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来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论文2000字
近年来,在外资银行加快本地化发展、互联网巨头布局金融业、民间资本筹建银行大跨步向互联网模式发展等多方竞争压力的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正积极探索互联网化道路,加快转型升级的脚步。
据《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未来银行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以完成更加有效和迅速的转型。一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应从根本上转变指导思想,认识到互联网模式下“赢者通吃”规则的残酷,以及银行在平台竞争中明显的后发劣势,才能真正从战略上重视起来。
二是商业银行有足够的实力参与竞争,应不断加大资源投入。除了增加对互联网业务方面的资源投入,商业银行应在线下投入更多资源。
三是合理安排专业人才比例,增加信息技术人才,提高该领域人才在银行发展建设中的的话语权。
2.急需一篇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论文
试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客观地讲,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还停留在一种形式上或外延性改革的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虽已暴露但远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从产权安排、组织形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业务领域、经营方式等方面考察,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还相距甚远,尤其是在银行产权制度上存在严重缺陷,滞后于企业改革,已经成为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换的主要障碍。
面对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现实,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 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自然人产权形式,国有银行财产所有权的行使实际上是通过政府来实现的,政府的职能又是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的。
其直接结果就是:(1)虽然法律上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性质,但在实际工作中国有商业银行仍然被当作政府的职能部门,金融手段行政化运用的问题很突出,使国有商业银行很难做到自主经营;商业银行承担的社会职能,使其经营目标多元化,弱化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2)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界定模糊,产权主体虚置,所有者不能有效行使和转让剩余索取权,而对于经营者来说,缺乏利益驱动机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兼容,所有者也不能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难以避免“出工不出力”、“谋私”等“道德风险”的产生,导致经营效率低下,经营者缺乏发展的冲动。 (3)因产权主体的单一性和缺少产权的结构安排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载体不明。
由于银行的风险只能用其股权资本作担保,且股权资本的规模和结构又决定着这种担保作用的发挥,与工商企业相比,银行高负债经营的特点决定了银行产权的特殊担保作用,在于其结构的合理性和单位量的产权须承担较多的担保份额。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是以国家独资所有的单一产权结构为主体的,所以,国家作为所有者就成为承担国有银行经营风险的唯一载体,政府充当了储蓄和投资的风险中介,使负有资产经营责任的各级经营者和管理者无任何担保约束作用。
在经营者不能分享生产剩余的前提下,经营者难以与所有者实现利益兼容。 二、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是解决当前产权制度缺陷的唯一选择 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分离国家作为出资者的所有权和商业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法人财产经营权。
以国资局或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机构,代表国家作为出资者,落实所有权代表,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所有者缺位问题,代表国家行使出资者的重大决策权、财产监督权和收益权。 落实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产权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能够解决目前产权方面突出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1)金融资产的属性与产权制度设置不当的问题。 金融资产的属性应是一种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和完全可分性的私有(自然人和法人)资产,基于产权的经济分析原理,应选择一种集体的产权结构制度,才是实现金融组织效率的制度设置。
从所有制上说,出资者以产权明晰的股份作为联合劳动的“纽带”而形成的法人财产所有制,应视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同时,股份制企业具有一种“三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能 够很好地解决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三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2)产权界定模糊和结构单一造成的风险载体不明问题。股份制是一种产权明晰基础上的股权结构治理组织,这种组织不但能够实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激励兼容,而且因股权的分化和结构性作用能够很好地分担和化解商业银行营运的风险。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集中了全国近80%的信贷资金,作为载体,将潜在金融风险全部转移给了国家,金融风险直接上升为国家风险,威胁着国家经济安全。在实行股份制后,所有出资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分散了原本由国家承担的金融风险,确保了国家经济安全。
(3)风险资本不足和补充问题。 风险资本不足和经营风险加大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股份制改造,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其优势显而易见:一是减轻了财政负担,缓解了政府压力;二是股票溢价部分,可以用来冲销呆帐,释放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信贷风险;三是可以通过配股扩容等途径,灵活调整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相关指标始终保持合理水平。
(4)金融资本和金融资产配置的优化问题。股份制的引用和股权的交易有利于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而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又有利于商业银行约束机制的形成,否则,运营不良的商业银行将会在资本市场上被购买或兼并。
同时,金融企业约束机制的形成有利于金融资产的高效配置。 三、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难点与问题 。
3.《中国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
金融类毕业论文常用题目\r\n\r\n1. 金融不良资产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r\n2.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抑制研究\r\n3.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开放\r\n4.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r\n5.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及防范研究\r\n6. 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r\n7. 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创建若干法律问题初探\r\n8. 现代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问题刍议\r\n9. 论我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立法完善\r\n10.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r\n1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r\n1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研究\r\n13. 金融危机后韩国银行业重组机制对中国的启示\r\n14. 金融自由化所必须的法律规则及其实施\r\n15. 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r\n16. 制度、制度变迁与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研究\r\n17. 离岸金融法律监管问题研究\r\n18. 连接函数(Copula)理论及其在金融中的应用\r\n19.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研究\r\n20. 构建中国金融条件指数\r\n21.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与分析\r\n22. 论国际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法律问题\r\n23. 金融投资风险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及应用\r\n24. 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r\n25. 欧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r\n26. 试论金融债权资产的定价理论与实务\r\n27. 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统计度量与分析\r\n28. 无线金融交易模型(WFTM)技术研究 \r\n29. 中国渐进改革中以租金为基础的政府金融支持行为\r\n30. 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问题的探讨\r\n31.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r\n32. 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r\n33. 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r\n34. 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r\n35.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r\n36.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及应用研究\r\n37. 西部地区县域金融发展问题\r\n38.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评价及防范对策研究\r\n39. 房地产市场泡沫及其金融风险研究\r\n40. 中国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与设想\r\n41. 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r\n42. 金融创新的扩散机理研究\r\n43. 关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研究\r\n44.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市场有效性研究与证券价值分析\r\n45.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出口政策的协调性研究\r\n46.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r\n47. 金融中介的发展与金融稳定问题研究\r\n48. 中外汽车金融比较研究\r\n49. 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解析及对江苏的实际考察\r\n50. 金融衍生工具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r\n51. 沪港金融中心发展的比较研究\r\n52. 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与金融工具创新\r\n53.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r\n54.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深化关系的实证分析\r\n55. 金融反腐败与金融安全\r\n56. 我国金融中介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r\n57. 中国金融领域反洗钱制度分析\r\n58. 金融服务业消费者的安全保障问题研究\r\n59. 基于资本市场的国防工业整合中的金融支撑研究\r\n60. 汽车金融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r\n61. \“新经济\”后美国财政货币政策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r\n62. 和谐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及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r\n63.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与监管研究\r\n64.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策略研究\r\n65. 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研究\r\n66. 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r\n67. 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r\n68. 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融资之路研究\r\n69. 中国汽车金融风险管理\r\n70. 金融危机与民主化\r\n71. 构建金融网格的若干技术研究\r\n72. 金融深化、资本深化与地方财政分权\r\n73. 金融创新环境中的银行审慎监管机制研究\r\n74. 重庆近代金融建筑研究\r\n75. 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探析\r\n76. 金融中介理论和我国全能银行的发展\r\n77. 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r\n78. 非洲货币联盟的发展\r\n79. 关于建立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思考\r\n80. 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制度研究\r\n81.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不对称研究\r\n82. 我国的非正规金融\r\n83.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r\n84. 银行国际化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r\n85. 基于VaR技术的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r\n86. 世界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及我国之借鉴\r\n8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品牌理论与实践探讨\r\n88. 山东省金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分析\r\n89.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路径研究\r\n90. 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与政策研究\r\n91.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转型问题研究\r\n92. 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r\n93. 金融创新视角下的金融管制研究\r\n94. 中国金融业务综合经营收益和风险模拟分析\r\n95. 电子金融的风险发生机理与防范策略研究\r\n96. 金融集团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r\n97.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r\n98. 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r\n99. FDI与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的作用\r\n100. 国内金融控股公司业务协同与创新研究\r\n101. 新光证券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n102. 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践与完善\r\n103. 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探讨和实证分析\r\n104. 资产证券化理论及我国的应用探索\r\n105.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透析我国证。
4.毕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现状》求各为大侠指点一下,有合适的文章更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现状及变革途径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揭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重塑银行产权结构,变革组织架构,强化核心业务,组建混业经营模式,提升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等措施,对商业银行制定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 改革 现状 变革 路径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经济、金融体制进行全面调整的过渡时期,面临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发展战略的调整,承受着来自市场风险的冲击、制度监管的压力以及社会改革的洗礼。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也正处于深刻的结构性变动之中,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内在的脆弱性和当前深化金融改革的攻坚性质,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研究,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带给商业银行的种种影响,尝试提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变革的合理途径。
一、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 (一)经受着经济体制变迁的巨大考验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不论是从专业银行转轨而来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市场经济催生的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均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具有浓厚的行政分权色彩。 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推进内部体制改革,总行一级法人对全辖机构统一管理调度、引导资金流向、协调利益分配的模式逐步形成,但传统的块块分割、行政分权式的总分行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集中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集约化经营效率,使得一个法人银行仍被分割成无数独立的利益板块。
显而易见,在利益多元化和目标多元化的驱策下,各级分支行具有一定的准法人权限,各自为政,盲目经营和消耗内部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总行经营政策和战略目标的落实。 (二)面临着角色定位从被动执行审批指令到主动获取行政许可的大跨度调整 随着金融业大门向国际市场全面放开的最后时限的来临,政府指令和强制审批的色彩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行政许可和备案制度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需要独立面对和迅速适应灵活的浮动定价机制、业务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是以政府文件确定的框架为行为规则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各类授信规模以及央行实施间接调控手段的效果,如存贷利差、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过分依赖监管部门的政策指令,相较之下商业银行主动开发的各类中间业务和衍生金融产品所取得的收入比重低。 由于大跨度的角色调整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原本在投资和消费领域垄断性的间接融资功能不断受到弱化,加上直接融资,特别是资本市场、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所主导并提供的资金供给、金融工具等业务比重呈现萎缩下降的趋势。
通过对我国融资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原先垄断的金融业务正受到来自市场各方的争夺,呈现出证券市场筹资、企业债券发行、信托募资、融资租赁、产业基金引入、企业集团内财务公司运作等百花齐放的势头。 (三)迎接着来自国际国内、各行各业对金融危机和银行风险的挑战 全球经济的融合及一体化使金融危机、银行风险爆发的频度、影响的广度、危害的程度不断加剧。
这种风险来自于国际国内以及各行各业的每个方面,大致归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风险、货币风险和国际收支风险等;第二个层次是考验商业银行管理和控制能力水平的一系列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结算风险等。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危机和银行风险主要集中在第二层次以及第一层次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例如近些年引发的巴林、大和、里昂信贷等危机,均源于商业银行过分地追求经济效益和竞争地位而疏于控制管理风险所致。 但是,我国当前的金融风险主要是一种制度性风险,现行银行组织制度、产权关系对市场价格波动反应迟钝,对组织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也缺乏兴趣,尤其是缺失应对国际收支、自由兑换、资本市场冲击等金融危机的经验和相关的制度。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健全的风险制度直接导致金融危机和银行风险的潜在蛰伏,严重威胁着整个银行体系的金融安全。 二、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现状 (一)产权性质趋同,国有化程度高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来说,由于大型商业银行(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庞大、市场份额稳定,占据市场竞争垄断地位,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比较单一,国有化程度较高。
而一个成熟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展开,只有打破垄断格局,才能籍以提高银行业的效率效能。 (二)资源配置无序,决策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以层级授权的方式作为经营管理和信息传递的纽带,以分支行作为资源配置中心来开展各项业务。
由于层级设置复杂,使得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总行对可使用资源的掌握和调配能力严重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决策滞后、反应迟钝。即使总行能够及时下达决策指令,往往也缺失权威性,有令不行或者执行而不到位比比皆是。
(三)核心业务单一,经营范围较窄 与外国金融机构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业务品种单一、业务范围较窄,无法满足高端客户。
5.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论文
三、组织机构体系在“科层制”和“部门制”之间的选择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组织机构体系是按行政区域设置的总、分、支行体系。
它们以分、支行为成本、利润、风险控制和资源配置中心来经营银行业务,实施总、分、支行之间层级授权经营管理和信息传递为联系纽带,以银行内部的资金市场为依托,实现资源在各行范围内的流动。 凡是现实存在着的,自然有其合理性。
首先,这种组织机构体系能够很好地适应现实客户群体对金融服务的需要,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客户资源,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的基本经济效益。尽管不少的全国性、集团性的企业客户已经开始有了统一的财务管理体系变革的尝试,冲击着客户群体的地方属性,总体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客户资源的地区性特色仍然浓厚,现行的组织机构体系服务的对等性突出,优势相对明显。
以某国有商业银行2001年底的资产负债比例结构来看,各省一级分行的贷款存款比例大多在60――80%之间,大部分地市级分行的贷款存款比例也大致相同,它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主要的存款资源和资源运用有着明显的地方性质,本地资源大体用于本地资产,这显然是由客户的地方性质为主所决定的。 毫无疑问,有了这些相对稳定的地方客户资源,国有商业银行银行的基本经济效益就有了保证。
其次,它能够较好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历史遗留的主要问题,一是不良资产规模较大,二是机构庞大、人员过多。
这些问题形成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机构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比较而言,现行的地区性分支机构的设置,由于它与地方的对等性和密切关系,更有利于银行的管理方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协调和合作,也有利于各家银行的总部对分支机构处理历史问题进行激励,可以较好地在最快的期限之内,解决不良资产和冗员等问题,为未来国有商业银行较大动作的改革提供较为牢固的基础。
第三,它具有相对快速的市场反应性,便于提高银行的决策效率,争取当前最好的收益。中国市场的格局,地区分割的性质仍然很突出。
这一方面是地理原因,地大而交通不便或是产品与服务的地方特色浓厚等,使得区域性的市场自然而然地形成;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存在,导致了区域市场的强化。 我国市场相对分割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地区来设置分支机构,能够对市场的变化迅速反应,及时决策,赢得最佳的市场资源,实现最好的当前收益。
在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的地方分割性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消除,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行式组织体制就是相对稳定的。 显然,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机构体系的合理之处,换个角度看就是对应的问题,它表现在:(1)金融资源配置的区域过小,大多本地资源本地使用,内部的资金市场由于利率决定的非市场性也无法优化资源配置,资源并不是向着效益最高处流动,银行利润最大化没有获得资源流动上的保证;(2)对跨区域的大客户的服务存在组织机构的障碍,做好这些客户的服务在各区域之间的协调成本过大,若减少协调成本则难以达到优质的服务效果;(3)培养国际性的竞争力困难很大,一家银行上下不能形成大的整体效应,业务品种与中小银行同构,市场定位不清。
从理论上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机构体系是较为典型的一层管理一层的“科层制”结构,其基本特征或组织机构要求,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经典“科层制”理论所描述,有四个突出的方面。第一,专业化。
即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国有商业银行不同专业的人被安排在不同的层级和位置上,他们专业化地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分工也就意味着协调和合作,在商业银行内部,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岗位和部门不需要其它岗位和部门的协调和合作能够完成一件事情。 第二,权力等级制。
国有商业银行是依靠不同层次的权威来控制和监督体系运作的,对上服从和对下发号施令,是最为基本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它具有实现既定目标的内在严谨有效的结构,也有来自于不同等级权力位置本身的激励;在授权管理的前提下,总行、分行和支行在权限范围内活动,超过权限就必须有从下至上的申请,及从上至下的批准。 第三,规章制度化。
国有商业银行的重大事项决策及日常运作是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的,规章制度化保障了组织机构内部各种活动的规范化,尤其是各种活动的统一标准消灭了人为的随意性。第四,非人格化。
国有商业银行在各项经营活动中原则上不能含有个人的情感因素,以便严格地排除私人感情去处理公务事项可能带来的偏差,减少人为的磨擦和对立。 马克斯.韦伯认为,“科层制”的基本特征或基本要求,并不表明这种组织机构体系能够自动地实现最高效率目标,只有“规范的”科层制能够实现最高效率。
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能否最高效率地运作,还在于“科层制”组织机构体系是不是规范。实际上,世界上大型的组织机构体系,大量的结构都是“科层制”的,运作的效率却是差别很大,这就说明“科层制”只是实现效率的一种组织基础,并不必然导致最高效率。
由此来看,我们可以从国有商业银行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入手,看其规范程度多大。
6.求帮我写一个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分析的论文的大纲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国外中小商业银行综述
第一节 美国中小商业银行
第二节 日本中小商业银行
第三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小商业银行在改革中诞生和发展
第二节 中小商业银行产权模式的现状
第三节 中小商业银行组织模式的现状
第四节 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现状
第五节 中小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的状况
第四章 影响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利益集团是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中小商业银行制度的需求
第三节 国家对中小商业银行制度的供给推进
第四节 政治银行家主导中小商业银行制度的变迁
第五节 地下金融是挑战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力量
第五章 中小商业银行产权模式设计
第一节 国有产权还是民营产权
第二节 家族控股还是机构投资者持股
第三节 境内资本还是境外资本
第六章 中小商业银行组织模式设计
第一节 中小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模式
第二节 中小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
第七章 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设计
第一节 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定位
第二节 中小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
第三节 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转型的实施策略
第八章 构造有助于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第一节 地区环境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
第二节 法治环境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
第三节 信用环境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
第四节 监管环境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
第九章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次贷危机的回顾、成因与启示
第二节 美国次贷危机对西方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7.想写一篇关于商业银行业务方面的论文
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
1.负债业务包括存款业务和借款业务。1)存款业务就不多说了,就是我们的日常存款,对于银行来说,我们是债主,银行是借我们钱的人,就是负债经营。
2)借款业务主要是同业(银行间)的借款,或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借款。2.资产业务包括贷款,债券投资,现金资产。
1)贷款就是个人公司贷款业务,是别人借银行的钱,对于银行来说是资产。2) 债券业务就是国债啊金融债之类的。
3)现金资产就是银行自己的库存现金,存放在央行的款项,或存放他行的存款。3.中间业务包括银行卡,转账,清算,代理,理财,担保,电子银行等业务。
我建议你先写一下大体的金融环境,然后在这种环境下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有哪些,最后总结未来发展前景,比如中间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等等~~就是这些了,希望能帮到你~。
8.很急~~~~~ 关于商业银行的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银行业在五年之后将要全面开放。
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制定21世纪的现代发展战略,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奋力加快发展,努力把国有商业银行建成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笔者认为,21世纪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战略应包括下述"十化"的内容。
一、产权股份化 21世纪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会逐渐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改革,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真正的商业银行不是执行政府经济政策的工具,而是在合法经营基础上追求利润的金融企业;然而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繁重的政策性任务。
真正商业银行是责任有限的股份公司,而不是特殊类型的政府独资企业;独资企业不可能真正做到政企职能分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其根本出路在于实行股份化改造。
鉴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尚不健全,为了保持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化履行必须采取国家资本控制的形式。国家资本可以采取二种不同的控股形式:l、绝对控股,国有股占整个商业银行股本的50%以上。
2、相对控股,国有股在整个商业银行总股本中虽然不足50%,由于股权分散,国有股仍然处于控股地位。股份化改造之后的商业银行必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行长(总经理)之间相互制衡的职责。
董事会的职责是制定银行的目标和政策,挑选和聘任高级管理人员,设立各种委员会或附属机构,监督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等。监事会的职责是代表股东大会对银行全部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
行长(总经理)的职责是执行董事会的决定,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协调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 二、员工知识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商业银行的员工必须是知识化的员工。
当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的素质与商业银行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机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继续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国内业务、又懂国际业务,具有丰富知识、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级、高级管理人才。 必须切实抓好员工教育包括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和终生教育,改进教育方式,坚持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原则,脱产与不脱产相结合,定向与定量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注重实效。
鼓励员工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获得多个专业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鼓励员工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创造经验。
三、市场营销特色化 21世纪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特色营销,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其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慎重选择市场营销战略。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和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化营销战略。
第一、发展模式特色化,选择与其它商业银行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海外实施进攻性战略,通过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服务多样化、增设分支机构、拓展营销网络、收购或兼并当地机构等措施,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在国内实施合理化战略,通过调整分支机构、营业机构布局,按经济区划设置分行,收缩甚至撤销业务量小、经营亏损、无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扩充业务量大、经营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压缩管理费用,以成本优势来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地位与形象。第二、发展重点特色化,市场竞争目标由总体市场占有率转变为细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第三、市场营销组合差异化,尽量提供有差别的 四、管理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商业银行必须高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1)建立和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柜台业务处理与自动服务系统、跨行业务与清算系统、金融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保证各项决策和业务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基础上。
(2)以加快信息高速处理为重点,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重组,减少管理层次,实行网络化管理,使组织机构更加精简和专业化,调动更加灵活;有效地解决银行内部信息交换瓶颈,提供信息处理效率。(3)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业务创新,加大在产品服务及应用方面创新的力度,并对传统产品的形式、内容赋予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拓展其表现空间。
(4)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及时向客户发布有关政策、利率、汇率的变化、新服务等信息。(5)领导方法科学化,注重银行利益与员工利益的相互平衡关系,改善员工的政治、经济待遇;加强内部沟通,经常向员工征求合理化建设。
五、经营国际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是国际化的银行,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勇敢地迈向国际金融市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除外)的国际业务刚刚起步,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方式和策略在适当的地区设立海外机构进行跨国经营。
利用人民币业务优势,发挥本外币业务联动效应,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开。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中小商业银行转型的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