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0字左右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
摘 要: 结合现代建筑,在建筑艺术、绿色建筑和建筑智能化三方面预测了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建筑的设计积累经验,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人造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 未来建筑,艺术,绿色建筑,智能化 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建筑外表具有形式美,而且要求建筑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建筑艺术是建筑师赋予建筑物的灵魂,现代建筑中优秀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法国埃菲尔铁塔和中国国家体育馆鸟巢等,这些建筑都给人类留下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伴随着人们对绿色世界的追求,“绿色建筑”登上了人类舞台,它倡导节约能源、可循环利用、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不断进步的科技将使建筑更加智能化,从而给人们提供更为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本文就建筑艺术、绿色建筑和建筑智能化三方面探析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1 建筑形态艺术化 建筑艺术是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它是通过建筑形象表现出来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建筑审美的提升,建筑形象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建筑的形象包含客观形象和审美的双重含义,它构成手法多样,对人的感染力也多种多样。不同特性的建筑要求具有与之相配的建筑形式,比如纪念性建筑或者其他需要表现庄严的公共建筑应使用对称的建筑形式,它给人端庄、雄伟、严肃的感觉,而不对称均衡较之对称均衡显得轻巧、活泼,对于庄严的建筑就不适用了。
不仅建筑本身存在韵律,建筑和建筑之间也存在韵律。韵律是任何物体各要素重复出现所形成的一种特征,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艺术效果,就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来取得的。
不同建筑物之间的韵律能够赋予城市以音乐美,从而给城市规划注入了活力。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新的空间和造型以体现其时代的特征,现代建筑师突破传统,从绘画上吸收发展的营养,现代建筑艺术逐渐走向抽象的表达。
2 走绿色建筑的道路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设计将向环保型材料和绿色设计两方面发展。
2.1 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1) 环保型建筑材料要求亲和环境。环境亲和的建筑材料应该耐久性好、易于维护管理、不散发或很少散发有害物质(同时也得兼顾其他方面的特性,如艺术效果),当前建筑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石材类、板材类、涂料类及水泥等方面,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催生具有更优性能的环保型材料来取代这些“垃圾”建材。
现代基础工程中环保型建材主要包括: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虽然这些材料造价相对高一点,但是,伴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执著追求,这些材料也将被广泛应用起来。
2) 环保型建材要求节约资源。有些材料一旦制造出来,其生命周期几乎是无尽的,如以前在中国普遍使用的黏土砖,只要其质量未被破坏,几乎可以一直使用下去,这必然蚕食日益缺少的耕地。
因此,要尽可能地使用由可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和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固体垃圾,这样才符合绿色建筑的发展道路。2.2 绿色设计1) 绿化走进建筑。
屋顶花园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温度,而且能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强城市的“呼吸”。在建筑物外墙面上种植攀缘植物同样可以降低建筑物的温度,甚至对外墙材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和屋顶花园一起让“绿色”建筑真正实现了视觉上的绿色,使建筑物亲和自然的效果更加突出。
2)进行节能设计和使用清洁能源。概括起来,未来建筑的绿色设计将体现在以下几点:a.最大限度地使用被动式能源系统。
b.建筑的最主要的立面最好不要朝向主风向,以减少建筑的热负荷。c.实现建筑室内的自然通风以减少空调等降温设备的开机时间,降低能耗。
d.尽可能地使用自然采光。e.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在建筑物立面上安装太阳能板。
3 建筑智能化 今后建筑科技将围绕保护环境,节省资源,降低能耗而展开。建筑智能技术的发展要为生态、节能、太阳能等在各种类型现代建筑中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生态建筑与智能建筑相结合。
建筑智能技术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1994年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了“生命建筑”的概念,生命建筑具有“大脑”,它能以生物的方式感知建筑内部的状态和外部环境,并及时做出判断和反应,一旦灾害发生,它能进行自我保护。
比如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除此之外,生命建筑还能自我康复,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已研制出生命建筑自我。
2.我眼中的《房屋建筑学》3000字论文
你看这个如何。
谈在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这是一篇评职论文 摘 要:在夏热冬冷地区(以湖南地区为例)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的一些技术手段,对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 的实践操作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具体来说,在建筑围护结构的材料和构造的选用及处理和建筑设计相关方面(如:建筑绿化) 等环节上可实现两者兼顾,并均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建筑节能; 建筑噪声; 传热系数; 隔声量; 围护结构 1前言 众所周知,能源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在全世界总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约占25%~40%。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节 能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随着一系列关于建筑节能的国家法规及地方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整个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不仅从观念上 对建 筑节能有了一定的重视,而且在具体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使建筑节能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均获得了一定效果。
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关于建筑节能,我们尚 有许 多工作要做。
同时,随着我国的社会和城市建设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开始对影响我们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噪声问题投入更 大的关注,噪声问题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我国目前的整体状况来看,我国的建筑声环境长期以来未能得 到应 有的重视。
而建筑噪声控制工作在整个建筑行业中也处于起步阶段,往往是建筑噪声出现后,进行噪声治理,而对于建筑噪声的防 护和 控制,虽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方法。但在实践操作上并不普及。
本文试浅谈在夏热冬冷地区(以湖南地区为例)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的一些技术手段,借此对建筑节能与建筑 噪声控制的实践操作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2从理论上谈谈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的原理和措施 节能方面,湖南省属于夏热冬冷地区,不论从冬季保温还是夏季隔热方面,建筑能耗构成主要是通过围 护结构(墙、屋顶、楼板、门和窗)的传热及空气渗透。
关于围护结构的传热,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W/m2?K])紧密相关, 而解决空气渗透在于增强建筑的密闭性,密闭主要是在门窗这一块,门窗要有很好的气密性。噪声控制方面,主要考虑建筑围护结 构的 隔声,为使所设计建筑达到允许的噪声标准,必须使围护结构具有足够的隔声性能,以防止来自外界的噪声干扰。
同时,建筑的密 闭性 对建筑隔声也有明显的影响,墙体等围护结构上的孔洞(例如门窗缝隙等)会使其隔声性能明显下降。 因此,在建筑围护结构中采用传热系数较低而又可提高围护结构隔声量的材料(例如离心玻璃棉等)或构造,可取得节能和隔声两 方面的效果。
另一方面,虽然增强窗的气密性与减少围护结构的孔洞、缝隙面积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对建筑密闭性的要求使其在 构造 上具有某些相近的措施。 其他某些建筑设计相关方面,例如建筑绿化也同样在节能和隔声两方面有着积极的含义和作用。
建筑绿化可起改善局部热气候;调 节空气湿度;降低城市噪声污染;防止灰尘侵袭等作用。 由此可见,在建筑设计中采取某些综合考虑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的技术手段从理论上说具有可行性及现实意义。
本文综合考虑 的途径主要从围护结构的材料和构造方式上着手,并思考建筑绿化的作用。下面从具体细节上讨论。
3可综合考虑节能和隔声的围护结构 可综合考虑节能和隔声的围护结构主要有外墙,外门、窗等,下面谈谈在这些围护结构的构造和材料的选取上具体如何兼顾节能和 隔声。 3.1外墙。
现阶段湖南地区建筑外墙以240厚粘土空心砖为主,分层增加约20~60厚膨胀聚苯板或聚苯颗粒保温砂浆等材料形成外墙 保温构造以满足整个建筑节能设计要求。而砖墙本身面密度大,隔声较好,240厚砖墙双面抹灰的计权隔声量达到54.5dB,完全能 满足 建筑隔声要求。
但建筑外墙有提倡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趋势,这种材料虽导热系数较低,约0.2~0.3,可很大程度上降低墙体传 热系 数。但其隔声性能不如砖墙,200厚加气混凝土墙双面抹灰的计权隔声量为44.5dB,这与其面密度有关(质量定律)。
此时,若只采 用 200或24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自保温则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难以达到隔声要求,须采取增加其他材料或设空气层等构造措施来提高 隔声 量。在设计中应注意此类情况。
3.2门窗 3.2.1外窗 a.窗墙比:不同朝向的窗墙比的大小对能耗有很大影响(由于外窗的传热系数一般来说比外墙小很多,影响外围护结构的综合传热 )。随着窗墙面积比的增大,外窗的传热系数要求更小,以达到相近的节能效果。
不同朝向、不同平均窗墙面积比的外窗传热系数 见表 1。 同样,窗墙比对外围护结构的综合隔声能力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窗户的隔声性能不好,如果窗户的面积不大,隔声性能与窗面积大 、隔声性能非常好的窗几乎差不多(见表2)。 由此可见,在适当范围内减小窗墙比可使节能和隔声均更易满足要求。
b.窗体材料:节能方面,湖南地区窗框材料木、塑料、断热铝合金优于钢、铝合金(见表3)。但木、塑料非现代建筑所青睐,断 热。
3.急需一份建筑类的毕业论文
城市建筑屋顶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 要: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的角度,阐述了城市景观的特点及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以及现代城市屋顶花园景观对改善建筑空间、完善城市立体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指出现代城市屋顶花园作为一种尚待开发的资源,应受到保护和重视。
关键词:高层建筑环境,城市环境,屋顶花园景观1 城市景观的特征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景观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是以聚集人类为主体的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的水平叠加,是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多个实体统一的复合系统。城市景观具有人类主导性、生态脆弱性和景观破碎性三个特点。
城市景观中,不同功能、属性的地段、区域、空间实体,如学校、工厂或公园、林地、广场、社区等是城市的景观斑块,而交通道路、河流、林带、电视电话信息通道网络是城市的景观廊道,城市中各类建成区是城市景观的本底。斑块、廊道、本底是城市景观结构的三要素。
城市景观存在着5个生态层次:1)城市与外部系统,天空、大地、阳光、风雨、水体、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2)城市各区域(或斑块)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人口流、信息流是水平生态关系;3)各景观单元(区域或斑块)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为垂直关系;4)存在于生命与环境之间,包括人与动植物或植物与植物个体和种群之间竞争或共生过程,是适者生存、进化、演替过程;5)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与能量交换。现代城市屋顶花园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江景观、街道(步行街)景观、城市绿地、居住区环境景观共同组成了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内容,起着软化城市“水泥森林”硬质建筑景观的调剂作用。
美化了城市形象,改善和完善了城市生态系统。2 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19世纪上叶,现代化的“方格式”外观建筑的出现开创了高层建筑的先河,高层建筑是以框架结构建造为主的多层建筑物,它是城市的一种物质、经济与技术的表现,同时,高层建筑具有形象与场所的特殊标志性。
纽约帝国大厦在摩天大楼的发展中独领风骚几十年,它是一些国家元首出头露脸的场所,并成为一些纪念品的图案是那个时代的时尚。建筑设计评估往往是只注意建筑构造图审美效果,而对它给城市所造成的环境质量影响不予理睬,这就是高层建筑环境问题存在的源本。
对高层建筑的环境负面效应已为实践所证实,但目前,我国仍存在认识误区。城市需要独特的文化品质和内涵,应有别具一格的地方文化特色,应具有独特归宿感的城市象征,高楼化并不意味着现代化,逃离高楼是这个时代人类的一种趋势。
高层建筑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过密的高层还与居民争夺阳光天空,使人产生压抑感。高层建筑还存在建筑成本高,消防安全隐患大,电梯能耗大,空调与照明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热岛效应加剧及超高层楼宇失火等安全隐患,仍是困扰我国环境安全的一大课题。
高层建筑室内环境品质也存在通风不畅、环境污染与自然隔绝、与外界接触少不利于个性发展、影响居住环境质量等的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注意遮阳热调节作用、节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是寻求解决高层建筑环境问题的应对,生态摩天大楼改变了大办公楼的基本性质。
3 现代城市建筑屋顶花园的作用现代城市屋顶花园景观不只是简单的“屋顶绿化”,它与其他城市景观设计一样需要考虑形象、功能和环境三要素。形象对应着景观,景观视觉形象是从人类的视觉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探索创造城市高空户外空间,建筑屋顶空间赏心悦目的人造环境。
“借景”是创造屋顶花园“美丽形象”的主要技法。功能对应着使用,其目的就是进一步利用“建筑屋顶空间资源”的改善、绿化、美化环境功能,扩展城市户外活动空间功能及保护“建筑屋顶结构”功能达到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作用。
环境对应生态绿化,涉及到绿化率。没有任何一种景观营造活动像屋顶花园景观这样,需要景观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对设计、施工、管理、维护每个环节的紧密合作。
屋顶花园的乔灌木及地被植物降低了屋顶外表面温度,它不仅降低了“城市热岛”和“干岛”效应,使室内产生“冬暖夏凉”之感,并对城市上空的“混浊岛”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环境工程。世界历史上屋顶花园设计都巧妙的利用乔灌木配置及防风树墙的设置和其他景观要素,改变设计和设计风向,调节建筑空间微气候。
通过屋顶花园植物覆盖及种植区土壤、水体等作用调节了冬夏极端温度,降低约80%的自然辐射,减少了对建筑结构的副作用,防止了屋顶楼面老化,保护了建筑屋顶结构,延长了建筑物寿命。景观设计师巧妙的利用各种硬质(铺地、建筑小品、园路、假山叠石、水景、生活设施等)及软质要素(植物、阳光等)合理布局艺术搭配,创造出各种风格、形式的视觉景观环境,它增加了建筑空间与绿色空间的渗透,美化了建筑外观,突出了建筑轮廓,改善了建筑空间环境和高层建筑居住环境,提供了高层建筑居民的户外活动社交场所,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屋顶花园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满。
4.急求一篇关于中国建筑设计欣赏的论文 2000字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
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其中又以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最为出名,并称“中国三大名楼”。 中国古代多在临水之地建楼,取凭高远眺,极目无穷之妙。
达官显贵墨客骚人登楼一游,或际会四方之客,或酬唱应和之曲,放悲声,抒情怀,低吟浅唱,壮怀激烈,皆可乘兴而来,尽兴而去。故中国历代名楼皆有名诗佳作千古传唱。
三大名楼能够享誉海内外,是和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文化活动分不开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序”、崔颢的“黄鹤楼”在成为千古绝唱的同时,三大文化名楼的盛名也就随之而来了。
除了赫赫有名的“三大文化名楼”外,我国的名楼还有:位于山东烟台的“蓬莱阁”、广西容县境内的“真武阁”、安徽马鞍山的“太白楼”、浙江嘉兴的“烟雨楼”、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贵州贵阳的“甲秀楼”、四川成都的“望江楼”、云南昆明的“大观楼”、山西永济的“鹳雀楼”等等。
5.建筑工程毕业论文写什么好?
建筑工程造价中的基于工程管理探索研究
摘要 3
0 引言 4
1目前国内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及意义 4
1.1基于政府政策性影响较多是造成“三超”的重要客观环境 4
1.2基于主动控制工程造价意识不强 5
1.3基于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基础工作较薄弱 5
1.4基于片面强调计价依据的市场化,忽视计价依据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 5
2基于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 6
2.1基于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6
2.1.1基于编制投资估算的必要性 7
2.1.2基于投资估算必须是设计的真实反映 7
2.2基于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7
2.2.1基于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控制造价 7
2.2.2基于加快推广设计监理制度,控制造价 7
2.2.3基于优化设计方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8
2.2.4基于尽可能减少设计变更 8
2.2.5基于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 8
2.3基于招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研究 9
2.3.1基于科学合理地编制标底 9
2.3.2基于确定适合的发包方式 10
2.3.3基于制定严密的招标文件,公平竞争,合理招投标 10
2.3.4基于慎重地选择施工队伍 10
2.4基于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研究 10
2.4.1基于施工中设计变更的控制 10
2.4.2基于确保签证的质量,杜绝不实及虚假签证的发生 10
2.4.3基于认真对待索赔与反索赔 11
2.4.4基于工程进度款的支付 11
2.4.5基于充分发挥造价工程师的作用 11
2.5基于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研究 12
3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4
全文7785个字,都是个人撰写,绝无雷同。如需全文请加扣1194970320,当然这是要收取一定费用的,如需全文请加扣1194970320,非诚勿扰。
备注:加QQ验证请输入“论文”谢谢。
6.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给个范文你看吧 1.课题名称: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
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 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
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 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
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结构的作用效应 常见的作用效应有: 1.内力。
轴向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正截面上的法向拉力或压力; 剪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切向力; 弯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内力矩; 扭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剪力构成的力偶矩。 2.应力。
如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等。 3.位移。
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某点位变(线位移)或某线段方向的改变(角位移)。 4.挠度。
构件轴线或中面上某点在弯短作用平面内垂直于轴线或中面的线位移。 5.变形。
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6.应变:如线应变、剪应变和主应变等。 极限状态 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极限状态可分为两类: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极限状态: (1)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等); (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 (3)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 (4)结构或结构构件丧失稳定(如压屈等)。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使用功能上允许的某一限值的极限状态。
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即认为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 (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包括裂缝); (3)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状态。 结构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在结构的可靠与经济之间选择一种合理的平衡,力求以最低的代价,使所建造的结构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满足预定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等功能要求。
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采用过多种设计方法。以现代观点看,可划分为定值设计法和概率设计法两大类。
1.定值设计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如荷载、材料强度、几何参数、计算公式精。
7.关于建筑文化论文800字数
一、高校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1.创新思维培育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今后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决定了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发挥的有效性。高校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坚守“以人为本,创新为先”的教学理念,遵循锐意进取、去旧革新、灵活应变、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创新型人才培养始终。
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逐渐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促进学生构建坚实的建筑学理论底蕴、实践经验和人文意识。其次要使学生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状态,突破思维障碍,不囿于既有理论和固定模式,不盲从,能多角度换位思考,勇于求异,敢于。
绿色建筑与人类的行为方式等论坛沙龙,开阔学生视野,保持对现实的批评和反思,如诚信,对建筑学人才进行全面培养,除课堂理论精讲外、布局、学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相结合。高校应加强建筑师企业业务实习的管理与评估,不盲从,具备计算机图形,可以活跃同学思维。
(4)每学年的春季学期末尾、科学的批评质疑精神以及奉献社会的良好志愿等、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因此指导学生注重建筑设计基础规范知识的学习、建筑物理及建筑材料等多门课程联系起来,扎实的建筑表达功底能够提高工作环节的效率,即由学校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偏于感性。除课堂以外,有计划,引导学生向更宽的知识领域迈进。
期末则采用多维评图方式结合的形式,严谨,但在真正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建筑学科是一门与实践连接紧密的学科、工地实习等、细部深化。教学评价应注重目标导向、解决问题能力。
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由于建筑学相关知识体系的知识量急剧增长,指导学生不要过于注重设计结果的视觉传达。
每组学生选派代表以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对调研成果进行总结汇报、历史、节能、平面功能和结构设计等环节、物力、科学,导师起到向导与顾问的作用、为考而学的现象、动手能力,更加潜心向学,增强综合理论的融合能力,而忽视建筑归根结底为“人”服务的本质,锻炼学生的描述讲解图形能力。只有避免建筑设计企业花费人力,缺少与实际工程接触的机会、教师联评、空间、城市规划,为此,最后整个小组完成一套城市区域规划图纸。
2,及时吸纳建筑科学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先进内容,注重开放性,决定了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发挥的有效性,高校建筑学需加强课程综合化,构建多元化的跨学科发展的建筑课程体系、富有挑战性的建筑设计竞赛:(1)邀请建筑名师、能力核心”的有效机制、时代性和前瞻性的融合、互动交流,可采用“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城市生态景观等、美术实习、学习为主、师生分组评图,促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目标,加强学生绘图软件的表达应用能力。手绘、防洪、可持续发展原则,敢于超越。
高等教育建筑学专业需要不断地努力探索、设计调研等,促进学生构建坚实的建筑学理论底蕴、出口畅”的人才培养局面.课程体系改革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建筑学科本身是一门美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兼融的综合性学科、有目的地进行综合知识交叉学习及运用、实践经验和人文意识、自由开放,高校建筑学专业应增加企业建筑师业务方面的实习。(2)建筑施工图设计需要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突破思维障碍,需要充分考虑建筑技术和实用要求。
4。(3)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级别。
(3)关注学术前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手段,调研内容包括区域规模、综合实践等、论文、实用性,还可利用网络,可根据建筑企业需求增加新课程、模型和计算机的图形绘制能够使设计构想具体呈现、建筑与环境,既提高了学生自我构架知识的能力,营造思维活跃。
学生选择适合的专题进行研究、数据的处理能力,不囿于既有理论和固定模式。高校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坚守“以人为本,注重专业课程的衔接、创新能力在“真枪实干”中得以强化、设计分工、低碳城市与建筑,可以将学生们划分小组。
以理论课“城市规划原理”为例,勇于求异,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为常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外聘专家评图等方式。每一门主干课程可采用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
建筑方案设计须经历形象构思。(2)让学生更多地观摩学习丰富多样的建筑实体及校内或校际间建筑设计作品展,并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摒弃肤浅创作习性和浮躁学风、调研报告、任务载体、高校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1,坚毅、地理、专家开设讲座及研讨会,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成效,实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组际间可以互相概括优点和不足。“设计工作室”营造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以小组为单位、多元性,由导师确定专题,把最新的学术观点、人人争先创新的氛围、防火。
除实地调研外、。
8.建筑毕业论文
建筑专业工民建毕业论文- 百度知道 工民建及水工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摘要:如何控制好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首先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
其次科学配制混凝土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三、抓好工地试验室的工作。
四、混凝土试件合格,结构物混凝土不一定全部合格。 五、和易性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
六、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是混凝土质量的主要环节。最后强调,要想保证混凝土质量,人的质量意识也是很重要的;同时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关键词:工民建 水工建筑 混凝土 施工 质量控制 工民建中的民用住宅、办公楼(梁、板、拄、基础),水工建筑中的厂房(基础、梁、板、柱)。 大坝、隧洞衬砌、渡槽、、桥梁等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防渗等绝大多数由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承担,因此混凝土的质量在工程建筑物中显得尤其重要。
混凝土施工的工艺水平、施工队伍的素质、原材料的质量等因素给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带来一定困难。 本人参考资料及结合在小浪底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经验,就如何搞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论述如下: 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
如水泥强度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各级石子超逊径颗粒含量的变化,导致混凝土级配的改变,并将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对混凝土的水灰比影响极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应用。
骨料中含有害物质,超过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则会妨碍水泥水化,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能与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化学反应,并产生有害的膨胀的物质。如果粘土、淤泥在砂中超过3%,碎石、卵石中超过2%,则这些极细粒材料在集料表面形成包裹层,妨碍集料与水泥石的粘结。
它们或者以松散的颗粒出现,大大地增加了需水量。如使用有机杂质的沼泽水,海水等拌制混凝土,则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盐霜。
对混凝土集料来说,影响配合比组成变异而导致混凝土强度过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含水率,含泥量的变化和石子含粉量的影响。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经常性的检测外,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如砂石的含泥量超出标准要求时,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及时筛选并采取能保证混凝土的其它有效措施。砂子含水率,通过干炒法,及时根据测定的含水率来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实际用水量和集料用量。
对于相同标号之间水泥活性的变异,是通过胶砂强度试验的快速测定,根据水泥活性结果予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 水泥、砂、石子各性能指标必需达到规范要求。
二、科学配制混凝土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 1、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换算 试验室所确定的配合比,其各级骨料不含有超逊径颗粒,且以饱和面干状态。但施工时,各级骨料中常含有一定量超逊径颗粒,而且其含水量常超过饱和面干状态。
因此应根据实测骨料超逊径含量及砂石表面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其目的在于准确的实现试验室配合比,而不是改变试验室配合比。
调整量=(该级超径量与逊径量之和)—(次一级超径量+上一级逊径量) 2、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调整 试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能与实际施工条件完全适合,或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或运输距离,施工气候等条件发生变化时,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随之改变。 为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符合施工要求,需将混凝土含水率及用水量做适当调整(保持水灰比不变)。
3.混凝土配合比,需满足工程技术性能及施工工艺的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 及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等性能。 水工素混凝土和少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3—5cm,配筋率超过1%的钢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7—9cm,对于桥梁施工中的箱梁采用泵送施工 ,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10—14cm,初凝时间在4小时以上,强度为45Mpa的缓凝早强混凝土;灌注桩要求配制强度为35Mpa,凝结时间在10小时以上,坍落度一般为18—22cm的大坍落度超缓凝混凝土。
按通常的配制方法使混凝土达到上述工程技术性能是困难的,为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强度,达到工程各部位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类型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科学配制,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施工中效果明显。 灌注桩用混凝土,按通常的配制方法,当水泥用量为420kg/m3(水灰比为 0。
56)时,混凝土的强度才能达到35Mpa,但由于坍落度(18—22cm)过大,均质性差,和易性不好,凝结时间也达不到缓凝10h,以上的超大型缓凝要求。在配制混凝土中掺入1%的减水剂优化配合比。
水泥用量每1m3混凝土可节省40公斤左右,而且在坍落度达到18—22cm情况下,均质性、和易性良好,凝结时间也可以缓凝到10h以上。 优化配合比后的混凝土和易性、缓凝作用良好,在灌注桩混凝土施工中消除了卡管或断桩等事故,保证了顺利施工。
并且混凝土的7天强度。
9.建筑施工技术
化学灌浆法在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化学灌浆工艺的不断成熟,可解决很多人们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壁如基础的补强,基坑支护的补漏,地下室、堤坝的防渗补漏,混凝土构件的补强加固等,均可采用化学灌浆的工艺,并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化学灌浆、防渗、补漏、化学灌浆法主要是采用近年来研制的特定的化学制剂,通过特殊的工艺,灌注到建(构)筑物构件的裂缝当中,解决建筑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化学灌浆工艺在工程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比较常见的是补强和补漏两种。 一、常用的几种灌浆材料 1、水泥—水玻璃浆材 该材料固结强度为0。
5~15MPa,固结率为98%~100%,凝胶时间30~120s。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好,尤其适合突发性漏水、泥、砂的整治,浆液充填率又高,湿条件耐久性好等优点。
其浆液特点如下:①浆液凝胶时间可准确地控制在几秒至几十分钟范围内;②结石体抗压强度可达10~20MPa;③结石率为100%;④结石体渗透系数为10-8cm/s;⑤适宜于0。2mm以上裂隙和1mm以上粒径的砂层使用;⑥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
2、中化—656(丙烯酸盐类)浆材 该材料广泛用于各种混凝土的渗漏水、油的堵截。 具有浆液起始粘度低,可灌性能好,固化时间可任意调节两秒至十几分钟,甚至数小时等优点。
固结体抗渗性k。
10.建筑抗震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江西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研究》,博士论文,2004;
2.《地域环境与传统民居特征的形成——兼论赣中吉泰地区“天门式”民居》,
潘莹、张敏龙,载南昌大学学报,2004/3,64—67页;
3.《江西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的研究方法》,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211—212页;
4.《简析明清时期江西传统民居形成的原因》,潘莹、施瑛,载《农业考古》,
2006/3 :179—181页;
5.《论江西传统聚落布局的模式特征》,潘莹、施瑛,载《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3 :94—98页;
6.《江西传统聚落中的文化类建筑》,潘莹、施瑛,载《农业考古》,2007/6 :
225—226页;
7.《江西传统聚落中的祭祀类建筑》,潘莹、施瑛,载《农业考古》,2007/3 :
201—203页;
8.《探析赣中吉泰地区“天门式”传统民居》,潘莹、施瑛,载《福建工程学院
学报》,2004/1:94—98页;
9.《建筑历史研究的哲学反思》,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2,57—60页;
10.《“重商”思想与“岭南派”建筑》,潘莹、施瑛,载《中国民族建筑论文
集》,2004,121—125页
11.《试从迁徙与融合的动态模式解析客家民居》,发表于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2001年3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建筑设计优秀硕士毕业论文(3000字左右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