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呀
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毕业论文网 。
2.中药学方面的论文
一、版式及论文 统一要求A4纸打印,格式如下。
(一)摘要:中英文对照(要求分页),中文500字左右。 中文:宋体,小四号字;英文:Times New Roman四号 (二)论文 标题: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小标题:宋体,四号字 作者:宋体,小四号字,加粗,居中 班级:宋体,小四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5000~10000字,宋体,小四号字(上下2.54cm,左右3.17cm,页眉1.5cm,页脚1.7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三)参考文献格式(宋体,小四号字;英文 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 杂志写法: 作者(等).(题目)[J].刊物名,年,卷(期):页 例如:[1]常新亮,等.川芎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12(15):1~7 著作写法: 作者(等).书名 .地址:出版社,年,页 例如:[1]李明.物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58~62 英文格式: 作者(等).(题目).刊物名,年,卷(期):页 例如:[1] Dupont B.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sever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with an unrelated MLC compatible donor.In:White H J,Smith R,eds.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Houston Intrem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1997,44~46 (四)按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的顺序打印后装订成册(各项均要求分页) 二、分项要求 (一)题目:论文题目一定要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能准确的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 (二)目录:“目录”二字用三号字、宋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
目录的各章节应简明扼要,其中每章题目采用小三号宋体字,每节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要注明各章节起始页码,题目和页码间用“…………”相连。
(三)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简要介绍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语言力求精炼。中英文摘要均要有关键词,一般为3—5个,各关键词之间要空二格。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四)正文:正文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应占据主要篇幅,正文是对设计(论文)工作的详细表述,一般由标题、文字、图、表格(三线表)和公式等部分组成。
1.图、表、公式 图:a. 要精选、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b. 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
c. 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用五号字宋体。 表:a. 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
b. 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 c. 表序、表名和表内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字。
公式:a.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b.公式中的英文字母和数字可以采用默认的字体和字号。
图、表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公式与正文之间不需空行;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图2-5,表3-2,公式(5-1)(“公式”两个字不要写上)等。
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 2量和单位 要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具体要求请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物理量用斜体,单位用正体; 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3符号、序号 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别,不能混用。 序号一般按层次使用“一”“二”“三”……“(一)”“(二)”“(三)”……“1”“2”“3”……“(1)”“(2)”“(3)”……表示。
文中各级序号不得混用。 4页眉和页码 页眉和页脚、页码均从正文部分开始编写。
页眉一律设为“峨眉学院2008届生毕业设计(论文)”,采用宋体五号字右上书写。 页码从正文开始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参考文献及附录: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都要在引用的地方用符号“[1]”右上标标识,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采用规范化著录格式,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三、打印规格 一律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
3.求一篇药学专业毕业论文,不需要专业知识,只是总结在校和在外实
中药学毕业论文 药学毕业论文范文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药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体系中最完整的传统医学,其独到的学科理论和突出的临床疗效,较符合当代社会和人们解决难治疾病不断增多、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日益显现、日益沉重的医疗用度等困难的需要。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立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关键课程。中药来自于自然药物,是中医用来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主要手段。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本学科成绩,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方剂学和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学好中药学对于在校学生学习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其他的内、外、妇、儿、骨伤、眼等临床各科,对未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工作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
鉴于中药学学科自身特点,对中药学教学应从中药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出发,从而制定一套较好的教学模式。中药学内容涉及的面广,中医学方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学科内容,而药学方面则包括药理、化学、炮制、药用植物等。在教授学科交叉知识的时候,应留意各科之间的相关联系,若某些方面讲解不清楚的话,经常影响学生的理解。大部分人在学习中药学的时候总觉得内容多而杂,特别轻易混,不轻易记住,结果考试考不好,要用用不上。因此,保证中药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为学好中药学,要捉住以下几个要点:
1实行全方位多学科联系式教学
中药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中药的基本理论(即总论中的性能、炮制、配伍、应用等)和各论中每一章节的概述部分(包括定义、功能、主治和应用范围、使用留意事项等)。这些是中药理论的精华,是正确运用中药的理论指导,必须保证讲好。尤其是每一节的总概述部分一定要讲细讲透,对这一类药物的功效主治相同之处要认真地加以罗列和讲述,然后再把每味药的特点讲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当堂课就能记住每一类药的大致功效和主治,即使是记不住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课后稍一温习就能够牢记。第二,中药的基本知识,也就是每味药物的来源、处方用名、性味、回经、功效、主治、剂量以及炮制等内容。对这些具体药物也应采取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讲授方法,对其中某些(约250 种) 应用多、功效广、理论深的药物有重点地讲深讲透。由于中药学的涉及面广,应与相应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方剂学、植物学等学科相结合,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通过运用联系法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产生发散思维,将中药学活学透,灵活应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在学科内,如将中药治病的多种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是中药的性能,主要内容有四气五味、回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这是学习中药的基础,学生不仅要把握它们的概念、作用,还要明确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学科间,植物的门、纲、目、科、属、种,其药性,主要功效,有效部位,以及对其的鉴定分析等[2]。
2学为主、教为辅的自学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讲授为主,这样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在开课前老师应布置自学思考题,并对要点难点给予提示。例如火麻仁的临床应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火麻仁的药性:味甘,性平,回脾、大肠经;功效:润肠通便;临床上用于肠燥便秘。中药是服务于中医的学科,在中医的指导下,对疾病进行治疗。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中药有关临床的实例。在期末考试包含自学的内容,可检查自学的效果,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题目的能力,进步了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参考来源: 剩下的部分在上面这个网址!
4.哪儿有写好的中药学论文,药学论文,药学毕业论文范文呢
哪儿有写好的中药学论文,药学论文,药学毕业论文范文呢?中药学论文,药学论文,药学毕业论文范文写作流程是?
——————————————————————————————————————
(鲁韵论文网)有写好的中药学论文,药学论文,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的,(鲁韵论文网)上也有介绍中药学论文,药学论文,药学毕业论文范文写作流程,或者直接加~~~Q~~~~(我的昵称)我能帮上你的忙。
5.关于中医中药的论文格式是
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中医治疗; 研究进展; 【摘要】 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是当今世界三大死亡因素之一。
通过对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进展方面进行综述,既肯定了中医治疗此病方法较多疗效较好,又提出只有完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及制定出统一的分型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才有利于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进一步发展。 正文: 参考文献:1] 赵建中, 杨磊. 超声对中医治疗的发展[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5,(03) [2] 谢兆丰. 王玉玲老中医治疗小儿急惊风的经验[J]. 江苏中医药, 1983,(05) [3] 和中浚. 朱洪文老中医治疗角膜炎验案[J]. 四川中医, 1987,(09) [4] 朱紫珍. 中医治疗肺及胸骨癌全身水肿一例报告[J]. 新中医, 1984,(05) [5] 周婉瑜. 干眼症的中医治疗[J]. 家庭中医药, 2005,(06) [6] 马小峰. 中医治疗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例[J]. 新医学, 1981,(02) [7] 邬左莉. 中医治疗发热临证举隅[J]. 陕西中医, 2005,(06) [8] 赵克才. 胃底贲门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治疗[J]. 现代医药卫生, 2005,(23) [9] 郑家鉴. 湿热盗汗[J]. 广西中医药, 1980,(02) [10] 张洪林. 顾兆农老中医治疗硬皮病一例[J]. 山西医药杂志, 1980,(05)。
6.如何写高职中药学论文
中药文化概论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发表于: 2007-9-06 15:11 作者: 天南星 来源: 山东药学技术网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 说 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
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 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这里,择其要者, 略加论述,以飨读者。 其一,毒药非“毒” 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古代把所 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 大的药物。
《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
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 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 70余种药物的特性。
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对中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药治病。
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 义举,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宁肯要隐去 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吧 ! 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
正是这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二,四气疗疾 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然有 27个义项。
这个“气”,不是 我 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 情趣。
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 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 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
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 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 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
是 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
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 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 (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 (《汉书·艺文志·文技略》)。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 ),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
还用一种“反治”,将在本文“其五”中 有述。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多服用过中药的人,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其三,药补趣话。 此 外,还有味补。
《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这五味对人体有何作用呢?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 (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 行,咸味能软坚润下。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 (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
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内涵。更有出人意料的补,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四,君臣佐使。 君 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
古代药学家将它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剂组成的基。
7.中医毕业论文怎么写,最好有一写好了的,给我看一下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毕业论文网 本文摘自: 摘 要 综述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有效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全方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的药理追踪等。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
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1 研究方法与途径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
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2 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 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
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袁久荣等〔4〕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
钟立贤等〔5〕测定并比较了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产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药效,因此对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其取舍。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张宇等〔6〕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及三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具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升高;而附子与甘草配伍时,乌头碱类含量降低,说明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理论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六味地黄汤为补阴名方,严永清等〔7~9〕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方剂因制备工艺不同,其化学成分的质与量也不尽一致;复方化学成分不等于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合煎液中化学成分种类多于分煎液。朱永新等〔10〕发现生脉散水煎剂中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含量明显高于单味人参水煎 剂,由此推测在加热煎煮过程中发生了人参皂苷的水解转化,结果使原来在单味药中属微量成分的Rg3和Rh1在复方中成为主要成分。
严永清等〔7〕则在比较生脉散中人参、麦冬和五味子合煎与分煎液化学成分差异时发现,合煎液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低于分煎液,而在血流动力学以及对心肌作用和临床疗效观察上,合煎液效果优于分煎液,据此推测 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可能是该方某些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活性成分。魏慧芬等〔11〕对小半夏加茯苓汤及方中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复方中生物碱含量低于半夏单味药,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各单味药,认为高含量的氨基酸对发挥该方的和胃止呕作用有益。
五仁液系山楂核等多种中药提取制成的一种杀菌剂,涂家生等〔12〕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富含酚类、苯甲酸类和脂肪酸等具抗微生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并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类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枳术丸由枳实和白术组成,罗尚凤等〔13〕采用GC/MS法测定了其制备过程中苍术酮、苍术内酯、羟基苍术内酯和脱水羟基苍术内酯等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炮制时白术中的苍术酮可氧化生成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而在与枳实组方时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又可还原成苍术酮,并讨论了这一化学变化的原因。
3 用植化法对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将中药复方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可全面分析复方化学成分是什么,与单味药成分比较有何区别以及有无新化合物生成等。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报道不多。
: [1] [2] [3]。
8.求一篇药学本科毕业论文
1、[药学]托烷司琼预防化疗呕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摘 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托烷司琼预防化疗呕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方法:通过CNKI全文数据库,检索出有关本主题随机对照研究的全部文献,遴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5篇,应用Meta分析研究托。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3 KB 日期:2008-07-20
2、[药学]抗菌药物临床分级使用情况调查
摘 要目的: 了解医院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临床分级使用情况。 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市某医院2006年12月-2007年1月的门诊处方样本共9172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3 KB 日期:2008-07-20
3、[药学]干扰素微球(INF-a-2b-MS)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摘 要重组人干扰素a-2b(rhIFN-a-2b)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但是其体内半衰期较短、口服易失活,在临床应用中往往需要频繁、大剂量、长期注射给药,从而给患者带来了许多不。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9 KB 日期:2008-07-17
4、[药学]关于药品说明书项目的调查分析
摘要 药品说明书必须符合真实、简要和一致的原则。通过对药品说明书中各项目的标注率及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我国化学药品与中成药品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随机抽取药品说明书257份,其中化学药品说明书177。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69 KB 日期:2008-07-17
5、[药学]微波辅助提取/HPLC测定氧化苦参碱的含量
摘 要本文采用微波辅助提取(MAE)技术结合阳离子交树脂(CER)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研究了微波辅助提取苦参生物碱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对微波辅助提取的实验条件进行了。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59 MB 日期:2008-07-16
6、[药学]贯叶连翘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正交设计实验,对影响贯叶连翘总黄酮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了系统考察。结果发现,以总黄酮含量作为考察指标,影响贯叶连翘总黄酮提取的主次因素为溶媒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方法>;溶媒浓度,其中溶媒用量跟。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3.99 MB 日期:2008-07-15
/soft/search.asp?act=Topic&classid=20&keyword=%D2%A9%D1%A7&btn=+%CB%D1%CB%F7+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范本中药学(中药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