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片集及影像资料制作要求
4.3.1 照片集制作要求 照片集就是用照片反映工程原状、各个施工过程、竣工后达到效果的图册。
以下是按照照片集内容的顺序逐一进行解释说明。 1)照片集封面采用能反映工程整体竣工效果的图片作为背景,封面内容有项目名称、施工单位、日期。
2)工程简介及照片集目录:简介中列明工程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简单说明工期要求、质量要求、规模、造价,工程存在的主要危害及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目录总体按照原貌、各施工段施工工程、竣工效果的原则安排。
3)第一部分是施工准备部分,包括临时建设的搭设,水、电、路的安排,警示宣传标语的制作悬挂,围挡封闭施工,开工仪式和机械材料进场等一系列施工准备的内容,每一个内容用1~2张照片展现。 4)第二部分是各施工段施工过程部分。
首先展示施工段的原貌,再按照施工顺序展示各个施工过程,最后展示通过治理达到的效果。这部分的原貌照片是各施工段的原貌照片,要求与各个施工段的效果照片在同一角度、同一地点下拍摄,力求达到充分的对比效果。
中间的施工过程可以是局部特写,例如反映锚杆施工、混凝土浇筑或钢筋绑扎等可以使用局部照片。 5)第三部分是工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分别从施工组织设计评审、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现场取样、实验检验及监理工作等方面进行反映。 6)第四部分是工程的安全保证措施。
分别从安全交底、安全教育、现场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来反映。 7)第五部分是工程文明施工部分。
用照片反映工程采取的具体的文明施工措施,如按照标准化管理要求布设的工地大门、门卫、警示镜、办公室、宿舍、食堂、牌图、降噪、粉尘控制及垃圾处理等内容。 8)第六部分是工程竣工效果图。
对比工程整体原貌与竣工效果,或者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分施工段进行原貌与竣工效果的对比(图28为2012年济南市燕翅山绿化提升工程中山体原貌;图29为竣工效果)。 9)照片集用纸统一使用200g铜版纸,单面打印,每张纸面布置6~9张照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10)照片右下部注明照片内容,如A区原貌、锚杆施工等。 11)使用钢圈打孔装订,表面附亚光塑料。
4.3.2 影像制作要求 影像资料要求用影像的形式记录工程的原貌、施工过程以及施工后达到的效果。制作影像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内容: 1)反映工程治理前原貌的影像资料必须有整体的俯瞰影像,反映一个整体的印象。
如站在高处记录工程施工现场的整体情况,必要时可以分开记录或进行特写。 2)根据施工划分的施工段分别记录施工过程,重点记录各个主要的施工关键点,如削坡卸载、锚杆施工、喷护等。
记录时注意施工人员必须按照规定佩戴安全帽,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有相应的防护措施。 3)记录竣工效果时必须与记录原貌时采取同一位置,保证与原貌有良好的比对效果,具体反映各施工段治理前与治理后的变化。
4)影像时间要求10min左右,影像中要有解说,解说重点应放在工程施工情况上。 5)影像资料反映的内容及解说词一般按照如下提纲顺序进行: 工程名称、项目由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
可以图表形式展现。 工程整体原貌以及局部重点部位的特写。
简单介绍工程概况(如位置、高度、坐标、范围等)、存在的危害和问题,需要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有哪些。 分施工段、分工序反映各个施工过程。
如在A施工段先放线、再削坡卸载、再修建挡土墙、最后修建格构等,然后B、C施工段依次展开。施工过程的影像是本资料的重点内容。
图28 燕翅山破损山体原貌 图29 燕翅山破损山体竣工效果照片 反映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安全控制措施以及文明施工措施(具体内容参见照片集要求)。 竣工效果的记录。
要求必须达到与原貌有充分的比对效果,反映通过既定工期的治理,消除了问题,美化了环境,达到了治理目的。 4.3.3 影像与照片集的联系与区别 影像资料侧重宏观,照片集侧重细节。
如A施工段有放线、削坡卸载、修建挡土墙、修建格构、覆土绿化等5步工序,影像只需要反映这5步工序即可,而照片资料需要进一步反映修建挡土墙时的开挖基槽、浇注混凝土基础、毛石砌筑、勾缝压顶、泄水孔、伸缩缝预留及处理等具体施工工艺的每一个细节。 影像资料与照片集在大的结构方面是反映同一个问题,都是记录工程的原貌、施工过程以及治理效果,影像以动态的形式反映宏观的问题,照片集以静态的形式反映细节问题,互为补充。
2.毕业设计短片拍摄
学术论文是科学或者社会研究工作者在学术书籍或学术期刊上刊登的呈现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往往强调原创性的工作总结,但也可以是对前人工作总结的回顾及做出评价,后者也往往被称为综述性文章(Review)。学术论文的出版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化,出现了从传统的印刷版到网络上电子格式的兴起。论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所以在写作中,一定要对这三点加以重视。
论文写作,简单的说,就是大专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包含着本科生的学士论文,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延伸到了职称论文的写作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写作,即高校毕业生,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据一定的论文格式和字数要求,对学习和工作的学术总结和创新。[1]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命题方式
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英文题名方法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3.求摄影构图的意义和基本要求论文~
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卡蒂埃—布勒松 ---论摄影构图
“构图”一词源于拉丁语,其本来意思为结构、组成或联结,而在摄影中则是指画面的安排,确定画面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便最终构成一个统一的画面整体。这也就是摄影者为了表达思想内容而创造的整个造型结构,其中包括光与影,线条与色调等造型要素的组合。
迄今最负盛名的摄影构图大师,也许是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他锻炼出了一双极其敏锐的眼睛,以至于他拍出的照片常常带有信手拈来的风格,但却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构协调的作品。有趣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50nlm的标准镜头拍摄的,而极少用351nm或99mm等镜头拍摄。在摄影构图方面,布勒松有许多精辟的见解。l952年,他在《决定性的瞬间小—文中指出:
“一幅照片,要把题材尽量强烈地表达出来的话,必须严格地建立起形式之问的联系。摄影隐含有辨识功能,就是把真实事物世界的节奏辨识出来。眼晴的工作,就是在大堆现实事物中,找出特定的主体,聚焦其上。照相机的任务,只不过是把眼睛所作的决定记录在胶卷上而己。正如对绘画作品一样,对待摄影作品,我们也是将它当作整体来观看和感受的,而这个整体,我们只须一瞥便可把握。在摄影 作品中,构图实际上就是眼睛所见到的不同元素的同时组合和有机组织的结果。由于内容和形式是不可能分割的,因此,构图是不可能事后补上的,不可能作为一种补贴在基本素材之上的事后设想。换句话说,构图必须具有必然性。
“摄影具有新的可塑性,就是主体运动时瞬间出现的线条所形成的。我们配合着运动而进行拍摄,仿佛运动本身就是按照着自己的预定方式展露着的生命似的。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会有特别的时刻,当这一瞬间出现时,动态进行中的各项因素都处于平衡状态。摄影的任务,就是要抓住这一瞬间,将其中的平衡状态把稳,并凝结动态的进行。”
布勒松认为:“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的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
“有时,你得拖延一会儿,以等待适当的时机出现。有时,你会感到眼前的景物万事俱备,几乎可以拍成好照片了,只是还缺一点什么。缺的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有人突然走进你的视线范围。你透过取景器,追踪他的行动。你耐心等待着,最后终于按下了快门。你抱着大功告成的感觉(虽然你不知道为什么),满意地离去了。以后,为了落实这种感觉,你可以把影像印成照片,细心分析照片中的几何图形。如果快门是在决定性的瞬间按下的话,你会观察到,原来你已本能地将某一几何模式捕捉下来了。要是没有了这几何模式,照片就会令人感到乏味,缺乏生气。”
布勒松指出:“构图是我们永远必须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拍摄的那一瞬间,它却只能从直觉中产生,因为我们当时是在捕捉稍纵即逝的时刻,而且,它所牵涉到的种种相互关系,都处在运动之中。应用黄金分割时,摄影者除了自己的眼睛之外,便没有什么规矩准绳可以遵循。任何几何分析,任何将照片之繁化为线条形式之简的工作,都只能在照片拍摄冲印之后进行。但是此时所能做的只是于事 无补的事后检查而已。我希望永远都见不到摄影机的取景器装上构图格出售,磨砂玻璃上也不会画上黄金分割的线条。” 布勒松是十分反对对拍摄好的照片进行任何剪裁的。
他认为:“对一幅好照片进行剪裁,那就无疑等于将正确的比例关系抹杀掉。况且,构图差的照片,能够通过暗室放大机将其剪裁而改为成功的例子,是绝无仅有的。因为,这样一来,当时视觉上的完整结合已不复存在了。关于照相机的角度,已有很多人讨论过了,然而,唯一有效的角度,只是几何构图上的角度,而不是由摄影师为了取得什么效果而俯伏在地上,或做些滑稽可笑的动作所得到的无中生有的角度。”
4.求一篇 摄影技术与艺术的论文. 要求:拍一张照片,就摄影技术与艺术
17、何时使用大光圈
在如下几种场合使用大光圈(F数值小)进行拍摄:
1、光线较弱时,例如傍晚或者室内;
2、当需要尽可能地将背景进行虚化模糊时,比如花卉或者人像摄影,尤其是人像摄影,光圈是越大越好;
18、何时使用中等光圈
1、当使用焦距大于100MM的长焦距镜头拍摄时,
2、旅游纪念照
19、何时使用小光圈
在拍摄风景相片时,远近所有景物都能够清晰成像,用小光圈,F11 或者是F16
20、揭开快门的秘密,快门也有三个作用:1、控制进光量2、控制运动物体的清晰度3、控制成像质量;从快门开启到关闭的这段曝光时间就称为快门速度,大多数相机的为30秒至1/4000秒,快门速度赶快,则曝光时间越短,快门速度越慢,则曝光时间越长;常见快门速度一般为30秒、15秒、8秒、4秒、2秒、1秒、1/2秒、1/4秒、1/8秒、1/15秒、1/30秒、1/60秒、1/125秒、1/250秒、1/500秒、1/1000秒、1/2000秒、1/4000,将1/125秒称为中速快门,这是在晴朗的户外拍摄纪念照最常用,将快于1/250秒称为高速快门,将慢于1/30称为慢速快门;
21、安全快门速度,避免手的抖动造成模糊,答案就是时刻关注快门速度是否慢于安全快门速度,对于任何一款摄影镜头来说,它的安全快门速度约等于摄影镜头焦距的倒数,如50mm焦距的镜头,安全快门速度约为1/60秒,200mm的为1/250秒;
22、何时使用高速快门
1、当抓拍运动物体时;
2、当使用长焦距镜头时,如500mmF8折反射摄影镜头;
23、何时作用中速快门
1、当拍摄一般性的旅游纪念照;
2、拍摄一般的运动物体,如鸭子这样运动较为缓慢的动物;
24、何时使用慢速快门
1、光线较为昏暗的傍晚或者室内;
2、当需要将流水或者瀑布虚化为丝绸般的雾状时;
3、当需要有意将运动物体进行虚化时;
25、光圈优先VS快门优先
建议使用光圈优先,因为将光圈设置为较大时,快门速度也自然会较快。
什么情况下考虑快门优先?就是当被摄主体在运动的时候,考虑快门优先,如果被摄主体基本上是静止不动的,首选光圈优先模式。
26、如果同时需要控制景深和运动主体的清晰度时,就使用M全手动曝光模式,如光圈F8,快门速度1/500秒,感光度ISO400,
27、何谓B门,通常大多数相机的最长曝光时间是30秒,如果想要获得更长的曝光时间,就只能使用B门
28、摄影镜头常见专业术语
1、摄影镜头是由数片光学玻璃组合而成的。介绍两种光学玻璃:低色散光学玻璃和非球面光学玻璃,前者主要作用是校正色差,后者主要是校正球差;
非球面光学镜片的英文是“Aspheri-cal”,一般简称ASP\ASL\AS\AL;
低色散光学玻璃的英文是“Low Dispersion”,简称LD
3、摄影镜头的焦距:焦距越短的镜头视角越大,焦距越长的镜头视角越小,根据视角大小,把摄影镜头分为鱼眼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
4、焦距与等效焦距,因为同样焦距的摄影镜头,在传统35mm胶卷相机上时视角较大,而在APS画幅的数码单反却视角变小了,因而出现了等效焦距的说法。
5、定焦镜头VS变焦镜头
定焦镜头独有大光圈
6、专业镜头VS业余镜头
7、标准变焦镜头,就是在购买数码相机的时候包装盒内附送的套机镜头;
8、标准镜头:通常是指焦距为30mm或者50mm的镜头,如佳能50mmF1.4和50mmF1.8,标准镜头的最大优势就是具备超大的光圈;如果拍人像,建议购买专业的人像镜头,如85mmF1.8和85mmF1.4。
9、微距镜头,两种规格:50mmF2.8和105mmF2.8
10、长焦变焦镜头:
11、折反射镜头: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镜头1、它只有一档固定的光圈可以使用F5.6或
5.求摄影构图的意义和基本要求论文~
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卡蒂埃—布勒松 ---论摄影构图“构图”一词源于拉丁语,其本来意思为结构、组成或联结,而在摄影中则是指画面的安排,确定画面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便最终构成一个统一的画面整体。
这也就是摄影者为了表达思想内容而创造的整个造型结构,其中包括光与影,线条与色调等造型要素的组合。迄今最负盛名的摄影构图大师,也许是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他锻炼出了一双极其敏锐的眼睛,以至于他拍出的照片常常带有信手拈来的风格,但却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构协调的作品。有趣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50nlm的标准镜头拍摄的,而极少用351nm或99mm等镜头拍摄。
在摄影构图方面,布勒松有许多精辟的见解。l952年,他在《决定性的瞬间小—文中指出:“一幅照片,要把题材尽量强烈地表达出来的话,必须严格地建立起形式之问的联系。
摄影隐含有辨识功能,就是把真实事物世界的节奏辨识出来。眼晴的工作,就是在大堆现实事物中,找出特定的主体,聚焦其上。
照相机的任务,只不过是把眼睛所作的决定记录在胶卷上而己。正如对绘画作品一样,对待摄影作品,我们也是将它当作整体来观看和感受的,而这个整体,我们只须一瞥便可把握。
在摄影 作品中,构图实际上就是眼睛所见到的不同元素的同时组合和有机组织的结果。由于内容和形式是不可能分割的,因此,构图是不可能事后补上的,不可能作为一种补贴在基本素材之上的事后设想。
换句话说,构图必须具有必然性。“摄影具有新的可塑性,就是主体运动时瞬间出现的线条所形成的。
我们配合着运动而进行拍摄,仿佛运动本身就是按照着自己的预定方式展露着的生命似的。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会有特别的时刻,当这一瞬间出现时,动态进行中的各项因素都处于平衡状态。
摄影的任务,就是要抓住这一瞬间,将其中的平衡状态把稳,并凝结动态的进行。”布勒松认为:“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
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
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的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
“有时,你得拖延一会儿,以等待适当的时机出现。有时,你会感到眼前的景物万事俱备,几乎可以拍成好照片了,只是还缺一点什么。
缺的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有人突然走进你的视线范围。你透过取景器,追踪他的行动。
你耐心等待着,最后终于按下了快门。你抱着大功告成的感觉(虽然你不知道为什么),满意地离去了。
以后,为了落实这种感觉,你可以把影像印成照片,细心分析照片中的几何图形。如果快门是在决定性的瞬间按下的话,你会观察到,原来你已本能地将某一几何模式捕捉下来了。
要是没有了这几何模式,照片就会令人感到乏味,缺乏生气。”布勒松指出:“构图是我们永远必须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
然而,在拍摄的那一瞬间,它却只能从直觉中产生,因为我们当时是在捕捉稍纵即逝的时刻,而且,它所牵涉到的种种相互关系,都处在运动之中。应用黄金分割时,摄影者除了自己的眼睛之外,便没有什么规矩准绳可以遵循。
任何几何分析,任何将照片之繁化为线条形式之简的工作,都只能在照片拍摄冲印之后进行。但是此时所能做的只是于事 无补的事后检查而已。
我希望永远都见不到摄影机的取景器装上构图格出售,磨砂玻璃上也不会画上黄金分割的线条。” 布勒松是十分反对对拍摄好的照片进行任何剪裁的。
他认为:“对一幅好照片进行剪裁,那就无疑等于将正确的比例关系抹杀掉。况且,构图差的照片,能够通过暗室放大机将其剪裁而改为成功的例子,是绝无仅有的。
因为,这样一来,当时视觉上的完整结合已不复存在了。关于照相机的角度,已有很多人讨论过了,然而,唯一有效的角度,只是几何构图上的角度,而不是由摄影师为了取得什么效果而俯伏在地上,或做些滑稽可笑的动作所得到的无中生有的角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中实验图的拍摄要求(照片集及影像资料制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