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师生互动的论文该怎么写
构建师生互动的中学数学教学反思机制的探索 反思能力研究的意义以及目的 我国古代早就提出了反思的思想。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则是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因为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快乐月亮船1、通过教学反思,学生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学习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学习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
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学习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反思。
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学最优化。
2、整体推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
例如教师反思中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
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同样学生的反思也可以是团体的,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出经验,肯定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3、课堂反思,不仅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课堂学习中,让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主体性更要充分发挥。因此通过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
因此反思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二、反思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西方对反思教育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
美国教育家杜威1933年在其发表的《我们怎样思想》(How we think)一书中认为,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反思旨在结果,并且正是反思促使了探究的产生,还认为“反思使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
从正面来说,思维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使之具有预见,并按照目的去计划行动,或者说,我们行动之前便明确了行动的目的.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之上,Schon认为,教育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之中或者过程之后,对其计划或行为重新进行评估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教育思潮再度兴起。
首先在以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教师教育界,进而波及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界。于是有关“反思”(reflection)、“反思型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反思型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研究为本”(research,based)、或“探究取向”(inquiry一oriented)的教师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就成了各国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讨论和研究的中心议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实验的蓬勃发展,反思性教学引入我国,并引起教学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浓厚兴趣。例如华师大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以教学实践合理性的研究为切入口,叙述反思性教学实践成功的后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反思性教学思想,为我国教学实践提供宝贵的理论经验。
书中强调了这样几点:1、教学主体地位是确证的,不是“恩赐”的。2、教学工具有理论工具和实践工具,如何用之得体,相得益彰。
这种理论在学习实践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的思路,启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各自的能力。 三、“构建师生互动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机制的探索”研究的内容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需要反思。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研究表明,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
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
2.关于师生互动的论文该怎么写
构建师生互动的中学数学教学反思机制的探索 反思能力研究的意义以及目的 我国古代早就提出了反思的思想。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则是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因为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快乐月亮船1、通过教学反思,学生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学习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学习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
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学习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反思。
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学最优化。
2、整体推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
例如教师反思中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
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同样学生的反思也可以是团体的,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出经验,肯定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3、课堂反思,不仅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课堂学习中,让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主体性更要充分发挥。因此通过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
因此反思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二、反思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西方对反思教育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
美国教育家杜威1933年在其发表的《我们怎样思想》(How we think)一书中认为,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反思旨在结果,并且正是反思促使了探究的产生,还认为“反思使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
从正面来说,思维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使之具有预见,并按照目的去计划行动,或者说,我们行动之前便明确了行动的目的.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之上,Schon认为,教育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之中或者过程之后,对其计划或行为重新进行评估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教育思潮再度兴起。
首先在以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教师教育界,进而波及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界。于是有关“反思”(reflection)、“反思型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反思型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研究为本”(research,based)、或“探究取向”(inquiry一oriented)的教师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就成了各国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讨论和研究的中心议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实验的蓬勃发展,反思性教学引入我国,并引起教学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浓厚兴趣。例如华师大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以教学实践合理性的研究为切入口,叙述反思性教学实践成功的后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反思性教学思想,为我国教学实践提供宝贵的理论经验。
书中强调了这样几点:1、教学主体地位是确证的,不是“恩赐”的。2、教学工具有理论工具和实践工具,如何用之得体,相得益彰。
这种理论在学习实践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的思路,启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各自的能力。 三、“构建师生互动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机制的探索”研究的内容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需要反思。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研究表明,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
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
3.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如何互动
师生互动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根据其产生效果的不同,可以把师生互动分为正互动和负互动。正互动就是指能取得积极效果的互动方式,即有效的师生互动;负互动是指不能取得积极效果,甚至是负面效果的互动方式,即无效或影响教学效果的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往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追求正互动,避免负互动,使师生在多层次互动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找准“契入点”,借机互动寻找“兴趣点”,以趣引动。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助推器”。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兴趣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激起学生参与互动的欲望,达到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目的。如在学习《镜子改变了什么》一课时,我就以激趣的方式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请八位同学玩一个游戏。游戏规则:两位同学一组,其中一位扮演照镜子的人,另一位扮演他的像,表演的动作自编,看哪两个同学的表演最精彩,合作最默契。
学生对四组同学的表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学生的猜测,灵活地引出镜面对称,从而揭示课题。
上述片段就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由生动活泼的表演着手,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了课堂设计的初衷。寻找“探究点”,以研引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新问题、新困惑,并以此为探究点,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充分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讲解物体正对镜面时像的特点,我组织了如下活动。
师:每位同学对着镜子,举起你的左手,镜子中的像举起的是哪一只手?生1:左手(哄堂大笑)。生2:右手。
此时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
这里,教师正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由已知探求未知,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正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创造“思维点”,以思引动。
数学思维的训练始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区别,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
此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我先作教师谈话。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然后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可能性”出发,猜测所截得截面的不同形状。再让学生利用小刀对所带正方体进行切截,并与自己的猜想的结果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懂得探索数学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但又不能停留在猜想上,还需对猜想进行证实。
猜想与证实结果的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二、创设好路径,铺路互动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
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
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由此着手,我们也就把握了达成师生有效互动的三条基本路径。
实践——重探究过程的师生互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现代教学观也认为,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实践知识发生发展过程。
以“实践”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更多的是以外显的行为来体现的。在初中数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验,然后发现、探究、总结等得出规律。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教师要精心放手交给学生自行探索、解决。教师只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并挑战性地设问,引发学生合作兴趣,激发学生深层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进入积极思维的创新境界。
让学生通过自觉独立思考,认真研究分析,克服困难,实践探索。体验——重情感熏陶的师生互动。
情绪感染在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情感投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关注学生的需要,要适时地肯定学生的学习。
这样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数学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容易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思辨——重思维发展的师生互动。
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有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既可能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可能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
在学习物体垂直于镜面时像的特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情景。师:镜子镶嵌在天花板上,我在下面照镜子,镜子中的我有什。
4.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如何互动
师生互动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根据其产生效果的不同,可以把师生互动分为正互动和负互动。正互动就是指能取得积极效果的互动方式,即有效的师生互动;负互动是指不能取得积极效果,甚至是负面效果的互动方式,即无效或影响教学效果的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往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追求正互动,避免负互动,使师生在多层次互动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找准“契入点”,借机互动寻找“兴趣点”,以趣引动。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助推器”。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兴趣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激起学生参与互动的欲望,达到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目的。如在学习《镜子改变了什么》一课时,我就以激趣的方式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请八位同学玩一个游戏。游戏规则:两位同学一组,其中一位扮演照镜子的人,另一位扮演他的像,表演的动作自编,看哪两个同学的表演最精彩,合作最默契。
学生对四组同学的表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学生的猜测,灵活地引出镜面对称,从而揭示课题。
上述片段就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由生动活泼的表演着手,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了课堂设计的初衷。寻找“探究点”,以研引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新问题、新困惑,并以此为探究点,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充分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讲解物体正对镜面时像的特点,我组织了如下活动。
师:每位同学对着镜子,举起你的左手,镜子中的像举起的是哪一只手?生1:左手(哄堂大笑)。生2:右手。
此时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
这里,教师正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由已知探求未知,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正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创造“思维点”,以思引动。
数学思维的训练始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区别,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
此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我先作教师谈话。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然后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可能性”出发,猜测所截得截面的不同形状。再让学生利用小刀对所带正方体进行切截,并与自己的猜想的结果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懂得探索数学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但又不能停留在猜想上,还需对猜想进行证实。
猜想与证实结果的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二、创设好路径,铺路互动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
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
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由此着手,我们也就把握了达成师生有效互动的三条基本路径。
实践——重探究过程的师生互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现代教学观也认为,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实践知识发生发展过程。
以“实践”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更多的是以外显的行为来体现的。在初中数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验,然后发现、探究、总结等得出规律。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教师要精心放手交给学生自行探索、解决。教师只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并挑战性地设问,引发学生合作兴趣,激发学生深层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进入积极思维的创新境界。
让学生通过自觉独立思考,认真研究分析,克服困难,实践探索。体验——重情感熏陶的师生互动。
情绪感染在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情感投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关注学生的需要,要适时地肯定学生的学习。
这样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数学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容易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思辨——重思维发展的师生互动。
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有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既可能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可能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
在学习物体垂直于镜面时像的特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情景。师:镜子镶嵌在天花板上,我在下面照镜子,镜子中的我有什。
5.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落实学生的互帮互助论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
这种目的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只有当学生有了这种学习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中,有趣的学习材料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完“列方程解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个“救救小羊”的情境练习,就在狼想吃小羊的时候,山大王老虎来了,老虎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规定:“小羊如果做错了一题,狼可以前进一步,如果做对了,狼就后退一步,远离小羊。”在如此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学生本能的一种“正义感”马上被激发出来,他们学习热情高涨,做题异常认真。
随着学生一次一次正确的练习,狼被迫步步后退,当狼退至“河边”,逼进河里时,学生心底“惩恶扬善”的愿望终于得到了满足,全班禁不住高声欢呼起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的极致,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2、动手操作,激发兴趣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对枯燥无味,与学生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和生动活泼的特点构成矛盾。
为了体现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强化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思维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激发兴趣,使他们跃跃欲试。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方法进行操作,主动探索、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大胆推导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当学生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问:大家认真观察,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通过操作后,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空间形式,这样他们要说的话就很多,就有参与的兴趣,完全有可能进行加工、整理、进而推导出公式,课堂教学也更加有效。二、精选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效率。
实践证明,盲目的过多的练习是不科学的,它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反而,由于大量机械性的练习题目,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呆滞,加上那么多的作业,挤掉了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阻碍了他们思维的正常发展,使他们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编练习题,并有计划地让学生练习,力求精而少,练在点子上,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堂课只有40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所以,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应尽可能把它都用在教学内容上,且必须要把这40分钟用在刀口上。
6.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的毕业论文
数学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包括数学在高考中的地位,同时它也在实际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而数学相对比较繁杂而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因而,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是我们数学教师共同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教师;学生;学习效率;课堂 数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自然科学。
无论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实际生活的角度看,数学知识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教学中,数学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课程多,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尤其是课堂学习效率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究竟怎样才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学习就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且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学习。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要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适时跟进,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教学目标作适当调整,最大限度的实现三维目标。
根据数学科本身的特点,本人从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的一 些方法和体会,主要从课前、课堂、课后三方面,具体叙述如下。 一:重视课前备课与预习 1、教师充分备课 教师在课前要下功夫认真学习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并吃透教材,才能准确地把握课堂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考虑教学用具,学法指导,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教什么”和“怎么教”;“学什么”和“怎么学”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自己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且思路清晰,才能有条不絮地开展课堂教学。
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与本备课组老师共同设计出适合全体学生的学案,供学生在课下预习,课上使用和课后复习巩固。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记忆知识要点上,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可见充分的备课是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必要前提。 2、学生主动预习 学生根据教师课前发放的导学案进行自主预习,通过预习,明确学习的目标,内容,以及教师的授课意图、自己不懂的地方和听课的重点等。
教师也可在每节课前布置学生根据教材对下节课内容进行五分钟预习,并对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初步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认识和思考,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才会积极投入、配合教学,对预习时遇 到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的听讲,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从而为高效课堂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二:注重课堂学习的管理 1、自然、生动、新奇地引入新课 教师要尽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该以自身的修养,良好的素质,把问题讲清楚,由浅入深,因利势导地启发和诱导学生。
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幅度提升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需要对每堂课的开场白进行认真、仔细推敲,根据不同步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可以通过生活常识,新闻事件等导入情景。
如在讲解“基本不等式”时,可以通过2002 年国际数学大会的会徽引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本节课的内容。 2、优化组合,循序渐进 高效的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诱导式(可用于新授课)、开放式(可用于复习课)、技能式(可用于习题课)等。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多样化,以自主学习为主,同时采用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和结合练习的学习方式,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教与学。
(1)提问式教学。课堂教学总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师在认真分析 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设计关键问题,即本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解决什么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个或几个中心问题展开,问题宜精不宜多。
讲解时,教师可围绕一个大的主题进行层层“剥茧式”提问,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探索知识的根源,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讨论,注意循循诱导,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不断的启发可以加大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习程度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
太难了学生答不上来,面面相觑;太简单了,学生觉得不过瘾,爱理不理。同时,还要尽量杜绝“是不是”“会不会”这些无效问题,以免造成时间浪费。
在课堂中要合理选择提问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常采用的有直问、反问、引问和追问等;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注意提问的对象,根据课堂气氛选择提问,要注意对哪些问题应该要求全班回答,对哪些问题应该个别提问,应该对哪些学生提问什么难度的问题,等等。
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做好的。有效的提问才。
7.浅谈小学数学如何组织有效地师生互动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制定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互动的形成
1、创设问题情境 2、实行科学提问 3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去操作去体验
三、构建教学互动的教学机制,为互动教学保驾护航
1、竞争机制 2、合作机制
总之,师生互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实施它有效的策略是,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8.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浙江省绍兴县华甫中学 邵建洪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
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要件: 一、教师转变角色,尊重学生,师生平等,是实现数学教学有效互动的前提 1.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
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炽热认真,一视同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 2.加强与学生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主动关爱学生,学生信任老师,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3.赏识学生。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不断提高自已的素质,完善和发展自已。
特别是在师生之间发生某种隔阂,冲突矛盾时,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已的情绪,主动地,妥善地消除。 二、突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数学教学有效互动的保证 课堂互动的成效关键在于互动的“首席”——教师。
课堂互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还是互动过程的设计者、调控者、帮助者。要有效地实施互动教学,发挥其优势和作用,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即: (1)作为设计者, 要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形式,选择媒体并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效果评价;(2)作为组织者和调控者,要利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学,要宏观把握,及时调控学生的活动;(3)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在参与中学习,如何获取、利用和处理信息。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如在例题教学时, 应突出解题关键, 作为教师, 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手、脑、耳、眼、口交替使用。在课堂上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使枯燥无味的概念焕发了生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创设好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有效互动的成败的关键 教师必须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趣味性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问题”激发“互动”,“互动”深化“问题”,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交流。 1.创设“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激励“互动” 思维产生于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
问题太简单,“互动”流于形势,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太难,远离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长时间得不到成功体验,会挫伤学生“互动”的积极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有逻辑上的联系,而这种联系要求既能被学生感悟到,又不能只从记忆的知识中获得,也不存在于问题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中,而是存在于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的联系中,于是,营造求知上的“悱愤”状态,学生经过苦心思索、合作交流,才能从它们内在联系的分析中求得答案。 如:教师在上《分式方程》一课中时,在上课导入时这样预设四个解方程让学生解的 学生在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解出了第(1)、(2)小题。
学生在解第(3)小题时,有的凑出了答案,有很多学生就是两边乘了x解出了方程。其实学生解第(2)小题时利用了去分母解了方程,这无形就为解第(3)小题作好了铺垫,学生只要在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就能利用去分母解第(3)小题。
教师抓住了这点,把握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去交流,整个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2.创设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情境,营造开放环境,深化“互动” 教师的提问不应封闭在教学内容之中,而应在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开来,使问题本身具有发散性,探究问题的环境具有开放性。
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发散性的问题,解放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产生出许多创新的火花,深化了“互动”教学。 学生在有了勾股定理知识的认识之上,在思考、讨论时更加主动,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同时对勾股定理的认识有所延伸,深化知识,从而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课堂中的任。
9.如何培养数学课堂上的小老师 论文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数学教学进程中抽出部分教学内容,在老师辅导的前提下尝试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讲解这部分内容给同学听,并接受提问和提出意见。具体开展情况如下:一、课前准备。
1、内容分工:一般一节课我会根据章节的内容安排3至4位学生上来讲课,例如在讲同类项这个知识点时,让第一个同学讲同类项的定义以及如何正确辨别同类项;第二个同学在这个基础上讲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而第三个同学则负责精选练习题,让全体学生进行辨别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的知识练习。2、课前的辅导1)大部分学生都缺乏上台讲课的经验,心理素质不过关,所以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使用心理学的“暗示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和“不好意思”、“不敢出风头”的羞涩心理。
一节课有3至4个学生讲课,鼓励他们互相为同伴鼓劲,互相支持。2)内容的组织安排:教会学生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内容的组织,做到结构合理、条理清楚。
例如在讲同类项这个内容时,建议学生先熟悉课本的内容,鼓励这几个学生之间横向交流,选择他们认为更容易让同学接受,理解的方法讲课。并且鼓励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补充完善课本的内容,以加深理解。
内容讲述过程中或完毕后,教师可让同学提问。二、课堂安排。
1、提问与解答的互动在学生中进行提问与解答的互动,这有助于活跃气氛和增强讲课者的底气。例如讲课者可以在讲述的过程中任意写一个单项式,让任意一个学生写出这个单项式的同类项,会有好多同学举手尝试,或者再进一步让同桌之间互相玩这个游戏,从而又加大了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课堂上要求讲课的学生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个别交流的机会,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2、学生意见的收集讲课学生讲述完毕后,应该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这不同于单纯接受老师的点评,因为同学不一定听得明白,从同学的角度评价讲课质量更贴切实际,更能反映问题。
讲课学生认真记录同学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个过程本身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如何去评价一堂好的数学课。3、教师的总结与点评开展让学生讲课,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而是以学生为主的务实举动。
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但没有被淡化和忽略,反而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直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反而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三、成效分析。
1、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课堂中,我经常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这种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通过让学生当老师这种方式,学生每一堂课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渡过,面对不同的“老师”,有一种新奇感,学生听课更认真了,参与面更广了,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当老师,而每个学生都希望能把课上得更好,所以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他们互相交流的机会多了,更积极主动的探讨数学知识。2、学习能力更强,课堂效率更高了。
由于学生课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准备,所以对教材更加熟悉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学习的能力增强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了。同学之间经常互相交流,给予他人恰当的评价。
大家慢慢学会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更强了,能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的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的数学比课本中所学的知识更加丰富。四、总结本课例研究为改革初中数学课堂的初步探究,具体做法还不够完善,下一步争取在实施该法的过程中发现教法的漏洞及不足,同时收集客观真实的学生意见,以不断提高数学课程教学质量,这也是为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论数学课堂的师生互动毕业论文(关于师生互动的论文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