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写出好的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多注意什么
最近,某高校大四学生创作的歌曲《不想写论文》突然走红网络。
“凌晨两点半……望着满屏幕飞舞跳动的论文。我心里有多苦……写到天昏地暗,写到头脑发昏……。”
其实,只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写一篇好的本科毕业论文,对于经过四年文化熏陶的学子而言,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想写好毕业论文,首先得有爱。这里所说的爱,是学生要喜欢自己的选题。
相信大多学生都会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指导老师事先拟好的题目,这应该不是个问题。其次,围绕论文选题做好文献调研工作,这对于将来的实验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背景介绍至关重要。
各高校基本都购买了“中国知网”的使用权限,学生只需要以自己的账号登录到学校图书馆,在“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下拉菜单里找到“篇名”或“关键词”,在后面空格里输入所要找的关键词,点击Enter键就可以找到N篇本研究领域的文献。 下载15篇与自己的研究相似性最高的文献,就足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只要学生是一个有心人,所下载的这些文献就足以让学生写出精彩的前言部分。但可悲的是,大多数学生只知道在Baidu里搜索,竟然不知道利用学校的免费学术资源。
第三,潜心阅读一篇本领域的高水平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认真体会该篇论文的作者是如何组织文章结构的。
其实任何一篇论文都由标题、摘要、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组成。第四,认真写好前言。
前言是体现论文作者对本领域研究现状了解程度的试金石。可以不夸张地说,好的前言是成功的一半。
根据本人经验,前言一般采用总分的模式来写:即先提出作者的观点,然后用最多不超过3个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就行了。 最后提出前人研究的不足和自己研究的意义。
只要论点鲜明,证据充分,前言部分就大功告成了。材料和方法、结果部分只要实事求是地写即可,对于理工科的论文而言,不宜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
讨论是一篇论文最易出彩的部分,也决定一篇论文质量的好坏。 作者应该在这一部分引经据典,证明自己所获结果的可靠性或方法的可行性,并和前人的结果进行比较。
如果自己的结果和前人不同,则要有理有据的分析自己结果的可靠性,但不能使用过激语言否定前人的成果。最后,用几句话高度概括自己的科研成果,起到点睛的作用,一篇能说得过去的论文就算完成了。
如果想达到优秀,在上述基础上,逐步完善即可。
2.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大学快要毕业了,该写毕业论文了,我想问一下写
论文与考试不同。
考试,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其意义不像中学那样重要,它只能说明学生对于所学的课程有了基本的理解。大学教育对于毕业生的最高要求,并不限于理解课本上现成的东西,而是要获得独立研究的能力,而要研究问题,首先就要提出问题,然后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化,以严密的逻辑,展开论证,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种能力,以独立的创造性为特点。我们许多学生,大都是在中学和基层工作的,在口头上,也知道创造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就体会不一定很深。
有一些考试成绩相当出色的同学,他们的论文,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创造力,从根本上来说,他们还没有真正体会到独立思考,突破创新,是一个合格大学本科生的起码素质。 许多学生一开始写作论文,遇到相当严峻的挑战,这是很正常的。
就是到了最后关头,并不是所有学生,一下子就适应的,有个别同学,甚至抄袭,至今还没有写出合格的论文,他们的心情,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无能为力。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同学,经过苦苦钻研,反复修改,精益求精,自我突破,在导师那里通过了,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又在答辩委员会上,顺利地回答了质疑,名列这本集子的,都是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也许,在局外人看来,一目而过,无非就是一些比较优秀的成果,然而,对于这些作者和精心辅导的教授们来说,其间的痛苦和磨炼,攀登的艰辛和幸福的回忆是永远难以忘怀的。 早在论文答辩进行之前,我就阅读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在特别为优秀毕业论文作者开设的讲座中,还对那些敢于在权威教授面前侃侃而谈的学子表示了真诚的敬意。
当然我的敬意,并不仅仅是对于他们的勇气,而且也是对于他们的水准。 在我所读到的许多论文中,尤其是其中比较突出的,可以说,完全不亚于本科生的水准。
就论文的风格而言,可以说是异彩纷呈。 这里有相当宏观的理论文章,选题和论述是须要功底的。
这是因为,学生们的日常工作比较繁重,理论基础一般较之全日制的本科生略嫌不足,多数长于经验的归纳。从宏观的理论上进行演绎和分析,有相当的难度。
敢于选择宏观性论题的往往都是平时在理论上比较有基础的。我很惊讶方华居然选了《关于权力腐败的若干思考》这样的“难题”,更惊讶于他视野的广阔和系统。
作者显然具有一种把日常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系统的能力,许多论点,超越了初学写作论文者任意分点罗列的层次,论点之间还有某种内在的逻辑关联,几乎每一个论点,都显示出独立概括的智慧。他把“权力腐败的特征”分为“扩张侵犯性”“超越突破性”“梭鱼交换性”,层次井然,每一个论点中均有相当具体的材料支撑,大致都能自圆其说。
虽然,还不能达到最高层次的雄辩的程度,作为一个本科生的阐释和论证水平,当属难能可贵了。 当然,像这样理论性比较强的选题,从数量上来说,是比较少的,大多数的选题集中在与作者的教学和工作有关的经验性的问题上。
这个集子中,文学评论性质的和教学经验总结性质的文章占了绝大多数。 在这方面,也有相当可观的收获。
王夏同学的《‘围城’的幽默与讽刺艺术及其它》、徐锦清的《透过余秋雨现象看文人的“原罪”》、吴怡芸同学的《试探‘史记’中悲剧性死亡的意味》卢钟板同学的《浅谈‘红楼梦’中晴雯形象》等等,光从选题就可以看出与方华的选题不同,一般同学,没有足够的理论素养,过于宏观,可能面面俱到,处处肤浅,这是初学写作论文的大忌,即使有真知灼见也难以充分展示。 也许可以从这里总结出一条经验:如果你不是在理论上特别有修养,一般地避免选择宏观的题目,就是选择比较小的题目,也要力戒追求全面展开,贵在一点突破。
求全则难以将自己多年思考的问题深化。把目光集中在自己最有感受的一个点,选取一个角度,则易于有比较深刻的发现。
林群的《以务实求真的精神促进反腐倡廉工作》,显然也是一篇宏观的文章,作者的理论修养是比较可观的,如果,在论题上能够更集中一些,不一味追求全面,也许更能够突出作者的深思熟虑的观点。在这一点上,许多同学,虽然有所感觉,但是,常常不够自觉。
例如,兰智权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粗粗一看,题目是太大了。 但是细看其内容,则基本上是总结武夷山市在这方面的经验的,其中有许多比较深刻的思考,如果再坚决一些,把题目集中在武夷山市的经验中,然后再从理论上加以升华,文章就会更为精粹了。
许多同学,可能有一种误解,以为越是宏观越是有水平,其实,宏观的理论文章,容易流于空洞。 与其做大而空的文章,不如把文章的视野集中一些,论点凝聚一些,论点越是具体,空话越是没有用处。
这就是微观性分析的好处。王夏同学论钱钟书的幽默的文章,题目就选择得比较聪明。
关于钱钟书可以写的东西太多了,如果好高骛远,就可能写出一大堆的老生常谈。王夏抓住钱钟书的幽默的特点,加以深化,关键在于特点在哪里:他的回答虽然不能算是绝对无懈可击,但是至少没有空话。
他所提出的:“漫画式的描述笔法”“调侃式的行文笔触”就颇有见地。 力戒空话,避免老生常谈,。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长安大学优秀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