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装饰雕塑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1600字的论文
室内陈设品的选择和布置,主要是处理好陈设和家具之间的关系,陈设和陈设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具、陈设和空间界面之间的关系。
由于家具在室内常占有重要位置和相当大的体量,因此,一般说来,陈设围绕家具布置已成为一条普遍规律。 室内陈设的选择和布置应考虑以下几点; 1 .室内的陈设应与室内使用功能相一致 一幅画、一件雕塑、一幅对联,它们的线条、色彩,不仅为了表现本身的题材,也应和空间场所相协谓,只有这样才能反映不同的空间特色,形成独特的环境气氛,赋予探刻的文化内捅,而不演于华而不实,千篇一律的境地.如清华大学图书馆运用与建筑外形相同的手法处理的名人格言墙面装饰,增强了图书阅览空间的文化学术氛围,井显示了室内外的统一.重庆某学校教学楼门厅的木刻壁画——青春的旋律,反映丁青年 蜀奋发向上朝气擅勃的精神面貌。
2 .室内陈设品的大小、形式应与室内空间家具尺度取得良好的比例关系 室内陈设品过大,常使空间显得小而拥挤,过小又可能产生室内空间过于空旷,局部的陈设也是如此,铡如沙发上的靠垫做得过大,使沙发显得很小,而过小则又如玩具一样很不相称.陈设品的形状、形式、线条更应与家具和室内装修取得密切的配合,运用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达到和谐的效果。 3 .陈设品的色彩、材质也应与家具、装修统一考虑,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在色彩上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以突出重点,或采取调和的方式,使家具和陈设之间、陈设和陈设之间,取得相互呼应、彼此联系的协调效果。
色彩又能起到改变室内气氛、情调的作用。例如,以无彩系处理的室内色调,偏于冷淡,常利用一簇鲜艳的花卉,或一对暖色的灯具,使整个室内气氛活跃起来。
4 .陈设品的布置应与家具布置方式紧密配合,形成统一的风格 良好的视觉效果,稳定的平衡关系,空间的对称或非对称,静态或动态,对称干衡或不对称平衡,风格和气氛的严肃、活泼、活跃、雅静等,除了其他因素外,布置方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5 ,室内陈设的布置部位 (1) 墙面陈设。
墙面陈设一般以平面艺术为主,如书、画、摄影、浅浮雕等,或小型的立体饰物,如壁灯、弓、剑等,也常见将立体陈设品放在壁龛中,如花卉、雕塑等,井配以灯光照明,也可在墙面设置悬挑轻型搁架以存放陈设品.墙面上布置的陈设常和家具发生上下对应关系,可以是正规的,也可以是较为自由活泼的形式,可采取垂直或水平伸展的构图,组成完整的视觉效果.墙面和陈设品之间的大小和比例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留出相当的空白墙面,使视觉获得休息的机会.如果是占有整个墙面的壁画,则可视为起到背景装修艺术的作用了。 此外,某些特殊的陈设品,可利用玻璃窗面进行布置,如剪纸窗花以及小型绿化,以使植物能争取自然阳光的照射,也别具一格,窗口布置绿色植物,叶子透过阳光,产生半透明的黄绿色及不同深浅的效果。
布置在窗口的一丛白色樱草花及一对木摩鸟,半透明的发亮的花和鸟的剪影形成对比。 (2) 桌面摆设。
桌面摆设包括有不同类型和情况,如办公桌、餐桌、茶几、会议桌以及略低于桌高的靠墙或沿宙布置的储藏柜和组合柜等.桌面摆设一般均选择小巧精致、宜于微观欣赏的材质制品,并可按时即兴灵活更换.桌面上的日用品常与家具配套购置,选用和桌面协调的形状、色彩和质地,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会议室中的沙发、茶几、茶具、花盆等,须统一选购。 (3) 落地陈设.大型的装饰品,如雕塑、瓷瓶、绿化等,常落地布置,布置在大厅中央的常成为视觉的中心,最为引人注目,也可放置在厅室的角隅、墙边或出入口旁、走道尽端等位置,作为重点装饰,或起到视觉上的引导作用和对景作用. 大型落地陈设不应妨爵工作和交通擞线的通畅. (4) 陈设橱柜。
数量大、品种多、形色多样的小陈设品,最宜采用分格分层的搁板、博古架,或特制的装饰柜架进行陈列展示,这样可以达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的效果.布置整齐的书橱书架,可以组成色彩丰富的抽象图案效果,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壁式博古架,应根据展品的特点,在色彩、质地上起到良好的衬托作用。 (5) 矗挂陈设.空间高大的厅主,常采用悬挂各种装饰品,如织物、绿化、抽象金属雕塑,吊灯等,弥补空间空旷的不足,井有一定的吸声或扩散的效果,居室也常利用角隅悬挂灯具、绿化或其他装饰品,既不占面积又装饰了枯燥的墙边角隅。
2.美术类关于雕塑的毕业论文如何选题 急
这是我的论文,我也是雕塑系的(河南)你可以借鉴 论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 --从秦兵马俑到汉霍去病墓石雕风格差异 - -*** 摘要:对秦代兵马俑和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造型语言的艺术特征进行比较,以二者艺术风格的差异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古代"胡人美术"的艺术特色,找出霍去病墓石雕在造形语言上与"胡人美术"的共通之处,以图像学、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汉代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形成的真正根源于对古代"胡人美术"造型语言的吸收和运用。
并将霍去病墓石雕作为大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美术现象,进一步以历史的、文化的视角看待艺术语言在形制表现上的发展与演变。 关键词:兵马俑;霍去病墓;胡人美术;民族心理 在世界艺术史上,中国古代美术可谓是整个东方美术的代表,中国美术以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数十种古老人类文明相继消失,而中国美术的艺术特色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仍旧保持了其自身的独特的艺术内涵,这和中国美术的传承性是不无关系的。
纵观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艺术形式、风格特色的发展与变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文化根源,朝代变迁、外来文化的融合,都对中国古代美术的形式与风格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各时期的美术作品的分析,我们也都能从美术作品本身的风格特点上找出上述的成因。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秦汉时期的艺术作品时,却发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秦汉短暂的朝代更替,艺术的形式与风格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很难找到其历史的承袭性,尤其是在秦汉时期的雕塑作品上,以秦代兵马俑和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为例,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前者严谨写实,尽极人工之美;后者粗犷夸张,有如浑然天成。很多美术评论家、史学家都做过相关领域的研究,也都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寻找其差异的成因。
而笔者认为,就其整体艺术风格的差异性,应更多的从造型语言本身和民族心理等角度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其差异性的根源所在。设计在线.中国 1.秦兵马俑 在秦代以前,中国美术在造形艺术领域里最大的成就体现在青铜艺术上,而雕塑则更多的表现为青铜工艺的附属装饰,极少出现大型独立的雕塑作品。
整个先秦时期的雕塑展现的是一种稚拙、神秘的艺术特色。秦兵马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艺术特色,秦统一六国,集天下之权于一人之手,势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层面昭示其权力之大、地位之极,而这些影响必将在艺术领域得以沉积,最具有代表特色的便是兵马俑了。
其鲜明的时代和艺术特色宣告了中国古代美术在艺术风格发展上一个新的开端。秦兵马俑一改前代雕塑夸张、神秘的艺术风格,并使雕塑从工艺美术中脱胎出来,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无论严谨写实的艺术手法,还是空前宏大的规模,都蕴含了崭新的艺术精神。秦兵马俑的创作手法相对写实,结构严谨,雕塑的比例、大小都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客观的人物形象。
秦兵马俑的人物形象逼真,可谓是一千个陶俑一千张面孔,并且人物的衣着、年龄、地域、职务的细微差别都被很好的表现出来,其庞大的群体阵容,整齐的阵列形式展示出秦代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在当时精湛的艺术水平[1]。 2.霍去病墓石雕 秦王朝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甚至希望在思想文化上能够一统天下。
但艺术的发展是多元的,秦王朝覆灭的几十年后,中国在艺术发展上很快的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霍去病墓石雕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暗示匈奴必败的命运。
石雕采用整石雕成,形式语言简练、夸张,在形体大的转折处进行了大胆而简洁的削凿,并在细节表现上采用了浮雕和线刻的手法,使得整个雕塑更加雄浑大气,充满生命力。马下的匈奴人的特征处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虽然整个人物形象造型简练,但在发式和胡须等面部特征的处理上进行了夸张的刻画,体现出了当时汉人对胡人形象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雕塑的马上并没有将军的形象,而这一点却恰恰体现出了汉代雕塑之美的内涵--意至而形不至。艺术家以立马的彪悍和马下匈奴人的狼狈来暗示马上将军驱敌胜利的威武姿态,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可以说,这件雕塑作品所展示的既不是彪悍的战马,也不是垂死的匈奴人,它所展示的更多的应该是马上战功显赫、所向披靡的青年将军,甚至是整个大汉王朝国力的象征和代表,这也正是汉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特色--形式语言的象征性。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其他雕塑的造型语言也都应归结于此,《跃马》、《伏虎》等等都并非表现的是马、虎,而是用来象征青年将军戎马倥偬的一生。
整个雕塑群以简练、夸张的形式语言,展示了一种深沉雄大的气魄,使人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感受大汉王朝的巍巍国势。设计在线.中国 图一 马踏匈奴 3.比较分析秦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石雕 很多美术史类书籍和相关评论都将秦、汉雕塑归为一类,但。
3.求一篇关于雕塑的论文3000字的
雕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雕塑艺术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存在着,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而两种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同一种艺术形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本文从题材、表现手法、造型手法、材料的运用等不同角度,对这两种艺术风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并作以简要评述。
如果说历史是人类谱写的一部气势宏伟的交响曲,那么雕塑艺术就是其中一部精致而独立的乐章。雕塑是造型艺术种类中最早出现的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建筑艺术以外的另一种表现实体空间的艺术。
雕塑是有三维空间的由人类创造的存在于实际空间的立体形象。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中国的四大石窟、兵马俑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雕塑永远表现动态,甚至完全静止的雕像也被看作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一种不但在空间、也在时间上持续的伸展的状态。人们可以从这一瞬间的造型中想象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想象行为的连贯,持续的活动过程,从而体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体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后面的体温和感情。
雕塑是可视的、可触摸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识形态及较高审美意义的实体。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根植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颗常青树。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大最鲜明的文明。尽管两者都产生于奴隶制和封建制这同一种社会基础上,都受制于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故而在雕塑艺术上形成两种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题材差异 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明,使人与自然及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因而中国早期雕塑题材以动物为主,《四羊方尊》、《莲鹤方壶》等就是其中的杰作。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宗教佛像也成为中国传统雕塑的表现对象之一,最有名的当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和敦煌石窟这四大雕塑群,此外还有大量的寺庙造像。同时在中国厚葬习俗的影响下,君主及达官贵族大势修造陵墓及陪葬品,使得陵墓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上的又一珍宝,最具代表性的就属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对比之下,西方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性的商业社会,城市化的生产培养了西方人的外向性和冒险性的性格,再加上海上,陆路交通发达,同东方交流广泛,这一切都有利于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神话传说是两方雕塑题材之一,如希腊人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的力量显现的结果,人和神是同源的,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神同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
不同的是他们长生不老、神通广大而已。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产牛了关于缪斯、阿波罗为主神及其统率下的缪斯的神话。
对人体美的表现也是两方雕塑家们的又一题材。体育竞技和大型的敬神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竞技大多以裸露身体的方式进行,这也许是为了在竞技比赛的同时显露强悍,优美的体型。
这种社会风尚的流行无疑给雕塑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和创作的环境,给比赛胜利者雕像也成为雕塑家的一项任务。如米隆的《掷铁饼者》。
二、精神追求上的差异 在中国人看来,主体与客体相通、感性与理性共融,视“天人合一”为宇宙观核心,相信天人感应、天人相类。这种思想的必然结果即自然的入化和人的自然化,确信人们心中所要抒发的东西,都能在宇宙世界找到相应的事物,并以其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汉代霍去病的陵墓,墓前有十多件石雕,如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牛、伏虎、野猪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踏匈奴》。
为了表现霍去病的赫赫战功,作者别出心裁的雕造出一匹气势轩昂、庄重雄强的战马,马的神情果断沉着,仿佛在时时刻刻警惕着,防止被踢翻在地的匈奴败将挣脱而逃,体现出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坚定意志。虽然没有直接雕造霍去病的形象,但是通过《马踏匈奴》整个作品不难体现他的品格与精神,使人联想到英勇无敌的青年将军,似乎听到击败匈奴的胜利呼声。
其它石雕也分别体现出将士们不顾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所乘六匹战马的雕刻形象,艺术家概括地塑造了六骏的立、行、奔、驰的健美姿态,并显示六匹骏马那英勇而温顺、刚毅又善良的性格。
造型饱满剽悍,神韵充沛飞扬,层次转折有力,在外光映射下富于变化,具有节奏感。雕刻的是马反映的是人,象征唐太宗李世民的品格,歌颂了李世民的伟业丰功。
除了表现人的精神品格和功绩外,也成为体现当时统治阶级权力的载体。例如清代十三陵,墓前的石象背加鞍鞯,上托宝瓶,头施笼佩,四足平衡,完全依照皇帝的仪仗,其寓意为“太平有象”——动物失去了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活力,成为皇权的象征。
以上以物喻人,“天人合一”的例子在中国雕塑艺术中举不胜举。而西方则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
西方雕塑的表现题材基本上是以人体为主,就算是神话人物也是以人为衣钵,。
4.求一篇1000字以上的雕塑小论文
我眼中的罗丹一提起罗丹,我便不想去谈论他有关雕刻的技法和形式的精妙,不想去讨论他对人体解剖结构的了如指掌,更多的是去感受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本能和情感的真。
罗丹是真正让我感动的一位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一位雕塑家。他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
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
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
他之所以伟大,不在于有多么高深玄奥的思想观念,而是他个人对于个体生命的理解与这个充满悲意世界的哀叹,从而创造的那一尊尊透人心魂的雕塑所散发出的壮美的气息、无与伦比的力量和生活的真。 他偏爱悲悯或是感伤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
例如《加莱义民》《地狱之门》《思想者》《欧米哀尔》《乌谷利诺》等等作品。 《欧米哀尔》曾是一位年轻貌美、姿色过人的妓女,而她对如今的丑陋感到羞愧! 《罗丹艺术论》中这样描述着:“他雕塑的那个比木乃伊还要皱缩的老妓女,正在悲叹她的衰老的身体,她弯着腰,偎踞着,移动着绝望的眼光。
在两乳和干瘪的胸膛上,在布满可怕皱纹的肚子上,在那长满筋节犹如枯干的葡萄藤的臂上和腿上……”自古希腊,罗马以来,所有雕塑家创造的女性形象都以丰满圆润优美的造型给观赏者提供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诸如《维纳斯》。当然,由于历史、宗教、美学等一些社会环境因素会自然而然形成“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于是古典雕塑始终批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惟有罗丹的这件作品令人目不忍睹,可是它却是罗丹雕刻艺术的杰作,是他独特美学思想的体现。罗丹认为“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 ,“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
自然中人们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些认为美的更能显露出她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巴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和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展现出来。罗丹先生正是从又老又丑的妓女身上,挖掘出她内心世界的痛苦和灵魂深处的悲哀。
5.毕业论文要写“景观雕塑的作用及意义”哪位仁兄能提供一些素材或资
我认为雕塑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视觉的愉悦性、内容的深刻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体验的丰富性与持续性。艺术产生于语言的结束之处,在这一点上雕塑是极其显著的,没有杰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杰出的作品,这种情感绝非普通意义上的喜怒哀乐,而是一定具有对宇宙万象的潜在哲学情怀的表达,雕塑和一切其它艺术一样,作品的真正价值来自于文化意义上的进展,没有对事物的质的理解,就不可能产生具有文化推动意义的作品。没有对文化的推动,作品就不具备艺术上的真正发展。因此作品的好与坏重在情感的体现,意象造型是手段就必然要服从于作品的情感和主题。不是所有的雕塑作品都需要意象造型,它不是作品走向成功的万能钥匙,要根据作品的内容而定。运用得当会锦上添花,反之则适得其反。七拼八凑的作品让看上去就觉得眼熟,很像那种自来熟的人,面目没什么特点但很有“亲和力”。这些作品的作者把一切的环境因素、创作思路都归纳为程式化,咀嚼他人的已有思路并改头换面,导致自我创作意识的弱化乃至消失。艺术创作是有感而发的,也是理性的,没有触动、没有充分的酝酿,没有对雕塑本身规律深入的理解和探索就失去具有创造力的可能,这种探索包含感知各种直接与间接的相关事物,整理由此形成的感受,对传统的学习和分析,形成雕塑特有语言以及表现技法。对于材料的研究和形式感的探索如果脱离了具体感受的营造,就难免舍本逐末。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意象造型和雕塑本身是互为依存的。它服务于雕塑作品的情感主题同时又在作品中得到体现。它可以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发挥到极至并满足于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作者易于表达观者易于接受。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没有过去和未来,这个论点是就艺术的实质内核而论的。所以艺术也只存在肤浅与深邃,而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一切的感知的累积与整理及形式的运用都在逐步形成我们的相对完善的心灵,而这个“心灵”在每个个体中独立存在,个体之间虽然存在差异,却在不断接近一些东西,那就是本真或者说真理,不同时代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们对自然神秘力量的体验和思索,时代氛围造就了可以应证法则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形式,这就是不同历史时期虽有各不相同的面貌,但艺术却具有高峰和低谷的原因。
6.求一篇关于中国雕塑的论文
学习雕塑后的心得体会
——我学习雕塑前和后的观点
雕塑,我没学习雕塑前的理解是:“雕塑”顾名思义雕就是‘刻’的意思,而塑就是‘捏’的意思,起初就是这么认为的,但随着知识的增长,自己内心原来的一些东西逐渐的被现学的知识给覆盖了,当我第一次接触雕塑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就是雕塑
我对雕塑的概念还是很模糊不清,但,随着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我以前给雕塑下的的定义的错误性,我改变了内心对雕塑的认识对雕塑又从新赋予了新的定义。运用多种物质材料、多种手段(雕、刻、塑、铸、焊等)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情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雕塑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这就是现在我对雕塑的理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雕塑的用途还是很广的,如:瓷碗、茶壶等很多,以前对于雕塑我的认识很模糊,现在,在我对雕塑了解了以后,知道了雕塑有很多种,而且用途,材料各有所不同。
雕塑的用料是十分讲究的。如:《断臂维纳斯》的原件,使用的材料是洁白如玉的大理石。雕塑家罗丹曾说过:“抚摸这座雕像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几乎是温暖的。”这说明,雕塑由于它使用的物质材料的特点,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与量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雕塑是不同物质材料的艺术,因此,雕塑必须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表现。现在我对雕塑的分类和材料的理解大概有:
1、石雕 亦称“石刻”。雕刻艺术之一。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是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
2、木雕 雕刻艺术之一。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是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常用的有楠木、樟木、柏木、黄杨、龙眼木、红木、梨木、杨木、桑树根及其他果木;一般构图都以圆木周边宽度为眼,以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楼台亭阁、动物水禽等室内小型题材作品为主。
3、骨雕亦称“骨刻”,雕刻艺术。按材料分类之雕刻品种之一。指在动物骨头或骨制品上雕刻的花纹或物像。
4、贝雕 用有色贝壳雕刻或镶嵌成的工艺品。
5、砖雕 一种民间雕刻工艺品。指用凿和木锤在砖上钻打出各种人物、花卉等简单图像,作为建筑上某一部位的装饰品。
6、泥塑 亦称“彩塑”。一种传统雕塑工艺品。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先上粉底,再施彩绘。
7、彩陶设计 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工艺第一次揭示的工艺美术创作设计等。
现在,雕塑艺术已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艺术。世界上许多国家把雕塑当作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考虑,在公园、广场、园林、街道的设计中都配置相应的雕塑。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也正在有计划的兴建雕塑群,作为环境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时代应该追求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平衡,经济与文化的平衡、科技与情感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雕塑应面向这样一个新的生态学时代,加强生态价值观,强化城市生态文明,为大众雕塑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使人的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同样和谐,引导人去追求一种美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诗意的都市栖居,真正实现公共雕塑艺术对人的终极关怀。
7.谁有关于现代造型艺术雕塑或建筑的论文
建筑艺术欣赏 前言 建筑艺术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只能以抽象的形体、空间、质感、色彩等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受和联想,而不能如同绘画、雕塑和戏剧等艺术那样具体地再现生活。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建筑艺术反而更能超越时代和地地域空间,引起人们心理的共鸣,因而传之久远。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长城,至今仍能以其恢弘的气势给造访者以心灵的震撼。
建筑艺术的这一特点与音乐颇为相似,如同“命运”、“二泉映月”这些经典的乐曲至今仍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而历久不衰。金色大厅与“兰色多脑河”几乎成了奥地利国家的标志和第二国歌。
所以人们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是不无道理的。 以下,按古代和中世纪外国建筑、现代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三部分,分别列举实例对建筑的形式和特点作些概略的介绍。
建筑艺术欣赏 前言 建筑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的欣赏建筑艺术,我们应当对建筑与建筑艺术的本质和特点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什么是建筑。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老子在道德经里就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里“室”即建筑。“有”是指物质实体,“无”即空间,“利”是手段,而“用”是目的。
这就是说,建筑的本质是人们用物质手段,以实用为目的创造的一种人为空间。这种空间既可以是内部空间,也可以是由若干建筑或构筑物围合而成的外部空间。
这种空间连同构成它们的物质实体,共同构成我们所称的建筑。 老子上述这段话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建筑本质的最早也是最为完整的论述。
建筑既然是为人所用,那么除了满足具体的物质功能之外,也必然以其实体和空间给人以某种视觉印象和感受,这就是建筑的精神功能。如何运用物质手段和造型规律,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以完美的形象、准确得体的性格特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就是建筑艺术。
可见,建筑艺术明显地不同于其他纯造型艺术。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建筑不仅可看,而且可住、可游,其观赏和体验的方式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
同时建筑艺术受使用功能和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程度远远超过其他艺术。 一般来说,如果我们把建筑艺术简化概括为“建筑形象(包括形式、气氛等)”的话,那么这种形象应当是建筑功能、技术的合理的外在表现(这也是现代建筑的主要观点。
)当然,对于某些特殊建筑,例如纪念碑,并不具有内部使用功能,但其所营造的环境气氛和给予人的精神感受本身就是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