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他专业考法律研究生该如何准备?
1、简单介绍一下法律硕士? 法律硕士(简称JM,即Juris Master的缩略语)是专业学位之一,JM与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并称为文科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
法律硕士给非法学专业学生考研提供了新机遇、新选择。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法律人才专业口径过窄、人才规格单一,加上招生方法及培养模式均不适合于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目前高质量的法律人才不足,尤其是社会急需的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更为缺乏,因此,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实践性法律人才,其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培养的全过程要体现法律职业对其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法律理念,即法律意识及价值观、法律思维的逻辑与方式、法律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法律人员的从业素质和从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有何不同? 招生条件不一样。法学硕士要求本科毕业,不招收同等学历;法律硕士要求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本科同等学力)的非法律专业的毕业生。
同等学历的专科毕业生必须工作两年以上。 考试试题不同。
法学硕士这几年越来越难、考生也越来越多,难度之大有目共睹;而法律硕士的考试虽然政治理论课、外语考试是一样的,但专业课考民法学、刑法学和综合考试(含宪法、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法制史),为全国联考科目,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复习教材。 录取比例不一样。
法学硕士的录取比例,一般都是在10:1左右,北大等名校更达20:1;法律硕士录取比例一般在8:1,名校达到15:1。 培养方式不同。
法律硕士基本是自费,如北大的是每学分800元,论文指导和论文答辩费6000元;法学硕士有公费也有自费。 教学方式不同。
法学硕士分专业采取导师制,每个学生一个导师。而法律硕士不分专业,在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课程是法律的基础课。
3、国家五部委好像也在组织一种法硕的相关考试(每年10月份考试,只发学位证书,称为在职法律硕士),能否做一点说明? 你指的是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每年10月份参加考试,大多是在职人员报考,只有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
报考条件是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通过率一般在40%左右。 4、报考法律硕士有什么要求? 法律硕士只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本科同等学历的非法律专业毕业生。
本科同等学历者一般要求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毕业后工作两年(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或两年以上。各校对专科生的报考要求不同,详情请以招生简章为准。
下列13个专业不得报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 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商法、公证、法律事务、行政法、律师、涉外经济与法律、知识产权法、刑事法。 5、法律硕士联考主要考哪几门课? 初试共五门:政治、外语、专业课(刑法、民法)、综合课(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
其中政治、外语用全国统考,专业课和综合课的命题从2004年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联考科目的考试大纲为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
6、执业律师有没有必要继续读法律硕士? 看个人的需求。比如你在单位的前景很好,但学历不够高,这个时候你无论如何要拿个文凭。
有的人确实为了工作需要,他只是想学到知识,而不是为了考试。 7、能否说说考试各科的具体题型和分值情况? 政治(100分、3小时)全国统考 外语(100分、3小时)全国统考 综合课(150分、3小时)联考 专业基础课(150分、3小时)联考 刑法:75分,其中总论45分 占60%;分论30分 占40% 。
在具体题型上,注重客观性和应用性的题目(也就是主观题)。具体分值如下: 1、单选题 20分(20*1分) 2、多选题 10分(5*2 分) 3、简答题 10分(2*5分) 4、辨析题 10分(2*5分) 5、法条分析题 10分(1*10分) 6、案例分析题 15分(1*15分) 7、总题量共计45题(客观性试题40分,主观性试题35分。)
民法:75分。具体分值如下: 1、单选题 20分(20*1分) 2、多选题 10分(5*2分) 3、简答题 10分(2*5分) 4、辨析题 10分(1*10分) 5、法条分析题 10分(1*10分) 6、案例分析题 10分(1*15分) 7、总题量共计36题,其中客观题30分,主观题45分。
综合课:150分,其中法理60分,宪法50分,法制史40分。具体题型及分值分布情况如下: 1、单选题 50分(50*1分)(法理14 宪法22 法制史14) 2、多选题 26分(13*2分)(法理4 宪法5 法制史4) 3、简答题 24分(3*8分)(法理8 宪法8 法制史8) 4、分析题 30分(3*10分)(法理10 宪法10 法制史10) 5、论述题 20分(1*20分)(法理20) 8、39所招收法律硕士专业的院校是哪些?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山西大学、辽宁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湘潭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云南大学、西北政法。
2.叶开沅的人物经历
叶开沅,1926年5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衢州市。
其父累试不第,改业为吏,曾任衢州农会会长及县参议员。因上司倾轧去职,中年后家道中落。
1938年,叶开沅考入省立衢州中学学习,由于他学业优秀,后成为该校高中部的公费生。日军侵华时,衢州成为战场,他随全家 避难于寺庙。
当时衣食无着,更无法求学。1944年,他只身到北京入灯市口的育英中学学习,颇得该校数学教师杨仲兰的喜爱,对他特加辅导,从而为他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5年高中毕业时,恰逢抗日战争胜利,叶开沅进入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旋即转入燕京大学数学系,1946年,又考入国立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1947年,以二年级生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48年,回浙江,在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半年后又重返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直至1951年毕业。
毕业后,他成为钱伟长的研究生。1952年,院系调整时,又转入北 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为研究生,导师仍为钱伟长。
自1945年到1953年,叶开沅有幸同时在北大、清华两大著名学府学习,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和培养,接触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涉猎了有关的各种学科,为他以后的成长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生毕业后,他被留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任讲师。
在筹建北京大学力学系的过程中,他做了很多工作,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在导师钱伟长的指引下,自1953年起,叶开沅开始在《物理学报》和《中国科学》上发表研究成果。
以后,他与钱伟长等人合著的《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一书被译成俄文出版。1956年,他和钱伟长等人一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58年,他与葛诒女士结为伉俪。1959年,为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他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告别了师长,来到兰州大学任教。
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仁配合下,开始了在兰州大学筹建力学系的工作。 梁、板、壳大挠度理论研究有突出成就由于航天、航空、仪表元件等近代工业的发展需要,板、壳构件的大挠度问题及稳定性问题引起了力学家的关注,求解T.冯·卡门(von Kármán)于1910年所得出的大挠度方程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力学,特别是固体力学界的一个尖端问题。
该问题的解决涉及当时还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非线性数学的理论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钱伟长于1947年所提出的求解大挠度方程的摄动方法,为非线性力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叶开沅在钱伟长的指导下开始了专攻这一在当时还很少有人涉足的课题。1953年,第一篇论文《边缘载荷下环形薄板的大挠度问题》发表于《物理学报》和《中国科学》上。
其后,他在这一领域内做了一系列工作。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矩形板的大挠度问题》在第九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上发表。
与钱伟长等人合著的《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被译成俄文在苏联出版。1956年,又与钱伟长等人在这个课题上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59年后,叶开沅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创造了加快收敛的修正迭代法和减少推导工作的解析电算法等求解大挠度方程的方法。“文化大革命”后,叶开沅与其学生又致力于大挠度问题的精确解的解析表达及收敛性的证明,得到了中心受集中载荷的圆板大挠度问题的解析表达及其收敛性的证明,并对过去一些方法的收敛性作了系统的总结,为板、壳大挠度问题的最终解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对于壳体的稳定性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近年来他得到了有关壳体的屈曲、突变问题的全新的结果,为板、壳大挠度理论在弹性元件及仪表工业上的应用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1983年,他作为大会秘书长,在钱伟长主持召开的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上发表了《柔韧构件研究在中国的进展》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学者在该领域内的工作,爱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该文中所涉及的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是叶开沅和他的学生们作出的。 40余年来,叶开沅与他的合作者在板、壳研究方面共完成了两本专著,发表论文36篇,其内容涉及到板、壳理论的各个方面,为板、壳大挠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
除从事上述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外,他还在火车过桥的动力问题上做了不少工作。创建西北地区唯一的理科力学系1959年,叶开沅随江隆基从北京大学调到兰州大学工作,为在西北地区创办力学专业作准备。
当时兰州大学既没有基本的力学实验设备,也缺少有关力学方面的图书资料,师资力量更为薄弱,虽然临时从数学方面调来了一些教师,又从各地分配来了一些刚从力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但数量也极其有限。叶开沅与这些年轻人一起,从基础课教到专业课,再指导毕业论文,又搞资料,又搞设备,付出的劳动和心血是极大的,加之在三年困难时期,甘肃人民所经历的艰难更是难以言表,叶开沅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一直与兰州大学全体师生同甘共苦,坚持了教学与科研工作。
从1962年起直到1967年,共培养了5届毕业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都以板壳为科研方向,很多人成了中国板壳理论方面第三代的姣姣者。1964年的一位毕业生在庆贺新年的对联上大书“熟读板壳一本经,红专大道修前程”,从中可以看出在兰州大学力学专业的学生中板壳理论所占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兰州大学毕业论文时间表(其他专业考法律研究生该如何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