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关于圆明园的论文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
历史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
但人们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不断沉淀,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 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
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斑斑点点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史称“九•一八事变”。
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损失,东北军死伤37多万人,三省人民共死87多万人!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血鉴。今天,面对第77个“九一八”,勿忘国耻! 77年前,我国经济落后也是造成国门洞开、生灵涂炭的一个重要原因。
看昨天知国耻,看今天想国兴,看明天盼国强。只有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为了不再做“弱肉”,不再被“强食”,我们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科学发展来大踏步地向前追赶。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经济总体规模虽然比较大,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面对现实,倍感发展之急迫,不思发展就如同当年的不抵抗,有发展才谈得上民族尊严,才能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真正巍峨挺立。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如今,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中国的首都北京成功举行,显示了我们国力的强大,人民爱国之情。
自从1984年7月29日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一声枪响,打破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纪录以来,已历经20年。这20年,改革开放,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国力增强了,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体育大国。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把全世界的人凝聚到一起,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热爱中国。
2.高分求关于《圆明园》 论文 1000字(不能抄网上的)
昔日辉煌 一个半世纪已随着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过去了,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永久的一笔。
那座落于北京西郊的一个荒废的园子,影映着那场令人不寒而栗的大清国殇。 若说北京城是一个美景的集合体,那么紫禁城便是最庄严的,颐和园便是最秀丽的,八达岭便是最雄伟的。
而那个坐落于海淀名为圆明园的地方,便是这座古老的北京城中最凄美一个烙印。 有人说,圆明园是共属于人类的伤疤,我们的目光一不小心与它交织,心就会隐隐作痛。
当花朵离开花瓣,暗香会残留。所以,当属于圆明园的时代耗尽的那一刻,遗存的不仅仅是处废墟,还有那被皇家给予的昔日辉煌。
她是一个如同巴特农神庙一样的奇迹,经历了150年,三代人的修筑,耀眼地伫立在那古老的东方土地,她绝色的面容震惊了世界。她亦如巴特农神庙一样的 可悲,在侵略者三天三夜的焚烧后,消匿于尘世。
那个美艳的不可方物的圆明园就在中国人的眼前,沉睡于火海之中。她带给中国的伤痛,竟比那阿房宫还要可怕! 圆明园现如今,已什么都没有了。
在那若大的土地上,竟没有一件曾经属于她的绝世珍品。可那些东西呢?做工精细的景泰蓝套壶、金罐、红珊瑚狮子、正“躺在”法国枫丹白露宫内,等待国人的“救赎”。
众所周知,使圆明园这个奇迹不复存在的是两个人:一个叫额尔金,一个叫格兰特。然而,给圆明园带来伤痛与毁灭的不仅是列强的军队,还有生长在本土北京的官绅奸商与地痞流氓。
刘(炳秋)兆尹在战乱之秋肆意贩卖万春园云片石,长春园太湖石,试问?人性何在?在祖国危难之时,竟用这国殇之痛来填满自己的腰包。还有那偷拆园林围墙的贼人,你居心为何?再请问翟牧师,你拉到燕京大学的安佑宫石柱,如今,是否安然无恙? 那伤口已经很深了,为何还要为了一己之私而令她痛上加痛呢?自私如此,罪不容诛! 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几十年后的今天,新中国早已变了模样。
恳请国人用一颗炙热的心,期盼着她的欲火重生。 恳请国人给她一个永生的承诺,一个不同于尾生抱柱的承诺,一个不会被海水淹没,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消匿的承诺。
让我拱手河山,等你凤凰涅磐,重现这令人骄傲的昔日辉煌。 谨以此文,为圆明园哀悼 东方美妇人 ----圆明园之殇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壹佰肆拾玖年。
你曾经,是不被别人注意的。直到那天,康熙皇帝把你许配给他人,你方穿上华服,施以脂粉,开始梳妆。
美丽,震撼了整个东方! 沿着那小河来到了雍正年间的九州清晏前,河边上的风波亭也只遗留了枯骨死似的栏杆,孤独地伫立在小河旁。如同那穿着褴褛破衣的绝美新娘。
呦!你那令人欣羡无比的凤冠霞披,如今,也不知去了何方? 顺流而下,来到了紫碧山房前,山房如同墓地一样死寂。但那半米高的杂草却给山房带来了些许生机。
凄美的神情,便如同那在沼泽地中微笑的鹤乡女孩,美的极致,惨的至极! 呦!你那令人无限眷恋的朱唇皓齿,如今,早已变得满目沧桑! 信步游走,来到了那带有西洋风情的海晏堂前。木然地看着你那被强盗蹂躏的伤痕,心生畏意。
是怎样的浩劫使如天人一般的你,变成了今日的这般模样! 蓦然回首,惊恐地看见了那赤裸裸的十二块伤疤,那曾经镶嵌着十二兽首“宝石”的伤疤,心痛不已!而眼前仿佛展现出了当年的国殇: 一群不知廉耻的的“文明人”将那带有洋发卷的柔亮青丝扯断,将那带有宝石蓝色彩的明亮双眼变得污浊。那璀璨的东珠簪,那华丽的金步摇也随着时代的动荡,一一坠落。
你那令赞叹至斯的奇世珍宝啊!如今,早已不知成为了谁的“收藏”?!! 你,拥有着绝世的容颜。可天妒红颜,你注定有了“祸水红颜”的下场! 当你沐浴于火的时候,你没有哭泣,没有沉沦。
而是用最唯美的笑,最迷人的舞姿,在那熊熊烈火中,舞起了最潸然的篇章! 壹佰肆拾玖年了,当年的华殇之舞,恐怕早已被世人淡忘! 你会甘心吗?不,你不能! 因为,我正等待着你的凤凰涅盘,用生命为你奏响世代的不朽乐章! 写于零九年六月 共两篇,纯原创。
3.圆明园景观分析
·历史背景
满族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叶,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宫廷暴乱,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竟延续了二百多年。
·名称由来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御选语录》的总序中称:“朕膺元后父母之任,并非开堂秉佛之人。。但念人天慧命,佛祖别传,拼双眉拖地以悟众生,留无上金丹以起枯朽”。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佛号“圆明”。
·园林建筑特色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艺术特色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
4.中国古代园林艺术鉴赏文章以圆明园为题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 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
在 3000 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 此后, 中国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无不建造园林。
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华大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孕育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体系和特色, 其中包含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 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协调、淡泊宁静的精神和文明传承。 中国城市园林丰富多彩, 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 而园林建筑中的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很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 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 与颐和园毗邻, 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 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圆明园始建于 1708 年, 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 历时150 年陆续建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 集无数精工巧匠, 填湖堆山, 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 40 景,建成大型建筑物 145 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建筑面积逾 16 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 150 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誉为“万园之园” , 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
1860 年, 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现仅存遗址。 中国圆明园能够享誉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其规模及珍藏的贵重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更为重要的是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堪称一绝。
要想全面了解圆明园的设计艺术, 应该从它的建筑设计风格去把握, 去鉴赏, 这样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才能真正感受“万园之园”的魅力与独特风格。 古人有云: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 中国古典园林以满足居住与游赏等多重需要为目 的,形成以“山水”为主的独特风格, 其布局灵活多变, 将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结合,融建筑、绘画、文学、书法、园艺为一体, 使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
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圆明园就是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代表。
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 因水成趣, 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
平地叠山理水, 精制园林建筑, 广植树木花卉。 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 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
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 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 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 250 座, 与水系相结合, 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 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 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 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
圆明园后湖景区, 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 是全国疆域“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 既各有特色, 又彼此相借成景。
北岸的上下天光, 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 西岸的坦坦荡荡, 酷似杭州玉泉观鱼, 俗称金鱼池。
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 房屋建于湖中, 冬暖夏凉, 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 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 用泰西水法引水入室, 转动风扇, 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
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 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建筑规模集全国之大成, 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 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 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乾隆皇帝曾经六巡江浙, 西巡五台, 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和盘山等地。 每至一地, 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 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 回京后在园内仿建。
据不完全统计, 圆明园的园林风景, 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 在山环水绕之中, 圆明园分布着 140 多个景区, 其中有 50 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 如“平湖秋月 ” 、“苏堤春晓” 、“三潭印月 ” 、“曲院风荷”等, 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 不仅模仿建筑, 连名字也照搬过来。
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 、仿庐山的“西峰秀色” 、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等等, 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 移天缩地在君怀” 。
圆明园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 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
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 共约16 万平方米。 园内的建筑物, 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 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 广征博采, 形式多样。
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 如扇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等等。 加之在园林布局上, 因景随势, 千姿百态; 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 层层进深, 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
法国传教士王志诚, 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 他说:“圆明园的建筑, 形式变化较多, 而且参差不齐, 不落窠臼。 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 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 像是随意。
5.中国古代园林艺术鉴赏文章以圆明园为题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 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
在 3000 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 此后, 中国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无不建造园林。
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华大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孕育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体系和特色, 其中包含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 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协调、淡泊宁静的精神和文明传承。 中国城市园林丰富多彩, 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 而园林建筑中的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很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 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 与颐和园毗邻, 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 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圆明园始建于 1708 年, 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 历时150 年陆续建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 集无数精工巧匠, 填湖堆山, 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 40 景,建成大型建筑物 145 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建筑面积逾 16 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 150 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誉为“万园之园” , 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
1860 年, 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现仅存遗址。 中国圆明园能够享誉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其规模及珍藏的贵重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更为重要的是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堪称一绝。
要想全面了解圆明园的设计艺术, 应该从它的建筑设计风格去把握, 去鉴赏, 这样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才能真正感受“万园之园”的魅力与独特风格。 古人有云: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 中国古典园林以满足居住与游赏等多重需要为目 的,形成以“山水”为主的独特风格, 其布局灵活多变, 将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结合,融建筑、绘画、文学、书法、园艺为一体, 使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
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圆明园就是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代表。
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 因水成趣, 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
平地叠山理水, 精制园林建筑, 广植树木花卉。 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 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
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 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 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 250 座, 与水系相结合, 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 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 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 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
圆明园后湖景区, 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 是全国疆域“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 既各有特色, 又彼此相借成景。
北岸的上下天光, 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 西岸的坦坦荡荡, 酷似杭州玉泉观鱼, 俗称金鱼池。
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 房屋建于湖中, 冬暖夏凉, 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 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 用泰西水法引水入室, 转动风扇, 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
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 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建筑规模集全国之大成, 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 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 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乾隆皇帝曾经六巡江浙, 西巡五台, 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和盘山等地。 每至一地, 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 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 回京后在园内仿建。
据不完全统计, 圆明园的园林风景, 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 在山环水绕之中, 圆明园分布着 140 多个景区, 其中有 50 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 如“平湖秋月 ” 、“苏堤春晓” 、“三潭印月 ” 、“曲院风荷”等, 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 不仅模仿建筑, 连名字也照搬过来。
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 、仿庐山的“西峰秀色” 、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等等, 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 移天缩地在君怀” 。
圆明园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 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
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 共约16 万平方米。 园内的建筑物, 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 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 广征博采, 形式多样。
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 如扇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等等。 加之在园林布局上, 因景随势, 千姿百态; 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 层层进深, 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
法国传教士王志诚, 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 他说:“圆明园的建筑, 形式变化较多, 而且参差不齐, 不落窠臼。 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 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 像是随意。
6.圆明园景观分析
·历史背景 满族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
17世纪中叶,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
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宫廷暴乱,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
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竟延续了二百多年。 ·名称由来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
玄烨御书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御选语录》的总序中称:“朕膺元后父母之任,并非开堂秉佛之人。
但念人天慧命,佛祖别传,拼双眉拖地以悟众生,留无上金丹以起枯朽”。
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佛号“圆明”。
·园林建筑特色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
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
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艺术特色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
7.谈谈你对圆明园,及其设计的看法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是雍正,其建设图纸全部是由中国工笔手法画成的工笔画,这在现在看来无论如何也不能作为建筑图纸来用。
但在当时的中国有一个雷姓家族,是非常著名的一个建筑家庭,其家族首领雷金玉曾经因为故宫遭火灾后,以其惊人的记忆力原貌恢复了被烧的宫殿,被雍正看中,升级为皇家建筑总工程师。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圆明园按照工笔画的建筑图纸,先用泥和木头等材料制作了一个模型。
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他们每完成一个场景都会呈给雍正审核,经过他的指正和修改后,完成整个圆明园的建筑模型,而其真实的建筑,就是以这些模型为原型,同比例扩大后完成的。圆明园西洋建筑部分是乾隆时代设计建造的,它的总设计师是乾隆,总建筑师和主设计是当时的御用画师----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
他根据自己年轻时对欧式建筑的记忆,设计了圆明园西洋建筑群,并且承担着工程总指导的任务。在西洋建筑群尚未完工之时,乾隆就将它赐给了他最为宠爱的妃子:香妃。
旁白说:一个拥有世界上1/3财富的帝王,能够以他任何想要表达爱意的方式给他所爱的女人。 经历了150多年,历经6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是全世界建造时间最长,投入最多的规模最大的就是我们的圆明园那。
圆明园原是康熙皇帝赏赐给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的一座普通园林,开始的规模并不大。1725年,雍正皇帝开始了对圆明园的扩建。
乾隆即位后,又在圆明园增添了许多建筑,并在圆明园的东面和东南面增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圆明园,其实是包括圆明、长春、绮春三座园林的,简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初具规模后,嘉庆皇帝又在1799年和1811年间,将两座皇家园林合并进绮春园,并开始新一轮的大规模修缮扩建,而这也是圆明三园最鼎盛的时期。
道光当皇帝后,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又改建了绮春园东路一带。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同治皇帝又试图重修绮春园,并改名万春园。
作为圆明园的主人,六任皇帝相继在其中大兴土木,圆明园理所当然地打上了他们的个人印记,他们也就成为了圆明园天然的总设计师和总监造师。 雍正皇帝应该是圆明园的第一任总设计师。
公元1723年,当他开始扩建圆明园时,还在圆明园内设立了一个专门的设计机构——如意馆,也就是当时的皇家画院。在那儿,集中了一批优秀的宫廷画师,他们的任务是将皇帝的描述,画成既写实又写意的中国画呈送皇帝御览,皇帝点头了,他们的设计初稿就算通过了。
据国家图书馆善本收藏部馆员白鸿叶女士介绍,在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就珍藏有40幅圆明园“四十景图”。 史书记载,雍正皇帝对艺术很有感觉,而且特别喜欢圆明园,他继位后从不出巡,且在当皇帝的13年中几乎长住在了圆明园。
为此,他还发展出一项爱好,那就是穿戴奇装异服,装扮各色人等,在圆明园内招摇过市。当然,最后他还死在了圆明园。
而雍正皇帝养的那拨画师也不是吃干饭的,所以圆明园的设计既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的理想和意志——一个皇帝心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和精神家园。 到了1737年,乾隆皇帝搬进圆明园成为第二任总设计师,主持了持续整整17年的圆明园第二次改扩建工程。
众所周知,乾隆是个崇尚奢华爱好吃喝玩乐的皇帝,一生N次造访江南,所到之处的江南美景成为他设计圆明园的灵感来源,因此形成了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乾隆还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好奇,这样他便让出入宫廷的画家——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法国人王致诚、蒋友仁为他设计了一组欧式园林建筑——西洋楼景区。
西洋楼最有名的是各种奇幻的欧式喷泉,一位目睹过它的欧洲传教土因此称赞它可以和法国的凡尔赛宫媲美。总建筑师:样式雷VS样式房 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六朝皇帝和画师们只是将现实和想象中的美丽付诸于纸上,而具体的建造实施者则是宫廷中的御用建筑公司——样式房。
雍正时期,“样式房”承担着圆明园具体的施工和建筑任务,它和“如意馆”一样也设在圆明园。这个机构当时由一个叫雷金玉的人为首的雷姓家族掌管。
样式房的长官作为皇家的首席设计师,这个职务在大清帝国20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全被这个雷姓家族垄断了。他们被称为“样式雷”,几乎所有的皇家建筑都是这个家族的作品,包括故宫、三海、天坛、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而雷氏家族7代中有6代是样式房的老大,其中名气最大的是第二代雷金玉。
在具体施工前,作为圆明园总建筑师的“样式雷”首先要进行平面设计,画出建筑草图——地盘样,地盘样上有亭台楼阁、庭院山石等建筑图例,也有桥梁、水流的布局走向。草图经皇帝认可后,他们便要将图上的建筑景致用具体的模型表现出来。
模型的专业术语叫“烫样”,它是按空间组合和比例来制作的,细致到房瓦、廊柱、门窗甚至室内陈设的桌椅屏风等,以便皇帝审样时一看就明白,也方便建筑时按比例原样放大。当然,作为擅长中式建筑的本土建筑师,“样式雷”并没有参与设计和建造美轮美奂的西洋楼景区。
可惜的是,“烫样”工艺已经。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圆明园景观设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