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如何写论文的书籍是哪一类书,哪些书比较好
1.阅读方法 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
读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
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是为自己做学术研究,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能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到几个月之中,对一本书 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
因此,我们要在记忆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 用。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
那样,将来可以随 时找回检索使用。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
有不少在研究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 得回去重看。 2.理论学习 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资源。
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阅读时要求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
而 对话、决定取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材料有用没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
另一用途是通过与现存理论的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分析概念。这样,理论更多的是工具或对手,而不是答案。
另一个有用办法是:区别经典理论与庸俗理论;前者较少,后者俯拾皆是。前者一般视野比较宽阔,提出的概念更清晰并强有力,后者则比较模糊繁杂,除非和自己 的研究课题有直接联系,一般用途不大。
这种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例证:今日美国一般的社会学、政治学系,对学生们要求的是首 先建立所谓“理论”或模式,然后才做经验研究,这种认识方法的结果之一是模式堆积如山,绝大多数十分庸俗。而与这样的模式“对话”,虽然可能会起点公关作 用,但对推进和提高自 己的分析概念不会有太大帮助。
最后一种可行的理论学习方法是:先在某一种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时间,作为入门方法,锻炼自己概括和连接概念的能力,然后进而学习其他流派。国内许多年 长一点的学生,已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惜的是其教学方法,大多是当教条死背,而不是活学活用地用来提出问题。
但也有少数的学生,还是能够从其中得到 概括能力的锻炼,这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当作学习其他流派理论的基本功。 3.写读书报告 学术著作都应带有一个中心论点,而阅读那样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论点,用自己的话(一段,甚或是一句话)表达出来。
然后,用三、四段总结其主要的次 级论点,同时总结其经验证据。总结的时候,关键在于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话,因为那样才会消化,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一个可行的阅读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 其中心论点之后才逐章阅读,每章看完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甚或更进一步: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 会做怎样的修改?)至于比较纯理论性的著作,我们要问:它对了解中国的实际或你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用?这样的看书写笔记方法乃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也是养成自己的思考、写作习惯的办法。
关键在养成看后就写系统笔记的习惯,不可依赖自己的记忆,因为几个月(最多一两年)之后肯定会变得模糊不清。笔记最好既不要太简短也不要太详细,应在一、两千字的范围之内。
这样长年积累,随时可供将来的研究和教学之用。 4.研究写作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设计论文首先应要求自己能在经验层面作出前人所未做的贡献,因为作为一个青年学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实实做经验研究,最起 码可以在那个层面上做出新的贡献。
但这不是说要只作经验信息的简单堆积,因为那样无从区别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优秀的学术贡献需要带有明确的问题,经验证 据的目的是用来解决重要的问题,而问题的建立要靠经验与理论的连同使用,不可只靠单一方面。
最理想的状况是通过新鲜的经验证据来提炼新鲜的概念,用以解决 重要的理论问题。而所谓理论问题,上面已经提到,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也可以是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点。
另外,最好是自己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那样 才会有驱动力,。
2.请问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如果是书籍要用什么符号
专著[M]。
例子: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论文文献符号:根据参考资料类型可分为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杂志[G]。
扩展资料:
在学术论文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其目的有三,即:
1、为了能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
2、为了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
3、为了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参考文献中,并且只列出正文中以标注形式引用或参考的有关著作和论文,参考文献应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直接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3.我想写好论文 请问有什么好的教你如何写论文的书籍吗
楼上这个属于老生常谈,有用没用不好说。
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我不知道楼主多大年纪,什么学历,但是对能提出这样问题的人是很欣赏的;大概是因为最近在知道见到了太多求代写作文的人的原因吧。
我不能算是个很会写作的人,但是我从小学到大学,写出来的东西虽不是美轮美奂,但绝对是绝无仅有。 我不是作家也不是“砖家”,自认没有指导别人的资格,就写写我对写作的认识和感受吧。
首先,我们讨论一件事情,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意义,或者说它的目的,深层次一点说是它的灵魂。文章的目的很简单,无非就是给人看。
但是“给人看”的“人”又分两种,一种是给别人看,一种是给自己看。给自己看的无所谓,是随笔、是阐述、是记录,都不重要,哪怕是在日记本上画两只小鸟,只要出自自己的笔下,就已经寄托了自己的思想甚至灵魂。
第二种就是给别人看的文章,给别人看的文章比给自己看的文章要多了一些要求,不仅要寄托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既然要“给别人看”,就必须和别人沟通,让别人了解,甚至于要看过的人认同自己。 然后,文章来自何处?文章来自笔下,文章来自心头,文章来自生活。
当然,那些官场的场面话和讲演稿一多半都是来自粪堆,是做不得数的。文章是来自生活的,无论你的文章是出自笔下还是心头,都不会跑出你生活的圈子。
正如贝多芬不可能演奏二泉映月,达芬奇不可能画出黄种人一样,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些素材。仔细观察你的生活,那就是一切文章的源泉。
生活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客观生活,就是你身外的大千世界,包括学校、家、公园以及你的朋友亲戚等等等,这些是你描绘的对象,为什么叫客观呢,因为你观察他们的时候就像是一个游客,你可以看他们,触摸它们,互动或者改变他们,但是永远不会成为他们;第二个方面,主观生活,就是你,你的身心,你用身体和客观世界互动,感知,而你更用心灵去体味,去思考,去升华身体的感知。“升华”这个词,看也知道是很高尚的,那高尚的必然重要,重要的必然是精华所在,精华所在的必然要占大篇幅。
再之后,我觉得应该称之为体制和逻辑。文章有其固定的格式,这就是文章的体制,每种不同文体又有各自不同的格式,尤其是我刚才所说的“跟别人看”的那种,虽然按理说“给自己看”的那种也是应该有格式的,但是毕竟比较随意,我小的时候是发明过“螺旋体”的(O(∩_∩)O哈哈~),不过明显是不会被他人认同的。
体制是比较好掌握的,究其原因,应该是因为其同语法一般,本就和生活是一体的,剥离不得,自然顺理成章。 逻辑,我猜中国的语文老师很少有说过这种概念,至于外国的说没说过我更不知道(囧)。
其实逻辑很简单,就是说你描述的事情必须符合一般规律,我曾见过一篇作文,文中说他的某个科目没考好,然后描写到老师责骂他,同学给他白眼,描写到自己的眼泪“如珍珠一般”掉落。这里三个描写几乎都不合理,首先老师责骂,是有可能的,但是可能性相当小(除非遇到有更年期的),同学给白眼是绝对不合理的,同学之间的白眼并不多见,只可能出现在吵架中,考试失利的主人公就是人缘再差,也不至于因为成绩差而遭到白眼,原因是这中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如果老师给差生白眼是可能的,有些学校是有这种奖励机制的,影响班里成绩,拉低了平均分,老师可能因此不能拿到奖金,但是这里换成老师的白眼也肯定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文章是要老师审的,你把老师写的素质这么低,怎么可能给你通过呢?当然老师也绝对不会直说,他会叫你一遍一遍的修改,对,其实就是软暴力。
第三处就是主人公可怜的“珍珠泪”了,把眼泪比喻成珍珠是一种很美的感觉,是不适合用在一篇气氛凝重的文章里的。 最后,最后的最后,我觉得,要表现出文章的灵气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求学时期,要拿高分,就必须要求文章有灵气。
什么是灵气,灵气就是生气,灵气就是灵魂的体现。没用灵魂的人是没有生气的,没有生气的人是死的,比如祥林嫂。
祥林嫂是得不到同情的,同样,祥林嫂一样的作文是不会有人认同的。 那么灵气如何体现呢?“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答案就是如此,龙,我们需要文章的龙。
《文心雕龙》,作文如雕龙一般,不仅要有鬼斧神工的雕刻技术(丰富的辞藻),更重要的是你雕刻的应该是龙而不是其他的,用汉白玉雕刻一头野猪自然是叫人惋惜的。文章的龙就在于,能够表现某种精神的事例,刻画的足够丰满的人物,还有能够令精神破茧而出的点睛一笔。
至于对书籍的借鉴,不知道你的具体情况不好具体建议。总之,如果你年纪还小,年级较低,就看看市面出版的同年级作文选;如果你年纪到18岁左右,有点功底,就尽量看看水平高的作品,世界名著也是可以看的。
作文源于模仿,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模仿是有害处的,就如海面吸水,你说不清会吸进去什么成分,但吸进去的成分你是会认可的。所有的名著都是著名的、成功的、值得去标榜的;但所有的名著也都是有缺点的、束缚你的、需要批判的。
文章源于认知,人无完人,当然导致文无完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的书籍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