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论文关装置艺术设计与立体构成
建筑装饰设计中,整体配饰、尺寸与安全的定位,环保意识的形成,都要求设计人员重新学习,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使高要求客户的服务趋向人性化。
关键字:优秀, 装饰,设计师 作为一名设计人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首先他(她)需要具备几种专业和学科的知识 作为一名设计人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首先他(她)需要具备几种专业和学科的知识。第一是设计理念,什么是设计,家装设计是为什么而设计,有了设计思路,才能保证设计的到位。
谈到设计,最终目标是使生理(身体)得到舒适,心理(精神)得到愉悦。做到这两点,并不是很难,加强知识的积累,对沟通技巧的学习和锻炼可以形成设计思路和理念,达到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第二是人体工程学,他(她)要知道装修居室的具体使用人的情况,包括人的高、矮、胖、瘦,工作和学习的情况。了解之后对设计尺寸、功能分区定位,这样达到人性化装饰。
第三是建筑力学,什么工作都要保证安全,假如安全感没有了,人就会生活在恐惧中,造成对心理的伤害,设计尺寸的安全,设计结构的安全都会影响设计人员的水平。楼层的荷载是均布设计,每一个单位的承重能力是固定的,假如把一个房间总的承重能力放在一点上,就会出现安全问题,引发安去事故,造成影响和损失。
第四是色彩学,要想使三维空间的色彩融为一体,具备一定色彩学的知识是设计人员必修的课程,色彩的的颜色和深浅,直接影响装修的最终效果。黑、白、灰三色和红、黄、兰三原色派生出千般色彩,取其中一点,就能使装饰空间蓬荜生辉。
色彩合理搭配,使观感得到满足,产生放松的感觉,使家成为休息、休养的静地,得到温暖。 设计专业属于艺术学的一类,它与艺术学内的各专业有密切联系,书画和工艺美术与设计专业联系最密切。
书画作品的运用,书画的写作手法和意境,使室内设计增添了艺术的内容和文化的气息。工艺美术作品的运用是室内设计在艺术上表现的又一形式,工艺美术中地毯、壁挂、雕塑、工业造型、室内配饰等是室内设计必不可少的修饰手法,为设计的一部分,体现设计的水平和效果,与设计相融一体,共同为人类服务。
作为设计师,在实践工作中成为优秀的设计师,还需要几种专业和学科的知识,其中心理学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应用最多,中医理论有望、闻、问、切,运用心理学在与人沟通时有察言观色,只有了解客户的心里活动和生活需要,才能切实的为客户服务到位,分析心理活动,需要丰富的知识,心理学不是孤立存在,它的熟练运用是各学科知识的集体运用,学好心理学,同时也需要对其它学科的学习。 民族学在与客户沟通时也发挥一些作用,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客户,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五十六个民族就象兄弟姐妹一样相融一体,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各有特征,通过对不同的文化、社会生活、服饰、生活习惯、民俗等方面的分析,能够得到客户的实际需要和要求,达到服务的目标。
美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世间万物各具有灵性,山、水被古代文人赋予美的化身,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各有美的一面。美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的思想,人类做为社会中的一员,极具智慧,集天下之美于一身。
美学在人类中发挥着微妙的作用,人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踪迹。 哲学在设计中的体现是物法自然,与自然相融是设计的最终目标,自然相融是人性化的标志,设计为人类服务,要以人为本,人生活在地球上,又要维持生态平衡,设计最终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来为人类服务,哲学是客观规律形成文字的一种思想,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良性发展。
设计专业中与文学的关系也很密切,设计中的最后意境是体现什么思路,它的风格形成与文学的抒情意境藕断丝连,文学的意境和笔法直接借鉴到设计专业中,会使设计效果增添光彩。文学写作中的大写意和小推敲用到设计专业中,体现为设计的最后效果和精点装饰,点与面的关系使事物达到美感和实用,文学写作用到的借景、比喻等手法更能使设计增添亮点。
设计与文学的互补作用,使设计在实用和美观方面更上层楼。 设计与众专业和学科的融合使设计最终的效果趋向完美,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设计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人类基本的居室设计、服饰设计、饮食设计,到社会中车、船、飞机等行的设计,再到轻工业、重工业、制造业中的设计。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社会生活中各种需求的质量高低,提高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是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2.关于现代艺术毕业论文的资料
请仔细看,老君论文,只要我回答了,就铁定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 网上随便搜的我就不给你了,你自己能找,我给的是文后参考文献。
由于文献较多,我不可能全部上传给你,请选择自己需要的篇目,然后按照最后说明的地址免费求助文献全文。 : 序号 题名 作者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来源库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1 活动的墙 孙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4-01 硕士 0 46 2 论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隔 梁恩树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7-15 期刊 0 100 3 空间分隔在室内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余浩 建材与装饰(下旬刊) 2007-07-21 期刊 0 47 4 谈室内设计空间分隔 周曦滨 广东建材 2008-04-20 期刊 0 54 5 谈室内设计中空间分隔的趋势 封永辉 美苑 2008-04-20 期刊 0 73 6 论现代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隔 余文豪 建材与装饰(中旬刊) 2008-06-11 期刊 0 13 7 现代室内设计中空间分隔简析 刘付刚; 秦婷婷; 綦亮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5-20 期刊 0 18 8 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树种分隔程度空间测度方法 惠刚盈; 胡艳波; 赵中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07-15 期刊 0 14 9 建筑节能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隔墙或楼板”保温材料的选用 王殿池 天津建设科技 2008-08-31 期刊 0 8 10 从室内空向分隔谈空间利用 杨雅丽 美术大观 2008-08-08 期刊 0 4 11 室内空间装饰分隔与整合 黄珊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30 期刊 0 42 12 隔气式有水气藏被分隔储集空间的储量计算 刘斐; 陆正元; 王庆魁 石油钻探技术 2007-05-25 期刊 0 46 13 大空间建筑及高层建筑水平防火分隔设施的防火设计 刘卿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5-02-20 期刊 2 38 14 航天测控频率规划设计中的空间分隔技术研究 赖顺香; 李国强 飞行器测控学报 2002-11-15 期刊 0 24 15 应推广建设“大空间,灵活分隔”类住宅 辛灵波 外向经济 1999-07-10 期刊 0 4 16 无粘结预应力创造大空间灵活分隔住宅 建筑学报 2001-07-20 期刊 0 33 17 幼儿在不同空间分隔和设备安排的活动室内的行为的比较研究 朱家雄; 郭宗莉 学前教育研究 1996-06-20 期刊 0 52 18 空间分隔的有效手段——和式住宅的隔墙与隔屏 周浩明 室内设计与装修 1996-02-29 期刊 0 20 19 “打通”师生教学空间分隔 深圳市平冈中学 曾旅天 中国教育报 2006-01-16 报纸 0 1 20 分隔办公室空间的方法 彭德谦 易做墙有限公司 2000-09-06 专利 0 0 21 玻璃熔窑可调空间分隔装置 姜宏; 张同欣; 徐鸿文; 王洪鹃 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2001-07-04 专利 0 0 22 一种分隔建筑物空间的建筑构件 戴家明 戴家明 2003-11-12 专利 0 0 23 空间分隔结构 彭振兴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2004-09-01 专利 0 0 24 室内分隔空间用薄片状柔性材料的伸缩装置 王善平 王善平 2004-09-29 专利 0 0 25 分隔为多个空间的储液罐 崔永燮; 柳润镐; 金哲民; 宋灿豪; 李元熙; 赵殷晙; 崔昶民; 车宇镐; 张志永; 玄升烨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2006-06-07 专利 0 0 26 空间分隔体 Z·A·基弗 内奥米雷希特有限公司 2006-05-31 专利 0 0 27 从外部环境隔离一个限定空间的分隔结构 E·加斯佩里尼; V·马尔凯斯 I.M.A.工业机械自动装置股份公司 2007-01-17 专利 0 0 28 分隔不同大小置放空间之书架 杨胜荣 杨胜荣 1993-05-26 专利 0 0 29 组合式室内空间分隔装置 张兆裕 张兆裕 2000-03-01 专利 0 0 30 空间分隔装置 近藤哲二郎; 立平靖; 田中刚; 内田和隆; 山田直秀; 渡边义教; 新谷真介 索尼株式会社 2007-05-23 专利 0 0 共有记录30条 以上是专业数据库(CNKI等)查到的部分文献,您可以去这里免费求助资料篇目的全文: /5gogf5 文献检索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
一般的论文资料检索集合包括了期刊,书籍,会议,报纸,硕博论文等等。
3.论文(论公共艺术)800字
论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艺术的公共性。公共性意味着交往、沟通、强调共同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社会责任。公共艺术的出现不是一种艺术样式,事实上,它可以采用丰富的艺术形式来实现,如建筑、雕塑、壁画、摄影、书法、景观小品、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公共设施等。
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特别是在公共环境中起到了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是公共艺术中重要的创作手段,公共雕塑是一个展示灵魂、灵魂交流的平台。它以独有的空间语言破译着从人类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公共雕塑能使欣赏者真正融入到一种令人愉快的公共关系中,公共雕塑成为构成整体公共关系有机的一部分。云门这一公共艺术作品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云门形似椭圆的“豆子”,它那无任何修饰的抛光不锈钢外表将周围错落有致的各型建筑和自然景色映入其中,人们从不同角度所看到的景致是不一样的。人们可以在云门的不锈钢镜面上看到云卷云舒中芝加哥的天际线,还可以进入云门,站在雕塑内部,感受镜面中无数个的自己融合在芝加哥的景色中。这一原本外表单调的巨大雕塑,因设计者奇妙的创意使其拥有非常丰富的内容。给我的感觉就是云门伫立在这个空间里并完美和谐与整个空间融为一体。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出现了深刻的生态危机,打破了生存空间与自然演进的平衡,使人类远离了自然。这时候,人类需要一个载体,把积淀在心灵深处的希冀呐喊出来,公共艺术接受了这个使命。公共雕塑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肯定,许许多多的雕塑家引用公共雕塑来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渴望。
没有人会怀疑艺术创作与个人的生存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所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都希望通过个人的造型语言来洞析生活的表象,在丰富的想象和智性的表现中,以体悟的方式表达创作主体对存在境域的思索与追问。但是对于人类生存实在深处的种种发现与表达,在更多的时候并不只是表现形式与技巧的问题,而是艺术家内在修养、思考能力及对生存现状敏锐程度的直接折射。 美的事物具有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性,给人以亲和力,艺术品给人的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语言,发挥着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作用。公共雕塑艺术作为人的一种生命本真的艺术活动,不仅能满足都市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关注心理健康,而且能深入公众生活,调节公众心态,协调公众关系,引导公众文化,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现代公共雕塑作为时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赋予城市环境空间以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质量。在如今发达的科技社会,要着重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化,潜移默化地加强都市人在生活中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以及人对自然、以自身的认识和反省。
4.艺术概论论文怎么写 2000字 5个论点以上
艺术的继承是历史的必然的,任何艺术都是不断地继承者前代的艺术,这是艺术发展的历史必然。
其次,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规律是哲学上发展规律地具体体现,发展是普遍的,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这在艺术上就体现为对前代艺术的创新,即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对艺术进行创新。
没有创新的艺术注定没有生命,唯有创新才能给艺术带来旺盛的生命力。那佛教艺术在中国的曲折发展为例,早起佛教传入中国,保留了大量的印度佛教的形式内容,包括经文、雕塑、壁画等,这些文化艺术与当时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法家文化有很多冲突之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阻,甚至无法传播。
为了适应中原文化而实现弘扬佛教的目的,佛教僧侣在佛教义理、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创新,变佛经梵文为“俗讲”、“变文”,以中原人物原型制作壁画,仿造中国建筑构造佛寺佛塔,各种塑像也加入了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诸方神仙鬼怪等,这些无疑给原本不适应中国文化的佛教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佛教也在唐朝时期达到了全盛。 艺术的范围实为广泛。
我们从事的各项工作都或多或少跟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年,融合了法兰西艺术气质与干邑文化的马爹利再次与艺术携手,令独具慧眼的鉴赏家们体会到了非凡的品鉴乐趣。
马爹利推崇“独具慧眼,领悟非凡”的品鉴艺术,自2004年起倾力呈现的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大奖便是对那些在艺术世界里充满灵感与才华的艺术家们的欣赏与褒奖。他们的创造力、独立而充满灵性的思维,也正为懂得鉴赏非凡才情的马爹利所推崇。
今年,马爹利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马爹利非凡艺术盛典。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荣膺2006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
他们分别是:当代油画家张晓刚,当代女性艺术家林天苗,新媒体独立艺术家王功新,中国先锋雕塑家展望以及法国摄影大师马克·吕布(MarcRiboud),马爹利为拥有高尚品味和独到智慧的品鉴者提供了又一次共同领悟艺术家独特艺术气质的机会。 马克·吕布:自由激情的行者 马克·吕布(MarcRiboud)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行者。
在世界各国旅行期间,他敏感地拍摄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化,通过细微的生活细节来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远意义的内容。他对人性的执著和关注为推崇领悟非凡的马爹利所欣赏,并推选为2006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以此来表达对这位非凡艺术家的深深敬意。
这位满头白发的摄影大师以他那锐利的目光注视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的足迹遍及全球,尤其是印度、中国、越南、美国和中东;他的底片上记录着他与当地人民自然地交流;他的作品追求平实自然的玛格南摄影风格;他坚持抓拍,不干涉对象,只用现场光,其作品注重细节与内涵,平实的画面耐人寻味。
为了保证视觉效果的真实,他习惯使用莱卡M6型相机,配用35毫米的镜头,以其宁静柔顺的快门而不致惊动被摄的对象。他的作品在全世界摄影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报道过越南战争以及其它许多历史事件。在1957年他发表了报道中国的第一张图片。
从那时起他先后6次访问中国,观察和记录了在中国发生的许多事。他以其独到的眼光拍摄了很多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照片,对于反映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与历史特色起着见证与忠实纪录的作用。
他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他用友善、温和的画面去赞美东方的和谐之美。 展望:回归物质技艺的雕塑家 在当代中国艺术家中﹐展望是最早深入地思考雕塑与当代艺术的关系的艺术家之一。
从雕塑的角度看﹐展望的思考出发点是如何通过技艺来表现观念。展望对工艺性和物质本质的执著关注使他为倡导领悟非凡的马爹利所推崇,从而成为2006年度的“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
展望的雕塑作品希望利用物质材料的社会属性,来展现一种现代感受力。他从物质的工艺实践中体会到了物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但是﹐他的“物质即观念”的想法并没有使他完全进入一种纯抽象的关于雕塑哲学的思考。相反﹐则显示了他越来越关注雕塑客体与外部环境以及社会的关系和对话。
展望的《假山石》系列创作有10多年历史,他常年研究各种奇石,以不锈钢的材质塑造了人工化、现代化的“假山石”,意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阐释,表现城市工业化进程。冰冷的简单重复体现出现代都市的大环境,也是他一贯的对材料语言运用充分的表现。
这一观念还引导他进行了多次的行为艺术创作,例如将“假山石”流放太平洋、到珠穆朗玛峰等。 张晓刚:负责内心的艺术家 张晓刚从1980年代初至今一直活跃在中国艺术界的创作前台,所以有人说,从张晓刚身上可以投射出中国二十多年新艺术发展的历史。
在他的作品里,艺术常常与“生命”、“心灵”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他相信直觉甚于对观念的探索,依凭体验甚于借助知识,注重情感而仰慕理性的光芒,因此他对生命形式不竭的追问常常会以某种“内心独白”的方式流淌出来。也正是由于他对个体人性敏锐的洞察力和表现力,使他为倡导领悟非凡的马爹利所推崇,从而成为2006年度的“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
5.求一篇艺术与生活的论文
原发布者:中国学术期刊网
浅谈艺术与生活摘要:有人说:“艺术高于生活,甚至是艺术家的一种故弄玄虚的把戏。”我并不这么理解。我所理解的艺术,应该是一种可以亲近的,即使是玄妙的,它的本意也应该是对生活的诠释。艺术源于生活,体现生活。艺术成为一种大众的精神交流方式之一。关键词:艺术生活时代体验如今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撞击之下,艺术将渐渐的变成一种协调统一的,并存兼有的状态。这正符合了当今时代一体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艺术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的精神交流方式。当然在发展的道路上会有些幼稚,不成熟,也或许只处在试验阶段,只有经过时间的过滤和历史的积淀,它们才会逐渐变得生动和深邃。例如当前盛行的装置艺术,dv影像艺术等等。但是我们应看到各种艺术形式交错的背后,都体现着这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或者说是一种时代发展的精神。艺术源于生活,体现生活。一首先以杜尚为例。杜尚,法国画家,生于美术世家。1917年他把一个小便器命名为《泉》送入艺术展厅。1919年他在巴黎与第一个达达小组建立联系,创作《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即在《蒙娜丽莎》的画像印刷品上加上胡须。“——杜尚现象指出了:当把一件生活中普通的物品,经过我们对生活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体验表达我们对生活的一些认识,此时这件普通的事物就会有了艺术的效果。”小便器在生活中无疑只是一个生活用具,人们使用它,也是极普通、极平常的生活行为,本无特异之处。当杜尚把小便器送去展厅时,从某种角度看,就已经把普通生活用
6.论文(论公共艺术)800字
论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艺术的公共性。
公共性意味着交往、沟通、强调共同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社会责任。公共艺术的出现不是一种艺术样式,事实上,它可以采用丰富的艺术形式来实现,如建筑、雕塑、壁画、摄影、书法、景观小品、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公共设施等。
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特别是在公共环境中起到了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是公共艺术中重要的创作手段,公共雕塑是一个展示灵魂、灵魂交流的平台。它以独有的空间语言破译着从人类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
公共雕塑能使欣赏者真正融入到一种令人愉快的公共关系中,公共雕塑成为构成整体公共关系有机的一部分。云门这一公共艺术作品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云门形似椭圆的“豆子”,它那无任何修饰的抛光不锈钢外表将周围错落有致的各型建筑和自然景色映入其中,人们从不同角度所看到的景致是不一样的。人们可以在云门的不锈钢镜面上看到云卷云舒中芝加哥的天际线,还可以进入云门,站在雕塑内部,感受镜面中无数个的自己融合在芝加哥的景色中。
这一原本外表单调的巨大雕塑,因设计者奇妙的创意使其拥有非常丰富的内容。给我的感觉就是云门伫立在这个空间里并完美和谐与整个空间融为一体。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出现了深刻的生态危机,打破了生存空间与自然演进的平衡,使人类远离了自然。这时候,人类需要一个载体,把积淀在心灵深处的希冀呐喊出来,公共艺术接受了这个使命。
公共雕塑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肯定,许许多多的雕塑家引用公共雕塑来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渴望。 没有人会怀疑艺术创作与个人的生存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所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都希望通过个人的造型语言来洞析生活的表象,在丰富的想象和智性的表现中,以体悟的方式表达创作主体对存在境域的思索与追问。
但是对于人类生存实在深处的种种发现与表达,在更多的时候并不只是表现形式与技巧的问题,而是艺术家内在修养、思考能力及对生存现状敏锐程度的直接折射。 美的事物具有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性,给人以亲和力,艺术品给人的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过程。
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语言,发挥着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作用。公共雕塑艺术作为人的一种生命本真的艺术活动,不仅能满足都市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关注心理健康,而且能深入公众生活,调节公众心态,协调公众关系,引导公众文化,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
现代公共雕塑作为时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赋予城市环境空间以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质量。在如今发达的科技社会,要着重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化,潜移默化地加强都市人在生活中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以及人对自然、以自身的认识和反省。
7.论文"图像艺术与架上艺术的结合点的思索"与之相关内容
图像的时代与架上艺术 文/鲁虹图像的时代与架上艺术充斥于现实生活的图像之流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改革的历史化进程,中国的许多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
而且,这一全新社会形态的形成,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欠发达地区。正如著名文化学家詹明信早已指出的那样,通过商品形式的逻辑,人们生产出了极为丰富的文化产品。
由此,他强调指出“文化正是消费自身的要素,没有任何社会像消费社会这样,有如此充足的记号与影像。”①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是出于引领或培养商品消费的需要,商业资本家们生产了无数的商业广告,眼下,它们铺天盖地地出现在街头、报纸、杂志、网络与电视中,使任何人也无法回避;另一方面是出于扩大文化消费的需要,那些活跃在文化产业第一线的商人们还生产了大量的流行图书——包括漫画、影视与多媒体产品。
其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对人们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于是,文化的传统意义上的情境被消解了,现代都市也演变成了影像的城市。
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众的生存体验方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方式。艺术家李邦耀最近创作了一件印刷装置,名为《解毒药》。
在这件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中,艺术家将充斥于各类流行杂志上的彩色图像堆集在一起,不由得引发起我们无尽的联想。如果以这件作品为基点,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以及相关的当代艺术作品,我们将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在商业化逻辑的推动下,越来越得以加强的图像生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充斥于中国社会,并无情地包围着当代中国人。
更加重要的是,其不但渗透或主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构成了一些新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这也导致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异; 第二、不管我们愿否承认,传统的话语形式正在向新型图像文化的形式转变,加上数码照相机、DV摄像机或电脑的普及,社会大众都成了潜在的图像制造者,所以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图像进行交流; 第三、形形色色的图像在进入社会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会超越本来的含义与功能,并形成有力与有影响的文化意象,因此,在社会上流行的公共图像并不只是纯粹的消费性对象,还是艺术家可资利用的资源与材料。 也许我们还可以得出其他结论,但我们觉得仅是以上三点便足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当代艺术与流行图像与相关的高科技媒介有着割舍不断的文化联系,进而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在创作方法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我们所知,不少精英主义者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大胆挪用公共图像及相关处理手段的做法是颇有非议的,其中,最具“学术影响力”的理由是:公共图像及相关处理手段完全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而将神圣的艺术创作与大众文化扯在一起,只会降低艺术的品味。
因为大众文化是按配方批量制作的,具有无风格、无难度、无个性与平庸低俗的特点,甚至是资本家受商业利益的驱动对大众的单向性操纵。 很明显,以上看法深受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阿多诺的影响。
熟悉阿多诺的人都知道,这位文化学者的“群众文化理论”有着强烈的“精英审美论”的倾向。他一向强调精英文化独一无二的精神自由和思想的价值,甚至将大众文化视为低等文化。
不过,阿多诺的理论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并且促进了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讨论,但它毕竟是阿多诺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移居美国前的理论建树,在今天已经是一个成为过去的历史产物。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随着商业社会的飞速发展,大众文化已经以极有力的方式取代了精英文化的至尊地位。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作为新的知识增长点,大众文化不仅能提供新的思想与价值,还能开启文化的新走向。②倘若对大众文化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只会使一个研究当下文化的人丧失必要的学术敏感度。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认真研究大众文化,并在创作中巧妙挪用公共图像或借鉴类似制作方法创造一些新的艺术图像,是天经地义和合情合理的。诚然,按照传统标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这种做法颇有点抄袭和重复的味道。
但我们却觉得,发现公共图像与现实的替代关系,敏感地领会其中隐含的特殊意义,进而把其代入一种超常态的、荒谬的艺术语境中,以引起人们对现实的反思,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原创性。其实,与传统意义上的原创性不同,许多喜欢挪用公共图像的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中强调的是对公共图像的再发现与再创造。
如果没有对大众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切身感受,没有对当下文化的认真清理,没有观念的介入,没有智者的眼睛,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些当代艺术家绝对不可能通过借用公共图像或按类似方法制作一些新图像的方式涉及到一些敏感的文化问题。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按大众文化的原则与趣味挪用或创造了自己需要的艺术形象;还在这样的过程中,巧妙地赋予了作品以新的意义。
相比起来完全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是要超越视觉的表像,切入现实的本质;而一些不太健康的大众文化则是要逃避现实,让人进入幻想的世界。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