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泉州后渚港发展历程(论文格式的 2000字左右)
富裕爱拼的民营经济之都
相对于厦门是全国的厦门而言,泉州更多的则是福建的泉州。在福建,要是你是都市白领,平时的生活中,你不免会谈起泉州人的富裕,谈泉州市许多乡镇的大街上停满了高档轿车或冷不丁,那个小巷里就是一家四星级宾馆等话题;当然,要是你是一个外出打工的山区农民,一年之初,大多情况下,你买的第一张长途车票,就是到泉州的晋江或石狮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这里民营经济发达,是福建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地方。2002年泉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在福建省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223.0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强,名列中国内地地级市的第三名;福建8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市县中,就有五个在泉州,且其所辖县市全部进入福建省经济十强、发展十佳。多年来,泉州人发扬“爱拼敢赢”精神,民营经济高度发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如果说,大街上一块砖头丢了下来,在福州可能砸到了四个处长,在厦门砸到四个CEO的话,在泉州就可能砸到四个老板,因为泉州是福建名副其实的民营经济之都,在泉州自己有个厂的老板,可以说多如牛毛。如今的泉州民营经济不再是当年的“草根经济”,民营工业步入新一轮发展阶段,产生了一大批上规模、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企业,并打造出了“安尔乐”、“七匹狼”、“富贵鸟”、“金鹿”、“安踏”等全国、全省知名品牌。2001年“安踏”牌旅游鞋市场占有率达14.7%,“九牧王”牌西裤市场占有率达23.4%,“七匹狼”牌夹克衫市场占有率达15.1%。 位居“第一”的还有:浔兴集团的SBS拉链产量居全国第一,恒安集团的“安尔乐”卫生巾和纸尿裤生产规模全国第一,奔达布橱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居首位。在竞争激烈的运动鞋市场,晋江市的“安踏”牌、“爱乐”牌、“亚礼得”牌运动鞋均荣登中国名牌产品榜,占了该行业中国名牌产品的半数。 泉州市现辖晋江、石狮、南安3个市;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清蒙科技工业区管委会,人口728万(不含金门县),为福建各市之首。2002年完成全市地方财政收入80.88亿元,已多年稳坐福建财政收入的头把交椅。其实,泉州能有如今这样的大作为,还在于其各县市经济发展各具特色,都有自己在全国都是第一的核心竞争力:“中国鞋都”的晋江市改革开放之初,就以闻名全国的四大模式中的“晋江模式”名闻名遐迩,经济发展也是蒸蒸日上。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的1993年至1999年,晋江财政收入每年净增1亿元;2000年和2001年每年净增3亿元,到2002年则发展到每年增4亿多元,收入突破20亿,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六,福建第一。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等有利条件的拉动下,晋江在制鞋业方面确更加突现出优势。据了解,目前晋江全市拥有鞋业生产经营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年产量达5亿多双,年产值200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旅游运动鞋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4,世界产量的1/8,全球平均每12个人就拥有一双晋江鞋,成为中国和世界制鞋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目前,仅晋江一个县级市的财政收入都超过宁德、龙岩、南平、三明中的任何一个地区地方财政收入总和,晋江的经济可见一斑。有人说,在每一个从东京开往厦门的航班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客人是来自日本的石材商人,而这些人中,大多数的目的地是南安。是的,作为中国建材之乡的南安,去年包括石材在内的建材产业总产值就超过了100亿,多年来名列“八闽经济总量三强”。石狮作为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服装及原辅材料集散地之一,素有“铺天盖地万式装,有街无处不经商”的美誉。全市现拥有5000多家服装及配套行业企业,产值90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值的57%,从业人员20多万人;以服装为主的注册商标近2000个,其周边地区的服装企业近2万家,形成从面料到成衣的“一条龙”专业化服装生产格局和产业集群,独具“休闲服饰”。
2.泉州港口的临港工业发展状况在下正在写一篇论文,是关于泉州临港工
围头港: 围头港又称围头角,在晋江市东南沿海突出部、围头湾最外端,正临大海,东南距金门岛5.6海里,东面与台湾一水相隔,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良好,是南北航线的必经之路。
西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是沿海南来北往船只必经之地。 围头港航道深,低潮水深保持在10-12米;流速快,是不淤积的深水良港,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不受潮水限制。
现港区拥有10000吨级泊位及3000吨级工作船泊位各1个,泊位总长248米,前沿水深9.5米,可停靠15000吨级船舶作业;货物集散疏运条件优越,海运南北中转方便,港区配套设施齐全,拥有各类装卸搬运机械设备和完整的口岸服务网络为船东、货主提供一条龙服务,使之成为中外客商投资经营的理想选择地。 20世纪80年代,开放对台小额贸易试点,成为最早实现闽台民间往来的港口。
石湖港: 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系泉州市人民政府与中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关系后,由中远太平洋与泉州港务集团合资设立的企业。公司于2006年8月28日成立,经营泉州港石湖港区、秀涂港区和后渚集装箱作业区,并将在今后几年中陆续投资建设和经营泉州港的主要深水港区。
目前公司在石湖港区和后渚作业区拥有5000吨级、万吨级、3万吨级、5万吨级泊位共6个,泊位总长1296米,配备9台集装箱岸桥和3台门机。其中5万吨级泊位水深-15。
1米,配备3台双箱吊具岸桥,起重量为65吨,可满足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舶的靠泊作业。 同时,公司分别在石湖港区和秀涂港区开工建设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预计在2008年底可投入运营。
此外,泉州市政府启动了深水航道建设工程,将泉州湾进港航道疏浚至满足5万吨级全天候进出港与10万吨级船舶候潮进出港的通航标准。 公司主营集装箱业务,兼营以荒料石、钢材等大宗货种为主的散杂货业务(含保税仓储业务)。
目前中远、中海、中外运等数十家船公司已开辟多条集装箱班轮航线,并在石湖港区开展内贸集装箱中转业务。2004和2005年,泉州港连续两年跻身国内内贸集装箱码头前五强。
在今后的经营中,公司将在巩固内贸集装箱吞吐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拓展国际集装箱业务,开辟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 公司将依托泉州发达的区域经济和交通体系,充分利用泉州港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引进中远集团现代化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以及雄厚的航运资源,努力打造一流的港口企业。
肖厝港 肖厝港位于湄洲湾内澳西南岸,地理位置为东经118°5836,北纬25°1208。 素有“中国少有,世界不多”天然良港的美称。
肖厝港港阔、水深、浪小,港区主航道水深10—20米,5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
3.泉州后渚港详细点的资料在做一个调查需要他的信息,网上都没什么,
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东方大港,后渚港在泉州湾的西边,洛阳江的西南,晋江的东边,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中心。
这里背山面海,水道较深,是个很好的避风港,便于海船的停泊和启航。该港在宋代为临江里,元代称后渚铺。
《元史》说:至元廿九年(1292年)征爪哇,用海船大小五百艘,军士二万人……十二月后渚军发泉州。 《新元史》说:发海船千艘,斋粮一年……自后渚启行。
两本史书都说自后渚港启行。一个地方名,能在史书中出现,说明当时后渚港在泉州海运中的重要地位。
已故厦门大学教授庄为玑在考察后渚港时发现古渡头一个,据传为通东京大道。从古渡头的建筑技术上推知是宋元时期建造的码头,还发现当时出航船主祭海神的五个风水塔,塔石上刻着“至元癸未仲夏廿年(1283年)。
后山杨应祥刻”。 当时由泉州城到后渚的距离有十多公里,中间的地势北高南低,北段是山地,中段是水田、滩涂,南段是水道。
这样从城区到后渚港先后形成三条通道:一条从仁风门(东门)经鹿园—双路口—乌脸宫—洋店、洋墓到后渚;一条从泉州清净寺—通淮门—云鹿到后渚,这两条都是陆路,俗称“东京大路”。 另一条从德济门(南门)、聚宝街—法石到后渚,这一条是水路。
宋末泉州市舶司蒲寿庚的大本营,就在附近的法石。蒲寿庚原为阿拉伯人,既当市舶官员,又有庞大的商船队,直接参与海上贸易。
波斯湾一带的商人向来有在海岸建高楼以望海舶出入的习惯,蒲寿庚也曾在后渚海岸建“望云楼”,后来倾废了。 1973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后渚港的滩涂下发掘出一艘距今700多年的木造远洋货船。
通过科学分析得出的结果推定:这艘古船航行于东南亚海域,大约于当年6-9月返航泉州湾后渚港时沉没的。宋船出土的文物十分丰富,绝大多数是香料,可以说这是一艘中古时代的香料船。
通过古船资料,说明我国宋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和中外友好关系,也说明后渚港的地位和作用。
4.泉州后渚港详细点的资料
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东方大港,后渚港在泉州湾的西边,洛阳江的西南,晋江的东边,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中心。这里背山面海,水道较深,是个很好的避风港,便于海船的停泊和启航。该港在宋代为临江里,元代称后渚铺。《元史》说:至元廿九年(1292年)征爪哇,用海船大小五百艘,军士二万人……十二月后渚军发泉州。《新元史》说:发海船千艘,斋粮一年……自后渚启行。两本史书都说自后渚港启行。一个地方名,能在史书中出现,说明当时后渚港在泉州海运中的重要地位。
已故厦门大学教授庄为玑在考察后渚港时发现古渡头一个,据传为通东京大道。从古渡头的建筑技术上推知是宋元时期建造的码头,还发现当时出航船主祭海神的五个风水塔,塔石上刻着“至元癸未仲夏廿年(1283年)。后山杨应祥刻”。
当时由泉州城到后渚的距离有十多公里,中间的地势北高南低,北段是山地,中段是水田、滩涂,南段是水道。这样从城区到后渚港先后形成三条通道:一条从仁风门(东门)经鹿园—双路口—乌脸宫—洋店、洋墓到后渚;一条从泉州清净寺—通淮门—云鹿到后渚,这两条都是陆路,俗称“东京大路”。另一条从德济门(南门)、聚宝街—法石到后渚,这一条是水路。
宋末泉州市舶司蒲寿庚的大本营,就在附近的法石。蒲寿庚原为阿拉伯人,既当市舶官员,又有庞大的商船队,直接参与海上贸易。波斯湾一带的商人向来有在海岸建高楼以望海舶出入的习惯,蒲寿庚也曾在后渚海岸建“望云楼”,后来倾废了。
1973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后渚港的滩涂下发掘出一艘距今700多年的木造远洋货船。通过科学分析得出的结果推定:这艘古船航行于东南亚海域,大约于当年6-9月返航泉州湾后渚港时沉没的。宋船出土的文物十分丰富,绝大多数是香料,可以说这是一艘中古时代的香料船。通过古船资料,说明我国宋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和中外友好关系,也说明后渚港的地位和作用。
5.一篇关于泉州发展的历史小论文
泉州于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开始立州建置, 名曰武荣州。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泉州城北泉山因而得名。十七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同年七月徙泉州行省于隆兴。
明初,明朝政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国共内战期间,很多人逃往香港和南洋,以至于今日的海外侨胞中不乏泉州籍的移民。
解放初期,国家主要投资都在内地,故经济发展缓慢。1977年改革开放开始,泉州被定为沿海开放城市,从此进入高速发展期,现在,泉州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花园城市。
泉州风物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三教并盛,互为融合。
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开放港口城市。
自唐代开埠,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其历史悠久、史迹丰富,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
6.刺桐港是不是后渚港
自1974年后渚港发掘宋代沉船后,“后渚港即刺桐港”即成定论。
目前,凡是介绍泉州的书籍、影视作品甚至地方志、中小学的乡土教科书都说“刺桐港就是后渚港”。以致现在随便问一个泉州人“刺桐港在哪里”,他都会毫不犹疑地回答是“后渚港”。
戴泉明认为,几十年来这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一直使人们以为后渚港就是刺桐港,甚至影响到泉州申报“世界遗产”考察景点的确认。然而,他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戴泉明在研讨会发表题为《刺桐港考证及其申报“世遗”文化意义》的学术论文中指出,从中世纪到过泉州的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以及《光明之城》的雅各等人对“刺桐港”地理环境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所看到的是具体的、刺桐城“沿岸的一个港口”,即不是“三湾十二港”,也不是从港口看不到城市的后渚港。
他在研讨会上用幻灯演示了从隋、唐、宋、元以来泉州古城址的变迁扩建过程,以此证明港口一直牵制着这座商业城市的建设发展方向,并最终与它连成一体,显然这个港口不是后渚港。 戴泉明认为,“沉船在后渚发现,后渚就是刺桐港”的逻辑经不起推敲。
他从泉州湾宋代古船的返航时间、沉没原因、沉没地点、沉船上出土的香料货物及其历史背景的分析得出推论,这艘宋船是在南宋末(1276年)秋冬时蒲寿庚尚未举城投元前出海,1277年夏该船返航时泉州已变成元朝天下,此时正遇张士杰率宋军攻打泉州城,该船进不了泉州港,船员们只得弃船而逃,货物遭抢船被破坏沉没。这说明后渚港并非该船的目的地,充其量当时后渚只是候潮停泊的外港而已。
以前学者一直以元史关于元军曾集结后渚出海远征的记载作为“后渚港就是刺桐港”的证据。戴泉明则分析认为,元军出兵征服爪哇时,刺桐港已是世界大港,风樯林立的南关港和人烟稠密的城南一带不可能容纳下元军千艘战船、两万兵马和一年粮草、辎重,因此元军只能选择后渚作为临时军港和营地。
因此,元史的记载并不能证明“后渚港就是刺桐港”。戴在文中分析历代泉州市舶司遗址与刺桐港的关系时得出结论,原来“南关港”才是欧洲游历家所看到的刺桐港。
他引用了16世纪西班牙公使团奥斯定会士的记述来说明刺桐港的真实位置:“这是个普通城市,环绕着一条长长的河流,可能有7万户人家,交通贸易繁盛,供应各种各样的东西。由于海只离这城市两里格,船舶顺流可入大海,有一个桥架在河上面……靠近桥有一千多条船停在河里,那么多的船只和三樯帆船充满整条河流”。
戴泉明认为,奥斯定会士描述明代泉州城“这一个港口”为确认刺桐港的位置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诠释:“环绕着一条长长的河流”是晋江;“架在河上面”的桥就是顺济桥;“靠近桥有一千多条船停在河里”———这就是南关港即刺桐港的位置。 戴文的后半部分通过“刺桐港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光明之城”是“商业主义之城”、“泉州的宗教遗存是多元文化互动的历史印证”来阐述刺桐港申报“世遗”的文化意义在于它表现了中世纪欧亚大陆“新的商业联结、技术联结、宗教联结和知识联结”的新文明形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
因此,用历史时间标准衡量,泉州申报“世遗”的史迹应限定在南宋末至元代即12-14世纪中叶,而不涵盖其他历史时期。他认为,当千年历史长河淹没了刺桐港众多史迹后,泉州申报“世遗”就不一定要强求历史场景的完整性而应当突出历史功能的独特性。
戴泉明的论文最后说,弄清楚刺桐港的地理位置很有必要,因为它是造就这座商业城市的历史动因。这座城市留存至今的史迹都或多或少地铭刻有中世纪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多元文化相互接触、同生共荣的历史印记,显现出人间交流价值的东西。
可以这样认为,中世纪闻名于世的“ZAITUN”(刺桐)是“欧亚大陆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之一,其形成则是“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多元文化互动的结果。这是因为,泉州不论是在中华帝国版图的沿海诸多港口,还是其所处的东西方海上贸易航线的地理位置上,抑或是在这一新文明形成的世界历史进程中,都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
这座中世纪城市的“商业主义”使人们不难理解联结欧亚大陆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因果关系,这也许就是带来城市无比繁荣的刺桐港所放射出的“突出的具有普遍价值的”历史光芒。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字说明: 1974年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南
(1)市舶司、泉州(4分)(2)中国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抗风力强,能战胜惊涛骇浪;(2分)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2分)(3)海外贸易获利丰厚(2分)政府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2分)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我国海外贸易发展的概况。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时,外国商人成为中国海船常客的原因。宋朝时,外国商人成为中国海船常客的原因是中国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抗风力强,能战胜惊涛骇浪,不密封舱,不怕触礁;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3)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从材料三的内容看,宋朝时,由于海外贸易获利丰厚,政府便会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然而,远洋航行需要大量体积大坚固的船只,因此,为获取丰富的利润,宋朝政府便会重视发展造船业,从而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泉州港后渚港口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