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写曹操,从哪方面下手比较适合
看你的说法,毕业论文是本科吧?嗯,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会挖掘曹操的性格特点来写,因为这样可以把他一生的功过事迹都写进去。
我个人认为曹操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具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应该有的一切优点,而且勇敢,不畏挫折。
但是同时又自私,多疑。他经典的:“宁教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
这都有很多可写的。你还可以根据曹操对手下人的使用,顺带把很多名将谋士都写进去。
还有他作为领导者,在管理学中可以照应的东西也很多。总之,毕业论文嘛,只要你确定好了中心思想,别生搬硬套别跑题,写曹操这个人肯定要比写一场著名战役更能写出亮点。
2.毕业论文写曹操,从哪方面写比较适合
写性格好写一、猜忌。
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吕伯奢想杀猪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没有想到却成了他这种性格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
此时的曹操本来可以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可他并不相信人民和人民的力量。这时惊走了另一个本来可以成为其臂膀的谋士陈宫。
官渡之战时,曹操为平息官兵的怨气,杀了并没有任何过错的粮草官。表面上看是解决了一时的士气问题,从长远来看实际上却失去了中上层将领人心。
今天粮草官的下场说不定就是你明天的结果。以至于赤壁之战时统兵80万的曹操寝食难安并不踏实,许昌城后汉遗老蠢蠢欲动,长江边80兵不一心。
曹操自己也好像被放在了火炉上烤,倍受煎熬,以至于他横槊赋诗发出月明星稀,乌鹊南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慨叹。再后来,老年的曹操把猜忌的性格发展到了病态程度,据说曹操经常夜不成寐,提把刀砍人,倒霉的都是身边的女人、太监,御医。
曹操出生于宦官之家,家产丰厚,金银财宝堆积如山,而当时阉宦专权实是已经将汉家江山折磨的体无完肤了上至门第,下至百姓,无不对他们恨之入骨,况且中国是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清高志士排斥、鄙视宦官之后。曹操就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被一部分人作为掌上明珠极度宠幸,同时有被另一部分人极度蔑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曹操的这种猜忌性格,对周围世界周围人极度不信任。
二、奸诈。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
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先说曹操的奸诈。
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绍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事。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
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摸着手掌哈哈大笑,说子远你来我的事情就好办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
许攸就问了,说曹公,“军粮尚有几何”?曹操说,这个我的军粮很充足啊,足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
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见到老朋友都不说老实话,说实话吧,再给你一次机会。
曹操说,哎呀这个,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怎么办吧?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
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我告诉你,在某某地方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你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
袁营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
曹操说,慌什么?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
所以曹操的这个性格里面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他这种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他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这还能够克敌制胜吗?他不能不撒谎啊,他甚至养成撒谎的习惯了。
三、温情。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
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他的长子曹昂在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来。因为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妻,她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曹操的妾生下了长子,这就是曹昂,生下来以后曹昂的母亲就去世了,生母就去世了,就把曹昂交给丁夫人来抚养,丁夫人把这个儿子看作自己的儿子,情感非常地深。
而曹操之所以打败这一仗,是因为他当时得意忘形,他跟张绣的战争没有怎么打张绣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曹操不但收编了张绣的部队,还收编了张绣的婶婶,张绣的婶婶是一个美女,曹操这个人是很好色的,走到哪他都要收编一些美女,于是把张绣的婶婶收编了。张绣的面子上就下不来,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张绣后来就反叛他,对他进行突然袭击。
这次战争中曹昂也死了,曹操的侄子草安民也死了,还有曹操的爱将典韦也死了,丁夫人就不愿意了,就哭着闹着跟曹操要儿子,你还我儿子,你把我儿子弄哪儿去了!而且就是你这个家伙,一天到晚地泡烂妞,害得我儿子死掉的,不依不饶。曹操一烦,滚,回你老家去。
走就走嘛,我回娘家去,不跟你过了,真回娘家了。 过了半年,大概几个月以后,曹操后悔了,然后自己驾着车子,就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来。
这个事情在我们今天也稀松平常啦,小两口一吵架,老婆跑回娘家去了,那还不是老公最后赔个笑脸,说点好话,就把老婆接回来了。曹操这样做就不容易了,是吧,你想曹操那阎王脾气,他也这么做,也去接丁夫人。
丁夫人在家干什么,织布,曹操来了以后她也不站起来迎接,也不搭理,曹操很没意思,讪讪地走过去:织布呢?……别织了,跟我回家吧。……曹操就走过去,用手摸着丁夫人的背:唉,别使小性子了,宝贝。
3.曹操与项羽的对比论文1000字
从经济政治军事成就文学不能忽视及自身早年晚年经历角度评价 。
历史上的曹操是位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由于家庭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决定他成就了一番事业。
曹操的祖父曹腾汉桓帝时是位太监,官至“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其父嵩为腾养子,官至太尉。
曹操自幼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必然会受到很好的教育,又加之“少机警,有权数(1)” ,虽任性放荡,不注意道德修养和学业,也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处事能力。因此,梁国人桥玄评价他时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曹操二十岁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
后又被任命为洛阳县北部尉,升顿丘县令,被征入朝授职议郎。由此看来,曹操青少年时代是春风得意,直步青云的,从地方官很顺利地便进入了朝廷,使他有机遇能获取更大的国家权力。
曹操生逢乱世,又给他提供了创造一番事业的机会。首先是汉灵帝元和末年的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封建王朝的统治,本来己是危难之秋。黄巾起义的革命洪流更使得刘家王朝无法阻档。
因此,只得调遣各地诸侯镇压农民运动,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讨伐颖川的农民起义军。后又升为济南相。
从此,各路诸侯势力霸占一方,自立为王。董卓入京,废少帝,立汉献帝,京城洛阳大乱。
曹操、袁绍联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虽被除掉,北方的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已形成具有一定势力并霸占一方的诸侯。
曹操此间变卖家产,招摹义兵,逐渐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后又在围剿黄巾军的过程中得降兵三十余万,收编其精锐,号称“青州军”。
加之其弟兄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忄享)等扶持;荀彧,程昱、贾诩等出谋划策,消灭了残余的黄巾军;打败了吕布、陶谦、张邈、张绣等割据势力,逐渐拥有了一支较强的武装力量,成为三国时期称霸于北方的重要政治集团,曹操在群雄割据的武装斗争中能取得胜利,是建立在开明的政治斗争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曹操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他认识到了封建皇帝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在荀彧、程昱的鼓动下,曹操派曹洪率军向西迎接献帝。曹操进驻洛阳后又亲自朝见献帝,被升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并录尚书事,总领朝政。
曹操随之迁都许昌。自此他便有了发号施令的口实,在众诸侯中有了震慑威力。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在群雄割据中能占上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理解、关心(起码是想到了)人民的疾苦。
连年的战乱,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百姓大俄,布粮食亦尽”,甚至供战争之需的军粮都无处筹集。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
贷给农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客四分成,用私牛的对半分成。屯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之需,同时也使一些无牛和田地的农民生计得到解决。
屯田的租税直接交官,也避免了地主的盘剥,军粮也不会都是农民负担。军队的粮食有了保证,不仅是有利于作战,也减少了军队随意掠夺百性,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百姓有益的。
同时,曹操对黎民百姓的苦处还能予以照顾。打败袁绍后他曾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因战乱免去了百姓一年的租税,曹操还具体规定:“自项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哉?不得已也。
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无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3)”对于战争中的阵亡官兵家属没有基业无法生存的,官府供给他们粮食,长吏要经常去看望他们。而对待百姓,曹操也下令,“女的年七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年纪在十二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以及眼睛看不见,失去劳动力,又没有妻儿父兄和产业的,由国家供养他们终身。”
“命令各郡县都要提倡和重视文献典籍的研究和学校建设。满五百户的县要设置学官,挑选本地优秀子弟给予教育。
(4)”我们暂且不管当时的条件如何,施行得怎么样,曹操的这些关于发展生产,照顾人民生活疾苦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是十分开明和进步的,也肯定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欢迎的。 曹操还是位军事家,他很善于用兵。
三国时期是个战乱的年代,几乎到处都有战争,天天都在打仗。许多诸侯都是在战争中使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的。
曹操能在众多诸候中脱颖而出是与他的军事才能分不开的。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他很善于指挥打仗。
谋士郭嘉在分析“十胜之议”时评价他能“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像建安三年春三月征张绣。
曹操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派兵救援,截断曹军后路。曹操想退兵,张绣军队追来,曹军很难前进,就摆开连营阵势逐渐推进,曹操在给荀彧的信中说:“敌军来追赶我,虽然我每天只行进数里,但我估计,走到安众县,必能打败张绣。”
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的军队合在一处据守险要,曹军前后受敌。曹操连夜在险要地方开凿地下通道,全部运走辎重,埋伏奇兵。
天亮敌军以为曹兵己撤退,就全军追赶,曹军出动埋伏的步兵、骑兵,把张绣打得大败。可见曹操用兵如神的本事。
再有像有名的官。
4.评价曹操的论文1000字
从经济政治军事成就文学不能忽视及自身早年晚年经历角度评价 。
历史上的曹操是位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由于家庭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决定他成就了一番事业。
曹操的祖父曹腾汉桓帝时是位太监,官至“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其父嵩为腾养子,官至太尉。
曹操自幼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必然会受到很好的教育,又加之“少机警,有权数(1)” ,虽任性放荡,不注意道德修养和学业,也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处事能力。因此,梁国人桥玄评价他时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曹操二十岁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
后又被任命为洛阳县北部尉,升顿丘县令,被征入朝授职议郎。由此看来,曹操青少年时代是春风得意,直步青云的,从地方官很顺利地便进入了朝廷,使他有机遇能获取更大的国家权力。
曹操生逢乱世,又给他提供了创造一番事业的机会。首先是汉灵帝元和末年的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封建王朝的统治,本来己是危难之秋。黄巾起义的革命洪流更使得刘家王朝无法阻档。
因此,只得调遣各地诸侯镇压农民运动,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讨伐颖川的农民起义军。后又升为济南相。
从此,各路诸侯势力霸占一方,自立为王。董卓入京,废少帝,立汉献帝,京城洛阳大乱。
曹操、袁绍联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虽被除掉,北方的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已形成具有一定势力并霸占一方的诸侯。
曹操此间变卖家产,招摹义兵,逐渐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后又在围剿黄巾军的过程中得降兵三十余万,收编其精锐,号称“青州军”。
加之其弟兄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忄享)等扶持;荀彧,程昱、贾诩等出谋划策,消灭了残余的黄巾军;打败了吕布、陶谦、张邈、张绣等割据势力,逐渐拥有了一支较强的武装力量,成为三国时期称霸于北方的重要政治集团,曹操在群雄割据的武装斗争中能取得胜利,是建立在开明的政治斗争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曹操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他认识到了封建皇帝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在荀彧、程昱的鼓动下,曹操派曹洪率军向西迎接献帝。曹操进驻洛阳后又亲自朝见献帝,被升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并录尚书事,总领朝政。
曹操随之迁都许昌。自此他便有了发号施令的口实,在众诸侯中有了震慑威力。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在群雄割据中能占上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理解、关心(起码是想到了)人民的疾苦。
连年的战乱,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百姓大俄,布粮食亦尽”,甚至供战争之需的军粮都无处筹集。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
贷给农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客四分成,用私牛的对半分成。屯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之需,同时也使一些无牛和田地的农民生计得到解决。
屯田的租税直接交官,也避免了地主的盘剥,军粮也不会都是农民负担。军队的粮食有了保证,不仅是有利于作战,也减少了军队随意掠夺百性,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百姓有益的。
同时,曹操对黎民百姓的苦处还能予以照顾。打败袁绍后他曾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因战乱免去了百姓一年的租税,曹操还具体规定:“自项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哉?不得已也。
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无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3)”对于战争中的阵亡官兵家属没有基业无法生存的,官府供给他们粮食,长吏要经常去看望他们。而对待百姓,曹操也下令,“女的年七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年纪在十二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以及眼睛看不见,失去劳动力,又没有妻儿父兄和产业的,由国家供养他们终身。”
“命令各郡县都要提倡和重视文献典籍的研究和学校建设。满五百户的县要设置学官,挑选本地优秀子弟给予教育。
(4)”我们暂且不管当时的条件如何,施行得怎么样,曹操的这些关于发展生产,照顾人民生活疾苦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是十分开明和进步的,也肯定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欢迎的。 曹操还是位军事家,他很善于用兵。
三国时期是个战乱的年代,几乎到处都有战争,天天都在打仗。许多诸侯都是在战争中使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的。
曹操能在众多诸候中脱颖而出是与他的军事才能分不开的。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他很善于指挥打仗。
谋士郭嘉在分析“十胜之议”时评价他能“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像建安三年春三月征张绣。
曹操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派兵救援,截断曹军后路。曹操想退兵,张绣军队追来,曹军很难前进,就摆开连营阵势逐渐推进,曹操在给荀彧的信中说:“敌军来追赶我,虽然我每天只行进数里,但我估计,走到安众县,必能打败张绣。”
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的军队合在一处据守险要,曹军前后受敌。曹操连夜在险要地方开凿地下通道,全部运走辎重,埋伏奇兵。
天亮敌军以为曹兵己撤退,就全军追赶,曹军出动埋伏的步兵、骑兵,把张绣打得大败。可见曹操用兵如神的本事。
再有像有名的官渡之战,曹操是在处于劣势的形。
5.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毕业论文)
几个资料自己整合一下。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董卓之乱后,中原一带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国家四分五裂。
正在这个时候,曹操登上了政治舞台。他把统一中国当作自己的政治使命,凭藉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豪族混战局面,统一了北部中国,替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对于宦官问题的看法、规划义兵讨伐董卓的行动、挟献帝迁都许昌等行为,显示了曹操超然卓越、衡量全局的战略眼光。面对张绣的降而后叛,立即反省自己,展现出很强的自省能力。
官渡之战前,袁绍虽然已经准备进军,曹操仍然坚持先铲除刘备。这一行动,不但避免在官渡之战时,因为遭到刘备的袭击,而产生腹背受敌的危机,还让刘备正在成长的势力顿时瓦解,使得刘备势力形成晚了将近十年,减少曹操势力日后成长可能遭遇的威胁及阻碍,显示出果断的决策力。
官渡之战,曹操以不足万人的兵力,对抗约有十余万兵力的袁。,如果不是他具备坚忍的毅力、韧性,又有冒险的精神,不惧危难,官渡之战绝对不可能取胜,日后也不可能成就霸业。
曹操还非常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凡是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不论出身门第,一律加以重用。
像张辽、徐晃、乐进等都出身贫贱,后来都被曹操提拔当了大将。 诸多的史实表明,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自汉以来,一直称曹操为“奸雄”,甚至“奸臣”,无非是因为,他玩弄了一次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是,如果说他的天下是从汉献帝的手中篡夺过来的,那就有些不合事实。
因为当曹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起义的农民军已经粉碎了东汉王朝的天下,当时的汉献帝除了一件褴褛的皇袍以外什么也没有了,像这样一个皇帝还能从他手里篡到什么?曹操的天下是自己打出来的,不是从谁的手里接收过来的。 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曹操也是当之无愧的。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不少武将喜欢附庸风雅写写文章。可是,既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少之又少。
数尽历代英豪,亦不过曹操、辛弃疾、王阳明等廖廖数人而已。而在这几个人中,曹操的文学成就更显卓越。
他博学多才,雅好辞章,礼遇文人,创造并领导了建安文学集团,开创了文学上的一代新风。 《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艺术水平都达到很高的境界,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至今不衰。
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一句,语言平白浅易,却令人回味无穷,堪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绝句。 《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句,短短十字,就将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凭君莫话封候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一个从马上征战得来天下的杰出军事家,能够发出这样的感叹更是难得可贵。《观沧海》中“日月之得,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气势非凡,反映出作者的豪放旷达。
《龟虽寿》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更是千古不朽之名句。 纵观曹操一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马上平定天下,笔上著诗传世,如此成就,古今几人能够? 正如鲁迅所说的:“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曹操在历史大舞台上挥洒的是王者的风。 /z/q117374835.htm?w=%B2%DC%B2%D9&spi=1&sr=1&w8=%E6%9B%B9%E6%93%8D&qf=10&rn=90248&qs=4 /z/q6724785.htm?w=%B2%DC%B2%D9&spi=1&sr=2&w8=%E6%9B%B9%E6%93%8D&qf=10&rn=90248&qs=4。
6.关于曹操的论文
写关于曹操的事迹,性格等……写关于曹操的论文可以参考易中天的品三国,他的关于曹操的议论非常多,而且很经典!建议你到维普资讯网看看(要注册的)还有例文啊试析罗贯中塑造曹操形象【内容摘要】:曹操形象一直颇受关注,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是写得非常成功的。
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集民间、历史、个人因素于一身,从而将一个光辉典范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了人间……【关 键 词】:曹操形象 民间性 正统思想 历史因素《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齐名,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小说名著。其四书各有所长,单就人物塑造上说,我偏爱于《三国演义》。
书中人物颇多,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关羽、张飞之辈;吕布、张辽、赵云、于禁、李典之流。哪个不是英雄,有谁不是毫杰。
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义气云天,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贞不渝,当真是永放春秋,流芳百世。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
其中,曹操、诸葛亮两个人物是全书塑造最成功、最中心的人物。曹操是粉脸奸臣,诸葛亮是治世能臣。
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诸葛亮流传千古,曹操遗臭万年。
这好像有些不公平,但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它,也不讨论诸葛亮,专门讨论曹操。关于曹操的形象,近来争议颇多,特别是建国初期,兴起了一股为曹操翻案的热潮。
一些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同志也被卷入其中,像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一大歪曲”。
1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我们应该要区别对待,且不说曹操是否是历史上的歪曲,只说罗贯中是如何塑造曹操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为什么是个否定典型,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近来论争中涉及极少的,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便大家参考。
一、三国故事源远流长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就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色人物闪亮登场,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就记载了许多生动的三国故事,三国过后,在民间不断流传和丰富着三国故事。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这可能是最早的记载之一,到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经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可把“说三分”当作职业来做,说明三国故事在民间是非常流行的,人民也十分喜欢。
还有,宋代苏轼《林志》曰:“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的“说话”已经有了尊刘抑曹的倾向。
到元代,有三国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也记载了三国故事。其事故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并以蜀汉为主线,还串以大量的民间传说,为后来罗贯中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素材。
2在金元时期的戏曲舞台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就有《赤壁鏖兵》等剧目,使三国故事得以更加丰富。再后来,元明之际的剧目中,以“三国”为题材的就有六十多种,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颂扬刘、关、张的义气,而贬斥曹操的奸狡。
具有明显的反曹倾向。罗贯中就是在这些民间传说,戏剧舞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三国演义》的。
作为任何一个作者,他在创作前,都会考虑作品的可读性,要使作品流传千古,就必需符合人民的胃口,即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罗贯中也不例个,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采用民间传说来迎合人民,而三国故事在经过隋唐宋以后,就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他在创作时也就自觉与不自觉地保留了尊汉抑曹的观点。
也就是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把他归为否定形象的一面,并加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于一身的曹操出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上,民间传说中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差不多起了决定性作用。
3他只能将曹操写成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形象,而不能把曹操写成一个像刘备、关羽、张飞式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的最中心、最成功的人物——诸葛亮、曹操两个人物都流传千古,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超人的才智,冷静的头脑,在他身上,集中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情和智慧,以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
而曹操则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的身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是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关于这点,黄立新老先生说得较清楚:“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确实是个有作为的人,他代表了当时寒族地主阶级利益,……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写曹操好还是李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