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土壤分析的论文3000字左右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写作资料也很多,下面给你一些范文资料网:如果你不是校园网的话,请在下面的网站找:百万范文网:分类很细栏目很多这个网站的论文都是以words的形式原封不动的打包上传的,网上搜索不到的,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引文数据库:经济类论文:论文之家:范文网:如果你是校园网,那就恭喜你了,期刊网里面很多资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优秀论文杂志/kj/论文资料网/z法学论文资料库/lw/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school/职业经理人论坛.cn/mbamba.htm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sblw/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lunwen.htm论文商务中心/gb/lawthinker/bbs/default.asp学术论文/advanced1.htm论文统计.cn/c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xw。
2.大家给我提供一份农业水利工程的论文2000
《节水地面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地面灌溉技术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灌水方法,水资源的匮乏将节水理念引入到了灌溉技术中。
发展节水地面灌溉技术,提高各种水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改善农业水的有效利用率是目前灌溉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分析了国内目前的地面灌溉技术现状和灌溉措施,探讨了新型的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关键字:节水灌溉技术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灌水方法是地面灌溉,传统的地面灌溉包括漫灌、格田淹灌、沟灌和畦灌,由于土地不平整,灌溉管理粗放,灌溉工程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水资源浪费很严重。随着土地经营规模集约化的转变,激光平地技术的应用以及大型农业机具的使用,地面灌溉在灌溉效率和灌溉均匀度两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在地面灌溉设计和管理中,计算机技术是辅助地面灌溉改进的有力工具。在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的地面灌溉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田间闸管系统、水平畦田灌溉技术和渡涌灌溉技术等,水资源浪费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
传统地面灌溉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得到巨大的改变,其中,耪细地面灌溉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进行了实地应用。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地面灌溉技术的关注度,专门成立课题针对先进地面灌溉技术进行跟踪研究。
1. 我国地面灌溉技术现状 随着水资源紧缺问题的突出,提高灌水质量、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正成为农业节水技术的核心部分。“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中纳入了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水平畦田灌溉技术和渡涌灌溉技术,中国水科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国水科院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结合国外先进技术,研发生产了田间柔性闸管,并积极推广闸管灌溉技术;中国水科院与欧盟联合进行项目研究,系统性地改进地面灌水技术。
相对于国外的地面灌溉技术,我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相关的技术研究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2. 地面灌水技术措施 由于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经济水平较低,广大农村地区的科技普及度不高,难以实现大面积推广先进灌水技术,因此我国必须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加大田间工程的建设力度,积极推广节水地面灌水技术。
2.1平整土地,设计合理的灌水技术参数与沟、畦尺寸 平整土地是缩短灌水时间,节水增产和提高灌水质量、灌水劳动效率、地面灌水技术的一项重要措施。田间工程改造进行土地平整,改宽畦为窄畦,划长畦为短畦,设计合理的入畦流量和畦沟尺寸,可大大提高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土质和地形差异较大,无法采用统一标准,各地应根据本地的土质和地形实际情况,建立计算机模型,确定合理的灌水技术参数和硅沟尺寸。 2.2改善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 传统的放水方式是一次放水,上世纪80年代,间歇放水技术开始被采用,并被誉为地面灌水技术发展是史上的一大突破。
间歇放水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波涌状水流促进水流速度,加大水流前进距离(约为一次放水的1~3倍),减少水流的深层渗透,使田间用水利用率达到0.8~0.9。 2.3改进地面灌溉湿润方式 传统的地面全部湿润灌溉方式中,非棵阀土壤蒸发量占总蒸发量的比例高,降低了田间用水的利用率。
局部湿润灌溉方式弥补了传统方式的这一不足,并且改善了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使得根系向深处生长,提高了深层土壤储水的利用率,达到了增产和节水双重效果。实践证明,玉米、棉花等宽行作物隔沟交替灌或隔沟灌,春玉米与春小麦隔畦灌,湿润面积可减少50%,增产幅度5%-10%,节水高达30%以上。
玉米坐水种,可节电90-105 kW?h,节水900m3/h㎡,增收幅度约28%,增产幅度约16%。 2.4改进沟畦放水设施 与人工开口放水相比,采用地面移动闸门孔管(管道输水)或虹吸管(明渠输水) 放水,可以使田间水利用率提高5%~10%。
但是,国内现在还未批量生产这些设施,仍处于试验阶段,因此,要加大对这些加工工艺和设施的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向着推广应用普及化、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方向去发展。 3. 新的节水技术 3.1咸水灌溉技术 咸水灌溉主要包括轮灌和不同水质的水混灌。
此外,还有利用地下成水灌溉的技术,主要原理是电渗透作用。 轮灌是根据作物生育阶段、作物种类及其耐盐性和水资源分布等交替灌溉咸淡水的一种方法。
如雨后有河水时用淡水,早季用咸水;弱耐盐作物用淡水,强耐盐作物用咸水;播前和苗期用淡水,作物的中后期用成水。轮灌可以高效地发挥咸淡水的作用。
混灌是混合使用两种不同的灌溉水,包括两种不同盐渍度的成水混灌、咸碱(低矿化碱性水)混灌和咸淡混灌,目的是改变其盐分组成或降低灌溉水的总盐渍度。混灌在增加可灌水的总量的同时,也提高了灌溉水的水质,得以利用以前不能使用的高盐渍度的成水或碱水。
奥地利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利用电渗透作用原理的灌溉系统。该系统中,地下水经各种孔隙及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层,净水从电极周围的盐类中游离出来并上升到地表层供作物利用。
设备有两组电极:一组是装有正电极的金属管,置于地下水位以下;另一组是作为负电极的导体橱网,埋于植物根部。根据土壤含盐量。
3.含泪跪求一篇园林技术(专科)毕业论文
试析如何通过园林技术提高水土保持效果摘要:以一些特殊地质、区域为例,介绍了园林技术在水土保持上的运用。
科学的选择种植物、合理的栽培养护、园林技术的使用等,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证明园林技术可以在提升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空间上有所作用。关键词:园林技术;水土保持;运用1园林技术与水土保持1.1园林技术的发展园林技术包括园林施工、园林设计、园林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既包括园林植物的选择、栽培、养护,也包括由园林景观、设施等组成的完整的园林系统的设计与管理。
园林技术在改善地域生态水平,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就园林建设自身而言,与水土保持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如土方工程的挖掘、运输、填筑过程中,若破坏土体稳定性,扰乱土壤结构,使土壤紧实度变小,均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所以,土方的施工时要注意观察土质情况,考虑边坡、坡度、深度的合理。
同时,还要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的给、排水设计,通过谷、涧、山道的组织,减缓径流速度及防止水流冲刷,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除以上因园林施工建设引起水土流失的因素,本文的重点将以一些特殊地质、区域为例,介绍园林技术在提高水土保持效果上的运用,以期对园林技术的提升和水土保持的效果有所益处。
1.2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经过50多年的治理,土壤侵蚀总体上得到遏制,但局部地区土壤侵蚀仍很严重,是中国主要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态与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在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像本文中所说的园林工程中,就涉及了很多水土保持措施。在园林建设过程中,科学的运用水土保持理念,将会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之目的,以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更好地发挥园林的生态环境效益,为生态系统的修复、改善,以及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园林技术在水土保持上的运用以特殊地质、区域为例介绍园林技术在水土保持上的应用。2.1盐碱地开发盐碱地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的土地,具有“咸、毒、板、瘦”等不良性状。
中国现有0.347亿hm2盐碱地,约有100个城镇有盐碱地分布。包括长江以北的辽阔内陆地区,以及辽东半岛、渤海湾和苏北滨海狭长地带,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沿海、台湾和南海诸岛的沿岸也有少量分布。
在盐碱地质条件中,绝大多数园林植物受到严重的生理胁迫,无法存活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园林技术,提高盐碱地的绿化率,让可溶性盐随着水渗到下层或流走,使土壤“脱盐”,并培肥土壤,达到土地再开发利用。笔者认为,园林技术在盐碱地的开发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耐盐碱植物。中国对盐碱地的治理开发非常重视,积极研究、培育耐盐碱植物品种。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盐生植物有l 500多种,中国约有400~500种。所以,在提高盐碱地的绿化效果的关键因素,也就是选择耐盐碱植物上,具有一定的植物利用条件。
(2)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对土壤盐碱的关键影响关系是———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在盐碱地,可以通过抬高植物栽培床面的方法,达到相对降低地下水位的作用。这种方法既可以通过雨水淋洗,提高土壤脱盐的效果;又可以减轻土壤的返盐量。
在抬高植物栽培床面的同时,可结合挖掘鱼塘、开挖水沟,利用挖出的土方垫高绿化栽培的床面,既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又起到很好的蓄水、排水的功效。(3)科学栽植。
首先要选择健壮的苗木。在盐碱地上种植,普遍存在生根难、生根慢、长不好的问题。
所以一定要选择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根系发达壮实的苗木进行栽植。这样的苗木抗盐碱性强、生长快。
另外,还可以通过适当使用生根粉、打泥浆栽植、大穴栽植树盘覆膜的方法,以助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4)科学养护。
盐碱地的园林植物在定植后,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地养护与管理,土壤很容易返盐。一旦出现土壤返盐的情况,苗木的生长不仅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给土壤再改良带来困难。
在科学的养护方法上,应根据植物与土质的特性,科学安排。一般包括疏松土壤、地面覆盖、合理施肥等。
2.2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采矿废弃地应植被遭到破坏,水分涵养下降,致使地表径流的下渗受阻;同时,地下水流的方向也会因为开采发生改变,导致河溪断流,水系紊乱;还有采空区的形成等等,都会加剧采矿废弃地的水土流失,带来一些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泥石流、山洪、甚至荒漠化。所以,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即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意义重大。
从园林技术的角度,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可以直接改良或者新覆土再进行改良。其中针对采矿地的土壤状况,可利用园林技术中削高垫低、土平整地、复土、深挖垫浅、煤矸石或粉煤灰填充等措施整治沉陷土地。
(2)适当植物。因为采矿废弃地土壤的处理,促进了植物对基质中重金属的吸收。
所以。
4.急
结合我国现有耕地状况浅谈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 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
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著,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18.2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1.39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
根据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加强耕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一、我国耕地的现状 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 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 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亩的 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
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
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2.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耕地资源贫乏。
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
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开展耕地保护 1.我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
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 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
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
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 三、中国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耕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对土地高度依赖的农业大国,耕地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
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调保护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亿万农民的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乃至全社会具有稳定作用。
进入新世纪,中国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中国耕地资源保护与食物安全保障面临不少难题。” 1.人口增长、耕地消失、粮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问题比较突出 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中国粮食消费还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必需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
耕地资源急剧流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最高达1700万人。
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现有耕地约1.218亿公顷,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
5.农业节水 小论文
节水农业,作好用水文章
农业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标就是农作物高产与高水分利用效率相结合的节水型农业。节水农业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水分(包括降水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量的80%左右,其中90%的种植业用水都需经过土壤水的转化而被植物吸收利用。如何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水高效利用的综合农艺措施,已成为当前农业用水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下面介绍节水农业中调节干旱的几项措施:
一、减少不必要的降水流失,保住天上水。
丘陵山区要大力加强工程措施和耕作技术措施建设,工程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平梯田,沟坝,水窖等。耕作技术措施有水平沟种植、垄沟种植、蓄水聚肥种植等。通过深耕或深松,耕深15-20厘米,打破犁底坚硬土层,降低了土壤容量,增加了孔隙度,从而增加了降雨的入渗速度和土体的蓄水容量。少耕免耕对减少风蚀、水蚀、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表径流起到良好作用。免耕可使降水流失量减少,土壤流失量减少,土壤含水量增加。
二、选择避旱和适应土壤干旱的措施,巧用土壤水。
根据不同地区土壤特点,选耐旱优良品种。通过一些耕作措施,减缓干旱时期的旱情如延长蹲苗时间以错过旱情期;在限水灌溉条件下,磷肥集中深施效果最好。有地表水源的地区,限额灌溉,以水防旱。
三、防止不必要的蒸发,减少消耗,多用土壤水。
防止不必要的水分蒸发可采取覆盖、应用抗旱保水剂等措施。(1)覆盖。有麦糠覆盖、生物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留高茬覆盖、沙石覆盖等几种方式 ,保墒增温效果好。生产实践证明,麦田采用麦糠覆盖蓄水量提高20-44.6毫米,比对照增产23.2%。覆盖栽培具有明显而稳定的聚水、保墒、增温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及其有效性,提高作物有效耗水比,抑蒸减耗,节水抗旱,促进早熟和增产等作用。(2)利用抗旱保水剂,延长土壤水分持续供应。抗旱保水剂可直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在旱作大田上,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平均可高出5 个百分点以上,在灌溉地上,可明显可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延缓灌水时间,减少灌水1—2次。
四、提高土壤现有水分的利用效率,用好土壤水。
土壤深层贮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在作物生育期降水不足时,可通过毛管运动或根系的吸收调节水分的供应。采用轮作平衡调水,推广良种,间作套种,铺膜提高地温增加水分的有效性,增加施肥量,合理利用N、P配合,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提高土壤水的利用,增施P、K肥,“以肥调水,以水调肥”充分利用深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