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关于书法类的论文,题目如下~~
1、谈谈你对中国书法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什么是书法?书法是笔墨砚台,书法是纸上兵法。书法是笔下生云浪,书法是毡上跑兵马。
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又与其他艺术“扯扯拉拉”。岂止是“画中有书,书中有画”,书中还含有许多其他:有音乐的流韵,有舞蹈的挥洒;有文学的根系,有美学的枝桠;有雕刻的暗示,有建筑的启发…… 书法是哲学,是关于“度”的把握和驭驾。
是好看又难认,是简单又复杂。是严谨又恣意,是幽曲又豁达。
是凝重又飘逸,是通俗又典雅。是理性又感性,是稚拙又老辣…… 书法是宗教,书法里含有佛家和道家。
佛、道同持一理,静修才能造化;只有虔诚笃信,至境才能到达。书法是十年临帖,苦练冬夏;是手生老茧,汗水滴答;是摸爬滚打,坚忍不拔;是水滴石穿,聚沙成塔。
书法是宁静致远,心无旁挂。书法是醒世顿悟,慧根发达。
书法能使躁动沉稳,贪欲净化。 书法是豆蔻年华,妙龄十八。
印章是艳艳红唇,翰墨是浓浓黑发;纤毫扭出“线条之美”,宣纸展开华贵裙纱。书法是知识的佳酿,是情感的奇葩;是结晶的智慧,是横溢的才华;是灵感的闪耀,是激情的迸发。
书法是技巧,是章法,更是品格的撑举,精神的支架;书法是功底,是勤奋,更是风骨的雕塑,道德的升华;书法是天赋,是悟性,更是灵魂的勾画,气质的外化。书法是流在纸上的热血,是绽放笔底的心花。
书法是中国的符号,书法是华夏的“代码”。书法是龙的传人的脸谱,书法是炎黄子孙的眉发。
书法是国粹,书法是精华;书法是源远流长,书法是精深博大。书法有很深很粗的根,书法有又繁又盛的花。
书法是古色古香的历史,书法是千年不老的文化。书法是中国的金字招牌,书法是汉字的“快乐老家”。
书法是华夏精神的旗帜,书法是民族意识的火把。书法是中国人的骄傲自豪,书法是文化人的意气风发。
书法是“放假”,是一杯清茶,是“采菊东篱下”; 书法是享受,是一杯淡酒,是“把酒话桑麻”;书法是坐禅,是青灯古刹,是“菩提本无华”;书法是受苦,是终身攀爬,是“寒山石径斜”。书法是“我”,书法也是“他”,是自我性灵的挥洒,也是寻求知音的对话;书法是个人的造化,又是民众精神的概括。
书法是下里巴人,但必须格调高雅;书法是阳春白雪,却不能曲高和寡。 什么是书法?见仁见智,各有所答。
君不见砚池畔,人多嘴杂,热热闹闹,真真假假,难免有叶公好龙,王婆卖瓜,分明是附庸风雅,自抬身价,到头来,终落得一只“井蛙”,几幅“涂鸦”。君不见大江东去浪淘沙,雄关漫道分高下。
盛世出雄才,大漠驰骏马。
2.跪求一篇1500字书法鉴赏论文
不是我写的
书法鉴赏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一)书法展现传统精神
《兰亭阁序》的作者王羲之是我从小就认识的并被灌输为最伟大的书法家,而《兰亭阁序》也成了行书的绝品。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从《晋书》这段文字的记载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王羲之隐逸以后的生活。他和他的朋友们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尽情地享受着生命的欢愉。这也正是数千年文人所推崇的。
王羲之的飘逸自然,张旭的洒脱无拘,颜真卿的钢筋有力。。无一不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真谛。
书法的工巧,若汉隶《曹全碑》;
书法的天真,若苏轼《丰乐亭记》;
书法的自然,若《兰亭阁序》;
书法的方正`丰润`紧接`宽博`雄浑。
书法的那种精神性,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那个精神性,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让人千古人同此心的那种东西他们抓住了,我以为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那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二)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
打开一部部中国书法史书和一卷卷前贤法帖珍品,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一些特殊人物的影子。然而这些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的作用却绝不像影子一样无足轻重,他们的力量和影响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比拟的,他们就是那些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
书法是历代帝王在登基之前的必修课,它甚至关乎着一国之君的脸面和尊严。长期的笔墨研习,增长了帝王的书写能力和欣赏能力。即使是那些金戈铁马打下江山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固,他们也必须学习接受汉族传统文化。
唐太宗`乾隆都是对书法极度的喜爱。
而书法一直也是封建士大夫的最爱,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无一没为官进爵的。王羲之,右将军。苏轼,丞相。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闻名的大奸臣的书法也是同样受人称赞的,可能其中的一部分是想借助书法的手段来达到不轨的目的,这也恰恰说明了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
不断地改朝换代,中国书法艺术仍然能够沿着自己的艺术轨迹继续发展。
帝王和王宫大臣们对于书法的兴趣或轻或重,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也许他们有的人是珍爱艺术,有的人是附庸风雅,有的人是出于政治需要,还有的人是出于装点门面。但是作为书法本体来说,帝王的重视与否确是非常重要的。
《三》书法的物质价值
中国子民素来有收集的嗜好,而书法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1000年前的唐太宗就是收集到王羲之的《兰亭阁》,并最终将其带入自己的帝王墓。
除却有特殊层次含义的书法作品,如帝王的作品(其价值含有帝王特色,故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其他的名品在现在的价值应该也可以看出书法作品的物质价值。有四个字来形容就一字千金。单就这一点启示就足以说明书法在传统文化的地位。
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应该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因为每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我们都可以随时去瞻仰去体会那份古朴优雅和那份博大深邃。
无论是勤学苦练的求索,还是心手两忘的抒怀,无论是浪情恣肆的狂放,还是温文尔雅的内敛。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已经经过漫长的积淀代代相传,浸透在了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透过那变幻万千的点线形式,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种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生命存在
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书法创作成为书家心灵世界的展现,传统文人们自觉地将书法纳入“正人心”的轨道,书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养、人格完善的过程。虽然作为实用性书写工具的毛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却保留了下来,它那独具的神韵、百读不厌的气质,至今依然令人倾倒、令人陶醉。千年书法的历史不仅仅是这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的流传史,伴随着文人们的笔墨纸砚流淌千年的毫无疑问应该是那千古不变的翰墨精神。
3.急求一篇关于大学书法的学术论文,1000字左右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
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
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
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
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
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当代名家有黄学江,张海,尉天池等。 解释 书法,是一门有法度的高级艺术。
重在“法度”!有“法”无“法”,就是书匠和书法家的区别。传统艺术之一。
指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艺术关系密切。
有三千多年历史,以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秦篆、汉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胜。 (1) 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
(2) 文字的书写艺术。亦指书法作品。
(3) 指汉字形体。 (4) 措辞方式。
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最早书法体简介 1:甲骨文 (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
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 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
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
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
4.急求一篇书法鉴赏的论文
关于书法和美术赏析的论文 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个基础,其实包括创作者和欣赏者二个方面。近几年来,随着书法创作观念的更新,书法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主要表现为从过去对书法技法的研究,转向了作品创作主体的书法意识的把握,在艺术思想上有了重要飞跃。从而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为深远。
于是,书法欣赏也就成为了一个高要求的艺术活动,即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如何去把握作品、理解作品,沟通创作者(主体)和欣赏者(客体)之间的情感。也就是说如何使书法创作水平和书法欣赏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而要做到这一点,书法教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 一、书法欣赏差异之思考 古人言:“书为心画”,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或多或少、或显或隐。
而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就书法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静止的,显示的却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需要欣赏者去感悟、去体味。 不同的人情趣不同,爱好不同,加之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很小,有时甚至很大。
一件粗头乱服、率意天真的行书作品,在有人看来可能是草率杂乱的,而一件呆板僵死的楷书作品,在他看来却是端庄俏丽的,至如已脱离实用的功能、真正作为艺术欣赏的草书作品,一般的欣赏者除了只注意到它凌乱的线条之外,实在看不出它更多的优劣。有人说,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此话千真万确,这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从何而来,就是从一千个读者各自的想象感受而来,各自修养的不同,加上审美观的差异,就产生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
其实在其它艺术门类的审美上,都存在这种欣赏上的差异,只不过在书法欣赏中这种差异更大。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它是高度抽象的造型艺术,一切信息全部蕴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凭欣赏者去感受。
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就书法欣赏来讲,从事书法创作的人,这种欣赏差异就小得多,因为其本身的创作实践,就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他懂得了书法作品的“美”在何处,以及构成书法美的诸多条件和因素,最重要的是作者掌握了书法欣赏的方法。
然而就书法欣赏的群体而言, 书法创作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次要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广大的欣赏者,是非从事书法创作的广大群众。他们才是书法欣赏的主体。
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好,都是给人看的,凡受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引起共鸣的艺术作品,最具有经久不息的生命,亦最能闪耀其艺术价值的光华,书法作品当然不例外。要使书法创作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使这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光彩,提高创作者自身的水平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提高全民的欣赏水平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书法艺术需要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这点完全建筑在全民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上。书法的创作水平和欣赏水平必须同步前进,否则,只注意创作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全民的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将会使书法艺术逐渐失去应有的观众,实际上也缩小了自身可施展的天地。
目前这种现状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真正欣赏书法的还只在书法界搞书法创作的专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非从事书法创作的能欣赏的人还不多,大量的观众还只是一般看看而已。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瞧出门道,就必须懂得入此门道的方法,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而大量的非搞书法的广大群众,他们显然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书法的欣赏只停留在“好”与“差”的感觉的层次上,且是非常笼统和模糊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能从美学的角度对书法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看来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在当今书法创作日益高涨的今天,已到了首要的地位,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书法教学是提高书法欣赏水平之关键 就书法创作者自身而言,不断的创作实践,加上不断的书法理论研究,其自身的欣赏水平亦随之提高,一般地说是较为同步的,就象一句哲言所讲的那样:“心中没有太阳,也就看不见太阳”。自身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学习,就是一个受书法教学的过程,而对广大的群众来讲,唯一的手段只有通过书法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问题是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既通俗易懂为他们所接受,又起到提高欣赏水平的作用,这对广大的非从事书法创作的欣赏者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面很大,书法教学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有侧重面。有一点必须提一下,即书法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帮助人“会欣赏”上,要避免那种书法教学就是教人学会书法的方法,而要通过书法教育使广大群众逐步掌握欣赏的方法和内容,真。
5.求中国书法欣赏的论文
古人云,要想无法先有法。
法,即法度,也就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印证的被公认的法则。书法之法,约定俗成,法度森严。
“先有法”,就是首先必须觅踪前人之法度,以古贤为楷模,追形捕神,渐觉顿悟,始为“入法”;入法之后,即可边继续“入法”,边渐显个性,追求神似和风韵,即称“无法”。但是,无论怎样“无法”,也必须“有法”可依,故而,所谓“无法”之作,无非是兀显了自己的艺术个性而已,细细品味,归根到底,依然是“有法”之作。
笔法是书法艺术的核心。用笔之法是每个书法家终生的“必修课”。
会用笔则与书法有缘;用好笔则有创作的可能 ;巧用笔则尚可创新;妙用笔方能出精品。反之,连笔法都不懂,或笔法不精,何谈继承?更枉谈创新了?! 欧阳中石先生曾经说过:“书法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
“练”和“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练”,注重技法;而“学”,则是居高临下指导“练”的宏观学养。
这其中,既有对书论的学习,更有涉及与书法相关的绘画、音乐、舞蹈、诗词、散文、历史、哲学等等方面的美学理论、辩证思想和文化、国学的积累。正如金陵派书法泰斗林散之先生所言:“光学写字,不读书,字写得再好,不过字匠而已,写出来的字缺少书卷气。”
……千真万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何为师?能者!何为能者?技高我一筹者也!故而,老师既可长于自己,也可少于自己。
正所谓“江湖无辈,绿林无岁”。年长之师,必须恭而敬之,诚而宾之;年少之能者,亦为吾师!哪怕是一篇之师、一句之师、一字之师、一笔之师,也必须以师相称,以师相待。
南京美术馆馆长,金陵派女书法家孙晓云先生,少我十岁,但其功力、功底皆为吾师。故其书展连看三遍,所有书作一律拍照汇集成册,成为我的少师之一。
优秀的书法作品,给人的美的享受和良性的视觉冲击,故而,自然产生了艺术价值。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艺术价值自然以货币方式进行交易和流通,继而构成了市场价格。
这就是书法艺术作品同时具备的艺术性和商品性的双重属性。然而,书法作品的第一属性是她的艺术性,其次,才是她的商品属性。
故而,余认为,一位有良知的书法艺术家,在进行书法作品创作时,必须把书法的艺术属性始终放在首要的核心地位,永远不能忘记她首先应当是一件传承中华文明并给人的美的享受的艺术品,其次,才能谈得上她同时又是具有价值的商品。反之,如果两种属性颠倒,书家作书时,只认钱,不重艺,那么,用这种变异心态创作的书作,很难谈及上什么格调,更谈不上什么艺术真品了。
人们之所以钟爱经典戏曲和音乐,是因为它们有动人心弦的节奏和韵律;人们之所以厌恶那些喧啸都市里的汽车喇叭声,是因为汽车喇叭鸣叫起来只有一个音符,一种音调和一种旋律,故而,它是噪音! 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在点画、线的表现、笔法墨色的变化、篇章行气的灵动、字势法体的欹侧、字距行距的错落、奇正营让的情趣以及款识钤印的经营等等方面都应具有天趣妙成、独具匠心、新而不违、鬼斧神工的大胆变化,在变化中术美,在变化中藏美,在变化中留美。如同京剧梅、尚、程、荀四大流派既有梅兰芳的雍荣、委婉、尚小方的鲜脆、刚烈;同时,又有程砚秋的悲凉、凄唳以及荀慧生的欢快和俏皮。
反之,书法作品若无笔无墨,无宗无派,呆滞生硬,平淡无奇,甚至胡涂乱抹,岂不如同汽车喇叭反复呜叫一样,尖声刺耳,令人心烦?!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好就好在作品在笔法、结体、行气、谋篇以及笔墨诸方面,通篇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在字的大与小、正与侧、平与险、收与放;字与字之间的疏与密、参与顺、端与欹、方与长;行距之间的触与离、紧与绰、冲与让;正文与题款之间的主与次,呼与应、意与趣等等,等等。
这种书法创作中的矛盾和冲突,说到底,是上至宏观宇宙,下至微观质子粒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换言之,如果回避矛盾,平息冲突,表面上似风平浪静,但由于没有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强大动力,事物很难达到新的和谐和统一。
故而,好作品必然承认矛盾,创造冲突,激发动力,构建和谐,制造美感! 【附录】书画作伪及鉴定方法 完全做伪的形式与鉴定 书画作假,自古有之。而最早的作“伪”,并不在与谋利,而是用于传播或出于某种爱好。
古代没有照相胶版印刷,欲使一件作品流传下来供人观赏,唯一方法就是尽可能和原作相仿,如此,在绘画方面就有摹、临、仿三种方法,在书画方面则有把作品石刻后在拓下的拓本。晋穆帝命张翼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摹写成副本。
唐太宗令专人摹写“二王”书迹,为后世留下了“下真迹一等”的珍品。宋米 更有临、仿造假的作品存世,也在无意中为后人留下了佳作。
但书画自有价值以来,作伪就变成纯为谋利了。自宋、元开始发展到明、清,直至今日,此风愈演愈烈。
就明、清两代分析,有组织的利用作坊成批作伪,最著名的要数苏州地区。清代书画作伪,分布地区之广,作伪者之众、作伪方法和作伪手段之多变,以及各类赝品数量之多,可谓前所未有,除苏州地区外,还有“开封货”、“长沙货”、“。
6.求书法鉴赏论文一篇
颜真卿(公元709--785),祖籍琅琊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诸满村),字清臣,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历事四帝,官到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曾与从兄颜杲卿联合起兵抗击安禄山叛乱,功勋卓著;后被叛将李希烈所杀,壮烈殉国。
生前以功业节操获封“鲁郡开国公”,身后被追封为“司徒”,谥号“文忠”,世称“颜鲁公”。 是继“书圣”王羲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是唐代新书体“颜体”的创造者,世称“亚圣”。
在书学史上“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苏轼曾有“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鲁公”一说。
“点如坠石,画如夏云,勾如曲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节有态,笔力雄强,沉着端庄”是其书法的独特风格,其墨迹有200多种,虽经千年沧桑,至今仍有大量流传。 他那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千年来深为海内外华人和汉学友人所共仰,其墨迹成为后人学书的典范样本,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瑰宝。
为弘扬历史文化,继承颜真卿的爱国思想和书法艺术遗产,费县下大力气挖掘、征集、整理了费县琅琊颜氏发祥地、琅琊颜氏始祖和颜真卿的大量有关史料,县委、县政府于1994年2月成立了“费县颜真卿研究会”,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研究和对外联络活动。 先后筹资在县城建塑了颜真卿大型汉白玉雕像,举办了两次颜真卿故里书画展,整理出版了《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碑帖,修复了《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碑,修复了颜林、诸满“孝悌里”牌坊和“双忠桥”。
1997年,费县又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颜真卿学术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论文集《翰墨忠烈颜真卿》,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颜真卿志》。 自书告身 《自书告身》楷书墨迹,传为颜真卿自书,是颜真卿晚年的名作。
共386字。有人疑为伪托。
今藏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 其书法苍劲谨严,沉稳厚重,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
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 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
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 争座位帖 《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写给仆射郭英又的书信手稿。
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古时。 “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
然而郭英又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为此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抗争之,写下此长信。
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 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
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宋代米芾在《书史》中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 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
颜家庙碑 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楷书,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七月立,碑存西安碑林。
碑四面环刻,碑阳24行,行47字。 碑阴同两侧各6行,行52字。
额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为李阳冰书。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立,记载家族世系情况。
此碑是颜氏七十二岁时作,笔力雄健、结体庄密。隋代与初唐的楷书,多以运指为长、结字左紧右舒,呈欹侧之势。
颜书则加强了腕力的作用,巧妙运用藏锋和中锋,形成力透纸背的效果。 又横轻竖重,似有立体感觉。
颜真卿正书,横画端平,左右竖笔略呈向内的弧形,这不仅造成庄重感,而且使整个结构圆紧浑厚,富有强大的内在力量。这一切都是突破旧格局的创新。
《颜家庙碑》是“颜体”的典型之作,也是他传世碑刻中最后的巨作。
7.杨建军的书法论文获奖与发表
1、书法论文《当代文化背景下帖学书法的复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国家级, 2010-11;
2、杨建军《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奔逸绝尘——我对书法创作的一点认识》,《中国书法》,2011年第4期,总第216期,116-118页;
3、杨建军《山谷碑学——黄庭坚在碑学书法实践上的艺术成就》,《广州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总第68期,109-115页;
4、杨建军《津门八家在当代书法碑学与帖学的发展与转化过程中的艺术成就》,《北方美术》,2010年第2期,总第69期,64-65页;
5、杨建军《孙过庭书谱的时代发展观》,《国画家》,2011年第2期,总第110期,72-73页;
6、杨建军《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帖学复兴》《北方美术》,2007年第2期,总第57期,73-74页;
7、杨建军《点、线、面》,《书法》,2002年第8期,总155期,18-21页;
8、杨建军《以联寓书——书法教学中的对联应用》,《中国钢笔书法》,2001年第12期,总第107期,39页。
9、杨建军《行书唐宋诗》,《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篆刻作品集》,济南,济南出版社,167页。
8.毕业设计作品展策划书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叶勇忠 毕业设计作品展策划书前言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作为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的同学,同学们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一次又一次的在南艺的历史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
在临毕业之际,开展这次展览不仅仅是一种成果的展示,更是一种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未来憧憬的一种表达。同学们可以通过这次展览回顾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展示自己在大学四年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痛苦,开心和难过,辉煌和成就;也可以憧憬自己的未来,展示自己梦想和希望。
常言道:回顾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压力未减。在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毕业展览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前方的道路,也许前方的路艰辛而痛苦,至少在毕业展览中我们得到了指引和关怀,还有更多的温暖。
在这最后的展览中,我们可以最大限度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展现自己,诠释自己。活动内容1、艺术展览区艺术展览分为回味过去和展望未来两个主题展区。
在回味过去展区参展者可以根据自我作品的需要在安全,美观,伦理的前提下自己选择展览风格和作品。其中作品不仅可以是参展者在四年内的得力之作,也可以是一些对自己重要时刻的照片的集合,物品的整合,奖状图像的整合,快乐时光的图像集合。
更可以通过设计总结表达自己四年来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痛苦,开心和难过,辉煌和成就。
此外在回味过去中还可以留一个视频区放一些同学们在四年来的视频以回顾四年来同学们一起的快乐。在展望未来展区参展者既可以通过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