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
托尔斯泰塑造的安娜是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美丽的,善良的,她的气质非凡,她一进到舞池里,就成了男人们和女们的焦点,她是完美的象征。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她有一个简单的家庭,平静的生活,安娜是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渥伦斯基的介入,美名其曰的“爱情”。这个所谓爱情的到来,带走了她的一切?
礼教和爱情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她想要属于她的完整的爱情,她不能在丈夫与情人见继续的徘徊,她是爱情的唯美主义者,她的爱情是美丽的,是只属于两个人的。最终她为了爱情,抛弃了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可爱的孩子,和情人远赴他乡,追逐她的爱情。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爱情只剩下猜忌和争吵时,安娜与渥伦斯基都开始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当新鲜感在渐渐的习惯中磨落, 旧的习惯生活的空白感, 不被社会承认的冷落感, 割舍心爱儿子的痛苦感, 就一起袭上心头, 她终于发现她的情人原来是一个平庸、自私、虚伪的纨绔子弟, 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他, 为他作出了巨大牺牲, 换取的却是虚伪、庸俗的生活。
渥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渥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
家庭没有了, 渥伦斯基对她越来越冷淡,连她最心爱的儿子也对她“亲而远之”,上流社会不接纳她, 人人拒绝与她交往,她成了别人眼中不贞的坏女人。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渥伦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安娜完全陷入了孤立和绝望之中, 再也无法在这个极度虚伪冷酷的社会中生活下去。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当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一个小女人的爱情;当丈夫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她的感情;当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来全心地爱她,对她的感情淡化,安娜的内心有着冲突,她想要挣脱束缚,争取享受生活和爱情的权利;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这也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高潮——安娜之死。安娜自杀前的心理活动是非常跳跃的、不规则的。天鹅发出悲鸣却再也无力抗争,只有亲手熄灭自己的生命之火,投入滚滚的车轮之中。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安娜的惨死,是她的爱情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
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很难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都有同一个的期盼,期盼着理想、宽容、仁慈,都有同一个希望,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是事实是悲剧一天天的在我们身边发生,这一则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刻而又恒久的。
2.急寻安娜卡列宁娜人物形象论文材料
论安娜·卡列宁娜的悲剧心理 摘 要: 安娜·卡列宁娜是托尔斯泰创造的一个为了追求爱情自由而与整个上流社会抗争并最终以死的悲剧收场的妇女形象。
根据安娜所处时代、生活环境、自身特性的心理探讨,可以探究其最终卧轨自杀的悲剧的起源、时代性、自身性以及终结等几个方面的意义。关键词: 安娜;弗龙斯基;爱情;悲剧;心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是俄国文学中一个独具一格的妇女形象,是托尔斯泰最伟大的艺术创造之一,也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最高的成就之一。
她既不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笔下那种时代的最先进的、坚定地追求新生活的平民知识分子女性,也不是屠格涅夫笔下那种近似圣洁的追求着朦胧的理想的贵族少女,更不是奥斯特罗夫斯基笔下那种没有接触过资产阶级文明的、精神世界备受压抑的俄国中产阶级的妇女。她是在典型的俄国贵族社会的教养下长大的。
她在结婚8年之后热烈地爱上了贵族军官弗龙斯基,为了他不顾社会舆论的压力,毅然抛弃了丈夫与儿子,和他生活在一起。但后来由于双方生活与精神空虚,互不满意而导致关系破裂,安娜卧轨自杀。
安娜与弗龙斯基在莫斯科车站上的第一次相见有着致命的后果。托尔斯泰在这个场面中加进了大量的内心动作,同时重心放在表现她精神美上,详细地形容了她的双眼中以及她的脸上的情感流露,并且还表明了弗龙斯基身上所引起的相应的“反应”。
而使人感到无力的也正是在这次见面中弗龙斯基身上所表现的那种习见的社交气派。安娜使他感到震惊的并不是外表美,而是那种内心美的闪现。
打动他的并不是“彼得堡式”的瞥视,而是那种“女性”的瞥视,就像那是一开头就用间接的方式强调地写出来的那样。托尔斯泰写道:“凭着社交界中人的眼力,瞥了一瞥这位夫人的风姿,弗龙斯基就辨别出她是属于上流社会的。
他道了声歉,就走进车厢去,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这并不是因为她非常美丽,也不是因为她的整个姿态上所显露出来的优美文雅的风度,而是因为在她走过他身边时她那迷人的脸上的表情带着几分特别的柔情蜜意。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
[1]84对安娜眼睛的描写成为整个场面的逻辑中心:“她那双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注意地盯着他的脸,好像她在辨认他一样,随后又立刻转向走过的人群,好像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1]84这样就强调出了这次注视的短暂性和端庄性。
而且安娜事实上也的确是在月台上等候着她的哥哥。弗龙斯基对于这次注视所发生的反应是整个以后发生的事情的关键。
托尔斯泰详细地写到弗龙斯基的“反应”。他“注意到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
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
[1]84托尔斯泰把这个短暂的单一的印象,出色地一剖为二:开始它先从作者的口里述说出来,接着它又作为“她”的特点,深印入弗龙斯基的头脑中,由他埋藏在自己的心底里而随身带走的印象而刻画出来。须知正是在这以后,被“她”打中了心坎,心里充满了“她”的弗龙斯基才走进车厢去见他的母亲。
弗龙斯基吻了母亲的手,在她身边坐下时,“不由自主地倾听着门外一个女人的声音;他知道这是他在门边遇见的那位夫人的声音。”[1]84他还不知道她是谁,可是他已经知道这又是“她”。
现在她虽是在门外,可是弗龙斯基在思想上却是全副身心都在那儿,跟她在一起。兄妹之间亲人的接吻是通过弗龙斯基的眼里描写出来的,他这时已经紧盯住不肯放过安娜的每一个动作了:“她就用左臂搂住他的脖颈,那动作的坚定和娴熟使弗龙斯基为之惊异,她迅速地把她哥哥拉到面前,热烈地和他接吻。”
[1]85这里弗龙斯基就已经为她那“娴熟的果断”而感到惊异(以后他就要为此而感到惊恐)。弗龙斯基母亲的话,把她儿子当时那种他自己还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事的情感内在发展的整个阶段都衬托了出来,她对安娜的那几句平平常常的社交界的赞誉,联系着前后文看起来具有了深刻的含义:“‘可爱极了,不是吗?’———伯爵夫人说到卡列宁夫人。”
[1]86我们觉得这种话似乎根本就无需向他问,现在既然问了这句话,这里面就流露出有某种禁止他除了安娜“可爱”以外再有其它非分之想的意思:“她丈夫让她和我坐在一个车厢里,”伯爵夫人接着说:“我也高兴和她一道。我们一路上净谈天。”
[1]86丈夫和母亲原来都是造成这次致命的会见的无心的帮凶。下文母亲口里的那几句也同样无关紧要的上流社会闲谈,又“从反面”来证明弗龙斯基没有过去,而只有现在和未来:“而你,我听说你们情投意合。
好极了,我亲爱的,好极了。”[1]86比什么更好呢?母亲心里产生了某种下意识的比较,这段话的一半是用法文说的,这更加强了它的随便说说,无所用心的色彩。
然而言语中已经可以觉察出弗龙斯基的母亲对于她儿子醉心于安娜这件。
3.关于安娜的人物分析
安娜的形象分析 安娜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
安娜这个形象出现后,俄国文学中再也没有出现过比她更丰满的女性形象。在托尔斯泰的全部作品中,安娜也是丰满,深刻和高大的。
她比《战争与和平》中的纳塔莎开阔,比《复活》中的喀秋莎深邃,毫无疑问,她是世界文学史上至今尚未被超越的最美的女性形象之一。 安娜是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但同时又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的道德规范束缚因而充满内心矛盾的贵族妇女形象。
同时,她也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 当她不懂爱情时,身不由己的嫁给了虚伪,冷酷,自私自利且与自己年龄悬殊很大的沙俄政府官僚卡列宁,并与他维持了八年平静而无聊的婚姻生活。
随着她个性的成熟和人格的独立,她开始对自己的婚姻状况感到不满,她越来越明白她不可能从卡列宁那里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她也不可能爱卡列宁。她的内心燃烧着一把火,这注定她不可能从一而终,而是会拼死追求幸福,宁可遭受社会唾弃,也要过上真正女人的生活。
当她与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斯基相遇时,她那长期被压抑的人性和爱欲终于冲破了种种道德观念的束缚,她不顾上流社会的非难和攻击,大胆的向伏伦斯基表达了火一般的爱慕之情,俩人很快坠入情网。安娜因私情怀孕,虽切齿痛悔,又大病一场,但还是弃家而走,依伏伦斯基而生。
这也许是女人共性的悲哀,把自我全放在一个男人身上。安娜也不例外。
与伏伦斯基在一起,她体验了偷偷当一个情人的甜美和紧张,品尝了私生子的痛苦和与死神相见的恐怖,经受了忏悔,认罪,再反悔,再决心私奔的挣扎,享受了与爱人相伴出国旅行的幸福舒畅。
她对伏伦斯基倾注了全部的爱。可是安娜并没有意识到,她那如火如荼的爱伤害了伏伦斯基的自由,她想控制伏伦斯基的全部生活,甚至垂死挣扎时,还自己以为“他不敢不爱我,不能不爱我”。
伏伦斯基感到她的爱是“沉重”的,“阴沉”的。所以他逃避安娜,这无疑是安娜走上极端的一个重要因素。
临死前的安娜不再信任任何人,她怀疑伏伦斯基与索多金娜幽会,怀疑真心爱她的吉蒂和朵丽看不起她。她的思想行为处处走极端,觉得她“从来没有像恨伏伦斯基这样恨过任何人”,决心要用死来报复他,一会儿跟他大吵大闹,一会儿低三下四的向他认错。
她突然有了很多错觉,一会儿像见到了儿子谢辽沙,一会儿好象伏伦斯基在亲吻她,一会儿听见伏伦斯基在说粗鲁的话,她忽然梦见一个小老头在敲一块铁板。她莫名奇妙的恐惧,不感一个人呆在家里。
她竟会忘记自己梳过头没有,忘记自己身在什么地方,她盲然不知所措,烦躁不安,胡思乱想,她忽然想起十七岁时跟姑妈去朝拜三圣修道院的情景。她一反常态,满怀恶意对待别人,她故意在吉蒂面前说,“你丈夫来找过我,我非常喜欢他。
并且明知自己不是好意。她忽然热衷于梳妆打扮,心想只要打扮的漂亮了伏伦斯基就不会离开她。
她一会儿决心去死,一会儿又自言自语“不啊,怎么都行,只要能活着”。
安娜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混乱和自我误导下一步步走到那火车轮下。
如果仅仅说是几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依安娜的个性,她不会落得那样掺,但是把她放在宏观的社会舞台中去,她面对的是整个上流社会的责难与压迫,是包括亲人在内的唾弃与白眼,这无疑会逼的一个封建道德实际上早已根深蒂固的女人发狂。所以说,杀死安娜的是那个她生活在其中,包括她的丈夫,她的情人在内的上流社会。
尽管她向整个封建社会挑战,敢于冲破樊笼,追求幸福,追求自由,但她还是摆脱不了外界的压力和心灵的束缚,她是整个社会制度和观念体系的在劫难逃的牺牲品。
4.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
1、列文:列文是属于一种社会基层统治阶级,他只是一名小地主,因而他必须从事劳动,而劳动的特性决定了他全部生活的性质。
他与基蒂相爱、结合之后,他的生活不仅仅是爱,他的整个生活是充实的、幸福的。 2、卡列宁:卡列宁在文中被塑造成了一名典型的封建官僚形象,长期的封建官场生涯己经腐蚀了他的心灵,使他思想僵化、感情麻木、虚伪庸俗、墨守成规。
卡列宁虚伪而冷酷,他最感痛苦的不是妻子的不贞,而是妻子不肯把这种感情掩饰起来,而使他的名誉、地位受损。3、渥伦斯基:渥伦斯基同样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自小丧父,一方面具有聪明、富有同情心、乐善好施等优点,另一方面也具备爱慕虚荣、寻欢作乐、追求功名等纵垮习气。
他对安娜的爱是真诚的,为了能经常同安娜在一起,甚至拒绝了一项关系到他前程的重要任命;在他感到他们的爱有可能结束时,甚至不惜开枪自杀。4、安娜美丽端庄、高贵典雅、聪慧善良、自然真诚、又富有激情,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才智、品德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当时一般的贵族妇女。
安娜身上还负荷着传统因袭的重负,她为情出走,追求个性解放,却又始终挣脱不了贵族社会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锁,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愈演愈烈,让她痛苦的挣扎于个性解放与传统道德之间。扩展资料内容简介:在1874年,美丽而又充满朝气的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已经拥有了一切同龄人渴求的东西,她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高级官员,两人已经育有一子,而她在圣彼得堡也拥有无与伦比的社交地位。
她收到哥哥奥布朗斯基的来信,这位花花公子希望她能来帮忙挽救他与妻子多丽之间的婚姻,在路途中她结识了帅气的骑兵军官沃伦斯基。当安娜被介绍给沃伦斯基时,两人之间擦出了火花,双方都被彼此吸引住了。
安娜挣扎着重归平静,她急忙赶回圣彼得堡的家,但沃伦斯基却一路尾随。她试图重新回到过去的生活,但却又对沃伦斯基充满迷恋。
两人之间擦出了激情的火花,这一切也在圣彼得堡的社交圈闹得沸沸扬扬。卡列宁陷入一个进退不能的境地,他必须给自己的妻子下达最后通牒。
安娜看穿了那个虚伪而不切实际的社交圈,她的应对带来一些浪漫而又悲剧的后果,也严重改变了她以及她周围人群的命运。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娜卡列尼娜。
5.安娜卡列尼娜人物论
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原因之一就在于他能成成功地塑造经久不衰的人物以及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而在那些时代的烙印之下,则蕴藏着历久弥新的思想火花。
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众多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文学人物之一。在创作之初,作者意在塑造一个背弃了家庭与荣誉的上流社会的贵妇。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推进,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质上的变化。较之塑造一个毫无责任感的形象,呈现给读者一个勇敢无畏、追求自由的灵魂似乎更契合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
站在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这一人物形象,她无疑是果敢、坚毅的。她可以为了寻求自己真正需要的幸福放弃一切——甚至是对一个女人来说最为珍贵的孩子。延伸在她脚下的道路注定了是一条单行道,一旦选择,只能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然而事情发展的轨迹总是无可预知的,她原本以为会芳草萋萋的林间小道却在悄悄地变成杂草丛生的荒地。使她最初下定决心离开自己家庭的是她深信不疑的爱,她天真地认为拥有了爱就拥有了一切,她对她的情人深信不疑,所有的这一切在她耳边一起告诉她:走吧,去寻找你的自由!于是,她迈出了幸福的第一步······眼里看到的是无尽的温存与美好,但是她看不见的是无边的冷漠与痛苦正在另一边以相同的速度逼近······人们总是会在本该清醒的时候被蒙住了双眼,看不到面前到底是氤氲迷雾还是万劫不复。爱情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无疑是重要的,但是爱情一旦僭越了责任与道德的门槛,只会变得黯淡,甚至带给人无可逃避的窘迫。
我们在极力赞赏安娜的勇敢行为的同时,是否看到了造成她爱情悲剧的深刻原因?
6.安娜卡列尼娜人物论
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原因之一就在于他能成成功地塑造经久不衰的人物以及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而在那些时代的烙印之下,则蕴藏着历久弥新的思想火花。
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众多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文学人物之一。在创作之初,作者意在塑造一个背弃了家庭与荣誉的上流社会的贵妇。
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推进,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质上的变化。较之塑造一个毫无责任感的形象,呈现给读者一个勇敢无畏、追求自由的灵魂似乎更契合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
站在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这一人物形象,她无疑是果敢、坚毅的。她可以为了寻求自己真正需要的幸福放弃一切——甚至是对一个女人来说最为珍贵的孩子。
延伸在她脚下的道路注定了是一条单行道,一旦选择,只能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然而事情发展的轨迹总是无可预知的,她原本以为会芳草萋萋的林间小道却在悄悄地变成杂草丛生的荒地。
使她最初下定决心离开自己家庭的是她深信不疑的爱,她天真地认为拥有了爱就拥有了一切,她对她的情人深信不疑,所有的这一切在她耳边一起告诉她:走吧,去寻找你的自由!于是,她迈出了幸福的第一步······眼里看到的是无尽的温存与美好,但是她看不见的是无边的冷漠与痛苦正在另一边以相同的速度逼近······人们总是会在本该清醒的时候被蒙住了双眼,看不到面前到底是氤氲迷雾还是万劫不复。爱情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无疑是重要的,但是爱情一旦僭越了责任与道德的门槛,只会变得黯淡,甚至带给人无可逃避的窘迫。
我们在极力赞赏安娜的勇敢行为的同时,是否看到了造成她爱情悲剧的深刻原因?。
7.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评论
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来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她的死有社会源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2113,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5261娜于死地。
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4102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1653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安娜中人物形象分析毕业论文(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