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藻类浮游植物的目的及意义我现在正在准备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目的:1。
研究藻类浮游植物的形态构造2。研究藻类浮游植物的生殖方式3。
研究藻类浮游植物的生活史4。研究藻类浮游植物的分类5。
研究藻类浮游植物的生态分布及意义研究藻类浮游植物的意义:1。 藻类的渔业和工农业价值浮游藻类在水体中是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基础,在决定水域生产性能上具有重要意义,与渔业生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但海水中由于某种或多种浮游生物(大多为浮游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赤潮对渔业有害。随着沿海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海区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和水污染渐趋严重。
赤潮频频发生,而且规模,持续时间,频次越来越重,赤潮发生后,使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到干扰,直接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给渔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海洋生态平衡也受到破坏,且破坏滨海旅游业和危害人类健康。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赤潮现已成为世界性的,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此,成立了国际性机构,研究和探讨防治对策。2。
藻类可作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 藻类可作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藻类对有机质和其他污染物敏感性不同,因而可以用藻类群落组成来判断水质状况。 由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利用水中的N ,P等营养盐,因此,可用作氧化塘法进行污水处理。
藻类,细菌和原生动物等组成的生物膜(biofilm),对水体有机物的分解,水体净化和判断水质好坏均具有一定的作用。3。
藻类的医药和食用价值 关于海藻的医学价值,早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里都有记载。 食用,药用的藻类有紫菜,海带,江蓠,麒麟莱和发菜等。
卡拉胶,琼胶等可作为通便剂和胶合剂等。另外很多微藻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糖蛋白,虾青素等。
我有课件,给你邮箱我,可以发给你。
2.有关海洋生物的小论文
海洋生物技术 发展展望 近10年来,由于海洋在沿海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以及人类对海洋环境特殊性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海洋生物资源多层面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迅速发展。
1989年首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大会(以下简称MPS大会)在日本召开时仅有几十人参加,而1997年第四届IMBC大会在意大利召开时参加入数达1000多人。现在IMBC会议已成为全球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出现了火红的局面。
《IMBC 2000》在澳大利亚刚刚开过,《IMBC 2003》的筹备工作在日本已经开始,以色列为了举办们《IMBC 2006》早早作了宣传,并争到了举办权。每3年一届的IMBC不仅吸引了众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前往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发展方向,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发展进程。
在各大洲,先后成立了区域性学术交流组织,如亚太海洋生物技术学会、欧洲海洋生物技术学会和泛美海洋生物技术协会等。各国还组建了一批研究中心,其中比较著名的为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生物技术和环境中心,康州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挪威贝尔根大学海洋分子生物学国际研究中心和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等。
这些学术组织或研究中心不断举办各种专题研讨会或工作组会议研究讨论富有区域特色的海洋生物技术问题。1998年在欧洲海洋生物技术学会、日本海洋生物技术学会和泛美海洋生物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原《海洋生物技术杂志》与《分子海洋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合刊为《海洋生物技术》学报(以下简称MB T),现在它已成为一份具有权威性的国际刊物。
海洋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已明确被定义为“海洋生命的分子生物学如细胞生物学及其它的技术应用”。 为了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形势,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发展计划,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确定为21世纪优先发展领域。
1996年,中国也不失时机地将海洋生物技术纳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不言而喻,迄今海洋生物技术不仅成为海洋科学与生物技术交叉发展起来的全新研究领域,同时,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将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应用潜力。
1.发展特点 表1和表2列出的资料大体反映了当前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主要特点。 1.1加强基础生物学研究是促进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石 海洋生物技术涉及到海洋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乃至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学等广泛内容,为了使其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研究者非常重视相关的基础研究。
在《IMBC 2000》会议期间,当本文作者询问一位资深的与会者:本次会议的主要进步是什么?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成果增多了。事实确实如此。
近期的研究成果统计表明,海洋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更侧重于分子水平的研究,如基因表达、分子克隆、基因组学、分子标记、海洋生物分子、物质活性及其化合物等。这些具有导向性的基础研究,对今后的发展将有重要影。
1.2推动传统产业是海洋生物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 目前,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推动海洋产业发展主要聚焦在水产养殖和海洋天然产物开发两个方面,这也是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势头强劲。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
在水产养殖方面,提高重要养殖种类的繁殖、发育、生长和健康状况,特别是在培育品种的优良性状、提高抗病能力方面已取得令人鼓舞的进步,如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培育、贝类多倍体育苗、鱼类和甲壳类性别控制、疾病检测与防治、DNA疫苗和营养增强等;在海洋天然产物开发方面,利用生物技术的最新原理和方法开发分离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测定分子组成和结构及生物合成方式、检验生物活性等,已明显地促进了海洋新药、酶、高分子材料、诊断试剂等新一代生物制品和化学品的产业化开发。
3.海洋资源 论文
气候变迁 海洋生物资源保育刻不容缓 瑞秋.卡森(RachelCarson)是 全球环保运动的先驱,她在1962年写 的《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 g),引起美国国会和世界各地的热烈 反响。
当时掀起的环保运动一直延续 到现在,她因而被美国《时代》杂志 评为20世纪影响人类历史的重要人物 之一。 瑞秋其实是一位海洋生物学者, 她在《海之滨》、《在海风下》提 到:“各种生物,从最小的到最大 的,生死大权全操控在海洋手中。”
海洋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母亲,从最 小的生物如细菌、病毒,到最大的生 物,如体长超过30米,体重可以达200 吨,心脏像一部汽车那么大,动脉血 管可以让小朋友爬过去的蓝鲸,它们 都生活在海洋中。 海洋在全球气候的调节和稳定上 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有海洋调 节气候,地球才适合生物生存。
洋流 是平衡与传送地球热量的重要动力, 而大洋输送带更与全球气候平衡有相 当重要的关系。根据联合国跨政府气 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ntergovennenta- Panelol一ClimateChange,IPCC)的 报告:全球气候逐渐暖化,海平面上 升,北半球冰的覆盖缓慢减少。
许多 证据都显示,气候变迁己成事实。面 对剧烈的气候变迁,海洋生物该何去 何从呢? 不能迁徙就须改变 气候变迁在海洋中造成的问题与 二氧化碳有关。
陆地上的二氧化碳增 加,水中的二氧化碳也增加,海水越 来越酸,使得珊瑚、贝类、九孔虫等 的钙化作用降低,因而不利于珊瑚礁 的形成,也不利于其它具有钙质骨骼 的生物生存。温室效应使得海平面上 升,海平面上升会对沿岸生物和浅海 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冲击。
此外,气候变迁使得台风频率及 强度增加,暴雨增加,自然灾害更频 繁。气候变迁也可能导致沙尘暴增 加,造成光度降低,甚至把陆上病菌 带到海洋,引起海洋生物病变。
十余 年前加勒比海的珊瑚深受疾病蔓延危 害,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才发现,原 来是撤哈拉沙漠的沙尘暴使得病原飘 过大西洋,一直飘到加勒比海沉降后 所引起的。 海洋生物可分为浮游生物、游泳 生物及底栖生物3大类,它们应对气候 变迁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原地不 动忍受它:一是迁徙逃避。
浮游生物 的游泳能力有限,无法抵抗水流,但 是世代短,可透过基因改变而演化存 活下来。游泳生物的移动能力强,遇 到环境变迁可以迁移到适合生活的地 方。
底栖生物住在海底,大部分无法 移动或移动能力有限,主要靠释放幼 苗随水漂流的方式移动,这类生物在 环境变迁时最敏感,也最容易受伤 害。 综合而言,海洋生物遇到气候变 迁时可能会产生一些改变。
上一代遇 到温度升高,耐温的存活下来,不耐 温的被淘汰:经由基因改变,下一代 忍受高温的能力可能提升一些。至于 基因改变速度是否跟得上环境改变速 度,就与生物本身的世代长短有关。
有些生物几小时一个世代,如浮游植 物一天完成两个世代,改变很快:有 些生物世代很长,如珊瑚可以活几百 岁,所以适应能力比较差;有些小鱼 的生命只有几年,或许仍能演化出新 的适应机制,但是气候变迁速度太快 时,也可能来不及产生遗传上的改变 来应付环境变迁。 预估2048年无鱼可捕 所谓海洋的基础生产力是指:浮 游植物行光合作用时,会把无机的二 氧化碳固定下来变成碳水化合物,然 后传给浮游动物、小鱼、大鱼、海洋 哺乳动物加以利用,也就是在海洋食 物链中传递。
而海洋生产力的高低受 到海水营养盐浓度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海中营养盐会慢 慢下沉,形成海底营养盐丰富,而海 面营养盐不足或贫乏的情况。
台风来 袭时,会把深处的营养盐经由搅动带 上来,海洋生产力就会提高。如果有 涌升流把深处的营养盐不断地送到海 洋表层,也能提高海洋生产力。
由于 温带海域的季节变动明显,所以海洋 的生产力也会有明显的律动,如春秋 季的海水混合良好,生产力就比较 高。 许多科学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 迁导致海表水温升高,因而导致海洋 基础生产力降低。
因为海洋基础生产 力(叶绿素甲含量)与浮游动物的生 物量成正比,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与定 栖性鱼类的产量成正比,所以全球气 候暖化到最后会导致海洋渔产量降 低。 不过,海表水温升高并不是造成 海洋资源枯竭的最主要原因。
2006年 底,一项国际性的重要研究指出,全 世界大约有1/3的鱼类族群处于枯竭状 态,而且枯竭速度仍在加快。倘若按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预估到2048 年,海洋就几乎无鱼可捕。
其原因除 气候变迁影响外,最重要的是人类过 度捕捞、海洋污染,以及海洋生态遭 受破坏所造成的环环相扣效应。 气候吸化冲击渔获t 根据相关海洋研究显示,近年一 些国家海洋渔业资源己呈枯竭状态, 除渔民的过度捕捞外,污染与气候变 迁也是原因。
由于气候变迁直接反应 在海况与海表水温上,因而影响渔业 资源的分布。 以台湾西部重要渔产乌鱼为例, 每年冬至前后,乌鱼顺着大陆沿岸洋 流迁徒,从江浙沿海一带南下到台湾 海峡产卵。
乌鱼最喜欢聚集的水温是 20℃~24℃,也就是冷暖水团交界 处,渔民在台湾海峡捕鱼,收获丰 盛,便把乌鱼称为“乌金”。不过如 果水温升高,乌鱼可能就不来了。
现 在每年游到台湾海峡的乌鱼数量一直 在减少,气候变迁是。
4.观察虾卵论文
一般市面上所买得到的丰年虾卵为其休眠卵,需经过外界刺激后才会活化,再孵化成无节幼虫,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因子是盐度及温度。
由於各厂牌丰年虾卵都是在自然界中直接采集而得的,由於各产地的丰年虾种并不一样,因此在孵化率及孵化时间上也会有差异存在,但基本上要成功孵化丰年虾最重要的是提供适当的盐度、温度pH值(酸碱值)及足够的溶氧,以下将一一叙述 1、盐度:千分之十到千分十五之间(10~15ppt)最佳,也就是每公升水中含有10~15公克的盐类,换算成比重大约在1.01~1.02之间(天然海水每公升含有30~35公克的盐类即30~35ppt,比重在1.022~1.026之间)。 2、温度:水温要在25~30℃之间,较高的温度有助於缩短孵化时间。
3、酸碱值:pH需在7.5~8.5之间 4、溶氧:一般需以打气使水如沸腾状以提供足够的溶氧。 而孵化时间会随丰年虾品种及水温而有所不同,一般在18~36小时之间。
三、使用的工具 1、孵化用水的事前准备 由於丰年虾需要在特定盐度之水中,才能唤醒其休眠卵,所以孵化用水的准备牵涉到孵化的成功与否,由於孵化时所需的盐度仅为天然海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已,因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取用天然海水与淡水以1:1或1:2的比例混合即可。在天然海水无法取得之时,也可以市售之人工海水素依其建议之剂量先配成人工海水,再与淡水混合使用。
此外由前述的条件可知,其实这个盐度也就是每公升含有十到十五公克的盐,因此我们也可在每公升的淡水中加入10~15克的食盐来使用,而一般浓缩洗衣粉所附的计量匙,每一匙大约可装40~45克的食盐左右,所以两公升的宝特瓶改装之孵化器大约需要添加八分满的一匙食盐即可。所有孵化用盐水的配制方法,如果可能最好都以比重计来检验其盐度,以确保比重维持在1.01到1.02之间。
2、孵化方法 目前孵化的方法有两种 1)浅盘式孵化法:取一个长而浅的浅盘注入先前准备好的孵化用水,将丰年虾卵均匀洒在水面上,静置24~36小时后就会孵化成无节幼虫,收集时以光线聚集无节幼虫至盘之一端后以滴管收集备用,此法不适於大量孵化使用。 2)深水式孵化法:取一个深且广的容器(目前在热带鱼爱好者家中最常见的孵化容器,就是两公升的宝特瓶),注入准备好孵化用水,倒入适量的丰年虾卵,然后插入打气软管,以打气方式将水打滚,让虾卵在水中翻滚,经过24~36小时后就可孵化成无节幼虫,为目前最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以此法的主要操作以实例详述。 3)孵化器的制作 一般市面上有特制的孵化器但颇为昂贵,在此特别提供DIY的方法,以提供与其相同的功能,以期节省您宝贵的金钱,方法如下: a、取一个两公升的宝特瓶(最好是透明的如苹果西打或可口可乐的空瓶),沿瓶底之塑胶套裁开成漏斗状。
b、将瓶盖以十字螺丝起子(直径与打气管相近)钉穿,制造一个气孔。 c、.将打气管穿透瓶盖,以矽胶固定并防漏水。
d、将瓶盖(上矽胶放置24小时后)与漏斗状之瓶身锁紧即可使用。 使用时将开口朝上加入丰年虾卵与孵化用水,再将打气管与打气机出风口相连即可,但需注意打气机放置位置不得低於孵化器的水面。
4、实际操作:(以两公升宝特瓶为例)* 1)在宝特瓶中注入两公升淡水加入4/5匙的食盐。 2)、.加入半匙的丰年虾卵(约4~5克),不宜过多,过多会降低孵化的百分比。
3)插入打气软管打气使水滚动。 4)经过18小时后观察孵化情形。
注意事项: a、所使用单位(匙)为一匙灵等浓缩洗衣粉之计量匙。 b、自制孵化器操作与上相同。
c、不要使用气泡石来产生气泡,因为所生成的气泡过小,会使得丰年虾在孵化时所溶出的蛋白质产生聚集变成泡沫浮在水面,而使得丰年虾卵被吸附在蛋白质泡沫中,导致丰年虾因缺氧而死亡,降低孵化率。 d、有研究者指出若先将丰年虾卵先以淡水浸泡一小段时间(不超过1小时)再进行孵化,可提高孵化率。
四、分离及收集 孵化后丰年虾的收集可使用浮游生物网(60 mesh以上)来进行,若无法取得浮游生物网时,可至美术材料行购买 印用的 布,即可用来收集丰年虾。此外由於未孵化的丰年虾卵及孵化后剩下的的空卵壳,对鱼苗而言都是无法消化的,所以需要将已孵出之无节幼虫与未孵化之卵及卵壳加以分离;当打气暂停一段时间后,由於比重上的差异,可观察到整瓶水可分成三层,由上而下分别为已孵出后剩下的空壳,像红色云雾状的无节幼虫群及未孵出或已死亡的丰年虾卵。
因此我们可利用打气管以虹吸的原理将无节幼虫吸出至收集网中收集,如此即可获得极纯净的丰年虾,且由於无节幼虫有趋光性(有向光源聚集的本能),因此在应用上可利用小灯泡放在孵化器的一侧来吸引无节幼虫聚集,以达较佳的分离效果。静置不打气的时间越长分离效果越佳,但静置过久不打气会导致刚孵化的丰年虾因缺氧死亡,一般而言大约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为宜,但会随丰年虾卵孵化的程度不同而有变化,各位读者最好自行观察后再决定静置的时间。
五、喂食时机 喂食的最佳时机为鱼苗孵化后,刚把卵黄吸收完毕,可以开始自由游动时,以神仙鱼为例,大约是在孵化后第七天。投喂时需注意小鱼是否已有能力吃。
5.浮游动物
吃浮游植物
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浮游动物的种类极多,从低等的微小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栉水母、轮虫、甲壳动物、腹足动物等,到高等的尾索动物,几乎每一类都有永久性的代表,其中以种类繁多、数量极大、分布又广的桡足类最为突出。此外,也包括阶段性浮游动物,如底栖动物的浮游幼虫和游泳动物(如鱼类)的幼仔、稚鱼等。浮游动物在水层中的分布也较广。无论是在淡水,还是在海水的浅层和深层,都有典型的代表。浮游动物是经济水产动物;是中上层水域中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对渔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很多种浮游动物的分布与气候有关,因此,也可用作暖流、寒流的指示动物。
6.生物论文:我最喜爱的一种动物400字
在这个神奇的星球—地球上,不仅存在着具有智慧能言的人类, 也存在着缤纷奇特的其它物种。
中华鲟便是我最喜爱的一种。 中华鲟是我国特产鱼类,体纺锤形,体表披五行硬鳞,尾长,口 腹位,歪尾。
这是一种海栖性的洄游鱼类,每年 9—11 月间,由海 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 生长一段时间后,再回到长江口育肥。
每年秋季,当中华鲟溯江生殖 洄游时, 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较大数量的中华鲟, 故有“长江鱼王”之称。 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 68—106 公斤,雌的 130—250 公斤,据称,最高的记录竟达 500 公斤。
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 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籽, 只是成活率不高, 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 因为长江水流较急,在动荡的水浪中进行受精,自然受精不完全,这 就淘汰了一批鱼卵。
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或遇上食肉鱼类和其它敌 害,或“惊涛拍岸”,又要损失一大批。即便孵成了小鱼,“大鱼吃小 鱼”,还会有一定的损失。
如此“三下五去二”,下的鱼籽虽多,能“长 大成鱼”而传宗接代的却不多。实际上,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生殖 适应的结果。
凡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幼子损失大的种类,下子则多;反 之,则少。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下子少、损失又大的种类 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汰了。
中华鲟虽然个体庞大,但却摄食“斯文”,只以浮游生物、植物 碎屑为主食,偶而吞食小鱼、小虾。据统计,长江上游每年可产中华 鲟 2、3 万公斤。
但近年来捕捞过多,加之此鱼繁殖率低、成熟期长 (10 年左右) ,其种群数量已日趋减少。为使这种我国特产的“活化 石”免遭灭顶之灾,有关部门已把中华鲟列为保护对象。
但有些具体 问题仍有待解决。譬如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切断了中华鲟 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游的通道,以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鲟,被阻 于坝下而丧身。
如何解决坝区的鱼道问题,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 据悉,有关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试验成功。
如若通过具 体实践, 使中华鲟能在淡水中定居并繁衍后代, 那就更有现实意义了。 我国曾在辽宁北票晚侏罗世(距今 1 亿 4 千万年前)地层中发 现过鲟类化石,名北票鲟。
这种鲟只在两体侧有一行侧线鳞,其它 体表裸露,与中华鲟体披五行鳞者不同。 中华鲟,又称鳇鱼 鳇鱼, 鳇鱼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尾部犁状,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基部宽厚,尾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 须。
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 形骨板五行。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
中华鲟鱼,属世界 27 种鲟 鱼之冠, 它个体硕大, 形态威武, 长可达 4 米多, 体重逾千斤。 中 华鲟生理结构特殊,既有古老软脊鱼的特征,又有现代诸多硬骨鱼的 特征。
形近鲨鱼,鳞片呈大形骨板状;鱼头为尖状,口在颌下。从它 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是长江中的瑰宝! 中华鲟是世界上现存 27 种鲟鱼中的珍稀鱼类,为全球分布最南 的鲟种,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已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 史,有“活化石”之称。 由于举世闻名的长江葛洲坝工程的兴建, 拦断了中华鲟产卵洄游 通道。
为了不使人类的生产建设影响鱼类的生存,1982 年,党中央、国务院采纳鱼类专家的建议,指定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成立了救护中 华鲟的专业机构--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 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投放中华 鲟规格幼鲟 30 万尾以上。
自 1984 年第一次人工繁殖以来,已累计向 长江投入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幼鲟 444 万尾,放流大规格的胭脂鱼种 6500 尾。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在以保护中华鲟为首要宗旨的同时, 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多种经营,1993 年正式建立并对 外开放了中华鲟园。
中华鲟园地处湖北省宜昌县小溪塔集锦路河心 岛上,占地面积 189 亩。鲟园地理位置优越,机场、火车站、港口等 近在咫尺。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 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鲟科,鲟属。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 前有 4 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 纵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每行有棘状突起。
鲟 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 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 椎体, 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 尾鳍为歪尾型, 偶鳍具宽阔基部, 背鳍与臀鳍相对。
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 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 卵巢远离。 中华鲟个体较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 40 龄。
但其性成熟较晚。据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 9 至 22 龄,体重 40 至 125 公斤;雌鱼为 16 至 29 龄,体重 172 至 300 公斤。
据文献记载最大体重达 560 公斤,是鱼类的庞然大物。因为它们是长 江中最大的鱼,故又有“长江鱼王”之称。
据观察,中华鲟每年平均增 长速度较快,雄鱼 5 至 8 公斤,雌鱼为 8 至 13 公斤。但从幼。
7.浮游生物
养过鱼的人都知道鱼吃鱼虫,去江河或池塘边玩的人都见过小虾,类似鱼虫和小虾这一类体型细小,大多数用肉眼看不见,悬浮在水层中切游动能力很差,主要受水流支配而移动的生物,称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plankton ),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那些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这是根据其生活方式的类型而划定的一种生态群。而不是生物种的划分概念。虽然V.Hensen(1887)提出浮游生物一词时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机体,后来却是专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为浮游的生物群落。与此相对应的,“浮游生物体”一词则是专指每个浮游生物。此外,为与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相对应,E.H.Haecker(1891)提出了“底栖植物”(水底植物,benthos,Nekton)一词,C.Schrter和O.Kirchner(1896)提出了“漂浮植物”(pleuston)一词,E.Naumann(1917)提出了“漂浮生物”一词,J.M.Peres(1961)提出了“海洋生物”(pelagos)一词,这些名词都是用于区别水生生物的生态群。浮游生物的定义,主要是指它们的被动性运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指用浮游生物网或水桶采集的水中生物。也有很多人直接采用原文plankton。浮游生物多种多样,特别是动物,几乎可以见到全部动物类群。属于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蓝藻居多,还有不少附着在悬浮物上的细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伞径长达2米的水母等。从形态上看,浮游生物为适应浮游,体表常有复杂的突起,或在体内贮存着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气体等,在浮游植物中,有的也是通过调节体内气体的量而作垂直移动的。在水中,尤其是大湖泊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几乎都在真光层内进行的。具有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每年光合成量,整个海洋碳素估计可达250亿吨(E.Steeman Nielsen.1960)或200亿吨(J.H.Ryther,1969)。现存的浮游植物数量与浮游动物相比,在热带海洋中约为20倍,在寒带海洋中约为10倍,在湖泊中一般比例较小,在营养贫瘠或含腐殖质多的湖泊中有时也会比浮游动物的数量小些。小型浮游动物作为水中食物链的基础的一环而受到重视;同时,对于海洋而言,它们大规模地垂直移动具有把有机物向下层运输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包括一些体型微小的原生动物、藻类,也包括某些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它们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按个体大小,浮游生物可分为六类:巨型浮游生物,大于1厘米,如海蜇;大型浮游生物,5~10毫米,如大型桡足类、磷虾类;中型浮游生物,1~5毫米,如小型水母,桡足类;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蓝藻;微型浮游生物,5~50微米,如甲藻,金藻;超微型浮游生物,小于5微米,如细菌。
硅藻和甲藻是大陆架区生产者的优势种,其生产力是海洋生态系统其他生物生产力的基础,某些甲藻能引起赤潮。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和磷虾是永久性浮游生物,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蛇尾的长腕幼虫和藤壶的无节幼虫是暂时性浮游生物。磷虾是鱼类的主要饵料之一,南极海洋中的磷虾数量最多。浮游动物属消费者。有孔虫类和放射虫类的壳是海洋沉积物中一类重要的古生物化石,根据它们能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和沉积相,还能借助它们寻找沉积矿产和石油。浮游生物是水域中其他生物生产力的基础,由于它们分布广,繁殖力强,故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食源。
如果我们从大海或池塘中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会看到许多浮游动物和植物。它们大都由一个细胞组成。包括单细胞动植物,细菌,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以及很少数的大型种等。
如果仔细观察还会注意到不少鱼类以吃小虾,鱼虫等浮游生物为生,而小虾鱼虫又以浮游植物为食。浮游生物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所以我们要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否则,池塘,江河,湖泊就会失去渔业上的经济价值。另外,远古时代海洋、湖泊的浮游生物曾是形成石油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