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道教习俗与信仰的5000字论文论文
推荐《中国道教》,核心期刊,简介如下,希望有所帮助:
《中国道教》是由中国道教协会编辑出版的会刊,前身是1962年创办的《道协会刊》,1987年改版为《中国道教》杂志季刊,1999年为适应道教发展的需要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对海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道教》融政策性、文化性、资料性于一体。至1999年4月已出版了50期,每期约8万字,每期中用一半多篇幅刊载道教学术性论文和道教史料;报导道教教务和国际友好往来情况;介绍道教人物,交流教务工作和学道修道体会。每期辟有:道教动态、道教论坛、丛林风范、历史人物、道教养生、学习园地、道教仙话、洞天胜境、道教史料、友好往来等十余个栏目。
2.求一篇中国道教对中国历代的影响的论文~
请仔细看,老君论文,只要我回答了,就铁定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 网上随便搜的我就不给你了,你自己能找,我给的是文后参考文献。
由于文献较多,我不可能全部上传给你,请选择自己需要的篇目,然后按照最后说明的地址免费求助文献全文。 : 序号 题名 作者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来源库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1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教对中国建筑、园林及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席田鹿 美苑 2007-08-20 期刊 0 215 2 浅谈道教对中国戏曲的影响 杜慧琦 晋中学院学报 2005-08-30 期刊 1 124 3 试析道教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以南宋金元时期绘画思想为例 申喜萍 民族艺术 2004-12-30 期刊 1 79 4 追求生命的永恒与愉悦——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的影响 程爱华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07-15 期刊 0 90 5 浅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谢路军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1-06-30 期刊 0 176 6 论道教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影响 张玉芹 东岳论丛 1995-07-25 期刊 0 28 7 道教对中国绘画影响述评 刘仲宇 宗教学研究 1988-09-30 期刊 0 21 以上是专业数据库(CNKI等)查到的部分文献,您可以去这里免费求助资料篇目的全文: /5gogf5 文献检索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
一般的论文资料检索集合包括了期刊,书籍,会议,报纸,硕博论文等等。
3.关于道教习俗与信仰的5000字论文论文
推荐《中国道教》,核心期刊,简介如下,希望有所帮助:《中国道教》是由中国道教协会编辑出版的会刊,前身是1962年创办的《道协会刊》,1987年改版为《中国道教》杂志季刊,1999年为适应道教发展的需要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对海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道教》融政策性、文化性、资料性于一体。至1999年4月已出版了50期,每期约8万字,每期中用一半多篇幅刊载道教学术性论文和道教史料;报导道教教务和国际友好往来情况;介绍道教人物,交流教务工作和学道修道体会。
每期辟有:道教动态、道教论坛、丛林风范、历史人物、道教养生、学习园地、道教仙话、洞天胜境、道教史料、友好往来等十余个栏目。
4.道教学院应该不是真正的“学历”吧
你这个应该是两个问题,
①是真正学历,列如青城山道教学院,中国道教学院,武当山道教学院,分别有本科和专科,还有道教研究生,都是受国家认证的学历,但是当然道教学院本科除了道教内部通用和研究道教之外,好像也不能干什么
②出家道士不一定要读道教学院,出家道士的学历层次不齐,又没读过书的老修行,那是几十年出家道长了,还有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偏多,大学本科研究生出家道长也有,如今出家的话对学历没多大要求,但经书什么的都是字,最起码要认字。
5.需要有关道教内丹仙学方面的论文,比如道教内丹仙学的哲学观、道教
浅析道教内丹仙学的哲学内含 道教内丹学是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生命超越理论和修道方式,经过千百年来道教内丹家们的不断探索,在与儒佛的抗争与交融中,道教内丹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夫的“道教仙学”,它的主旨被概括为“顺凡逆仙”的“返本还源”之道。
道教内丹学的理论渊源可上溯到老庄,老子的“致虚守静、归根复命”思想是道教内丹学“顺凡逆仙”思想的理论先导。事实上大多数的内丹家都把老子奉为道祖,都自觉地继承老子的返本归根的思想。
尽管内丹学后来派系纷坛,但都以“顺凡逆仙”的“返本还源”之道为根本宗旨,所谓神仙之学,不过修炼性命返本还源而已。 道教内丹学的目标是“成仙”,但内丹学的“神仙观”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一般而言,仙以长生不死为其显著特征, 但“长生”与“不死”有根本的区别,而长生不死的主体又有“有形肉体”和“无相真身”的区分。长生只是较常人的生存时间为长,这种长短只有相对的意义,只要还在“时间相”中,就还没有达成终极的超越,在无限的时间长河里,生存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都只是短短的一瞬。
难怪以肉体长生为目标的仙道被禅家讥为“守尸鬼”。不死则不然,不死须超越生死之对立,而超出时间相之外,达乎永恒之境。
从有形肉体的长生到无相真身的永恒,是道教内丹学走向成熟时的一般趋向。在成熟的内丹家看来,金丹大道之异于诸种旁门小术者,正在于一般养生方法只能延年健身,而无法达成超越与永恒。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云:“何者名为长生不死?祖师答曰:是这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涵虚秘旨》云“古有不死神,并无不死身。
其神得不死,即是得仙人”,《中和集》云“全真至极处,无出身心两字。┄┄予所谓身心者,非幻身肉心也,乃不可见之身心也”,《道书十二种》云“圣胎无形无质,┄┄圣胎者,色身中又怀一法身也”。
上品丹法皆以“神气合一”的“元神”返还于虚无之本体为最高目标,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为证道之阶梯,形成了内丹学“后天返先天”的返本还源之道。 如果成仙不是一般的健身养生而是要达成永恒的超越,那么经验中的生灭事物就不能作本体。
道教内丹学与本体相应的概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道”,另一个是“虚”,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意蕴,其余诸如“无极”、“先天一气”、“太虚”等具有本体义的概念皆可触类而旁通之。 从内丹学的修炼眼光来看,常人的顺向演化就是一个“精驰神耗“的过程,广义地说它包括一切为满足欲望而伤精耗神的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如私心杂念、追名逐利、贪图享受、情声色等。
成仙的逆向演化就是一个精不外泄、神不外驰的修炼过程,抛弃一切为满足本能欲望而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追求,目无所见,耳无所闻,神形相守,身心合一 ,并最后达到返本还源、与道为一的成仙境界。 从“修道现象学”的意义上说,道或虚也不是一个独断式的或玄设的“本体”,不是独立于现象界之外的现象背后的实体,而是一种无限深远、混然一体的“合道”的状态,是有限生命返归于无限宇宙的一种生命境界。
在内丹学中,凡谈及“本体”多是指“本然性的身心状态”,“空寂之体既立,则诸识无依,复我原初真常本体,虚灵洞彻,一片空明,得大自在矣”,从本体论上说,道(虚)是内丹学修炼的终极归宿,所谓合道、得道是也,但从认知上说,并不是先有一个本体的悬设,而是在实存性“体道”境界中,感知宇宙万化的消息,而体悟了道的意义。 修道成仙的逆向演化当然是人的能动性所在,人能主动地参与、调控生命的演化方向,使“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体现了内丹学家雄伟豪迈的气概。
常人的生命境界是“求实”的“顺向”演化,伴随着精神的“执实”和生命能量的耗散;内丹学成仙的生命境界,是“返虚”的“逆向”演化,伴随着生命境界的“乘虚”和相应的生命能量的升华。 有了人,自然的、机械的演化就结束了,人是无意识演化的最后的产物。
有了人,有意识的演化就开始了。人不是宇宙演化的最终可能性,从内丹学的理想追求来看,人是一个向更高的生命存在演化的可能性;自然的演化诞生了人,人的自觉的演化可以成“仙”。
6.有关道家学说的论文~~哪方面都行
庄子时代,神仙思想已经孕育成型。
庄子在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时,继承了老子首创的道家学说,也吸收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思想,并将二者结合了起来。“仙”与“道”的结缘,使道家学说和神仙思想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庄子才成为后世道家和道教共同尊崇的重要人物。 庄子时代,神仙思想已经孕育成型。
庄子在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时,继承了老子首创的道家学说,也吸收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思想。庄子正是因为最早将“仙”与“道”结合在一起,使道家学说和神仙思想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才成为后世道家和道教共同尊崇的重要人物。
《庄子》“外篇”和“杂篇”是否出自庄子本人之手,历来争议较大。鉴于此,本文探讨庄子哲学中“仙”与“道”的结合,就以《庄子》“内篇”为主要考察对象,“外篇”与“杂篇”的相关内容仅用于参照和补充。
一 目前,学术界倾向于认定《庄子》一书中涉及神仙思想的那些篇章,或是庄子后学的作品,或是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世渗入的部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者多认为庄子本人还不可能具有神仙思想。
其实,庄子时代神仙思想早已形成,庄子本人也具备接触神仙传说的客观条件。 这里所谓“神仙”,指的不是“神”和“仙”,而是专指“仙”。
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神”与“仙”原本并不属于同一类别。古人在造字时,“神”字是“从示”,而“仙”字则是“从人”,二者之间的区别相当明显。
《说文解字》云:“仙,长生仙去。”刘熙《释名·释长幼》亦云:“老而不死曰仙。”
看来,在汉代人的眼中,“仙”就是长生不死的人。又《汉书·艺文志》云:“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
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可见,“神仙”指的同样也是长生不死的人,“神仙”其实也就是“仙”。
那么,“仙”为何又称“神仙”呢?闻一多先生解释说:“人能升天,则与神一样,长生,万能,享尽一切快乐,所以仙又曰‘神仙’。”的确如此,“仙”不仅能够长生不死,而且还兼具不惧水火、往来云中等神性,因此“仙”又称“神仙”。
那么,神仙思想最早产生于何时呢?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末叶,社会上就流传着一些有关长生不死的传说,神仙思想已经初显端倪。《左传·昭公二十年》云:“齐侯(齐景公)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
……饮酒乐。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又《韩诗外传》云:“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
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以上这两则材料都记载了齐景公对于“古而无死”的羡慕和向往,由此可知,早在齐景公所处的春秋晚期,长生不死传说就已经产生。
追求长生不死乃是神仙思想的核心内容,长生不死传说的出现标志着神仙思想已经萌芽产生。而到了庄子所处的战国中期,齐、燕沿海地区已经掀起了一个人海求仙的热潮,《史记·封禅书》对此已有明确的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
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庄子之时,楚地的神仙思想也颇为盛行。《山海经》、《楚辞》等文献典籍中就保存有楚地流传的一些“长生不死”传说。
据袁珂先生考证,《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的楚国或楚地人所作 海外南经》中有“不死民”:“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海外西经》中亦有“轩辕国”:“其不寿者八百岁。”
屈原《天问》云:“何所不死?长人何守?”又云:“延年不死,寿何所止?”屈原所问的,就是楚地流传的“长生不死”传说。《山海经》中还出现了“不死药”,如《海内西经》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又《大荒西经》云:“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天问》也问到了“不死药”:“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天问》还问到了蓬莱仙话中的“巨鳌负山”传说:“鳌戴山扦,何以安之?释舟陵行,何之迁之?”楚地还发生过向楚王献“不死药”的事,《战国策·楚策》曰:“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
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王乃不杀。”可见,战国时期,神仙思想已经在楚地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战国时期,百家竟起,自由争鸣;舌辩之士,朝秦暮楚,四方游说;诸侯国之间亦遣使往来,交流频繁。宋国地接齐、楚,作为宋之蒙人,庄子自然能够接触到齐、楚两地广为流传的神仙思想;而《庄子》(主要是。
7.“中国道教与国民生活 ——以圆玄道观为例”的论文要怎样写
<p>;圆玄道观,位于广东省新华镇西面的毕村附近,是广东道教活动的中心和游客游览观光的胜地。其最初是由香港圆玄学院出资兴建,为非牟利慈善福利机构,以“发展道教学术研究,方便信徒拜祀神祇,发扬孝亲敬祖,慎宗追远的美德;兴扶老携幼,兴学育才”为宗旨,1998年首期工程落成开放,后多次扩建,目前占地近百亩。</p><p>;具体你可以查看/view/386856.htm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