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论内燃机车的现状与发展
内燃机行业是中国机械工业中跨行业、跨部门最多的一个行业。内燃机是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内燃机车、内燃发电设备、地质石油钻机、军用、各种通用机械等产品的配套动力,是各种配套产品的“心脏”。
“十一五”是内燃机工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在此期间内燃机行业在自主创新、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出口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2010年,中国内燃机产量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7350万台,总功率突破13.5亿千瓦。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转型进入深化阶段,经济转型有望破局,并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其中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推进消费持续升级,新型城镇化带动房地产相关行业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将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竞争优势。“十二五”期间,全行业将重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和调整。
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2014-2018年 中国内燃机及配件制造行业市场前瞻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分析认为,中国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行业应均维持增长势头,因此中国内燃机市场总体上还将延续较快的发展态势,内燃机产量年均增长率在8%左右,则2015年产量有望突破11000万台。
2.内燃机车乘务员技师论文
浅析机车乘务员心理素质与行车安全的关系
摘要:由于机车乘务员承担列车安全的巨大压力,处于技术复杂、条件恶劣、工作单一重复、劳动强度
大的特殊工作环境,对其提出了应具有反应灵敏和知觉良好、善于集中和分配注意力、能保持情
绪稳定,有优良的性格特征等特殊心理素质要求。要培养和提高机车乘务员的心理素质,应加强
考核管理和心理训练。
关键词:机车乘务员;行车安全;心理素质
机车乘务员是铁路行车主要工种,机车司机、副司机是铁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岗位,其安全责任重、工种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大。对机车乘务员的业务素质、责任心和心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在此,主要研讨机车乘务员的心理素质与行车安全的关系。
乘务员工作特点
1.1生活无规律铁路运输不分昼夜,所以担任列车牵引任务的司机的工作也没有固定的时间、班次(除了少量担当记名交路的客车以外),因此,日常休息、用餐时间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起居饮食很不规律。另外,机车乘务员的职业“自由度”较其他行业小,这种“自由度”对心理影响很大。
1.2技术操作复杂随着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应用于机车上,如新型监控装置、列尾装置等,在提高了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的同时,也增加f机车乘务员的操作难度。
1.3专业性和职业性较强机车乘务员是铁路特
有的工种,操纵复杂和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其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通常,从机务专业学校毕业进
人机务段而又从事机车乘务的,往往把乘务作为一生唯一的职业。因而,较强的职业性对机车乘务员心更多
3.汽车专业毕业论文(3000字)
汽车ABS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出现之前,汽车所用的都是开环制动系统。
其特点是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仅与驾驶员的操纵力、制动力的分配调节以及制动器的尺寸和型式有关。由于没有车轮运动状态的反馈信号,无法测知制动过程中车轮的速度和抱死情况,汽车就不可能据此调节轮缸或气室制动压力的大小。
因此在紧急制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车轮在地面上抱死拖滑的现象。当车轮抱死时,地面的侧向附着性能很差,所能提供的侧向附着力很小,汽车在受到任何微小外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方向失稳问题,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在潮湿路面或冰雪路面上制动时,这种方向失稳的现象会更加严重。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简称ABS)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车轮抱死问题。
它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轮每一瞬时的运动状态,并根据其运动状态相应地调节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以避免出现车轮的抱死现象,因而是一个闭环制动系统。 它是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最有成就的应用项目之一,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可使汽车在制动时维持方向稳定性和缩短制动距离,有效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一、ABS的工作原理 汽车制动时由于车轮速度与汽车速度之间存在着差异,因而会导致车轮与路面之间产生滑移,当车轮以纯滚动方式与路面接触时,其滑移率为零;当车轮抱死时其滑移率为100%。当滑移率在8%~35%之间时,能传递最大的制动力。
制动防抱死的基本原理就是依据上述的研究成果,通过控制调节制动力,使制动过程中车轮滑移率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以取得最佳的制动效果。ABS系统硬件构成主要由传感器(包括轮速传感器、减速度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电子控制装置、制动压力调节器三大部分组成,形成一个以滑移率为目标的自动控制系统。
传感器测量车轮转速并将这一数据传送至电子控制装置上,控制装置是一个微处理器,它根据车轮转速传感器信号来计算车速。在制动过程中,车轮转速可与控制装置中预先编制的理想减速度的特性曲线相比较。
如果控制装置判断出车轮减速度太快和车轮即将抱死时,它就发出信号给液压调节器,液压调节器可根据来自控制装置的信号对制动器的卡钳或轮泵的油压进行控制(作用、保持、释放、重新作用)。这一动作,每秒钟能出现10次以上。
二、ABS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基于制动防抱理论的制动系统首先是应用于火车和飞机上。1936年,德国博世公司(BOSCH)申请一项电液控制的ABS装置专利,促进了ABS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汽车上开始使用ABS始于1950年代中期福特汽车公司,195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林肯车上装用法国航空公司的ABS装置,这种ABS装置控制部分采用机械式,结构复杂,功能相对单一,只有在特定车辆和工况下防抱死才有效,因此制动效果并不理想。机械结构复杂使ABS装置的可靠性差、控制精度低、价格偏高。
ABS技术在汽车上的推广应用举步艰难。直到70年代后期,由于电子技术迅猛发展,为ABS技术在汽车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ABS控制部分采用了电子控制,其反应速度、控制精度和可靠性都显著提高,制动效果也明显改善,同时其体积逐步变小,质量逐步减轻,控制与诊断功能不断增强,价格也逐渐降低。这段时期许多家公司都相继研制了形式多样的ABS装置。
进入90年代后,ABS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控制精度、控制功能不断完善。现在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ABS技术,ABS装置已成为汽车的必要装备。
北美和西欧的各类客车和轻型货车ABS的装备率已达90%以上,轿车ABS的装备率在60%左右,运送危险品的货车ABS的装备率为100%。ABS装置制造商主要有:德国博世公司(BOSCH),欧、美、日、韩国车采用最多;美国德科公司(DELCO),美国通用及韩国大宇汽车采用;美国本迪克斯公司(BENDIX),美国克莱斯勒汽车采用;还有德国戴维斯公司(TEVES)、德国瓦布科(WABCO)、美国凯尔西海斯公(KELSEYHAYES)等,这些公司的ABS产品都在广泛地应用,而且还在不断发展、更新和换代。
近年来,ABS技术在我国也正在推广和应用,1999年我国制定的国家强制性标准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中已把装用ABS作为强制性法规。此后一汽大众、二汽富康、上海大众、重庆长安、上海通用等均开始采用ABS技术,但这些ABS装置我国均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国内研究ABS主要有东风汽车公司、交通部重庆公路研究所、济南捷特汽车电子研究所、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虽然起步较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气压ABS方面,国内企业包括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聚能、广东科密等都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液压ABS由于技术难度大,国外技术封锁严密,国内企业暂时不能独立生产,但在液压ABS方面也在做自主研发,力图突破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已经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突破。如清华大学和浙江亚太等承担的汽车液压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在。
4.内燃机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有哪些
提供一些内燃机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
1、机车主电路接地判断与查找
2、机车无流无压的分析与处理
3、机车动轮擦伤原因分析及防止
4、励调器在内燃机车上的应用
5、柴油机飞车原因分析
6、机车运用中突然停机的分析与处理
7、JZ—7机车制动系统的改进
8、电喷系统在柴油机上的应用
9、东风4B 内燃机车空气滤清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10、机车轮缘喷油器的改进
11、联合调节器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12、异步牵引电动机恒功率调节的分析
13、LKJ—2000型监控装置常见问题分析及处理
14、DF4B 内燃机车辅助传动系统交流化研究
15、提高机车粘着重量利用率的措施
16、东风4B 内燃机车抱轴瓦辗片故障分析及对策
17、增压器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18、机车行车安全
24、铁路内燃机车修理制度研究
25、内燃机车车体损伤形式分析
26、内燃机车气缸活塞部件损伤分析
27、内燃机车维修制度发展研究
28、内燃机车节能研究
29、内燃机车实行部分状态修研究
30、降低内燃机车运用成本研究
31、机务段布局设计
33、内燃机车维修研究
34、机车制动系统研究
35、DF4型机车机油压力低故障原因分析及对策
43、重载列车制动计算方法的探讨
45、货运内燃机车交路调整的探讨
46、内燃机车柴油机运行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研究
47、内燃机车柴油机连杆无损探伤工艺研究
48、机车柴油机故障诊断的趋势分析方法探讨
49、机车司机室人机工程分析
50、计算机在内燃机车上的应用
51、机车轴承的故障诊断
5.求一篇发动机故障和保养的论文谢谢谢谢
怠速不稳的论文 怠速不稳是发动机维修中遇到最多的故障。
如果诊断思路不正确会延长修理时间、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使车主等待不及而转到另一家汽修厂。本文是笔者在长期实践中对此故障的摸索和总结,供同行参考。
一、怠速不稳的分类 1。 如何观察怠速不稳 ①观察发动机缸体抖动程度,也可以观看机油尺把晃动的程度,平稳的油尺把很清晰,抖动的油尺把看起来是双的;②从发动机转速表或读数据块观察,转速以怠速期望值为中心抖动,或在期望值一侧剧烈抖动,程序中的怠速期望值包括标准怠速值、负荷(打开灯光,自动变速器挂上挡等)怠速值、空调怠速值、暖车怠速值;③原地启动发动机,坐在座椅上感觉车身剧烈抖动。
2。 按出现规律分类 ①冷车(冷却液温度低于50℃)有节奏的不稳;②热车(冷却液温度高于50℃)有节奏的不稳;③无规律的剧烈抖动一、两下。
3、按抖动程度分类 ①正常,以怠速期望值±10r/min抖动;②一般不稳,以怠速期望值±20r/min抖动;③严重不稳,超过怠速期望值±20r/min抖动;④在怠速期望值的一侧剧烈抖动。 4。
按原因关联分类 ①直接原因,指机械零件脏污、磨损、安装不正确等,导致个别汽缸功率的变化,从而造成各汽缸功率不平衡,致使发动机出现怠速不稳;②间接原因,指发动机电控系统不正常,导致混合气燃烧不良,造成各汽缸功率难以平衡,使发动机出现怠速不稳。 5。
按故障系统分类 ①进气系统;②燃油系统;③点火系统;④发动机机械系统。 6。
怠速抖动机理 汽缸内气体作用力的变化(一个汽缸气体作用力变化或几个汽缸气体作用力变化),引起各汽缸功率不平衡,导致各活塞在做功行程时的水平方向分力不一致,出现对发动机横向摇倒的力矩不平衡,从而产生发动机抖动。 也可以说,凡是引起发动机汽缸内气体作用力变化的故障都有可能导致发动机怠速抖动。
二、怠速不稳的原因 1。 进气系统 (1)进气歧管或各种阀泄漏 当不该进入的空气、汽油蒸汽、燃烧废气进入到进气歧管,造成混合气过浓或过稀,使发动机燃烧不正常。
当漏气位置只影响个别汽缸时,发动机会出现较剧烈的抖动,对冷车怠速影响更大。常见原因有:进气总管卡子松动或胶管破裂;进气歧管衬垫漏气;进气歧管破损或其它机件将进气歧管磨出孔洞;喷油器O型密封圈漏气;真空管插头脱落、破裂;曲轴箱强制通风(PCV)阀开度大;活性炭罐阀常开;废气再循环(EGR)阀关闭不严等。
(2)节气门和进气道积垢过多 节气门和周围进气道的积炭、污垢过多,空气通道截面积发生变化,使得控制单元无法精确控制怠速进气量,造成混合气过浓或过稀,使燃烧不正常。常见原因有:节气门有油污或积炭;节气门周围的进气道有油污、积炭;怠速步进电机、占空比电磁阀、旋转电磁阀有油污、积炭。
(3)怠速空气执行元件故障 怠速空气执行元件故障导致怠速空气控制不准确。常见原因有:节气门电机损坏或发卡;怠速步进电机、占空比电磁阀、旋转电磁阀损坏或发卡。
(4)进气量失准 控制单元接收错误信号而发出错误的指令,引起发动机怠速进气量控制失准,使发动机燃烧不正常,属于怠速不稳的间接原因。 常见原因有:空气流量计或其线路故障;进气压力传感器或其线路故障;发动机控制单元插头因进水接触不良或电脑内部故障。
2。 燃油系统 (1)喷油器故障 喷油器的喷油量不均、雾状不好,造成各汽缸发出的功率不平衡。
常见原因有:喷油器堵塞、密封不良、喷出的燃油成线状等。 (2)燃油压力故障 油压过低,从喷油器喷出的燃油雾化状态不良或者喷出的燃油成线状,严重时只喷出油滴,喷油量减少使混合气过稀;油压过高,实际喷油量增加,使混合气过浓。
常见原因有:燃油滤清器堵塞;燃油泵滤网堵塞;燃油泵的泵油能力不足;燃油泵安全阀弹簧弹力过小;进油管变形;燃油压力调节器有故障;回油管压瘪堵塞。 (3)喷油量失准 各传感器或线路故障,导致控制单元发出错误指令,使喷油量不正确,造成混合气过浓或过稀,属于怠速不稳的间接原因。
具体原因有:空气流量计(或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故障;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故障;节气门怠速开关故障;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故障;进气温度传感器故障;氧传感器失效;以上传感器的线路有断路、短路、接地故障;发动机控制单元插头因进水接触不良或电脑内部故障。 3。
点火系统 (1)点火模块与点火线圈 近些年各车型多将点火模块与点火线圈制成一体,点火模块或点火线圈有故障主要表现为高压火花弱或火花塞不点火。常见原因有:点火触发信号缺失;点火模块有故障;点火模块供电或接地线的连接松动、接触不良;初级线圈或次级线圈有故障等。
(2)火花塞与高压线 火花塞、高压线故障导致火花能量下降或失火。常见原因有:火花塞间隙不正确;火花塞电极烧蚀或损坏;火花塞电极有积炭;火花塞磁绝缘体有裂纹;高压线电阻过大;高压线绝缘外皮或插头漏电;分火头电极烧蚀或绝缘不良。
(3)点火提前角失准 由于传感器及线路故障属于引起怠速不稳的间接原因,控制单元发出错误指令,使点火提前角不正确,或造成点火提前角大范围波动。常见原因有。
6.求一篇汽车方面的论文,1000字左右,希望在添100
在驱动与制动力上做文章——谈电子稳定程序和后轮随动转向技术! 自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发明以来,现在绝大部分轿车早已将ABS作为标准配置, 但ABS只是辅助安全系统,其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
随后,汽车专家们就开始在制动 上做文章,并不断推出各种电子安全系统,如: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加速防 滑系统(ASR);牵引力控制系统(TCS);以及最重要的电子稳定程序(ESP)等等, 有些公司的名称不同,但作用相同,如DSC等。 在造车哲学方面雪铁龙有很多独门绝技,雪铁龙总是追求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但又非常务实,所以雪铁龙汽车技术优越但价格合理!雪铁龙发明了汽车前轮驱动技 术,雪铁龙的大灯随动转向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应用在当时震撼世界的DS车上,主动 液压悬挂系统则更应用在CX车上,国家安全局曾经大量使用这种鬼怪汽车,这种能够 匍匐前进,又可以悠然越起的鬼怪,曾经大大吸引人们的眼球。
在车辆稳定性能方面 ,雪铁龙技术更是遥遥领先。其后轮随动转向技术目前还在我们熟悉的富康车上采用 ,这种早在法国家喻户晓的独门绝技,大大改善了雪铁龙汽车的稳定性。
今天,更加先进的随动转向大灯技术应用在凯旋车上,并且有最新的中央集控式 方向盘,以及众多的电子控制系统,但是凯旋惟独没有采用后轮随动转向技术和主动 液压悬挂系统。纠其原因,没有采用主动液压悬挂系统是因为成本太高,而没有采用 后轮随动转向技术是因为有了新的稳定技术电子稳定程序ESP。
但是,在雪铁龙引以为 傲的C5上,却依然采用这种后轮随动转向技术,他们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后轮随动转向技术:所谓后轮随动转向指的是汽车在过 弯时,除了前轮能转向以外,后轮也能依据行驶方向产生一定程度的转向角度。虽然 这个角度很小,但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汽车的稳定性。
富康车的随动转向通常只提供 同相位的转向角度,也就是说后轮的转向方向与前轮的转向方向相同。虽然在低速行 使的时候产生相反的微小后轮转向角度似乎不能起到多大作用,但在高速行驶的时候, 这样小的顺向转向角度能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大大增加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这是雪 铁龙的独门绝技,他使得雪铁龙汽车的高速稳定性非常出色。这种技术的独到之处在 于提高车辆抗击失控的极限,但并不能杜绝失控。
后轮随动转向技术,由于采用扭力 弹簧,还能够有效衰减路面不平产生的震动,保证优秀的驾驶稳定性能外,也使车辆 在转弯时能够根据当前车速决定车辆的过度转向或不足转向,这也是大家普遍觉得雪 铁龙产品在转弯时抓地性好、不易侧倾或甩尾的主要原因。 其次,我们了解什么是电子稳定程序ESP:ESP英文全称是“ElectronicStabilit yProgram”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ESP系统通过不同传感器实时监控驾驶者转弯方向,车 速、油门开度、刹车力以及车身倾斜度和侧倾速度,以此判断汽车正常安全行驶和驾驶 者操纵汽车意图的差距。
然后通过调整发动机的转速和车轮上面的刹车力分布,修正 过度转向或转向不足。ESP 在提高汽车行驶稳定性方面效果显著。
ESP具有三大特点: 1,实时监控:ESP能够实时监控驾驶者的操控动作、路面反应、汽车运动状态,并不 断向发动机和制动系统发出指令。 2,主动干预:ABS等安全技术主要是对驾驶者的动作起干预作用,但不能调控发动机。
ESP则可以通过主动调控发动机的转速,并调整每个轮子的驱动力和制动力,来修正汽 车的过度转向和转向不足。 3,事先提醒:当驾驶者操作不当或路面异常时,ESP 会用警告灯警示驾驶者。
换句话 说ESP实际上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与其他牵引力控制系统比较,ESP不但控制驱动 轮,而且可控制从动轮。如后轮驱动汽车常出现的转向过多情况,此时后轮失控而甩 尾,ESP便会刹慢外侧的前轮来稳定车子;在转向过少时,为了校正循迹方向,ESP则 会刹慢内后轮,从而校正行驶方向。
由于两种技术原理的的根本不同,所以效果也不尽相同。采用后轮随动转向技术 的车辆在达到极限之前,姿态良好根本就不会失控,而采用电子稳定程序ESP的车辆是 在车辆失控之前实际上已经接近“乱了方寸”,并在即将失控之时进行干预,调整状 态防止失控,此时如果关闭ESP车辆有迅疾失去控制的危险。
前一种技术提高了车辆的 稳定性能极限,而后一种技术使得车辆稳定性的先天不足得以弥补,防止车辆失控。 从安全角度看,安装了电子稳定程序ESP的车辆显然更加安全,它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 驾驶员的激情。
但在竞技和驾驶乐趣方面比采用后轮随动转向技术的车辆稍逊一筹。 对于有驾驶经验的人来说,后轮随动转向技术更加实用可靠!而对于大多数普通汽车 驾驶原来说,电子稳定程序ESP可以大大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是 现代汽车的发展趋势! 我们不难看出,上面提到的这些电子安全系统,都是以控制驱动和制动力为依据 的,安全系统无时不在监控你的所作所为,并不失时机的弥补你的失误,甚至剥夺你的 驾驶激情,如果你总是依赖于这些技术,你的感觉可能会出现偏差,你要牢记你的驾驶 技术表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内燃机车毕业论文致谢(论文:论内燃机车的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