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学论文范文
痛经的临床治疗体会 【关键词】 痛经 1 病因学 痛经(dysmenorrhea)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原发性痛经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不良体姿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
继发性痛经是指病人经双和诊发现盆腔器官有病变者为继发性痛经。常由于局部异常体征尚不明显时误诊为原发性痛经,因而对痛经开始于初潮后3年以上者,应考虑继发性痛经之可能,应进一步检查。
青年女性继发性痛经之常见原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它与原发性痛经症状极相似。 如果病人有进行性痛经或内膜异位症家族史(母或姐妹中有患此病者),应早做腹腔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早进行保守性手术治疗,以保存生育能力。
2 临床表现 原发性痛经经常发生于有排卵月经,因此一般在初潮后1~2年尚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 严重的痉挛性疼痛多发生于初潮1~2年后的青年妇女。
如一开始出现规律性痛经或迟至25岁后发生痉挛性痛经,均应考虑有其他异常情况存在。痛经大多开始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常为痉挛性绞痛,历时1/2~2h。
在剧烈腹痛发作后,转为中等度阵发性疼痛,约持续12~24h。 经血外流畅通后逐渐消失,亦偶有需卧床2~3天者。
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约有50%以上病人伴有胃肠道及心血管症状,如恶心、呕吐(89%)、腹泻(60%)、头晕(60%)、头痛(45%)及疲乏感(85%),偶有晕厥及虚脱。
原发性痛经常在分娩后自行消失,或在婚后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3 诊断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根据初潮后1~2年内发病;在出现月经血或在此之前几个小时开始痛,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48~72h;疼痛性质属痉挛性或类似分娩产痛;妇科双合诊或肛诊阴性,可得出原发性痛经之诊断。
继发性痛经的诊断反复盆腔炎症发作史、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过多、放置宫腔节育器、不育等病史有助于继发性痛经之诊断。通过双合诊及三合诊,可发现一些导致痛经之原因,如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盆腔炎块等。
肛诊扪得子宫骶骨韧带结节状增厚,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尤为重要。 其他检查如血沉、白带细菌培养、B超盆腔扫描、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刮宫,最后应用宫腔镜、腹腔镜检查可及早明确痛经之发病原因。
4 治疗措施 4。1 原发性痛经 4。
1。1 一般治疗 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平日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营养及充足睡眠。重视月经生理的宣传教育,通过解释说服,消除病人恐惧、焦虑及精神负担。
加强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和防止受寒。 4。
1。2 抑制排卵 如病人愿意控制生育,则可口服避孕片(复方炔诺酮片或复方甲地孕酮片)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首选药物。
应用口服避孕药物,90%以上症状可获得缓解,可能由于内膜生长受到抑制,月经量减少,PG量降到正常水平以下导致子宫活性减弱。治疗可试服3~4个周期,如疗效满意,可继续服用;如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适当加用PGs合成抑制剂。
由于要在整个月经周期用药,而发生效应仅在周期末1~2天,除非需要同时避孕,一般不受病人欢迎。 4。
1。3 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PGSI) 对不愿避孕的病人,则宜选择PGSI,它抑制内膜的PGs合成,显著降低子宫收缩的振幅和频度,但不影响垂体-卵巢轴功能,也不会发生像口服避孕药那样的代谢性副反应,只要在疼痛发作前开始服用,持续2~3天即可,为其最大特点。
但须试用一个阶段,来确定每个人疗效最满意的药物、种类及最适宜的剂量。适用调整阶段有时可长达半年。
常用的PGSI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以下几种:吲哚吲唑类:如消炎痛、炎痛静(benzyrin)25mg,日服3~6次或50mg,日3次;灭酸类:甲灭酸亦称扑湿痛(ponstan),初次剂量500mg,以后250mg,6~8h 1次。 氯灭酸亦称抗炎灵或氟灭酸,初次剂量400mg,以后200mg,6~8h生1次;苯丙酸衍生物:对异丁苯丙酸亦称布洛芬(ibuprofen),400mg,每日4次。
甲氧萘丙酸钠盐亦称萘普生(naproxan),首次剂量500mg,以后250mg,6~8h 1次;保泰松类:保泰松或羟基保泰松,首次剂量200mg,以后100mg,6~8h 1次。 上述4类药物都能很快吸收,在行经的头48h内服用即可,但因月经来潮时间常有差异,一般宜在应届月经的前3天给药,以保证疗效,缓解率在70%左右。
如将上述药物更换使用,有效率可达90%。有消化道溃疡及对上述药物过敏者禁忌。
副反应较轻微,多数均能耐受。 其中只有消炎痛肠道反应发生率较高,还可发生头晕、疲乏虚弱感、头痛等症状,以致治疗中途停药者较多。
灭酸类或苯丙酸衍生物一类药物,尤其甲氧萘丙酸作用持续时间长,其钠盐在血中迅速达到高值,因而发生作用快,。
2.从中医角度如何理解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相当于中医“症瘕”的范畴,其发病的原因主要由于身体正气的不足,当风寒湿热之邪入侵,或精神情志因素,或房事劳作所度,或饮食失于合理,导致脏腑功能的紊乱,出现气血的瘀滞,痰湿的郁结,湿热的瘀阻,肾虚血瘀等等,停聚在子宫,日久而逐渐形成结块。
总之,从中医的角度讲,人体就像是一个复杂的工厂,子宫肌瘤就是身体这个工厂里面存在了本不该有的东西,或者是生产流程出了问题,产生的“残次品”;或者是排泄渠道有了故障,导致“垃圾”的堆积。这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有着相似的病因学原理,如先天遗传的禀赋、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盆腔瘀血状态等等,所以,中医认为治疗子宫肌瘤的关键除了要消除已经产生的瘤体以外,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调整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帮助其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达到使机体的阴阳平衡、“进出”平衡,不再产生新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杜绝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虽然同样是子宫肌瘤,但因为在中医理论中,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不同,所以相应的治疗也就不一样了。综上所述,气血的瘀滞,痰湿的郁结,湿热的瘀阻,肾虚血瘀等等都可以造成子宫肌瘤的产生,因此治疗上,也要根据不同的辩证来针对性地治疗。
或者调整流程,阻断“残次品”的产生;或者清理渠道,加速“垃圾”的排出。只有抓住根本的病因,才能从本质上杜绝肌瘤产生的因素。
所以中医治疗子宫肌瘤需要辩证论治,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子宫肌瘤中医疗法
子宫肌瘤并不是一夜之间长成的,它的病程是比较长的。因为患有会有经期出血过多的因素,所以患者多有虚的一面。同时女性的体质也有虚有实,所以治疗应遵循“衰其大半即止”的原则,不可一味攻伐,以免更损正气。玛丽亚专家分析,在运用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时,要遵循三个原则:抓住早期治愈;控制中期发;改善愈后症状。
子宫肌瘤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无此名,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属于祖国医学症瘕范畴,我们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分为气滞血瘀型、湿热瘀结型、痰结型,临床表现最多见的是气滞血瘀型。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佐以扶正培本。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采用辨证为主,辨明病因病机,患者阴阳气血盛衰,经络脏腑虚实,然后制订治疗方法,对于肿瘤的治疗,还要以类型、病期以确定疾病的诊断,选择抗肌瘤的中药配合使用。这样通过辨证、辨病的结合,中西医明确诊断,病证合参,既注意选择对肿瘤的药物,又注意调整机体的抗病能力,辨证论治从而可提高治疗肌瘤的临床疗效。
东莞玛丽亚妇女医院专家介绍说,采用激素疗法治疗子宫肌瘤,往往只能缓解病情,却无法根治。而且这种治疗方法副作用大,女性在长时间治疗后会出现男性化特征,也容易造成卵巢功能早衰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4.中药治疗子宫肌瘤
中药对于肌瘤在5cm以内的是能够彻底治愈的,而且采用中药治疗可以免受手术的痛苦。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因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而成。所以中医治疗子宫肌瘤,多以活血化瘀、消瘀散结、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主。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能改善增生的子宫内膜的血液循环,使肌层的单纯性肥大逐渐消失,增生的结缔组织变软,从而起到调经、止血、疼痛消失、恢复卵巢功能的治疗作用,能有效地控制子宫肌瘤瘤体生长,使瘤体逐渐软化,最后消散。 中医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中药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有独特的方式,其中茜芷宫瘤贴就以黑膏药的形式出现的,黑膏药在中医治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医治疗的灵魂之一,师承内病外治之宗吴尚先理论,利用内病外治法,药效渗透病变位置,在不伤害肾脏情况下,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此法现已成功治愈很多女性朋友,并获得大量好评。
2、针灸之法: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治疗主要是作用就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也有显著的疗效,但此法须经专业针灸师辩证治疗,所以得不到普遍推广。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子宫肌瘤中医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