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即"百优")每个人可以参评几次
这个一般是参评一次,不过如果你没评上,如果学校还给你上报的话,那还可以参评的。详细你可以看看下面的评选办法。祝你成功!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做好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旨在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创新精神,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质量。
第三条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在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领导下,由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进行。其主要职责为:
1、部署评选工作;
2、组织通讯评议和专家审定工作;
3、接受和处理有关异议事项;
4、研究处理评选工作中的其他问题。
第四条 评选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每次评选出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不超过100篇。
第五条 评选工作遵循“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
第六条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标准为:
1. 选题为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
2. 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
3、材料翔实,推理严密,文字表达准确。
第七条 参加评选的学位论文,一般为在评选年份的上一学年度,在国内学位授予单位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在评选年度以前两个学年度内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如确属优秀的,也可以参评。参加评选的学位论文应以中文撰写。
第八条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经过推荐、初选和复评后产生。
第九条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参评论文由学位授予单位向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位委员会、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指定的其他部门推荐。
第十条 省级学位委员会、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指定的其他部门,根据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下达的初选名额对推荐论文进行初选。
初选所需经费由负责组织初选的部门自行筹措。
第十一条 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初选出的论文进行复评,复评工作包括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和专家审定会审定。
第十二条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由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公布。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发现入选论文存在剽窃、作假或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不能成立等严重问题,可在入选论文名单公布之日起60日内,以书面方式向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提出异议。
提出异议的书面材料应包括异议论文的题目、作者姓名、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异议内容,支持异议的具体证据或科学依据,以及提起异议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等。不符合上述规定的异议不予受理。
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处理异议,并对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予以保密。
第十三条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并予以公布。在异议期结束之日起60日内异议事项仍未处理完毕的论文不列入批准的论文名单。
第十四条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奖励。
第十五条 对已批准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如发现有剽窃、作假或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不能成立等严重问题,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撤消对作者的奖励并予以公布。
2.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介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简称“全国百篇”)是在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组织开展的一项工作,旨在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创新精神,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对博士培养质量进行监督和激励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培养和激励在学博士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该评选自1999年开始,至2013年以后不再开展。
3.美国有没有类似中国的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这个问题我恰巧看过一个在美国读博士的中国人写过的一本书,叫走走停停。
据他讲,博士论文在美国的大学里是非常被看重的,因为在美国,代表一个大学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个大学的博士论文水平(中国一个有名的经济学家张五常闻名世界的一篇论文就是他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美国大学里,有拿不到博士论文的,因而很多人就延期读博,由此在一所排在美国前两百名的大学里,博士毕业的人数是非常之少。
像哈佛这样的名校出产的博士和北大差不多,但在世界排名里头和北大差不多的美国大学,在前些年可能每年就有几个或十几个博士毕业,而硕士生也只是几十或两三百个(这还算多)。但今年来,美国博士毕业的人数骤增,不知是看到中国出产的博士已经超过美国了还是其他原因,但是,只要用脑袋想想就知道,我们国家的博士和美国的博士的差距了。
我们有比他们差得多少得多的学者专家教授,但我们培养的博士竟和他们一样多。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想见,为什么国外讲一个大学好,就看它每个学生拥有的师资了(当然也要好了)。
4.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有哪些呢
过去20多年,ENSO(El Niño-南方涛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ENSO预测是目前短期气候预测中最为成功的。
目前一些预报系统已经开始了实时的ENSO预报,并且其预报水平可以达到6~12个月的可信度,其中包括了经验性模式和物理耦合模式。 这些物理耦合模式在复杂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从中等复杂程度耦合模式(ICM)到混合型耦合模式(HCM),以及复杂的耦合环流模式(GCM)。
即便如此,这些模式的单一确定性预报结果仍然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说明确定性的模式预报结果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由于气候变化的不规则性和噪音的存在,即使很短时间的ENSO预报也存在着很明显的不确定性。 为了尽可能的降低ENSO预测的不确定性,我们应该采取集合概率预测的方法加以弥补。
集合预报在数值天气预报中已有了很好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在ENSO概率预测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大部分研究着重于初始扰动(不确定性)对ENSO预报的影响。 同时模式物理过程的不确定性也是影响集合预报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研究中考虑较少。
在本文,我们尝试利用一个中等复杂程度耦合模式来探讨ENSO集合预测的方法,同时综合考虑和分析初值的精确性,初始不确定性(初始误差),以及预报过程的不确定性(模式误差)对ENSO集合预报的影响和作用。 1。
通过合理的考虑模式误差的作用,有效的防止了集合Kalman滤波(EnKF)同化中常见的“滤波发散”现象的发生。相比目前其它一些简单的假设背景误差是固定的、不随时间变化的资料同化方法,EnKF通过提供“流型”和“局地”依赖的背景误差的估计,EnKF能够最优的使背景场逼近新的观测信息,得到更加精确合理的分析场和预报场。
但是由于EnKF是利用一组预报样本来统计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如果没有模式扰动或预报样本的膨胀,预报样本的离散度会迅速缩小,导致集合同化方案不起作用(亦即“滤波发散”现象)。 在本文,我们采用“将随机误差直接加入到模式方程右端”的方法,利用一阶马尔科夫随机模式来模拟模式误差。
这种方法对于没有外强迫的模式非常便利,比如海~气耦合模式。在耦合模式的模式误差主要来源于模式的不完美所造成的假设下,我们定义模式误差为预报结果对观测的偏离(不考虑观测误差)。
我们首先考虑了模式模拟的对海气耦合过程起关键作用的变量——海表温度(SST)异常,利用马尔科夫随机模式将随机组分加入到SST异常模式中来随机的扰动模拟的SST异常场。 通过验证,该随机模式通过合理的保持模式变量的集合样本之间的离散度,可以有效的防止“滤波发散”,提高EnKF的同化效果。
2。 对于集合预报,我们利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生成初始的集合样本和模拟预报过程中的模式不确定性。
首先,我们利用EnKF资料同化系统为ICM提供100个样本的集合初始场。 初始的各变量间的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在一系列同化循环之后能够与观测误差协方差矩阵适应协调起来。
同时初始集合样本的标准差空间分布特征与观测误差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说明每个初始样本都可以代表一种观测出现的可能性。并且初始的集合状态变量与模式和观测都是动力协调的。
其次,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在同化过程中使用的线性、一阶马尔科夫随机模型被进一步的修改和扩展成预报12个月的模型。该模型同样被嵌入到ICM的SST异常模式中来模拟12个月集合预报过程中的模式不确定性。
因此我们将这种综合考虑初始误差和模式误差的集合方法应用到ICM中预报在热带太平洋的SST异常。 后报试验从1975~2004年共30年的每个月都开始预报12个月,同时把预报结果与相应的观测资料和原始的确定性预报结果相比较。
最后,对于集合预报结果的检验包括了确定性预报检验和概率预报检验。确定性预报检验包括了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
在概率预报检验方面,包括Talagrand概率分布检验、高斯分布检验、离散度检验、Brier评分检验、相对作用特征(ROC)检验的统计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该集合预报方法是合理可行的,通过该集合方法明显的提高了ICM的确定性预报水平,集合预报系统也有较高的概率预报技巧,对确定性预报是一个完善和补充。
3。 基于30年的集合后报结果,我们针对ENSO预报领域两个比较热门的研究问题,即“春季预报障碍”和预报误差对ENSO预报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了该集合预报系统在不同季节的预报性能,以及集合预报系统中所采用的预报误差(初始误差和模式误差)方案对ENSO预报水平的影响。对于季节可预报性而言,确定性的样本均值预报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对于概率预报而言,集合预报系统的预报性能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消除了“春季预报障碍”。
关于预报误差的影响,EnKF同化结果提供的作为确定性初始场的样本均值是一个最优估计,并且初始扰动对确定性预报水平的改进几乎无作用;EnKF同化方法相比原始的初始化方法能够提供更加协调的初始场,提高预报技巧;预报过程的模式误差扰动能使样本均值平滑掉一些不可预报的噪音,进一步提高样本均值的预报技巧;如不考虑预报过程的。
5.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有哪些
中文摘要 阿多诺是德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理论奠基人,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否定辩证法思想,基于对整个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将卢卡奇所开创的“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推向了极致,并构成了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逻辑,对当下的哲学探讨仍有着重大影响。 在通常的观念中,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意味着对传统哲学和现代文明的单纯否定和悲观态度,因此可视其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不仅如此,人们认为阿多诺的哲学思维始终追求一种非连续性或断裂性的效果,因此是拒绝系统化阐释的。
本文在占有和深入研读大量阿多诺哲学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围绕形而上学批判这一当代西方哲学的根本性问题,对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深层逻辑进行了系统的阐释。 这一工作克服了以往对阿多诺哲学的单一化理解,丰富了其在国内学界的理论形象。
这一阐释表明,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尽管对传统形而上学做出了极为激烈的批判,但不仅其核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内在于这个传统,而且他的批判也正是以保存这个传统的核心价值为目的的。 阿多诺的批判中包含着拯救的要素,可以说是一种拯救性的批判。
本文力图在阐明阿多诺思想的否定性要素的同时,发现并突出其肯定性要素,以准确而具体地把握其真实的哲学立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否定辩证法对当前哲学的特殊意义。 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阿多诺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内在批判,第二部分阐述这种形而上学批判的社会内容,第三部分则是在表明阿多诺的真实理论立场的基础上,重新考察其与哈贝马斯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关系。 第一部分 本文认为,阿多诺哲学立场的辩证性质源于形而上学本身的辩证结构,而阿多诺又将这种辩证结构追溯到形而上学的对象——概念之中。
在他看来,任何一个概念中都蕴涵着概念性与非概念物的矛盾,也就是永恒的、普遍性的领域与流变的现象世界之间的矛盾。相应地,形而上学内部也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重目的:形而上学的公开目的是通过概念的抽象,把握永恒的、普遍的真理,但其隐秘的目的则是试图借助概念的手段来拯救流变的感性世界的内容。
“第一哲学”对最高、最普遍原理的追求,充分表达了形而上学的公开目的,但这却必须通过对非概念物的压制和排斥来实现。而阿多诺表明,在第一哲学的体系中,非概念物始终是不可清除的,它标志着唯心主义原则的不可能性,并为走向一种新的唯物主义提供了可能。
否定辩证法的批判始终立足于形而上学内在矛盾,并可以被视为形而上学的某种延续。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否定辩证法揭示出认识论问题的基本矛盾,即起源和有效性的矛盾。
在阿多诺看来,形而上学的原理中包含着认识论问题的两个相互矛盾的探索方向:一是致力于探索知识的最初的、最直接的起源,一是致力于追求最高的普遍性和有效性。传统的认识论过度强调后一方面,并试图将起源的要素强行统一于有效性之中。
阿多诺认为这实质上是排除了起源的要素,从而知识就被限制在主体的抽象范畴之内,被降低为同语反复。要克服这种认识论就必须“回到起源”,但这不意味着对起源要素的片面强调,而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探索“认识的乌托邦”。
从辩证法史的角度看,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辩证法都服务于形而上学的公开目的,而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则试图对这个传统作一次“规定了的否定”。 与通常的理解不同,本文认为这种否定并不是所谓“彻底的否定”、“绝对的否定”,因为其本身已经包含了肯定的要素。
因此,作为这种否定的结果的“非-同一性”就不意味着完全抛弃同一性,而是改变了同一性的性质。立足于非-同一性,辩证法的范畴如中介、时间性等就获得了新的意义。
阿多诺的这一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所开创的当代辩证法传统,代表着形而上学批判的辩证进路。这一进路与海德格尔所代表的现象学的进路不同,它并不试图替换掉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框架,以“克服”形而上学,而是深入形而上学的辩证本质,寻求其内在的超越;这一进路也与实证主义的进路不同,它并不是固执于直接感觉经验的内容而将形而上学宣布为“无意义”,而是在寻求抽象的概念与感性内容的辩证统一。
第二部分 本文阐明了学界仍未充分注意到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法,并在此基础上表明阿多诺的哲学批判与社会批判的逻辑联系。其实,阿多诺的哲学批判本身就包含着实践的内容,因为形而上学本身就包含着“实践”的要素,或者说,形而上学本身就具有在人类的生活中实现自身的机制;在当代社会,形而上学的原理已经成为了统治着现实生活的意识形态,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因此形而上学批判必定包含了社会的批判。阿多诺一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也强调理论的相对独立性和批判性。
从而他就反对无理论的盲目实践,也反对无实践的空洞理论。因此,面对当下的现实,批判理论才是合理的选择,它具有理论的独立性,但又积极介入现实,直接地就是一种实践。
在社会批判的层面,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表现为意识形态批判,其典型就是启蒙的辩证法。在他看来,启蒙就。
6.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有哪些内容
中文摘要 神经系统的发育,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开始,然后迁移到特定位置,最后形成正确的网络连接。
在这个过程中,神经细胞迁移是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灵长类动物的前脑中有109个神经元参与迁移,最长的迁移路径可达数厘米。这些神经元通过迁移到达特定位置,聚集成核团或是形成分层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回路做好准备。
根据发生迁移时所处的发育阶段,可以把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细胞迁移分为两类:胚胎期发生的迁移和生后进行的迁移。前者以室管膜区(ventricular zone, VZ)刚成熟的神经元的迁移为代表,这与大脑皮层、脊髓背角分层等有关,这些过程基本都在胚胎期即完成。
而后者包括小脑颗粒细胞从外颗粒层迁往内颗粒层、前脑亚室管膜层(anterior subventricular zone, SVZa)神经元经头端迁移流(rostral migratory stream, RMS)迁往嗅球成为中间神经元等。这些迁移过程是在生后完成(如小脑颗粒细胞迁移)或是终生发生(如SVZa往嗅球的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胶质细胞导向的迁移(glia-guided neuronal migration),另一类是不依附于胶质细胞的切向迁移(tangential migration)。 在中枢,神经细胞完成迁移要涉及三步:神经元命运的决定并开始迁移,这是迁移起始的问题;神经元沿特定的途径和正确的方向迁移,这是迁移导向的问题;神经元到达恰当位置停止迁移并开始参与该区域的构筑,这是迁移终止的问题。
在这三个阶段,不论何种迁移形式,都涉及到许多分子机制。对于迁移的导向问题,在无胶质导向的迁移中,在迁移途径(如RMS)的外围有排斥迁移的信号分子(如Slit),而在迁移途径中有一些相关分子促进迁移(如PS-NCAM、Ephrin等),从而实现限制其迁移的空间位置的作用。
在有胶质导向的迁移中,原先认为导向作用可能仅由胶质细胞完成,但实验表明仅有放射状胶质存在,不足以决定神经元的迁移方向,在同一胶质纤维上可以看到相向或相背或来回迁移的神经元,这表明胶质细胞导向的放射状迁移中也应该有导向分子在起作用。 相对于研究神经细胞迁移的导向问题,轴突生长锥的导向更早吸引了研究者的兴趣。
一个世纪前,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Ramon y Cajal就曾通过观察染色的神经组织作出描述:神经轴突顶端的生长锥应该能表现出一种运动的活性,并且应该和外周的白细胞趋化一样受到靶组织的吸引或是排斥。近20年来关于轴突导向的分子研究完全证实了Ramon y Cajal的描述,大量的吸引和排斥的分子和它们的受体被发现,许多内在的机制也一点点被揭示。
这些导向因子包括最经典的导向因子(Netrins, Slits, Semaphorins, Ephrins),神经营养因子(BDNF, NGF),胚胎发育中的成形素(morphogen, 包括Wnt, BMP, Shh)等许多分泌形蛋白和固定在膜上的蛋白。 有趣的是,这些导向因子几乎也都参与神经细胞迁移的导向作用。
而对脑片上和培养的神经细胞迁移的观察发现,迁移中的神经细胞的前方总有一个前导突起(leading process),前导突起的顶端总有一个类似于轴突生长锥的活跃结构,习惯上也称之为生长锥。 在迁移运动中,前端生长锥的运动和神经元胞体的运动有很好的协调。
还有观察发现,Netrin-1对迁移细胞的吸引作用可能是通过对突起的吸引来实现的。这一切都提示了神经细胞迁移的导向和生长锥的导向可能有内在的机制联系。
一个有趣的假设就是:神经细胞的迁移中,导向分子的作用是通过前端生长锥的感受,然后通过一个长距离的从生长锥到细胞胞体的信号协调整个神经元的运动。 当然,也可能胞体独立感受导向因子作用,而与生长锥无关。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用打散培养的小脑颗粒细胞为模型,观察体外迁移的单个颗粒细胞的生长锥运动和胞体运动,以及它们对外界排斥因子Slit的反应。 在神经细胞迁移和轴突导向的研究中,发现钙离子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分子。
钙离子的不对称分布对吸引和排斥的轴突导向、神经细胞迁移有关键作用。而钙离子的自发振荡也与生长锥的延伸和神经元迁移的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论文研究了钙离子信号在传导从生长锥到细胞胞体的长距离信号及神经元迁移导向中的作用。 论文描述的实验中使用已知对神经细胞迁移有排斥作用的分子Slit-2来诱导迁移的翻转。
Slit最早于1984年由Nüsslein-Volhard与Wieschaus在对果蝇的突变研究中发现,当时仅发现Slit主要在胚胎中线表达。而对Slit功能展开的研究起于1998年,先是发现其受体Robo(roundabout)突变型果蝇的中线处交叉神经元的导向发生缺陷。
1999年的一系列遗传和生化的研究又发现,分泌性因子Slit正是Robo的配体,Slit-Robo信号起到了排斥一些轴突,使之无法穿过中线的作用。近来的研究还表明,robo的表达调控对穿过中线的轴突的不再返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在轴突导向上起到排斥的作用,Slit还对SVZa迁往嗅球的神经元的迁移有排斥作用。 体外共培养在胶质细胞上的小脑颗粒细胞的迁移也能受到Slit的排斥。
之后发现在外周循环系统中,Slit对具有趋化性的白细胞的迁移也有排斥作用。 。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国家优秀博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