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篇护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怎么
人文关怀与现代护理服务模式 【摘要】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护理实践的核心是人,现代医疗服务强调以人和健康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和需求。
建立以体现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满足病人身心需要、以恢复健康为目标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是社会进步引发护理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 这种护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有助于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持续改进,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健康知识不断丰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人文关怀;人性化;护理模式 以人为本、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强调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以及人与社会、环境尤其是医疗环境的和谐成为医疗实践的重要环节,护理实践的核心是人,人、健康、环境和护理影响和决定着护理实践,而人文化的护理服务模式的实质内涵就是护理工作要以人为本,它强调人文化、个体化,强调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使病人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和满意,最终达到使病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健康而满足的状态。 1 人文关怀、健康与护理服务 (1)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2)健康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3)护理是在各种环境中自主性和协作性对个体的照顾,不分年龄人人共享,包括家庭、群体和社区,疾病或健康者;通过护理服务,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及照顾病患者,推动一个安全的环境,达到尽可能最佳的生活质量。 2 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的人性化护理是护理模式转变的必然结果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充分倡导尊重人格,满足人的需求,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人们认识到人体是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疾病的形成是复杂的、由多因素决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需要立体的综合措施,在医疗服务中,强调以人和健康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和需求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环节,患者不但需要获得满意的诊疗,而且还有精神、心理上的舒适、安慰,治疗上的参与、选择和多元的服务需求[1]。
而人文关怀、人性化护理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手段和方式,这是社会进步引发护理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对护理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 3 现代护理服务模式的探索 3.1 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模式 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确立,护理服务模式不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而是更注重人的精神、心理、思想、情绪、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护理,而要建立以满足病人身心需要、以恢复健康为目标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其实质内涵就是护理工作要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尊重病人的权利和情感、人格和隐私,满足病人的个性化需求,关心和爱护病人,实现对人的整体关怀。
它是以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为核心,为病人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使病人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和满意的一种整体护理模式,最终达到使病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健康而满足状态。它更加注重医院文化建设,将现代人文文化融入医院的建设和服务之中,努力创造一个“优质、文明、温馨、舒适、便捷”的现代化就医环境。
3.2 实现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方法与措施 3.2.1 确立服务质量标准 根据人文精神和健康新概念来调整、确定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强化对护理人员服务主动性和体现人文关怀等内容的评价指标,建立住院病人需求分析制度,出院病人跟踪随访调查制度以及护理服务质量讲评分析制度,将病人对服务是否满意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将病人的需要和期望转化为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 3.2.2 培养人文精神、强化礼仪修养 培养人文精神,除了丰富专业知识外,要不断丰富社会学、人文学、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行为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人文精神推动人文服务。
强化礼仪修养,打造礼仪化的护理服务。 护士礼仪是指护士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2]。
优雅的外在形象、过硬的护理技术、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做好礼仪化的护理服务内在要求。一是基本礼仪,包括言谈、举止、仪容、服饰、个人和公共卫生等,做到语言文明、举止得当、行为规范、仪容整洁、服饰得体、庄重大方、和蔼可亲。
二是职业礼仪,主要指掌握医学知识、遵守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了解患者病情、加强护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注重心理治疗等。 3.2.3 营造人文氛围,优化就医环境 努力营造医院的人文氛围,使患者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服务。
一是营造人文化的医院环境。 医院建设生态化、园林化,让患者有亲临大自然的感觉。
二是建设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以方便、舒适、美观、实用为准则,让患者在诊疗期间既有舒适感,又有亲切归属感。
三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温馨化、艺术化、人性化的布局和装饰。
2.高级护理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
提供一篇高级护理毕业论文,供参考。
长期氧疗的护理 摘要: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长期氧疗的适应症:为慢性呼衰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后PaO27. 33kPa(55mmHg),或Sa(O2)88%,或PaO2 7. 33~9 .33kPa,(50~70mmHg)且伴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55%),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临床表现之一者。
其次是夜间低氧血症患者。长期氧疗可以纠正慢性缺氧患者低氧而不会明显加重CO2潴留,减缓肺功能恶化、降低肺动脉压延缓肺心病进程,疗程4~6周就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肺氧供增加,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
但是长期氧疗中给患者也造成不适感,主要原因有对氧疗的方式不习惯,对氧气的气味不适应,影响睡眠、行动不方便、家庭经济困难等。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在保证准确、迅速、安全、有效的氧疗护理中,增加舒适感、减少噪音、提高和改善氧疗的依从性,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尽可能的满足,使长期氧疗护理更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长期氧疗的护理 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
长期氧疗的适应症:为慢性呼衰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后PaO27. 33kPa(55mmHg),或Sa(O2)88%,或PaO2 7. 33~9 .33kPa,(50~70mmHg)且伴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55%),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临床表现之一者。其次是夜间低氧血症患者。
长期氧疗可以纠正慢性缺氧患者低氧而不会明显加重CO2潴留,减缓肺功能恶化、降低肺动脉压延缓肺心病进程,疗程4~6周就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肺氧供增加,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1]但是长期氧疗中给患者也造成不适感,主要原因有对氧疗的方式不习惯,对氧气的气味不适应,影响睡眠、行动不方便、家庭经济困难等。
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在保证准确、迅速、安全、有效的氧疗护理中,增加舒适感、减少噪音、提高和改善氧疗的依从性,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尽可能的满足,使长期氧疗护理更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1.氧疗的健康宣教 1.1 给氧应该属于一种药物治疗,但人们低估了氧气治疗低氧血症的能力,如果给氧不当可致死亡。
我们护士要懂得供氧的方法和病员吸氧的目的,还要教会病员如何接受正确、安全、舒适的氧疗,懂得用氧的基本常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说明、理解动脉血气分析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意义。加强氧疗的科普教育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氧疗护理全过程。
1.2 安全指导 要强化患者的安全用氧意识。氧气本身不会燃烧,但它是助燃气体,使用时注意防热、放火、防油、防震,严禁在病区内吸烟。
使用氧气筒时随时查看氧气的压力,小于5Mpa时应换瓶,以免充气时发生危险。 1.3 给氧的目的 针对呼吸困难的病人,提供合适的氧疗非常重要。
某些缺氧的病人如果接受了高浓度的氧可能会死亡,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不能吸入高浓度的氧,因为患者对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血液中的低氧状态较二氧化碳更能刺激呼吸中枢,如果此时吸入高浓度的氧可抑制呼吸中枢,导致二氧化碳潴留,甚至死亡。 1.4 严格执行氧疗浓度和时间 长时间高浓度的会引起氧中毒,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有研究表明,控制氧浓度在24%-28%范围内,即使疗程超过10年也不会发生氧中毒。[2 3]对于需要长期氧疗的病员每天接受氧疗的时间越长,疗效越高,但是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吸氧是不现实的。
目前一致认为每天吸氧至少15小时,可使动脉血氧分压大于8.0kPa才能获得氧疗效果[4]护士在夜间巡视病房时,常发现病员擅自将氧流量调高现象,以为这样能改善缺氧症状。有些病员缺氧症状稍有改善后就拒绝氧疗,这重错误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使病员理解,所以这方面的宣教尤其重要。
2.给氧导管的选择 2.1 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鼻塞式) 这种给氧导管比以往鼻导管给氧法对鼻黏膜的刺激性明显减少,但它不容易固定,用胶布固定影响美观又造成皮肤不适。 2.2 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鼻勾式) 这种给氧导管弥补了上述这点,他利用软塑料卡住鼻翼,使导管不容易脱落,缺点是:单腔吸氧导管可使氧气气流集中冲击一侧鼻孔,加上软塑料卡住鼻孔,长期可使鼻黏膜充血、肿胀、降低氧疗。
2.3 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耳套式)它有两个通气孔,将两个鼻塞塞入鼻孔,可使氧气气流分散吸入,鼻导管可用戴眼镜的方式套在耳朵上。活塞可根据病员的脸型长短,调节长度,增加稳固度和舒适度。
论文其他部分请参考下面的网址: 更多详细内容 请登录 刨文网 。
10.如何写护理专业的毕业论文
1.5 临床医学新技术、新业务护理配合方面的进展 临床护理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仪器、手段运用到临床医学中,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业务。与之相适应,护理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如对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配合[16]、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护理配合[17]等介入性治疗操作,护理人员摸索出了一套经验。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学习新知识,掌握了许多新的手术配合技巧如一些复杂外科手术的配合:原位心脏移植术[18]、6台器官移植术的护理配合[19]等。
在一些新技术、新业务开展后,护理人员及时总结经验,预防并减少了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对新技术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肝动脉栓塞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20]、减影支气管动脉造影与灌注治疗肺癌的护理[21]、伽玛刀治疗鼻咽癌病人的护理[22]等。
2 我国临床护理研究的展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临床护理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摸索出一套进行护理科学研究的方法,对临床护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在临床护理领域研究历史较短,其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等尚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展望未来,面向21世纪,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2.1 树立现代护理观,拓宽临床护理研究领域 目前我国的临床护理研究多局限于对疾病的研究,虽有涉及心理、社会方面的研究,但内容少,研究不深入。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出现,使我们更新了护理观念。现代护理观强调人是一个整体,强调人的心理、社会状态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把临床护理研究范围仅限于疾病护理,显然是不能满足科学发展要求的,为适应新的情况,现代临床护理研究范围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3] 2.1.1 探索新技术应用对护理所提出的新课题 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长期依赖药物或某些人工装置存活(如瓣膜置换、心脏起搏器)等病人护理中的问题;遗传技术及航天环境中人的健康护理问题。
2.1.2 社会护理 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社会保健体系的构成和建立;家庭护理体制;健康人成为病人使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建立公众健康指导对预防疾病或慢性病人康复的作用。 2.1.3 精神和心理护理 病人心理变化规律;心理平衡训练与建立;护士(医师)行为对病人心理环境的影响。
2.1.4 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 对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态(智力和精神)的人的教育策略和手段方面的研究;人们的健康概念、寻求健康行为和方式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的研究。 2.1.5 老年病及临终关怀方面的研究 21世纪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于老年病方面的研究还应加强。
临终关怀方面虽有研究,但不深入,还应在对患者弥留之日的精神需求及心理偏颇方面进行研究。 2.2 加强对临床护理理论的深入研究 在目前引入的一些先进临床护理理论中,有的适合我国国情,有的不适合,应在这些方面加强研究。
如对护理诊断的研究,应研制出适合于我国临床应用的护理诊断。同时还要注意把临床护理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上升到理论方面的研究,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进行科学论证发展成理论,这样既能丰富临床护理理论又能指导实践。
2.3 逐步完善临床护理研究的方法论 临床护理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临床护理研究要有科学性,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在以往的实践中,护理人员已经掌握了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但还是以描述性研究及回顾性总结较多。
临床护理研究可采用临床群体医学研究方法,大力发展前瞻性研究,通过严密的实验设计,科学的数据,利用统计学手段,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同时还要利用信息为临床护理科研服务,在我国今后要建立护理信息系统的专门机构,建立全国护理信息网,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最新护理信息及学科发展动态,并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逐步缩短与世界先进护理水平的差距。
护理科学研究工作是探索未知的创造性劳动,是高层次的实践活动,是学科发展和进步的动力[24]。临床护理研究对于发展现代护理学、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医疗护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深信经过广大护理人员的努力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21世纪我国的临床护理学研究将会出现新的飞跃。 致谢 本文承赵静轩主任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单位:王玉玲 秦力君(北京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护理中心 100853) 参考文献 [1]项学林,王效益主编.护理,知识,更新续篇.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5.240. [2]林菊英,金乔主编.中华护理全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34. [3]阎惠中.走自己的路.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7,17(5):22. [4]邹恂主编.现代护理诊断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4-6. [5]郝永红,郑唯强,宋蓓佳,等.静脉外渗后早期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中华护理杂志,1990,25(8):369. [6]祝梅华,何中秋,白小英,等.为老年人测量体温的方法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0,25(2):63. [7]姜秀文,高梅珍,梁景华,等.不同浓度酒精湿化给氧对改善肺水肿所致缺氧的实验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6,31(7):373. [8]李惠章.小儿胃管留置长度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2017护理专业毕业论文(一篇护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