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机对人体有多大害
手机辐射:谁在淡化潜在风险编者按 \n\n手机辐射对人体有没有害?其辐射标准该如何确定?辐射程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手机的销量。
对此,马拉松式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定论,都将冲击我国庞大的手机产业。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手机用户3.53711亿,2008年将达到5亿。自然,上述没有定论的话题,也与3.5亿手机用户息息相关。
近期有传闻说,搁置了很久的《电磁辐射暴露限值和测量方法》(草案),将于年底前出台。为此,本报特地组织了系列报道,就这些与厂家、消费者休戚相关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n\n“如果不采取措施,将来的医院里,出现的疾病大部分都可能与辐射有关。”10月20日正午,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实验室。
狄国庆站立着。他认真而严肃的表情里,隐含着担忧。
\n\n狄国庆,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从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毕业的他,近些年开始关注起辐射这一话题,特别是使用手机所带来的辐射。
\n\n“我让我的学生不要用手机,我自己也不大用。如果生活中不得不用,我就建议他们戴上耳机。”
狄说。与一些通信产业的专家不同,狄更担忧使用手机带来的风险,“因为从电磁波影响生物体细胞的活性来说,手机会超过其他辐射千万倍”。
\n\n辐射悄悄进入我们的身体 \n\n“使用手机打电话时,人的眼球就相当于一个接收天线,有多少吸收多少。” \n\n“微波辐射造成热效应,破坏了脑部细胞,相当于把脑部部分‘煮熟了’。”
\n\n精通电磁波辐射的狄教授,对手机等辐射源给他的生活带来的潜在影响,比别人有着更深的体会。“电磁波辐射,会产生热效应。
当身体受到电磁波辐射时,首先的反应是出现发热症状,而发热则会破坏生物体的细胞和组织。”狄说。
\n\n据了解,生活在电子化环境里,这种电磁辐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当我们用手机打电话时,音频信号经过手机转换为高频率的电话号,然后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时在手机附近就会产生较为强烈的电磁辐射。
即使我们本人没有打电话,也难以避免不受辐射影响。辐射悄悄地被我们的身体吸收。
\n\n“使用手机打电话时,人的眼球就相当于一个接收天线,有多少吸收多少。”狄国庆形容说。
据他介绍,当我们把手机放到耳朵边打电话时,电磁波就开始对我们的面部进行着辐射。不可避免的是,一部分电磁波开始进入我们的大脑。
而在我们头部,不同部位对电磁波有着不同的反应。眼球则更容易吸收电磁波,并且其散热功能差,则很容易引起白内障等疾病。
\n\n狄的说法,得到以色列研究人员的证实。以色列科技学院的研究人员选择了与人眼构造相似的雄性小牛做实验。
两周后发现,暴露在微波辐射下的晶状体,聚焦能力会减弱,而停止暴露后,晶状体的损伤会逐渐复原。并且,还会造成晶状体组织内部形成泡沫,泡沫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今年8月份,该小组对外公布研究结果称,长期接触手机的微波辐射,会使眼部组织出现白内障等先兆,同时还干扰聚焦能力。 \n\n“微波辐射造成热效应,破坏了脑部细胞,相当于把脑部部分‘煮熟了’。”
北京解放军304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安民教授说。据他介绍,国外由手机辐射引起的重症病例很多,国内目前发现的较少,主要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就算有类似患者,大部分医院也不会想到是手机的问题,“由手机辐射造成的脑瘤都是恶性的”。
\n\n为了避免手机辐射,李安民教授建议说,使用手机的人在手机拨号发射时不要急于靠近耳部,当与对话方接通后再靠近耳旁,以减少手机在上网发射瞬间所产生的高强度电磁波辐射;要尽可能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在有座机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座式电话机;最好是使用带有屏蔽线的手机专用耳机;最好不要将手机放在胸前口袋里,或者挂在腰间。 \n\n据了解,手机的工作频率大多为900多MHz(兆赫),双频为1800多MHz。
目前国际上采用SAR(Specificn Absorption Rate)衡量生物体每单位公斤容许吸收的辐射量。SAR是最直接的测试值,其值越低,辐射被吸收的量越少。
国际非电离性辐射保护委员会(ICNIRP)规定的SAR值标准为2W(瓦),这一标准已被大多数欧洲国家采用,美国是1.6W。我国目前的标准仍在讨论中。
\n\n从神经衰弱到恶性脑瘤? \n\n经过反复诊断,李和他的同事们认定这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脑胶质细胞瘤,与患者长期高频率使用手机有关。这是国内报道的首例怀疑与手机辐射有关的恶性肿瘤 \n\n除去重症患者,手机电磁辐射会引起神经衰弱、心悸胸闷、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病症 \n\n作为神经外科专家,李安民教授就曾亲眼目睹了一名病人从患脑瘤到病逝的全过程。
2000年年底,李所在的科室收治了一名左侧大脑半球大范围的脑胶质细胞瘤患者。该患者曾被国内几家大医院误诊为脑梗塞。
经过反复诊断,李和他的同事们认定这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脑胶质细胞瘤,与患者长期高频率使用手机有关。 \n\n据李介绍,得出这一结论有三个理由:肿瘤的形状,临床上常见的胶质瘤增殖中心为团块状,且向周围正常脑组织呈蟹爪样浸润。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关于脑梗死的毕业论文(手机对人体有多大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