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
论中国的儿童文学 文 / 柳树下的童年 近日读杂志,看到世界各国国民素质的排行,北欧小国丹麦高踞榜首。
这使我想起了安徒生,就是那个弱小胆怯的鞋匠的儿子,影响了整个丹麦。当然,在丹麦人看来,安徒生的主要贡献并非童话,或者还有一些人认为,安徒生根本算不上大文学家,他不配与世界上其他有名的文学家平起平坐。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至少可以下这样一个定论:丹麦今天的成就与安徒生不无关系。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提倡儿童文学。
其实,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产生了儿童文学的萌芽。如先秦的某些寓言,《井底之蛙》、《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等;后来一些小说,像《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童话因素也较浓厚,但始终没有一种纯粹的儿童文学以独立的姿态出现。
再往后就到了二十世纪,学者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里,开始对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和儿童诗、儿童小说、学校剧等在儿童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创作要领进行论述,可惜影响不是很大。 直到五四时期,经鲁迅、周作人等著名文学家的大力提倡,中国的儿童文学才真正发展起来,并且取得了较大成就。
如鲁迅翻译了俄国童话作家的一本《爱罗先珂童话集》。周作人发表了《童话研究》、《童话略论》、《儿歌研究》等论文。
叶圣陶出版了中国的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还有冰心、丰子恺、张天翼…… 中国的儿童文学的确发展起来了,可我总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弊端,导致其整体成就低下。
首先是观念问题。中国的旧观念,似乎总不把儿童当成完整的人来看待,就像乘车、乘飞机要半票一样,在文学上,也只给了儿童半票。
如《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之类读物完全是站在成人的高度来教育孩子,只准其仰视,不能平等相待。对此,周作人曾提出过一个全新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将儿童当作完全的个人,承认他们具有与成人同样的人格,才能真正理解“儿童的世界”。
这观点相当正确,我们读安徒生、王尔德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们的童话对成人来说,也是相宜的,甚至更过于儿童。安徒生在给他朋友的一封信中就曾说过,他的童话不仅是写给孩子听的,更是写给那些为孩子讲故事的大人看的。
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安徒生的作品才能够让人回味一生,保持永久的魅力,永不褪色。 其次是潮流问题。
我始终认为,文学是不应该赶潮流的,儿童文学尤其如此。《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虽说人性相近,但毕竟个人所历世事不同,所以要归纳出一个恒久的人性来,很难。
童性却又是另一种情况,凡世间儿童,大抵都如一张白纸,纯真净洁,一尘不染,没有生来就阴险狡诈的,也没有生来就疾恶如仇的。所以,单就儿童文学来说,它完全可以拥有一个恒久的主题:善。
试观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所要表达的思想也都无非一个“善”字,只不过表达方式更为奇妙,对“善”的内涵挖掘的更深一些罢了。现今有很多童话作品,往往一味追求情节上的曲折和形式上的时髦,而忽略了童话创作的根本目的,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还有人文精神问题。现代的童话,为迎合时代需求,常常有科普内容出现,这虽是一件好事,却使我想起了童话作品里面人文精神的匮乏。
究竟科技与人文哪一个更重要?我的偏见,是人文,至少在童话里面是这样。因为我近来总是想,如果科技过于发达了,人类将会成为它的奴隶,而不是主人,这原理和守财奴没什么两样。
与科技不同,人文却是属于人类自己的东西,不能看作“身外之物”。所以人文精神的充实,比科技的发达更重要。
通过科普来教育孩子,也许可以使他变得更聪明、更现代;但通过人文精神来感化孩子,却能够使他成为一个善良、高尚的人,这世上还有什么比善良更可贵呢? 末了,我想说明一点,搞儿童文学必须慎重。虽说童话是最浪漫的一种文学形式,作者尽可以凭自己的想象随意发挥,但是,其内涵必须是纯精神的,不应该杂有任何物欲的痕迹,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是一张张纯洁的白纸,我们需要对他们负责。
2.求一篇幼儿文学的论文,2000字
论文关键词:幼儿文学 欣赏客体 选择原则 论文摘要:文学欣赏客体是读者获得意义的源泉,是文本意义具体化的出发点,它为欣赏主体规定了欣赏活动的范围、方向和路线,对它的选择至关重要。
为幼儿选择文学欣赏客体大体应考虑这几方面的原则:一、选择有幼儿情趣的作品;二、选择含蓄蕴藉的作品;三、注意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多样性;四、注意作品情感的丰富性。 幼儿文学的欣赏客体是作家创作出来的适合幼儿欣赏的作品。
它是介于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之间的审美对象,是幼儿文学欣赏的中心环节,因此,选择欣赏客体—文学作品就显得至关重要:既要考虑到作品的审美功能,也要考虑其非审美的功能,还要考虑幼儿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文学欣赏活动中为幼儿选择作品时应注意下面几个原则: 一、选择有幼儿情趣的作品 幼儿作为幼儿文学的主要消费者,其年龄特征制约下的生理、心理、情感等是决定“产品”生产的重要因素。
创作幼儿文学作品强调适龄性,欣赏也是同理。适龄性主要指选择的作品适合幼儿的心理水平和相应的欣赏情趣。
幼儿情趣是指幼儿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幼儿情调和趣味,也就是说它制约下的幼儿文学应该同时具有“幼儿性”和“文学性”。 第一,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既然是幼儿文学,作为本质特征,就应具有“幼儿”属性。 首先,是为幼儿的文学,是创作者适应幼儿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
“儿童文学不等于写儿童的文学。”“写儿童的不一定都是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应该是为儿童而写的文学。”幼儿阶段是儿童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现实生成的阶段,语言和表象等符号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正式步入文学的殿堂,成为幼儿文学的审美主体。
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成人社会那些思想习惯、复杂的社会现象、抽象的概念是不能为其认知结构吸收和接纳的。因此,必须本着为幼儿创作的原则,在创作时考虑到幼儿读者的审美需要和接受能力,使作品的深浅程度与幼儿感知事物的规律、年龄特点取得一致。
其次,必须是幼)L能接受的文学。超过幼儿理解水平或者不适合幼儿听赏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属于幼儿文学的范畴。
幼儿主要通过‘听’来接受文学的方式对幼儿文学的题材、主题、情节、结构、形象、表现手法等都有特殊要求。 第二,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由于幼儿文学作品必然要以幼儿的审美趣味和幼儿的文学接受能力作为创作的基础,所以,它所应用的艺术要素总是体现幼儿能适应的特殊规范和要求,呈现出特殊的组合形态和构成状态,表现出特有的幼儿情趣,即具有纯真、稚拙、荒诞、游戏味浓厚等幼儿文学特有的审美特点以及表现形式。 二、选择含蓄蕴藉的作品 即使是幼儿,在阅读时都有自己的期待视野,因此,必须选择那些能给读者留下理解和想象余地的优秀作品。
这也是中国文论中所要求的含蓄和蕴藉。事实上,越是含蓄、蕴籍,越是内涵信息丰富的作品,越有艺术生命力,越能被读者接受。
这看起来似乎与幼儿文学浅显、明快、童真、稚拙的美学特点相矛盾。其实,幼儿文学照样具有含蓄、蕴藉的美,只不过那是在其纯真、稚拙的外表下隐藏的幼儿似的含蓄和蕴藉,需要孩子们在不断的成长中去感悟。
一篇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应该是孩子们一次就能读懂,或者其美学意蕴一次就被开掘完的,它应该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具有一个刺激读者去解读、去想象的“召唤结构”。 即使是幼儿文学作品,它的意象结构也存在着各种方向、层次的空白与模糊,包含浅层与深层的不同意蕴,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以掌握领悟自己能懂的那一层意义。
这种意义应该包括:一,基本(或者自然的)意义,它是由作品描写的基本事实和表现的具体感情或情绪形成。二,习俗意义。
例如对某一事物的描写,却表现了另一喻义,像青松代表着长寿或者坚强的风格,荷花代表着高洁,小草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等等,这同民族历史、心理、文化有关。三,内在意义。
即作品的深层意义,往往积淀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一般情况,低段年龄的孩子可以从形象人手去理解具体形象和具体情感,大一点的孩子可以从高一点的层次来理解,甚至可以终其一生来解读作品的深刻含义。
比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幼儿可以读出荒唐皇帝的滑稽可笑,儿童可以理解欺骗的可耻下场,青少年可以看出更深层次的讽刺,而成人应该从皇帝和他的群臣以及百姓的相互欺骗、附和,不敢说真话,共同歪曲事实等表面现象下,悟出安徒生对社会、人生、世相的愤怒和批判! 好的或者较好的作品总是在形象体系和意义结构中留出了较多的空白与不确定点,形成潜在的“召唤结构”,以调动读者的想象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所以,为幼儿选择欣赏客体时一定要有意识地选择含蓄蕴藉、有余味的作品。
三、注意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多样性 孩子从婴儿时最早开始接触儿歌到慢慢听讲故事,总是处在与作品的相互作用之中。各式各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一定会通过自身的各种特征来暗示他们:不同的作品存在不同的信息。
大量相同或者类似的信息成为审美经验后,会为孩子预设一种特殊的接受方式,一旦在文学欣赏过程。
3.我想写一篇关于儿童文学方面的论文
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阅读的主要精神食粮,它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其次,感受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再次,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可发展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
关键词:儿童阅读能力;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儿童的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的能力,阅读和作文是儿童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要求作了如此规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上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儿童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联想扩展能力。
虽然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划分统计),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
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它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见,儿童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儿童文学已成为提高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
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达到了极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或用饱蘸诗意的笔墨抒发自然人性的美妙,或用含蓄委婉的笔调抒写苦难人生之不幸,或用讽刺幽默的笔法揭示社会现实之污点。
这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既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范本,也是儿童学习成为“人”的通灵宝玉,就像赫尔岑所言:“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整整一所大学。一个人通过阅读体验了时代,不像在科学中,在科学中他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而是像那种一同举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
〔1〕既然儿童文学在儿童的阅读和成长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和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的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课外活动,他需要探索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他对教材中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上,也不会满足于借此教会学生文章的结构方法、中心的表达方式等等,应该自觉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具的美学特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努力探求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由表及里感受到的三个基本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这三个层次明确告知我们,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是:识别语言符号,掌握信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再现文学形象,培养想象,提高儿童审美鉴赏能力;挖掘文学蕴含,锻炼思维,发展儿童联想扩展能力。
一、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与儿童的认知分析能力符号学将文学看成是一个由符号构造的精神世界。文学读解要寻绎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要寻绎文学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文学符号是文学意义和价值的载体。
一般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其中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链,由词和句子组成的讲话或文章是符号的集合体。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阐述关于语言的功能时认为:“当语言用来传达信息时,它的认知或指称功能就发生作用;当语言用来表明说话人或作家的情感态度时,它的表达情感的功能就显示出来。”
〔2〕中国的汉字符号,兼有表形与表意的特点,从汉字的符号上可以看出外指的“物象”与内指的“意向”两个因素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索绪尔所推崇的——能指的感性与所指的抽象性的结合,在汉字中达到了高层次的完美实现。
可是,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本身不具形象性,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要使儿童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就如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曾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
〔3〕(20)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抽象性质,使它所创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失去了直接可感性,儿童想要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的认。
4.关于儿童文学的论文
评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状,论述中国儿童文学前后五代人,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儿童文学取得的进步,比较张天翼、严文井、陈伯吹、洪汛涛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与郑渊洁、杨红樱等新一代儿童文学作家,赏析《神笔马良》、《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小溪流的歌》、《稻草人》、《萝卜回来了》、《雪孩子》、《没头脑和不高兴》、《小猫钓鱼》、《三个和尚》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建议你看看儿童文学理论家、评论家束沛德、樊发稼、王泉根、谭旭东等人的文章,也许对你有帮助。
5.关于儿童文学论文
参考文献:
〔1〕〔俄〕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M〕.辛未艾,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35.
〔2〕〔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4.
〔3〕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
〔4〕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3.
〔5〕〔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8.209.
〔6〕〔匈牙利〕卢卡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2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429.
〔7〕黄健.文学与人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8〕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7.
〔9〕〔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40.
〔10〕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469.
〔11〕北师大公共课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62.
参考资料: /ZhiYeJiaoYu/55/55829/1.htm
6.儿童文学课要交论文,怎么补充题目<儿童文学和
这个论文的题目开放性很强,很有意思!
我建议可以拟成《儿童文学和儿童成长》,侧重于文学对孩子的成长意义,参考资料如:
1.阅读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寻找到与已相关的人和事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一种感觉,就是要找到一个知己是很难的。孩子往往在孤独中要找到一种理解和心灵的抚慰也很困难。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看到书中与己相似的经历,总是感到分外兴奋。孩子的阅读,特别是一些调皮的孩子,当他们看到书中所写的淘气事和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相似时,心里也就不会感到太多的困惑。
2.在阅读中寻找感动寻找智慧——为自己的人生成长奠基
我们现在很多老师都感到“我们的孩子现在很难学会感动了。”不知道我们是应该为孩子的“成熟”感到高兴,还是应该为此类情感的缺失感到悲哀。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文学是一类能让孩子学会感动的书籍,多读儿童文学的孩子内心应该是纯净透明的(虽有些许偏颇)。学生的生活一类是现实的生活体验,还有一类就应该是间接的经历,那就是来自口传,书授。如果你的孩子喜欢上了阅读,那么他的生活就不会感到单调,他的成长也应该是丰盈的。
呵呵,仅供参考!
7.有哪些小学语文比较好的教育论文题目
1.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究
2。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跨文化研究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
4。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5。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6。电影电视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7.理想与突围: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
8.小学语文教育学辅导
9.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10.人文陶冶如何可能——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问题的思考
提供这些,希望可以帮到你。ps 我这里有以上题目的大部分pdf格式的原文,如有需要再商量,谢谢
8.急需 关于儿童文学的论文
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阅读的主要精神食粮,它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其次,感受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再次,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可发展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
关键词:儿童阅读能力;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儿童的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的能力,阅读和作文是儿童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要求作了如此规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上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儿童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联想扩展能力。
虽然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划分统计),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
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它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见,儿童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儿童文学已成为提高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
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达到了极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或用饱蘸诗意的笔墨抒发自然人性的美妙,或用含蓄委婉的笔调抒写苦难人生之不幸,或用讽刺幽默的笔法揭示社会现实之污点。
这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既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范本,也是儿童学习成为“人”的通灵宝玉,就像赫尔岑所言:“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整整一所大学。一个人通过阅读体验了时代,不像在科学中,在科学中他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而是像那种一同举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
〔1〕既然儿童文学在儿童的阅读和成长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和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的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课外活动,他需要探索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他对教材中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上,也不会满足于借此教会学生文章的结构方法、中心的表达方式等等,应该自觉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具的美学特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努力探求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由表及里感受到的三个基本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这三个层次明确告知我们,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是:识别语言符号,掌握信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再现文学形象,培养想象,提高儿童审美鉴赏能力;挖掘文学蕴含,锻炼思维,发展儿童联想扩展能力。
一、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与儿童的认知分析能力符号学将文学看成是一个由符号构造的精神世界。文学读解要寻绎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要寻绎文学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文学符号是文学意义和价值的载体。
一般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其中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链,由词和句子组成的讲话或文章是符号的集合体。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阐述关于语言的功能时认为:“当语言用来传达信息时,它的认知或指称功能就发生作用;当语言用来表明说话人或作家的情感态度时,它的表达情感的功能就显示出来。”
〔2〕中国的汉字符号,兼有表形与表意的特点,从汉字的符号上可以看出外指的“物象”与内指的“意向”两个因素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索绪尔所推崇的——能指的感性与所指的抽象性的结合,在汉字中达到了高层次的完美实现。
可是,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本身不具形象性,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要使儿童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就如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曾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
〔3〕(20)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抽象性质,使它所创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失去了直接可感性,儿童想要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的认。
9.寻求有关于 儿童文学 方面的论文或者文章
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应不应提倡桂杰 在当前国内儿童文学读物发行量很难上万的大环境下,一套2003年3月出版的《写给小读者》系列丛书在进行全国的市场推广之前,在一个地区的发行量就已经突破3万本。
日前,首都一批儿童文学专家召开研讨会,对该书的写作方式提出了不同看法。 该系列丛书以童话的方式从美德与善行、人生的梦想、活着的快乐和与他人和谐相处4个方面讲述成长的道理。
每本书围绕一个主题写作,用奇思妙想的故事吸引小读者。 根据各出版社提供的数据,当前国内儿童文学读物发行困难,前些年评价甚高的《草房子》、《男生贾里》,发行量也未能逾越10万册的标杆。
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的《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如今的发行量不及其鼎盛时期的零头。而中国的两项儿童文学奖项——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这些年常常无人问鼎,最后不得不以空缺而告终。
有人说,如今的中国儿童文学顽疾在身,情势令人担忧。 本该带有“本土色彩”与“民族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我国已出现断层。
相比之下,荣获了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的《写给小读者》目前在全国的10余万册发行量,显得十分突出。很多读者和专家都指出,阅读此书会明显感觉到安徒生童话的那种美妙气息,在作者的笔下,一朵花、一颗星星、一只蝴蝶,每一样东西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充满大胆而智慧的想像。
而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可《写给小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该书每个故事后面都饱含着深刻的内涵,同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如《快乐精灵》的开头一节,讲的是主人公和一条有魔力的毛毛虫签订了一个合同,用自己的快乐去交换考100分、总有玩具玩和总有冰淇淋吃。
可是,当他没有快乐的时候,他发现日子变得没劲透顶。于是他才明白“虽然快乐不能吃,不能喝,但快乐很重要,不,可以说是———极端重要”。
所以,人们要珍惜自己的快乐。 对于这种偏重教育功能的写法,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哈利·波特》作者、著名英国女作家罗琳曾认为,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这并不是文学的特性。 人们确实能从文学中得到一些东西,但可能只是开怀大笑,而并非每次都像打你一个耳光一样让你吸取教训。
孩子们肯定能从《哈里·波特》里学到一些东西,但我害怕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们看了两三章就掩卷沉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东西呀”。 有专家尖锐指出,近些年来,儿童文学作家一直努力削弱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写给小读者》中的故事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儿童,完全可以不用打教育这张牌。
对此,本书作者晓玲叮当解释了自己的写作初衷,就是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和教育他们,给他们的心灵“补钙”。尽管主题先行和童话中显现出的教育功能,会在某些方面削弱作品的文学性。
但是她表示,她呈献给孩子的书就是孩子们需要的。 她说,孩子们在读书的过程中的确有娱乐的要求,但他们同时也有受教育的需求。
如果把娱乐性和成长的道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我所做的努力是想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系统地给孩子们讲述成长的道理。 对于这个话题,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我相信每个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一个他童年时自己的影子。
我想晓玲叮当是想用童话的方式,把她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告诉给读者。另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文学拒绝说教,但文学不拒绝教化。
作者想把她对于人生的观点用形象的故事和人物表现出来是对的。文学给孩子快乐是对的。
文学也不排斥思想,尤其是巧妙地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刻思想。 安徒生就曾经说过,我的作品,孩子看的是作品本身,而家长看的是我的思想。
我想,这恐怕也是晓玲叮当的创作指导思想。 记者还采访了一些读过《写给小读者》的孩子。
一位小读者说,他以前喜欢看“鸡皮疙瘩丛书”、“老夫子漫画”,可那些书看完就扔了。而这套书他看了好几遍,每看完一遍都能学到新的东西。
他非常喜欢书中精彩的故事,更喜欢故事背后蕴藏着的道理,“如果爸爸妈妈和学校里的老师也能以这种方式给我们讲道理,我们怎能不听呢?” 而一个叫周绮的小学生还打算把书介绍给父母、家人看。她的理想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来她还觉得自己的梦想有些不切实际,但这套丛书坚定了她对梦想的追求。
晓玲叮当表示,在历时4年完成这套丛书的写作之后,她也有计划写一些更纯粹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时,为了鼓励更多的儿童能够热爱写作、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她在每本书的后面特意给小读者留下了一个和书本人物有关的写作线索。
周晓波儿童文学论文小辑 童话的荒诞美 周晓波 在小说、报告文学等写实文体中,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感,越是接近生活本身,就越能激发读者的热情。 而童话则恰恰相反,你越接近生活本身就越觉得没味。
评价:太缺乏想象了。童话要就是神奇瑰丽的幻想色彩,想象越奇异、越荒诞、越陌生,就越能激发小读者的阅读热情。
奇异与荒诞是童话最重要的审美品质。《敏豪生奇游记》便是以其荒诞得大胆奇崛而成为世界名著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等等无一不。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儿童文学毕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