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摄影与摄像技术论文2000字
摄影摄像结业论文
标签: 摄影 学期 平常心态 论文
从对摄影摄像知识的不熟悉到爱上了摄像活动,这是我经过摄影摄像课后最大的体会。我喜欢拍摄,之前用傻瓜相机,那时由于胶卷比较贵,所以只能拍很有限的一些照片。在上课期间,我有幸借到了一部数码相机,这次大大的满足了我对摄像的渴望。
因为喜好,我之前就已经学习过摄影,所以我非常了解自己的摄像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本学期的广告学辅修课恰好开设了这门课,所以在学习期间,我一方面认真听课,汲取老师传授的知识,另一方面,我在图书馆借阅了相关的摄像书籍,然后又通过实践操作不断巩固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摄像水平。
摄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问学问。摄影与其它的众多门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文学、历史、地理、建筑、音乐等。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单纯的只从摄影上入手,还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一种多生活深层次的洞查能力和对周边事物的理解能力。并且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在众多生活的兴趣中寻找对摄影创作独特视角。生活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客观存在,生活中的人,尤其是一个摄影的人,就更应该时时处处做一个生活有心人,积累生活,突破生活。
摄影应该多交流,忌闭门造车。一个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思维都是相当有限的,有作品,有拍摄主题,有想法,最好能拿出来和大家讨论下或者参加比赛。交流的目的在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交流不仅在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其它的像在网络上,在各种摄影展中,在于摄影大师的论著中。
俗话说:人活一世,平常心是最宝贵的。那么作为摄影人也是一样的。保持平常心态,戒浮戒躁。不要看到别人拍了一组什么样的题材或风格独特的照片,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能力问题,甚至极度模仿、成名心迫切、浮躁不安,我认为这是大不必要的,作为摄影人最好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形成一种自己的观念和风格,忌讳千篇一律,艺术中没有超越,只有区别,成功者都是在千差万别中显露自己!
很感谢老师能够安排我们进行了两节实践操作课,使得我们能够根据理论结合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亲自体会到了摄影的趣味,在此同时,通过作品的反馈作用,我们进一步地提高了摄影的技术与更好地巩固了摄像的操作要领。在此过程中,手握着沉甸甸的照相机,对准了每一个耐人寻味的镜头,“咔嚓”一下,留下了永恒的瞬间。还能欣赏到其他同学精彩的作品,又开阔了视野,真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非常感谢余武老师,余武老师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和他交流没有来自老师的那种严厉,有的只是一份畅快。余老师的言传加身教真正体现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他教给了我们注重生活细节的那份细心,从事教育工作的那种一丝不苟,对待他人的那种热忱以及在生活中找寻快乐的方法。
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从这门课程学到的东西,我将会用一生去回味
2.毕业论文写微电影的研究
《纪录电影的起源及演变》(拉法艾尔·巴桑、达尼埃尔·索维吉)原是法国《电影辞典》(让·路普·巴塞克主编,拉鲁斯出版社1986年首版)中的“纪录电影”条目,中文(单万里译)原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辑出版的内部刊物《纪录电影》1987年第3-6期,公开发表于《世界电影》1995年第1期,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作了一些修改。
《电影与探险》(安德烈·巴赞)系根据原载《法兰西观察家》1953年4月号和1954年1月号的两篇文章综合而成,后收入《电影是什么?》文集,本书已出中文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选自福西斯·哈迪编《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英国Faber出版公司1946年首版,本文译自1966年修订版),是编者为该文集所作的序言,中文(单万里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英国自由电影》(阿兰·劳维尔)选译自作者与吉姆·希里埃合著《纪录电影研究》(纽约维金出版社1972年),中文(张雯译)原载《世界电影》1988年第4期,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 《法国新浪潮中的真理电影》(胡濒)选自《当代法国电影》一文,是其中的第三节,原标题为“真理电影”,见荒煤主编《外国电影近况》(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
《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罗伯特·C·艾伦)选自作者与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国麦克格鲁-希尔出版公司1985年)一书的第9章,中文见《世界电影》1991年第3期,或该书的中文版(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德国纪录电影的双重困境》(克劳斯·克莱梅尔)选自沃尔夫冈·亚克布森编《德国电影史》(德国斯图加特魏马出版社1993年),原文题目为“纪录电影:一个双重的困惑”。
《世界电影》杂志1997年第1期曾以《一个双重的困境--关于“纪录片”的概念》为题发表过本文的片断(聂欣如译),全文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战后日本纪录片的变化与发展》(渡部实)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高维进)选自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系该书的第13章。 《香港新闻纪录电影发展史话》(余慕云)原载台湾《电影欣赏》1991年第7期(总第52期)。
《六十年代以来的台湾纪录片》(李道明)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原题目为“我的纪录电影经验”。 《中国纪录片创作前瞻》(司徒兆敦)原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3.搜一篇关于电影美丽人生的论文及其艺术表现2000字左右
本片由意大利国宝级导演罗伯特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爱情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肺腑。
该片曾获得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多部大奖。为什么要选这部电影作为论文的对象呢?因为我曾经,甚至现在都被深深感动着。
上了一学期的《电影艺术概论》,我就想试着从专业角度分析下这部影片。影片一开始,乐观开朗的犹太青年圭多和朋友驾车来到城里,从一开始就营造出幽默的气息,镜头采用不同视距表现了开车失控的情景,用一个连续的近景记录了基度和他的朋友从轻松悠闲的状态到惊慌失措的状态的改变。
又用了一个晃动的镜头从景物上表现出情形的混乱。结合使用些长镜头,表现了失控的汽车。
可以说一开始的画面就是一个很精彩的铺叙。在基度与美丽的女教师多拉的偶遇的段落中,基督与一个小女孩在交谈着,突然有一个声音想起,特写基度抬头向斜上方看了下,然后慌张的要往前冲,镜头马上切到小女孩,小女孩也往斜上方看。
声音在这次剪辑中起了连贯作用,然后镜头自然拍了个全景,女主角正从二楼掉下来,基度在下面伸手接,小女孩抬着头看着。这是一个很连贯的剪辑。
画面中的女老师往下跳,鸽子从窗子里飞出来,画面中间的小女孩紧张的移动了下,画面最近的一只马晃了晃头,表现出一种立体的感觉,使得这个画面看起来更加饱满,富有动感。在多拉的一个“订婚晚宴”上,声音的运用在这段情景的配合上恰到好处。
基度看到多拉时,背景放着轻松,跳跃的音乐,表现出基度欣喜的状态。在多拉与别人交谈时,音乐一度停止,当侍者送上一个蛋糕时,背景音乐再次想起,夹杂着鼓声,锣声,表达出多拉心中的惊讶和高兴。
然后再次转变为轻快的音乐,或许表现出多拉存在着某种的期待。当多拉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宣布他们要结婚时,有点哀伤的音乐响起,可以想象这时多拉是多么的不愿意。
在晚宴进行中,音乐又从哀伤转向轻快,可想应该有让人快乐的事情发生了,果然,基度骑着白马,接走了多拉,此时的音乐愈加幽默,轻快,跳跃。音乐在这部影片中的配合是完美的,很好的表现出主任翁的心情,情景交融。
难怪这部电影获得了1999 奥斯卡最佳音乐-剧情片原作配乐奖。多拉一袭粉色长裙,骑着被涂的花里胡哨的马跟基度来到住处,再走进旁边的花房,基度跟着走了进去……镜头没有变化,从画面中出来的并不是多拉与基督。
而是伴着“祖舒华”的叫唤声,一个孩子牵着小坦克欢快的跑出来。这是一次聪明的蒙太奇,也是最后赢得坦克游戏让人唏嘘的伏笔。
虽然剧情跳过了五年左右,但是人们都知道,基度和多拉结婚了,还生了个叫祖舒华的孩子,他们过着和谐快乐的生活。故事的前半部分一直充满着喜剧的色彩,当影片下部开始时,基度被市政府的人带走。
这时的音乐由轻快变哀伤。预示着悲剧慢慢的到来。
祖舒华的外婆来书店看他,这一段画面的剪辑中,颜色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从书店里装修的绿色,突然切到啊店门的绿色,此时基度正在关门,镜头一切,又跳到了两幅绿色的壁画。
祖舒华和妈妈正从楼梯上下来。镜头一直跟着他们走,画面又从一束红花的绿叶和旁边的绿色沙发上,跳到房子外绿油油的花丛,多拉接了他妈妈坐着马车来。
当看到屋里的狼籍时,画面又从多拉绿色的背景画面,切换到一片绿色树林的小道上,一辆暗绿色的车正在行驶。镜头又从车外,切换到车类,车类的背景还是绿色的帐篷,车内祖舒华和爸爸在谈论车要开往何处。
再切一个画面,多拉正坐着车赶往某地,一个特写画面表现出多拉的焦急,而车后窗的背景还是绿色的树林,而接下来的好几个镜头也用绿色连接着,绿色的树叶,穿绿色制服的士兵,灯光的配合下绿色的阴影等等。这一连串绿色的连接,很好的起到过度作用,虽然拍摄的空间一直在变,一直在跳动,但是有了绿色的过度,看起来却很顺畅,很连贯。
在纳粹营里,基度和工友在搬钢铁,为了表现被抓来的人多,也为了表现画面的立体感,画面出现好几队列的搬运人群,虽然是并排的,但是交错的行走,表现出一个多维的空间。这段里,画面的切换剪辑是以灰色为主色调。
让一个阳光的小孩子身处在一个灰暗的环境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更表现出下半部影片的悲。
影片到了最后,基度因为要去找多拉,被纳粹德军抓到了小巷里。画面中响起了几声的枪声。
虽然没有见到人,当枪声告诉我们,基度被枪毙了。这也是一种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画面定格在了基度进去的那个小巷,在灯光,音乐的配合下,虽然眼前空无一人,看着这画面却忍不住想流泪。纳粹人跑了,祖舒华从铁箱子里出来,一个小小的孩子站在狼籍的广场上,配合冷色调,这是何等的凄凉,这时候有坦克的声音从祖舒华身后传来,祖舒华慢慢转过身子,画面切到祖舒华眼前的景象,这是一个充满阳光的画面,象征着希望,前后两个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一辆坦克从画面里慢慢开出,呼应了前面埋下的伏笔。
轻松的音乐再次响起,祖舒华和妈妈相聚了。这是一部喜剧?还是一部悲剧?一个让人感动的电影,感动于爱情,亲情的伟大,从来不知道美丽的定义是什。
4.能给我发一份关于微电影或者微电影营销/广告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概念或
中国知网也好!
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
甚至百度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
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
最后,到万方等地进行检测,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5.需要一篇2000字的摄影摄像论文 因为是选修不重要 直接给一篇可以复
朋友的文章 希望能帮到你玩胶片大概有三年了,说长一点都不长,说短又挺短的,也该给自己一个总结了.希望您看了这篇文章,对您会有益处,又或者只是浮云,但我还是感谢您的阅读. 零八年,生日那天我买了一部fisheye送给自己,从那一天开始,我看到什么就拍什么.也不去考虑快门,光圈,曝光,构图,毕竟手上的是傻瓜机,由不得我想太多,要做的就是按快门.我想,每个刚开始玩胶卷的人大多都没去看自己用的时候什么胶卷,ISO多少,什么是正片,什么负片,什么是反转负冲.知道的就是拍完,卷好拿去冲扫店,然后,嗯,发现又是失败的一卷.或许很多人经历了头五六卷的失落和挫败感,就坚持不下去了.嗯,这类型的玩家很多,豆瓣俗称文艺小青年,拿着lomo机子,把能拍得都拍一遍,开心的开心,伤心的伤心,反正钱是烧了,成品没几张.这样的日子我是过来人,而且我还用fisheye拍了足足一年,庆幸的是,就算照片多烂,我都坚持认为下一张会更好,而且我也很喜欢现在拍的.嗯,有句话说得好,有喜好是好事,有喜好就会执着,执着就会不顾一切.是的,作为大部分文艺青年,我想我是坚持下来了,直到我遇到了几个玩胶片单反的朋友,我开始改变. 在零八年尾的时候,亲戚送了一部O记的om101给我,那机子我就拍过两三卷,但每一卷拍的片子都印象深刻,对于一个文艺青年来说,一部那么先进的单反拿在手上是不知所措的,我甚至不知道125/1那个数字是快门,不知道f3.5是光圈,我连个A档都不知道是什么.或许很多人也试过我这个状况,毕竟新手就是新手,必须得承认lomo傻瓜机是那么害人.那时候我看说明书,看不明白.所以自自然然就会混进几个胶片摄影小组.那时候的我,带着各种诚恳,各种疑问,在群里或者单独请教很多朋友和网友很多问题,结果得来的都是一堆垃圾话,或者是鄙视的话语.但是我总相信会有人能给我有用的信息的.诚然,结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铺天盖地的嘲笑之后,我离开了一个胶片群,当时我觉得拍照那么快乐的事,何必呢.我心里面就有一个想法,有朝一日,我要让你们都对我刮目相看,不管结果怎样.至少我得谢谢他们,没有他们我不会坚持到今天. 零九年来得很快,那时候我买了另一部胶片单反FG20,千辛万苦配了一个35/2.5的小广角.我那时候依旧是个新手,35mm这个概念还不懂,也不好意思再问人了,脸都丢够了.加上也是自身的问题,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哪个学生一直要老师细心调教的,更况且别人没有帮我的义务.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泡色影,蜂鸟,中华相机网,开始慢慢了解器材.在那个懵懂的年代,我带着FG20去了厦门,扫了五六卷片子回来.刚看到片子的时候,有一两张让我开心透了,可是看久了,那只是自欺欺人.是的,那次的照片,确实没几张能见人的.至少连自己都觉得难看,我想过放弃.但是我又在反思,是不是冲扫的问题,还是胶卷的问题.从那时候起,我又开始研究各种牌子的胶卷.当时一个朋友跟我说,或许不是你机子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冲扫.最后找了网上一家冲扫店扫了一次新片子,结果满意多了.嗯,到现在我都很谢谢那个给我建议的朋友. 零九年的下半年,好朋友把家里的X700借我用了,配的是50/1.7的定焦,那时候的我,依旧对光圈无概念,在意的更多是机身.紧接着,就是再次踏上了厦门那个摄影圣地,至少那里拍什么都是那么小资,那么有爱,个人觉得绝对是个拍照的好地方吧.因为那时候我已经爱上了日系风格,拍什么都想着过曝.那一次的厦门之行,我带着12卷各种不同的胶卷,大部分都是全开光圈地拍,后来在厦门一家叫鹭港的冲扫店把照片洗了,在电脑上看着那些片子,我有点想哭的冲动.后来把我照片放进PSP,在回来的火车上,我看着那些新照片,我重复地看重复地看,那一晚我开心得睡不着,或许摄影能带来的幸福感就是这样.不知道别人觉得好不好看,反正觉得自己拍出了自己想要的片子,那种感动是无法言语的.是的,我想那一刻,我爱上胶卷了. 二零一零是我真正了解器材的一年,渡过了一段时间的盲目期,后来发现过曝让太多细节和层次消散不见了,对于一张照片来说,那么美丽的天空,变得白花花一片,多可惜.那个时候我开始看书看资料,是的,我是来得有点迟了,到那个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光圈,什么叫快门,什么叫景深.纵使走了很多弯路,可是我依旧是一个人在走,也总算回到正轨了,也开始有人觉得自己拍的照片越来越好了,我谢谢那些说我照片好看的朋友们,那比什么都给力了.因为,别人赞你照片好看,那瞬间的幸福感,是发自内心的.谢谢你们. 又是当年那个叫我换间冲扫店的朋友,我跟他说,我觉得我需要一支人像头,他斩钉截铁地推荐了planar 85/1.4给我,给我看了样片,当场我就迷倒了.嗯,从那一刻起吧,我是彻底迷上了大光圈镜头了.找了很久,后来也把p85/1.4收入囊中了.然后买了一部经济实惠的eos5,转接在上面用.带着这只日产的德镜去到了汕头,拍了一些片子.嗯,这时候,我已经对胶卷,光圈,快门有一定了解了. 无忌语录有几句是可以受用终身的,1 任何相机都可以拍摄任何题材 2 任何胶片都可以拍摄任何题材 3 任何镜头都可以拍摄任。
6.微电影怎么拍的
钱是了肯定要的,但不像专业电影拍摄或广告一样,我只能以我大学时跟同学一起拍摄微电影的几次经历来帮助你解疑了,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如果你是出于兴趣或完成毕业设计,那简单多了,首先要有一个剧本,不要有太多无法实现的镜头,尽量拍自己身边的事情,再一个需要有一个团队,也就是能找到一帮愿意帮你到不用给钱只要管饭的好朋友,大家由于同样的兴趣聚到一起而完成某样事情是很有动力的,演员呢因为我们有表演班,又都是学生,所以找到演员不算难,也花了点钱,也就是两千左右,因为同学拉到了一点广告赞助,这个就是微电影目前能揽到钱的一个方向,只要你有办法找到赞助商,也不用很大的,很多品牌会在学校搞推广,就从这方面入手,当然演员大多数还是找的身边的同学,长的好看点的,但普遍都不会演戏,一面对镜头就特不自然,这是正常情况,就看你想要什么了,前期准备很重要,最好能把台词和分镜画好,这样可以少很多麻烦,因为每天剧组的吃饭问题就是一次不小的开销,所以尽量做到大家拍摄时有方向,知道要拍什么。忘了一点,选好地方很重要,我们拍摄时选的最多的就是能快速体现文字气质的咖啡店,但是要花钱,跟人老板讨好借多久,按小时算钱,有很多咖啡馆有不少拍摄经验,都有明码标价,看你怎么说了,但一半都很难在谈好的时间里完成拍摄,这是就要跟老板商量,不要给人家造成太大的麻烦,毕竟要做生意。
最后一部学生微电影的拍摄时间一般在三个礼拜左右,也有简单的都是同学,场景都在学校,剧情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对镜头没什么要求的拍起来就快多了,这里说一下摄影机,租专业摄影机太贵了,所以最理想的情况是身边有一次摄影的同学并且有一些专业设备,而发起人通常也是这些人所以算是水到渠成,我们最早用过普通的家庭DV,两台拍不用景别,后来毕业设计用了专业点的5d,上网搜一下就行,还有就是后期剪辑,有一个懂剪辑软件的人或者就是你自己,把每天拍摄的素材整理好,因为会很多很大,最好准备一个大点的硬盘小心保管,拍摄完成就看剪辑了,这个很重要,剪好了就是化腐朽为神奇,不然就是平庸的拼到一起能看就行,所以出发点很重要,你要知道自己拍什么。好了,经验差不多就是这些,如果没记错,最多一次花了有六千左右,希望能帮到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