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梦亭幽兰:我想写三国关于诸葛亮任用魏延及诸葛亮的用人之道的论
诸葛亮用人时有失误,甚至有任人唯亲之嫌
总结历代兴亡,能否任人唯贤是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诸葛亮是一国统帅,用人自然是他不能回避的问题。前人对诸葛亮用人多持肯定态度,认为他广任贤才,不讲资历、门第,提拔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他的用人是成功的。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值得商榷。不能说诸葛亮用人一无是处,但基本的评价应该是否定的。正是因为他用人失误,甚至任人唯亲,才使蜀汉政权出现了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反映。
著名史学家谭良啸在《卧龙辅霸》一书中曾列出过一份诸葛亮所用人物的简表,统计翔实,可资评说。此表将诸葛亮所用人才分成三类,一是荆州旧部,共28人;二是蜀地人才,共28人;三是其他人才,共10人。从组成蜀汉政权的各方面成份来看,这个比例没有问题,看不出任人唯亲的倾向。但是,从这些人受重用的程度分析,问题便凸显出来。蜀地人才虽与荆州旧部数量相等,但其中没有一位是受诸葛亮特别信重的,他们大部分从事的是事务性工作。反观荆州旧部,其中受特别重用者不下10人,而且其中还包括诸葛亮所指定的接班人蒋琬、费祎,这就很能说明问题。进一步考察这28个荆州旧部会发现,其中有7位是襄阳人,占到25%。这个比例应该是相当高的了。众所周知,诸葛亮虽不是襄阳人,但他在襄阳隐居长达十年之久,与当地上层官僚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诸葛亮早已把襄阳看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有了这个背景,25%的比例就很令人深思了。
继续分析:襄阳7人分别是马谡、杨仪、向朗、向宠、董恢、杨颙、辅匡,这其中,诸葛亮对马谡、杨仪、向宠的任用值得特别关注。马谡与诸葛亮关系非同一般,马谡哥哥马良与诸葛亮一向称兄道弟,关系至为密切,连史学家裴松之都怀疑二人“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引自《三国志•马良传》注)。有了这层关系,诸葛亮对马谡处处关照。刘备似乎看出苗头不对,劝诸葛亮不要过于重用马谡,但诸葛亮置若罔闻,一如既往地抬举马谡。北伐时,诸葛亮不顾众将的坚决反对,破格使用马谡,终致街亭兵败,酿成苦酒。事后诸葛亮虽然斩了马谡,但那不能说明诸葛亮法纪严明,只能说是不得已之举。“戮谡以谢众”,可见众将愤怒之程度,也可看出诸葛亮任人唯亲之程度;杨仪本是一个德薄无才之小人,却受到诸葛亮的重用。魏延看不惯杨仪的小人伎俩,屡屡斥责杨仪,两人犹如水火,不能相见。这时候,诸葛亮不能明辨是非,反而片面袒护杨仪,还说什么“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引自《三国志•杨仪传》),来蔽人眼目。诸葛亮临终时,终于露出了他向仪背延的一贯主张,让杨仪主持军务而置魏延于安排之外,逼得魏延走投无路,而与杨仪拼命。杨魏火并是诸葛亮任人唯亲的又一铁证;向宠本是蜀汉阵营中的一员偏裨下将,刘备在世时任牙门将,才干平庸。刘备死后,诸葛亮突然对向宠予以特别关注,甚至在《出师表》中郑重地向后主推荐,将向宠的才能拔高到严重不切实际的程度。正是因为诸葛亮的特别推荐,向宠当上了中领军。事实证明,向宠的才干远没有诸葛亮所说的那样出色,诸葛亮之所以推荐他,还是因为他是襄阳人。
当然,诸葛亮用人也不见得都“唯亲”,他也有较为成功的用人,如对曹魏降将姜维的悉心培养,就充分说明他爱才的一面。但从总体上看,诸葛亮用人比之曹操、孙权要逊色很多,甚至不可同日而语。说诸葛亮善用贤才,是有水分的。
2.如何写关于三国演义的论文
三国演义的论文 《论诸葛亮的用人》--魏延篇 (仅供参考) 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讲到如何知人时,提出了七条途径: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其对是非的判断来考察其将来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其诘难,看其观点有什么变化,能否随机应变;其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就某方面的问题咨询其看法和对策,看其知识经验如何,具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观察其在困难面前的表现,看其有没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处世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其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以美酒款待,看其个人品德如何,是否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其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观察其在金钱财富面前的表现,看其是否能经得住物质利益的诱惑,是否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其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托付其办事以视其信用如何,是一诺千金,还是信口开河。
诸葛亮的这些观点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借鉴古人的经验,拓宽知人的思路。
此篇文章,主要是就诸葛亮在运用魏延的问题上阐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
小说《三国演义》里把魏延写成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一个反贼,这是非常不公正的。这一点我想大家可能都已经了解了,在这里我就不做展开了。
历史上的魏延是蜀国的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魏延跟随刘备是在荆州,由于他做事果敢、有魄力,当年刘备在夺得汉中,特意封魏延为汉中太守时,以致于“一军皆惊”。
魏延就对刘备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见《三国志。
蜀书。魏延传》)。
蜀军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所提出的袭取长安之计,也可以充分看出魏延的勇略过人。而且魏延本人还很会打仗,在北伐中,曾两次大破魏军。
“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见《三国志。
蜀书。魏延传》)和“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见《三国志。
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在当时蜀国中,无论是从资历还是威望来说,魏延都是首屈一指的。对于这样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人们历来对诸葛亮未能重用,“未尽其才”,而持批评意见。
但诸葛亮是否又真得是“未尽其才”呢? 在讨论诸葛亮究竟是否重用魏延的问题上,我觉得首先要把怎么样地用才能算是“重用”,讨论清楚。 “重用”一词,查字典后得知,其意为“(把某人)放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
那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究竟是怎么“用”魏延的。 据《三国志。
蜀书。魏延传》上的记载:“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造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三国志。蜀书。
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上记载:“五月辛已,乃使张合攻无当监王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应该说一直都是很看重魏延的。自从魏延在建安二十四年被任为汉中太守来,十余年来一直坚守在汉中抗曹的最前线。
在此期间,刘备东征、诸葛亮的南征时北方一直很稳定,这全凭魏延在北方的镇守的功劳。魏延在汉中,常以“实兵结围”的战术,在蜀国的北部建立了一条坚固的防线,从侧面配合了刘备的东征与诸葛亮的南征,展示了突出的军事才华。
为此诸葛亮在驻汉中后,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除了在一出祁山时,诸葛亮“违众议,拔谡”外,魏延一直被授以重任。
建兴八年,诸葛亮派魏延率军西入羌中,入南安界,大破魏将郭淮、费瑶。建兴九年五月,司马懿令大将张合蜀无当监王平于祁山之南,自按中道向亮。
诸葛亮遣魏延、高翔、吴班又大破司马懿军,有很大的斩获。怎么能说诸葛亮被重用魏延呢? 第一:“诸葛亮对魏延,一是“拒”。
对魏延的建议,诸葛亮几乎是一概拒之门外,不加采纳。”魏延提出袭取长安之计,是存有相当大的缺陷的。
这点许多同志和我都对此做过阐述,我这里就不再做展开了。 至于“诸葛亮一概拒魏延之计于门外”这一说法也有问题。
因为魏延每次提出的建议,基本上与一出祁山时提出的计策相一致。魏延此计本意即为出奇不意,只有在魏军无所防备之时,此计才能收到更大攻效,一旦魏军加强关陇地区的防务,魏延此计的成效性无疑要大打折扣。
既然第一次魏军未有防备之下,尚未被采纳,那在以后的北伐中,魏军对关陇地区明显加强了防备,这样的计策能被再采纳吗? 第二:“诸葛亮对魏延二是“弃”,对魏延采取弃而不用的态度,一出祁山就是明显的例子。”这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在上面我已说过,诸葛亮除了在一出祁山时未重用魏延外,其他几次都委以魏延重任。 即使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仍用魏延为先锋、督前部。
第三:“诸葛亮对魏延三是“疑”,诸葛亮对魏延心存疑虑,总觉得魏延不听话,不顺手,难驾御,。
3.分析《三国演义》魏延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三个
演义中的魏延不得不说是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刚出场时是刘备新野大败,无处安身,刘琮蔡瑁拒绝刘备进入襄阳,这时是魏延挺身而出大骂蔡瑁是误国奸贼,并要接应刘备进城,虽然没有成功,但此时魏延的形象却是极其正面,后来关羽攻打长沙,魏延更是杀死太守韩玄,献城归顺,蜀汉党看到这情节一定拍手称快,但客观来讲,正如诸葛亮所说,魏延杀死自己的主公,不忠不义,绝非善类,这一处乃是伏笔,到了蜀汉后期,魏延成长为顶梁柱级别的大将,除了诸葛亮已经谁都看不上了,而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在临死之际,便清楚魏延不会回头,因此授计马岱除掉魏延,果然,诸葛亮一死,魏延立即反了,最后身死,可谓晚节不保,综合来看,魏延这种人,正如诸葛亮所言,怜其勇而用之而已,一个做不到忠心的人,本事越大,造成的危害就会越大,不如早早除之。
4.谁有魏延生平简介和事迹的详细资料
魏延,南阳郡义阳人,以刘备帐下私兵的身份进蜀,有过多次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
刘备称汉中王时,提拔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其后又进拜镇北将军。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用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
魏延守汉中,用士兵守住各处关隘,使得敌人无门而入。 (结果到了姜维守的时候,他认为这样虽然守的很好,可是不利与打击敌人,认为应该先诱敌深入然后围奸,可惜这样作了后,结果是导致被“诱进来”的钟会直接把蜀给灭了。
----这一次,姜维就如赵括一样。
)
建兴八年,魏延向西进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被魏延大败,于是魏延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这里就要说一下郭淮了,郭淮以军功官至车骑将军,现在来讲是四大元帅了,陈寿称其“方策精详,垂问秦雍”,可见一斑。
他少有败仗,却被魏延大败,由此又可见魏延的谋略了。 魏延既善养士卒,又勇猛过人,性格有些孤傲,旁人也不敢招惹他,而且此时他的官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偏偏就有个杨仪出来寻事。
这杨仪才是个背叛主子的小人,他背叛荆州剌史傅群而投关羽,关羽又把他推荐给刘备,凭着小聪明和灵活的嘴上功夫,他成功获取了刘备的赏识,由此也走上了升迁道路。----《三国志》“先主与语论军围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及先主为汉中王,拔仪为尚书。” 这一文一武,一个骄傲一个聪明,难免会碰出“火花”来,诸葛亮也为此而郁闷,却也改变不了这样的局面。
至于谁对谁错,我只能说,诸葛亮生前便密指,说杨仪性格“狷狭”。 《三国志·费祎传》中写着“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涕泣横集。
”这里很明显的说明了诸葛并未偏袒杨仪。 每次出兵,魏延都请求带兵万人,抄小道夺取潼关,就如韩信那样,诸葛亮却总是由于谨慎而不允许。
魏延总感叹诸葛亮过于小心,而丧失了兵家之争的先手;也感叹自己的才华用之不尽。于是有人与此便言魏延反心久矣,要知道,魏延的官职有“丞相司马”,两汉有司马(负责军事),司空(负责内务),司农(负责财政)。
可见魏延的建议只是作为一个司马所应该做的。 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历史上凡名将无不用兵灵活,需知,战争结果是不可预知的,而诸葛亮,却害怕失利而总是按照常理出牌,也导致总轻易为敌人所看破,然后坚城拒守,让他屡次无功。
虽然我们不能说魏延一定能成功,但不能不说只有奇兵才能出奇制胜。 最后,该谈谈最为人注目的魏延叛蜀一事了。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云:“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于是很多人便用这个会议没有魏延来做文章,说是诸葛密令诛杀魏延的。
可实际上呢? 要知道,诸葛生前很欣赏也很喜欢魏延,有所谓“凭魏延之骁勇”。在这一次北伐,魏延是前锋。
前锋扎营必然前与主营,而且是在最前线与司马懿军队相持,前锋大将怎么能总是回主营?史书上也说了,诸葛亮死后是秘书长杨仪派秘书费祎去通知魏延的。 有人说杨仪是当时远征军最高长官,其时魏延官拜征西大将军,有假节的身份,而杨仪不过是长史,秘书罢了。
值得考究的就是“若延不从命”这一条,其实这里已经说明诸葛亮是相信魏延带兵的能力的,只是由于诸葛本身事必躬亲的态度,使得他之前总不放心别人来做大事。 -----这也是他早死的原因。
所以诸葛亮本身应该也想过,他死后,杨仪等文官,在姜维的保护下回成都,而魏延则带兵继续对抗司马懿。 就这一件事情,害的那些崇拜诸葛的人们为了诸葛的名誉,便处处迫害魏延,一直把他打为现行反革命,到了罗贯中的小说中脑袋也长出反骨了,谬也!只是说明这些诸葛的追随者也不了解诸葛! 而且若魏延想反,何必在发现杨仪蒙骗他之后还带兵回成都呢?而且当时两个人都往成都报告对方谋反,这个时候,文官帮文官了,董允、蒋琬都怀疑魏延而相信杨仪,这也导致了刘禅的判断错误,而魏延则兵散而亡。
当然,反对者也可以认为,是魏延方向感太差,走错路了! 倒是他的敌人,杨仪后来由于不得高官,而在牢骚中说出当初应该降魏。‘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这或也可以反证魏延没有叛蜀。 用魏延来和其他几员蜀国大将比较一下。
关羽高傲,所以虽然亲善士兵,可是却因为高傲而败亡;张飞则喜欢迁怒下属,也害了自己一条性命;赵云做护卫队长习惯了,带兵是不成的;黄忠杀夏侯渊其实也是刘备的统率下的事情,人又老了,又没什么谋略,一武将耳;马超,武勇超强,可惜由于家世,名声显赫,刘备不放心使用。 所以说,刘备帐下可堪大用的只有魏延。
5.毕业论文模板
一般毕业论文的格式
1. 封面:(论文题目,学校,老师、自己的姓名,年月日)
2. 中英文摘要:(论文的精华,所有人先看你题目,然后看你的摘要,摘要好,他们会接着看,摘要不好一般论文的正文意思了)
3. 正文:(论文的主题,最少3部分,第一背景意义目的,第二方法结果,第三结论)
4. 参考文献:(各个学校规定的不一样,先后顺序也不一样,主要是作者,文章名字,出版社,年限,那一期,页数。)
5. 致谢
里边的格式按自己学校的要求。(有字号大小,行距等)
模板我是没找到了,不过 这个格式 是万用的,
不然你到 脚印代写 论文 这个网站 问下 他们有没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关于魏延的毕业论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