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医学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如何提高自己写作论文的水平,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选准题目;
二是要在这个题目下搭出几个比较新颖的论据作为框架;
三是要积累一些平时教学中一些鲜活的例子;
四是要提高文字的流畅性、可读性。
这其中,选准题目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名不正则言不顺,题目决定方向,方向影响质量。
选题时要注意四新:
一要时间新,指问题应具有时代感,能反映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如“沐浴“一米阳光”,静待“万丈光芒”——“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随感”。公民教育是去年从美国引进的一个合作研究项目,我校也受教研室委托参与其中,这是一个新问题,而出现这样的一篇论文,起到填补空白的效果。同样的还有“学校转型期团队精神的培养”等。
二是内容新,指所研究的问题是以前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是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中提出新的矛盾点、新的因素,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和新理论;如“小课题研究——师生成长的异度空间”和“课堂教学公平问题探究”等。
三是方法新,指研究的角度、思路要有新意,但也不能盲目赶热点、追时髦,要注意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去研究;如“走进童心——对低年级儿童“人来疯”现象的分析”、“从鲁迅对周海婴的教育看其儿童教育观”等。
四是理论应用上的创新,科学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高度综合化和精细化的特点,某一学科领域里的问题可以运用或借鉴到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如“让“菜单”理念走进学生生活”,“菜单”多用于计算机教学,强调了一种“交互性”,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猜想其可能强调了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自主性”和“多元性”。还有“语文教学机智的伦理学省察”也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二、如何搭出论文的框架所谓论文的框架,就是指论文中支撑论文的几个提纲或是论据,也就是你从哪几个方面来达成目标的。
论文的提纲同样要注意几点:
一是新,
创新是第一要素,比如《改善课堂提问行为的策略》,关于课堂提问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了,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大家备课、议课、评课的主要方面,相关的论文也很多。这篇论文架构了这样几个提纲:
课堂提问应提“以人为中心”的问题;
课堂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
课堂提问应力求技巧性。
从新的角度去诠释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二是全,
论文的提纲应力求周全,比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法很多,如果你仅从一、两个方面去论述,就显得说服力不够。
三是奇,
提纲的表述不妨奇一些。如有位教师在谈当前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时,采用了这样几个提纲:
1、“丢了西瓜捡芝麻”——为了探究而探究
2、“大事化小小化了”——探究教学的形式化
3、“野渡无人舟自横”——探究教学的随意化
虽然所阐述的内容比较普通,但提纲却起到了吸引人眼球的效果
2.请人帮我写一篇关于大专医学方面的毕业论文.
中药文化概论 中药文化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
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这里,择其要者,略加论述,以飨读者。 其一,毒药非“毒” 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
《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
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 70余种药物的特性。
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对中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药治病。
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义举,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吧 ! 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
正是这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二,四气疗疾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然有 27个义项。
这个“气”,不是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
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
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
是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
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 (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 (《汉书·艺文志·文技略》)。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 ),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
还用一种“反治”,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多服用过中药的人,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其三,药补趣话。此外,还有味补。
《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这五味对人体有何作用呢?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 (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润下。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 (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
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内涵。更有出人意料的补,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四,君臣佐使。君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
古代药学家将它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早在西汉初年成书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岐伯回答黄帝关于“方制君臣”时说:“主。
3.阿胶成分分析
发扬国粹瑰宝阿胶一直是我们百年堂致力追求的的梦想,为了让大家更深刻的认识阿胶,我们百年堂的同仁们经过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及整理,特对很多朋友对阿胶的疑问整理了一份资料,以便大家作为参考,让我们的阿胶瑰宝文化不断得到传播,也让我们先人留下的千年的文化的结晶得到继承和发扬。
第一节 阿胶的原料驴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阿胶为驴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阿胶的原料是驴皮,但原料的应用却有其历史的演变过程。
熬制阿胶的原料历代有所不同。唐代以前,阿胶的原料以牛皮为主;唐宋时代,牛皮、驴皮均可作为熬制阿胶的主要原料;明代后,阿胶制作原料由乌驴皮所替代;新中国成立后,阿胶的原料被驴皮所独享。
驴皮的质量标准收载于山东省药材标准(2002年版),标准规定了性状、检查(杂质)、炮制、性味、功能与主治、贮藏等。 驴皮的结构 驴皮结构从外到里可分为三层:最外层是比较薄的表皮层,中间是最厚最紧密的真皮层,下层是皮下层,也叫脂肪层。
(一)表皮层 表皮层由各种形状、彼此紧密贴着的许多单核细胞结构的角朊蛋白组成。表皮层的厚度占1 %~1.5%。
表皮层很薄而且是由非胶原蛋白组成,在制胶上并无价值。组成表皮层的角朊具有疏水性,比胶原对化工材料有较高的稳定性,不过,由于表皮层溶于碱水溶液 中,所以,在制胶的原料炮制处理过程中,往往加入碱性物质促使其溶解。
(二)真皮层 真皮层介于表皮层和皮下层之间,其重量和厚度均占皮料的90 %以上。该层是制备阿胶的主要加工对象。
真皮层又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与表皮层连接的叫乳状层,与皮下层相连的叫网状层。 真皮层主要是由构造、编织和化学组成上彼此不同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构成,此外,真皮层中还含有细胞、汗腺、脂腺、血管、淋巴腺、神经、毛束、肌肉、纤维间质和矿物质等成分。
(三)皮下层 皮下层是一层松软的结缔组织,由排列疏松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构成,纤维间包含着许多脂肪细胞、神经、肌肉纤维和血管等。 脂肪的含量依据种类、屠杀时间和牲畜的肥瘦不同而异,一般脂肪的含量为0.5%~3%。
显然,皮下层也含有少量的胶原纤维,可以提取少量的胶,但是胶的质量较差。 三、驴皮的成分 生皮料是极其复杂的物质。
它基本上是由蛋白质和非蛋白质两大组分组成,其中,蛋白质占鲜皮的30%~35%。 新剥下来的生皮的pH值为6.8~7.8,在存放过程中随皮料的逐渐变质,pH值亦随之变化. (一)皮料的蛋白质组分 组成生皮的蛋白质种类很多,皮料蛋白质分为纤维蛋白(结构蛋白)、非纤维蛋白(非结构蛋白)和酶等。
纤维蛋白由胶原、角朊、弹性硬朊组成。胶原约占生皮总量(除皮下层)的29%,约占全部蛋白质总量的88%;角朊约占生皮总量(除皮下层)的2%,约占全部蛋白质总量的6.1 %;弹性硬朊约占生皮总量(除皮下层)的O.3%,约占全部蛋白质总量的0.9%。
非纤维蛋白由简单蛋白、缀分蛋白组成。简单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约占生皮总量(除皮下层)的1%,约占全部蛋白质总量的3 %;缀分蛋白(粉蛋白、类黏蛋白)约占生皮总量(除皮下层)的0.7%,约占全部蛋白质总量的2%。
皮料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碳47%~50%,氢6%~%7 9/6,氧24%~25%,氮16%~17%,硫0.2 9/6~O.3%。 (二)皮料的非蛋白质组分 皮料的非蛋白质组分有水分、脂肪和类脂物、矿物质以及碳水化合物和不属于蛋白质的含氮物等。
水分:皮中的水分是动物赖以生存所必需的,含水量随畜种、畜龄、雌雄、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皮料的表皮层含水量最少,真皮层最多,皮下层脂肪含量高因而水分较少。
鲜皮的含水量一般在60 %~75%。 脂肪和类脂物:主要存在于皮下层,脂肪的存在有害于阿胶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其除去。
矿物质:皮料含有的盐类主要是钾、钠、磷、钙、镁的化合物,其中以食盐为最多。矿物质在皮中的含量甚微,仅占鲜皮重的0.35%~O.5%。
碳水化合物:鲜皮中含有微量的非蛋白质含氮物质,如脲素、肌酸、脲酸、维生素、嘌呤碱、游离氨基酸和葡萄糖、半乳酸、甘露糖等单糖以及糖原、黏多糖等碳水化合物,这些物质在皮料中的总量一般不超过0.5%。 (三)胶原 在皮料结缔组织中胶原是含量最多、最重要的结构蛋白质,它约真皮层干物质的98%。
胶原是制备阿胶的主要部分,其他蛋白质分和非蛋白质组分大都有害于阿胶的质量,应在制胶的过程中分针十对其特性,采取相应的方法加以排除。 胶原的结构:胶原纤维的直径为20~40微米,每条纤维由平行列成行的直径为2~5微米的细纤维构成;用超声波还可以将细纤分成更小的结构单元,这更小的结构单元是直径小至几十个纳米原纤维;原纤维可以再拆散成更细的亚原纤维(纤丝),直径为30米;再用电子显微镜或x射线衍射分析,可以看到构成亚原纤维是直径为1.2~1.9纳米的初原纤维。
蛋白质分子的基本成分是a氨基酸,氨基酸相互缩聚成多肽;胶分子是由三个多肽螺旋扭合成绳状的大分子,分子量一般为30万50万,胶原大分子的线形高聚物便是胶原的初原纤维。 胶原结构的最终。
4.谁可以帮我写份有关药学的毕业论文啊
其他答案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 其五,药中哲理。
中 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 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这里仅就药中哲理略谈一二。 (一)药性有“阴阳”:“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 性,无不尽在其中。
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正邪、益损、增减、气 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
金代医家李杲在《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 一章中说道:“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
此乃天之阴阳也……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地之 阴也。
此乃地之阴阳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 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 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性。
(二)治则有“反治”。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还有“反治”。
反治与正治相反,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 时,对正治法发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其中有“热因寒用”,是以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证,要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才发挥作用;有“寒因热用”,是指用寒凉 药治真热假寒证,要佐以少量温热药,或寒药热饮才发挥作用。
这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 处。(三)补益有哲理。
在其三中,讲到两方面的药补,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1、他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一文中,从扶正祛邪的角 度,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独出心裁,提出了与《素问》不同的“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
以“辛”为 例,辛味原本入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补肝”(以下均仿此)。张以正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谓“补”,实际 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后世称他为“攻下派”。
2、他在《补论》中,更是高论迭出:“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余者损之,不足的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 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
那么,具体如何补呢?他是这样阐述的:是热证,就用芒硝大黄一类的寒药,为了“损阳而补 阴”;是寒证,就用干姜附子一类的热药,为了“损阴而补阳”。他的结论语出惊人:“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
仅此二例便可以看出,这 正是张从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处。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方解药文化之三昧。
(四)用药讲“中和”。“中和”是儒家的哲学,认为能 “致中和”,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
《说文》云:“……事之调适者谓之和。”中和,用于药理之中,含义有三层:一是调和,以不同的因素适度配合,使之比 例恰当,如厨师之烹调羹汤,含有方法的意思;二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状态。
“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是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 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可见,君子是很懂得“和”的道理的,我们的古代医药家们就是这样的君子!杨伯峻在《论语注 释》中形象地解释“和”:“和,如五味之调合,八音之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 才能使乐曲和谐。”
君臣佐使之中,还有一个最佳组合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麻黄汤中的几味药能达到最佳的辛温解表之效,而麻黄与细辛、羌活等辛温解表药物相 配,却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原因。君臣之间,不但有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还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晏子说:“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而成其 可;君所谓否,而有何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意思是:君臣也是这样,不能君说可,臣也说可;君说否,臣也说否,这样“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 一,谁能听之?”应当君说可,臣献其否成全可,反之亦然。
方药中的君臣,也是这样的道理。从麻杏石甘汤,是治疗邪热壅肺的名方,用麻黄为君药,宣肺平喘, 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石膏既可清宣肺热,又可制约麻黄温性,使其去性存用,两者相配,肺郁解,肺热清,咳喘平,疗效 可靠,深得配伍变通之妙,此可谓“臣献其可而去其否”之范例。
我想,中药方剂之所以有数千年的生命力,决不是偶然的,我们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其二、其三、其 四及其。
5.阿胶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阿胶的作用有: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中医临床上主要用阿胶治疗因血虚引起的病症。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民间越来越多的人用阿胶强身健体,美容养颜。 1治疗血液病 治疗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症效果明显。
2保胎安胎 阿胶还用于妊娠期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 3月经病 阿胶以滋阴补血为主,兼祛瘀血,并有一定的止血效果。
对于月经病,血虚者可用阿胶补益,血多者用来固摄,血少者用来行血。 4出血病 经配伍,阿胶可用于多种出血症的治疗,如吐血、便血、血尿、月经过多、崩漏及产后下血等。
5防治老年病,延缓衰老 临床上充分发挥阿胶的养血、补血、益气的作用,用来调治多种老年性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失眠、、低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老年痴呆等。 6防癌抗癌 表现在提高肿瘤患者淋巴细胞转化率,抑制肿瘤生长,改善其他抗癌药物和化疗的毒性,使之有可能顺利完成治疗过程。
7增强体质和美容 阿胶不温不燥,老少皆宜,一年四季均可用,是强身健体的滋补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