清新神奇一尘不染的山水。
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远遁,同时也是一种对现实叛变的姿态,他们的行为反证着现实的黑暗。这里固然有逃避伦理责任的味道,我们也尽可以批评他们把世界及世界上可怜的百姓毫不怜悯地拱手给暴君乱臣而独善其身,但孤单的个人在那个时代实际上也只有这一条路。
他们不能改变社会的肮脏与险恶,但他们以自己的行为标示出一片洁净与宁和;他们不能反抗普遍存在且不可动摇的专制与黑暗,但他们在山水田园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的个性。这种洁净,这种自由个性,不绝如缕的为中华民族提供理想生活的范式,从而使人知道在“践踏人,侮辱人,不把人当人”(马克思语)的专制之外,还有别样的生活,从而带着希望去反抗现实,追求未来。
这就是他们的价值之所在。 展开。
2.谢朓与谢灵运山水诗比较,这个论文该怎么来写
首先从两位的生平切入,诗人的各人阅历对其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一生仕途平坦,只是最被诬陷下狱而死。一般仕途坦荡之人诗书不会那么卓绝,我个人为要论其诗歌与谢灵运的高低,那真是高下立判,不会是因为都姓“谢”吧?
而谢灵运虽儿时聪颖显达,但是性格狂妄自大以致仕途多舛。所以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所以其山水诗自立一派,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影响深远。
具体你要乐意听,我再细谈吧。百度百科上也很详细的。
3.谢灵运山水诗对山水诗发展有什么影响
谢灵运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4.谢灵运在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
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谢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才学出众,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与从兄谢瞻、谢晦等皆为谢氏家庭中一时之秀。
他本来在政治上很有抱负,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宋初刘裕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谢灵运也由公爵降为侯爵,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这自然使他心怀愤恨。
《宋书》本传说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故自出任永嘉太守之后,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他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且“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一方面以此举对抗当政,发泄不满,同时也在山水清音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与此相关,好佛的谢灵运早就有师事慧远的愿望,他的思想也深受慧远的影响。他在《辨宗论》里就主张“去物累而顿悟”,其《游名山志序》说:“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所适。
今滞所资之累,拥其所适之性耳。……岂以名利之场,贤于清旷之域耶!”只有倘佯于山水之间,才能体道适性,舍却世俗之物累。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如《南史颜延之传》载:“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此外,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锺嵘《诗品》卷中引);锺嵘说谢诗 “名章迥句,处处间起;典丽新声,络绎奔会”(《诗品》卷上);萧纲也说 “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与湘东王书》)。
一方面,与颜诗的“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相比,谢诗显得“自然”;另一方面,当人们读厌了那些 “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而一接触到谢诗中那些山姿水态与典丽新声时,自然会感到鲜丽清新、自然可爱。关于谢诗的“自然”,唐释皎然在《诗式》卷一《不用事第一格》中说:谢诗的“自然”,既不同于李陵、苏武那种“天与真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的自然,也不同于曹植等人那种“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的自然,而是“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琢磨锻炼。以此而能达于自然,这正是谢诗胜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
王世贞说:谢灵运诗“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则非馀子所可及也”(《读书后》卷三)。 沈德潜还曾将谢诗与陶诗作过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
(《说诗晬语》卷上)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如其《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划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狖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于山水景物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开阔的洲渚,茂密的松林,蜿蜓的蹊径,淙淙的流水,嫩绿的初篁,鲜紫的新蒲,自娱的群鸟,像是把景物公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向读者展示眼前的一切。
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确是清新自然的,然其刻划描摹之功,不经过一番苦心琢磨和精心锤炼是达不到的。
5.谢灵运在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
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谢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才学出众,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与从兄谢瞻、谢晦等皆为谢氏家庭中一时之秀。
他本来在政治上很有抱负,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宋初刘裕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谢灵运也由公爵降为侯爵,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这自然使他心怀愤恨。
《宋书》本传说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故自出任永嘉太守之后,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他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且“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一方面以此举对抗当政,发泄不满,同时也在山水清音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与此相关,好佛的谢灵运早就有师事慧远的愿望,他的思想也深受慧远的影响。他在《辨宗论》里就主张“去物累而顿悟”,其《游名山志序》说:“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所适。
今滞所资之累,拥其所适之性耳。……岂以名利之场,贤于清旷之域耶!”只有倘佯于山水之间,才能体道适性,舍却世俗之物累。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如《南史颜延之传》载:“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此外,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锺嵘《诗品》卷中引);锺嵘说谢诗 “名章迥句,处处间起;典丽新声,络绎奔会”(《诗品》卷上);萧纲也说 “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与湘东王书》)。
一方面,与颜诗的“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相比,谢诗显得“自然”;另一方面,当人们读厌了那些 “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而一接触到谢诗中那些山姿水态与典丽新声时,自然会感到鲜丽清新、自然可爱。关于谢诗的“自然”,唐释皎然在《诗式》卷一《不用事第一格》中说:谢诗的“自然”,既不同于李陵、苏武那种“天与真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的自然,也不同于曹植等人那种“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的自然,而是“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琢磨锻炼。以此而能达于自然,这正是谢诗胜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
王世贞说:谢灵运诗“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则非馀子所可及也”(《读书后》卷三)。 沈德潜还曾将谢诗与陶诗作过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
(《说诗晬语》卷上)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如其《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划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狖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于山水景物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开阔的洲渚,茂密的松林,蜿蜓的蹊径,淙淙的流水,嫩绿的初篁,鲜紫的新蒲,自娱的群鸟,像是把景物公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向读者展示眼前的一切。
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确是清新自然的,然其刻划描摹之功,不经过一番苦心琢磨和精心锤炼是达不到的。 。
6.怎么写论文跨越两百年的山水田园之缘——谢灵运与王绩山水田园诗之
怎么写论文跨越两百年的山水田园之缘——谢灵运与王绩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建议看看这个,要做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推荐一个网站 ,里面的毕业设计什么的全是优秀的,因为精挑细选的,网上很少有,都是相当不错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别的相关范文很多的,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范文写作网站,希望对你有帮助,这些精选的范文网站,里面有大量的范文,也有各种文章写作方法,注意事项,应该有适合你的,自己动手找一下,可不要照搬啊,参考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那才是自己的。
如果你不是校园网的话,请在下面的网站找:
毕业论文网: 分类很细 栏目很多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开题报告:
实习论文:
写作指导:
7.1、谢灵运的山水诗的特点和意义
诗是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名篇,大约作于元嘉元年至三年之间。
在宋景平元年谢灵运辞职回到故乡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的庄园里,他在此修建石壁精舍后,潜心读书、诵经、礼佛。感慨甚多。
面对湖光山色,他智海翻腾,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诗篇的末尾四句,写出游后所悟的玄理。
诗人认为,一个人只要淡泊名利,便会置穷达荣辱于身外,不受其牵累,只要精神上恬静和惬意,就会觉得心性与自然常道相通为一。人生在世,要顺情适性,随遇而安,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全诗融情、景、理为一体,寓情于景,景中含情,诚如王夫之所评:“谢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古诗评选》)。 谢灵运作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重要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
他坎坷的一生和佛教有着无法解开的缘份,他最为突出的山水诗成就也很大程度地缘于佛教思想的影响。上一首诗中就体现出很强的玄理(佛理)思想。
谢灵运(三八五至四三三),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谢灵运这位淝水之战前敌指挥之一谢玄的孙子,是东晋南北朝最重要的门阀士族谢家的子弟,从小受着特殊的厚待和众人的瞩目。
因为谢家三代单传,为了使谢灵运顺利成人,信奉道教的家庭就把他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于是,谢灵运就有了“客儿” “阿客”的小名,后代人也习惯称他为谢客。
寄居钱塘时,笃志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谢灵运十五岁时回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十八岁就袭封康乐公,家世显赫,加上自身才华出众,更免不了如中国的传统知识份子一样拥有一番天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他在政治上所代表的王、谢等门阀世族,与当时执政的出身比较寒微的刘宋王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虽然自恃甚高,以为可以参与政要,但却一直不被重用。
谢灵运在官场生涯中几经挫折。到三十八岁时任永嘉太守时,他对政治已开始有所怨倦,寄情于山水,后来辞官回会稽,凿山浚湖,探奇访胜,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
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云:“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政治上的不得志,使谢灵运转而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山水,并在诗歌领域中成为一代巨匠。 晚年任临川内史,在政治纠纷中因谋反被收。
最后在广州被杀。 谢灵运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文字之美与颜延之并称江左第一,名动京师。
《南史·颜延之传》中说,颜延之与谢灵运以辞采齐名,而快慢不同。宋文帝刘义隆有一次命题让他俩作诗,颜很决就交了卷,而谢则好一会儿才完成。
颜延之曾问诗人鲍照:“我与灵运相比优劣如何?”鲍照回答说:“灵运的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你的诗则若铺锦列绣,也是雕缋满眼。”南朝梁代的著名诗人兼诗评家钟嵘在他所著的《诗品》中也引汤惠休的话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
古人的所谓“芙蓉”,指的是荷花,亦称莲花,而不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芙蓉花。自此,“出水芙蓉”、“芙蓉出水”或“初发芙蓉”、“芙蓉初发”便成为形容诗文词句清新可爱、美妙自然的一句成语。
正如我们众所周知的,莲花是佛教中的重要象征物,鲍照的评价不经意地点中谢灵运一生与佛教摆不脱的缘份。 谢灵运自身向佛的心愿可以从他申请参加高僧慧远的僧社一事深刻反映。
僧社又叫法社、莲社、净社、香火社等,是崇奉佛教的官僚贵族和在家居士同僧人结成的信仰团体。最早的莲社是由净土宗的先驱者,东晋高僧慧远创办的。
慧远“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伟,风鉴朗拔”。他对祖国文化的深厚修养,以及风度魅力,对士大夫很有吸引力,使得“宿儒英达,莫不服其远致”。
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一百二十三人,都“弃世遗荣,依(慧)远游止”。慧远于是和他们集于庐山北面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往生西方净土。
这样,中国的第一个莲社便产生了。莲社的创立开辟了僧俗交游的新蹊径。
当时人选的条件比较苛刻,谢灵运一度被拒之门外。他的十世孙、中唐诗僧皎然对他十分推崇,曾说“康乐公(谢灵运)早岁能文,性颖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诗式》卷1)而唐末诗僧齐己却否定“心地更精”的说法,认为“谢灵运欲入社,远大师以其心乱,不纳”,“谢公心乱入无方。”
很可能由于顿悟说尚未被当时的佛教界普遍接受,谢灵运主张顿悟说,佛教界的正统派人物认为他“心乱”,为了加以压制,以便不惹出麻烦,干脆连佛教的外围组织也不让他加入。但是正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谢灵运的自身心愿和他的佛学修养(已经有些让当时的佛教高僧感到担心)。
据楼宇烈先生的《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一部简要的原始资料——<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编后》指出: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并不仅仅是出家僧人的信仰,而且有着极其广泛的世俗信仰者做其基础的。特别是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信仰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字著。
8.1、谢灵运的山水诗的特点和意义
诗是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名篇,大约作于元嘉元年至三年之间。
在宋景平元年谢灵运辞职回到故乡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的庄园里,他在此修建石壁精舍后,潜心读书、诵经、礼佛。感慨甚多。
面对湖光山色,他智海翻腾,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诗篇的末尾四句,写出游后所悟的玄理。
诗人认为,一个人只要淡泊名利,便会置穷达荣辱于身外,不受其牵累,只要精神上恬静和惬意,就会觉得心性与自然常道相通为一。人生在世,要顺情适性,随遇而安,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全诗融情、景、理为一体,寓情于景,景中含情,诚如王夫之所评:“谢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古诗评选》)。 谢灵运作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重要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
他坎坷的一生和佛教有着无法解开的缘份,他最为突出的山水诗成就也很大程度地缘于佛教思想的影响。上一首诗中就体现出很强的玄理(佛理)思想。
谢灵运(三八五至四三三),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谢灵运这位淝水之战前敌指挥之一谢玄的孙子,是东晋南北朝最重要的门阀士族谢家的子弟,从小受着特殊的厚待和众人的瞩目。
因为谢家三代单传,为了使谢灵运顺利成人,信奉道教的家庭就把他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于是,谢灵运就有了“客儿” “阿客”的小名,后代人也习惯称他为谢客。
寄居钱塘时,笃志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谢灵运十五岁时回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十八岁就袭封康乐公,家世显赫,加上自身才华出众,更免不了如中国的传统知识份子一样拥有一番天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他在政治上所代表的王、谢等门阀世族,与当时执政的出身比较寒微的刘宋王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虽然自恃甚高,以为可以参与政要,但却一直不被重用。
谢灵运在官场生涯中几经挫折。到三十八岁时任永嘉太守时,他对政治已开始有所怨倦,寄情于山水,后来辞官回会稽,凿山浚湖,探奇访胜,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
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云:“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政治上的不得志,使谢灵运转而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山水,并在诗歌领域中成为一代巨匠。 晚年任临川内史,在政治纠纷中因谋反被收。
最后在广州被杀。 谢灵运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文字之美与颜延之并称江左第一,名动京师。
《南史·颜延之传》中说,颜延之与谢灵运以辞采齐名,而快慢不同。宋文帝刘义隆有一次命题让他俩作诗,颜很决就交了卷,而谢则好一会儿才完成。
颜延之曾问诗人鲍照:“我与灵运相比优劣如何?”鲍照回答说:“灵运的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你的诗则若铺锦列绣,也是雕缋满眼。”南朝梁代的著名诗人兼诗评家钟嵘在他所著的《诗品》中也引汤惠休的话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
古人的所谓“芙蓉”,指的是荷花,亦称莲花,而不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芙蓉花。自此,“出水芙蓉”、“芙蓉出水”或“初发芙蓉”、“芙蓉初发”便成为形容诗文词句清新可爱、美妙自然的一句成语。
正如我们众所周知的,莲花是佛教中的重要象征物,鲍照的评价不经意地点中谢灵运一生与佛教摆不脱的缘份。 谢灵运自身向佛的心愿可以从他申请参加高僧慧远的僧社一事深刻反映。
僧社又叫法社、莲社、净社、香火社等,是崇奉佛教的官僚贵族和在家居士同僧人结成的信仰团体。最早的莲社是由净土宗的先驱者,东晋高僧慧远创办的。
慧远“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伟,风鉴朗拔”。他对祖国文化的深厚修养,以及风度魅力,对士大夫很有吸引力,使得“宿儒英达,莫不服其远致”。
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一百二十三人,都“弃世遗荣,依(慧)远游止”。慧远于是和他们集于庐山北面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往生西方净土。
这样,中国的第一个莲社便产生了。莲社的创立开辟了僧俗交游的新蹊径。
当时人选的条件比较苛刻,谢灵运一度被拒之门外。他的十世孙、中唐诗僧皎然对他十分推崇,曾说“康乐公(谢灵运)早岁能文,性颖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诗式》卷1)而唐末诗僧齐己却否定“心地更精”的说法,认为“谢灵运欲入社,远大师以其心乱,不纳”,“谢公心乱入无方。”
很可能由于顿悟说尚未被当时的佛教界普遍接受,谢灵运主张顿悟说,佛教界的正统派人物认为他“心乱”,为了加以压制,以便不惹出麻烦,干脆连佛教的外围组织也不让他加入。但是正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谢灵运的自身心愿和他的佛学修养(已经有些让当时的佛教高僧感到担心)。
据楼宇烈先生的《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一部简要的原始资料——<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编后》指出: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并不仅仅是出家僧人的信仰,而且有着极其广泛的世俗信仰者做其基础的。特别是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信仰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