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文学论文
关于历史方面的,希望对你有用 寻找崇祯吊死的那棵树 四月初的太阳照着北京城,暖融融的,懒洋洋的。
这是世纪初的北京――公元2001年的四月初,就是在这样一个上午,我又一次来到故宫后面的景山公园。 又一次来绝不是因为这里多少景致没看够。
相反,这里其实没有多少景致可看,尤其是置身于这周边的风景名胜中――正南是故宫,西边是北海,而这里则只是一座土山,几个亭子,她根本没有多少值得夸耀的地方。又一次来是因为有件东西上次过眼太匆匆,没有细细品味。
这件东西就是那棵树,崇祯吊死的那棵树。 那棵树其实仅仅是一种象征――在土丘一般的景山东南下方,立着一株歪脖子槐树,上挂一牌――“崇祯吊死煤山处”。
自然,没有几个人会相信这就是崇祯吊死的那棵树,因为这棵碗口粗的歪脖子树最多不过三、四十年树龄的样子,而自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到现在,差三年就满甲申年的第六个轮回了。 如果那棵树还长着,该是多么让人感慨万千。
面对它,会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苍老! 我在那棵树前徘徊了好一阵子,随后就拾级而上,在景山顶处的万寿亭坐了下来。故宫就在前方,强烈的阳光使我不得不眯起眼睛――正前方是从天安门甬道到故宫博物院出口的中轴线,这样一看,故宫恰似一本摊开的历史书。
那是个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甲申年。三月十八日,势如破竹的李自成农民军攻破了崇祯的最后一道堡垒――北京皇城。
明崇祯帝朱由检在逼死后妃、剑砍长公主后,踉踉跄跄地从紫禁城里走了出来,跑到这后面的煤山上,望着四处燃起的烽烟,一壶酒一直喝到红日坠去,星光临天。 随后他在一棵树的枝杈间用丝带打了个结,告诉身边太监:他痛失江山,无脸见祖宗,死后要以发覆面。
随后就上吊而死。 崇祯之死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他的死,不仅仅在于一个王朝不可逆转的灭亡,更在于一个可能忽略的事实:随着清王朝的入主中原,以一种野蛮落后的孔武粗陋接管一个文明熟透同时也是腐烂的国度,科技文化的因子受到严重窒息,人文精神的嫩芽受到百般摧残,领先世界两三千年的华夏文明几乎止住了脚步,开始落后于西方。 国家与民族永远绑在一起 在西方,在崇祯皇帝上吊五年以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也走上了穷途末路。
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可以说是东西方世界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代――在这之前的几个世纪里,西方经过人文主义的大觉醒和科技的大进步,东西方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不甚偏倚的天平。 而随着明朝的灭亡及满清的入关,世界的天平失衡了。
亡国先亡天下 对崇祯的死,包括不少史学家在内――众多的人抱有同情之心。同情什么?同情他的身世,同情他的结局。
虽励精图治却无力回天,国运已经明显不行,苦苦支撑仍力不从心,正如他所说:朕非亡国之君,而事事皆亡国之象。 自然,同情崇祯的背后隐藏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没落的悲叹。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然而他同中国的所有皇帝都不一样,从他登基第一天起,国家大厦将倾、分崩离析的事儿就接连不断地折磨着他,照史家的说法,他十七年里励精图治,企图中兴振作,但终是无力回天。 国人对于亡国之君的印象是商纣王、秦二世、陈后主、隋炀帝、宋徽宗之类的主儿,这些人或残暴无情,或荒淫无耻,或昏庸无道,或懦弱无能,不亡没有道理;退一步讲,如果亡在他的祖辈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个人懒惰得二十多年不理朝政,亡倒也亡了;如果亡在他的兄长天启皇帝朱由校――这个人重用太监大搞特务政治,却在皇宫里对自己的土木手艺手舞足蹈乐此不疲,亡倒也亡了。
亡国之君的名义最终落在了崇祯皇帝身上,确实有些“不公平”。于是,史家的观点是:崇祯是在为万历和天启两代皇帝充当亡国之君的替罪羊。
中国历史上的腐朽黑暗时代人们历历可数,最腐朽黑暗的我认为应该是在崇祯之前的天启年间。为什么?为一个活人造生祠,这本来就有些出格了,况且这个活人是个流氓无赖起家的阉人;这还罢了,建祠的档次竟还要同“万世师表”的孔子比肩!建祠的位置更是显赫得无以复加,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阉人的生祠建在岳飞墓和关公庙之间,让一位过路的士人忍不住要长叹一声!但这一声长叹的代价却是惨遭毒打,身首异处。
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为其造生祠的“高潮”,如开封甚至扒了两千间民房建起一座气势宏大的生祠,有不少地方为建生祠还拆了学堂和其他庙宇。这个阉人魏忠贤的最大功绩在哪里?那就是伺候好了皇上,是皇上最好的奴才!更可悲的还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尚勇乏智的东林党人前仆后继但都一一惨败后,熟读圣人书的人们开始选择沉默,而相当多的选择了拍马逢迎。
试想,有那么多的当官为政者情愿甘当一个阉人的鹰犬,甚至干儿干孙,朝野充斥着大量“五虎”、“五彪”、“十狗”以及“干儿义孙”之类腌渣杂碎,朝政的风气已经无耻到何等地步?读到这一页历史,三百多年后还让我们为民族里这样一群人的丑陋、虚伪、凶恶、嚣张与软弱感到耻辱,而这些事情真可谓世界文明史上的咄咄怪事! 崇祯就是接手这样的一个烂摊子,但他以十七岁的小小年纪,驱逐客魏,剪除阉党,整肃吏治,却。
2.有关天文学的论文,不需要太深的,要至少2000字,要80%为原创呦
宇宙是有限的?镜像是无限的?
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没有中心?有没有边/有没有生老病死?有没有年龄?这些恐怕是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一直被关心的问题。宇宙学——它是从整体角度探讨宇宙结构与演化的天文学分支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已有的物理定律,或利用一些局部成立的定律,合情理地对宇宙作出推论。
早在20世纪以前就有有关宇宙的记载。西方有关宇宙的研究可以分为四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启蒙时期,主要是远古时代有关宇宙的神话传说。第二个时期是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以至到中世纪(15世纪)为止,那时地心学主宰宇宙学。第三个时期是从16~世纪到17世纪,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开始把宇宙学从神话中解放出来,到17世纪,牛顿开辟了了以力学方法研究宇宙学的新经验,形成了经典宇宙学。第四时期,18世纪到19世纪,把研究扩大到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为现代宇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天文漫谈论文,求一篇2000
浅论天文 天文学历史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古时候,人们通过用肉眼观察太阳、月亮、星星来确定时间和方向,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天体测量学最早的开端。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从十六世纪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此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
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
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 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及其后端接收设备。
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中国的浑仪、简仪,但观测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时代。
在此后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
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而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
人类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畅游一番了。 1903年人类在地球上开设了第一家月亮公园。
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个雪茄状、带翼的车,然后车身剧烈摇晃,最后登上一个月亮模型。 同一年,莱特兄弟在空中哒哒作响地飞行了59秒,同时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自学成才的俄罗斯人发表了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的文章。
他在文内演算,一枚导弹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
他还建议建造一枚液体驱动的多级火箭。 50年代,有一个公认的基本思想是,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迟早就能控制整个地球。
冯·布劳恩向美国人描述了洲际导弹、潜艇导弹、太空镜和可能的登月旅行。 他曾设想建立一个经常载人的、并能发射核导弹的宇宙空间站。
他说:“如果考虑到空间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上空飞行,那么人们就能认识到,这种核战争技术会使卫星制造者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1961年,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俄国人用他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美国约翰·肯尼迪竞选的口号是“新边疆”。
他解释说:“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充满发现的时代。宇宙空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新边疆。”
对肯尼迪来说,苏联人首先进入宇宙空间是“多年来美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失败”。 唯一的出路是以攻为守。
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并于同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号。1962年约翰·格伦成为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位美国人。
许多科学家本来就对危险的载人太空飞行表示怀疑,他们更愿意用飞行器来探测太阳系。 而美国人当时实现了突破: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绕月球飞行。
在这种背景下,计划在1969年1月实现的两艘载人飞船的首次对接具有特殊的意义。 补充回答: 20世纪的80年代,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轨道站使其航天活动达到高峰,都让美国人感到眼热。
“和平”号被誉为“人造天宫”,1986年2月20日发射上天,是迄今人类在近地空间能够长期运行的唯一载人空间轨道站。它与其相对接的“量子1号”、“量子2号”、“晶体”舱、“光谱”舱、“自然”舱等舱室形成一个重达140吨、工作容积400立方米的庞大空间轨道联合体。
在这一“太空小工厂”相继考察的俄罗斯和外国宇航员有106名,进行的科考项。
4.求一篇1000字左右的论文
浅论天文天文学历史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古时候,人们通过用肉眼观察太阳、月亮、星星来确定时间和方向,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天体测量学最早的开端。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从十六世纪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此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
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
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 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及其后端接收设备。
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中国的浑仪、简仪,但观测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时代。
在此后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
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
人类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畅游一番了。1903年人类在地球上开设了第一家月亮公园。
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个雪茄状、带翼的车,然后车身剧烈摇晃,最后登上一个月亮模型。 同一年,莱特兄弟在空中哒哒作响地飞行了59秒,同时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自学成才的俄罗斯人发表了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的文章。
他在文内演算,一枚导弹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他还建议建造一枚液体驱动的多级火箭。
50年代,有一个公认的基本思想是,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迟早就能控制整个地球。冯·布劳恩向美国人描述了洲际导弹、潜艇导弹、太空镜和可能的登月旅行。
他曾设想建立一个经常载人的、并能发射核导弹的宇宙空间站。他说:“如果考虑到空间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上空飞行,那么人们就能认识到,这种核战争技术会使卫星制造者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1961年,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国人用他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
美国约翰·肯尼迪竞选的口号是“新边疆”。他解释说:“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充满发现的时代。
宇宙空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新边疆。”对肯尼迪来说,苏联人首先进入宇宙空间是“多年来美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失败”。
唯一的出路是以攻为守。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并于同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号。
1962年约翰·格伦成为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位美国人。 许多科学家本来就对危险的载人太空飞行表示怀疑,他们更愿意用飞行器来探测太阳系。
而美国人当时实现了突破: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绕月球飞行。在这种背景下,计划在1969年1月实现的两艘载人飞船的首次对接具有特殊的意义。
20世纪的80年代,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轨道站使其航天活动达到高峰,都让美国人感到眼热。“和平”号被誉为“人造天宫”,1986年2月20日发射上天,是迄今人类在近地空间能够长期运行的唯一载人空间轨道站。
它与其相对接的“量子1号”、“量子2号”、“晶体”舱、“光谱”舱、“自然”舱等舱室形成一个重达140吨、工作容积400立方米的庞大空间轨道联合体。在这一“太空小工厂”相继考察的俄罗斯和外国宇航员有106名,进行的科考项目多达2.2万个,。
5.1000字天文学论文老师说跟天文学相关的随便什么方面都行,可是1
我觉得可以写天文学的发展史。
即从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这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代人民夜观星象的变化从中获取气候变化和灾难发生的信息和对日食月食的不解和恐惧到地心说,日心说相继的发表和推翻再到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人们能进一步认识宇宙。再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和多普勒定律的发表(如果嫌字太多的话可以不写这个)再到人们利用哈勃望远镜更深一步观测到太阳系之外的星系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人类成功登陆月球,太空站的建成,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这些都表明了人类对宇宙的进一步的观测和探索)。
还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霍金的“时间简史”的发表,现代天文学百家发现宇宙各种神奇的现象并进行猜想,推论,证实和发表。例如 哈勃定律,红移现象的发表。
大概这些就能写很多了。
6.与天文有关的论文
恒星的亮度与星等~~~~各专业论文代写、发表、翻译、现存论文提供~~~~ /s?wd=在天文学的领域,用「星等」来表示的亮度。
大约在西元前150年左右,希腊天文学家希巴谷(Hipparchus)将天上眼睛能看到的星星,依亮度分为六个等级,次亮的星星为第二等级…。到了西元150年左右,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Ptolemy)推广其法将天上眼睛能看到的星星,依亮度分为六个星等;20颗明星属於一等星,比一等星暗的星星为二等星,比二等星暗的星星为三等星,…以此类推,眼睛能见最暗的星星为六等星,而且星等都是整数。
从此以后,西方都将恒星一一标上星等的数值,记录在星表上。在18世纪中叶,天文学家开始精确而定量的测量星光的亮度,英国人威廉‧赫瑟尔(William Herschel)以及其他天文学家都认为一等星大约比六等星亮一百倍,英国人波克松(N. Pogson)在1856年建议明定一等星比六等星亮一百倍。
到了19世纪,生理学家发现人类对光线亮度的知觉感应为算数级数;也就是说,亮度(I)与星等(m)之间的关系为I a-m -----(1)令星等为1的亮度为 I1,星等6的亮度为 I6,则 I1/I6 = 100。依据公式(1) I a-m,则I1/I6 = a-1/a-6 = a5将 I1/I6 = 100代入,得 a5 = 100∴ a = 102/5 〜2.512 --(2)选定标准星后,将所有天体与标准星的亮度比较来定出星等,并且将亮度比1星还亮的,扩展至0星等、-1星等、-2星等…;将亮度比6星还暗的,往下延伸微7、8、…。
并且星等的数值进入小数,例如6.21星等、8.52星等…。有经验的变星观测者,用肉眼可以分别0.1星等的亮度差异,目前用仪器最精确的测量可以分辨0.001星等的亮度差异。
视星等与绝对星等亮度(brightness)与光度(luminosity)的定义不同。亮度是实际观测到的天体亮度,所对应之星等称为「视星等」;而光度是天体本身所发岀的真正亮度。
亮度与距离有关,而光度与距离无关。同一颗恒星距离愈远,亮度愈暗,视星等的数值也愈大;但是它的光度都相同。
将天体安置在32.59光年处之星等,称为「绝对星等」,反映了天体的光度。令某一颗恒星的距离为 d(光年)之亮度为Im,视星等为m;距离为32.6光年之亮度为 IM,绝对星等为M。
则 (3)但是「亮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 -----(4)结合公式(1)与(2),得到将上式两边取对数,再运算一下,则m-M = -5 log(32.6 光年)+5 log d(光年) (5)∴ M = m + 5 log 32.6-5 log d(光年) = m + 7.57 - 5 log d(光年)一般来说,天体的距离很难直接测量到,而绝对星等却可以用其他方式推算出来,许多天体的距离无法由天文几何测量,可以利用(5)式推算出一个可以接受的距离数值,所以(5)式常被称为距离模式(distance modulus)。但是在运用距离模式时,通常距离单位都不是采用光年,而是秒差距(pc),即m-M = -5 log(10 pc) + 5 log d(pc)m-M = -5 + 5 log d(pc) -----(6)(6)式即为通用的距离模式。
例一:完成下表星名 视星等 光谱型 距离(光年) 绝对星等天狼A -1.43 A1V 8.58 织女 0.03 A0V 25.3 毗邻星 11.09 M5.5V 4.22 轩辕十四 1.35 B7V 77.5 (1-2)天狼A的亮度是比毗邻星的几倍?织女星的亮度是轩辕十四亮的几倍?(1-3)在(1-1)表中,表面温度最高的是( )。表面温度最低的是( )。
例一:参考答案星名 视星等 光谱型 距离(光年) 绝对星等天狼A -1.43 A1V 8.58 1.47织女 0.03 A0V 25.3 0.58毗邻星 11.09 M5.5V 4.22 15.53轩辕十四 1.35 B7V 77.5 -0.53天狼A M = (-1.43)+7.57–5 log(8.58) = 1.47织女 M = 0.03+7.57–5 log(25.3) = 0.58毗邻星 M = 11.09+7.57–5 log(4.22) = 15.53轩辕十四 M = 1.35+7.57–5 log(77.5) = -0.53(1-2)天狼A 的亮度是毗邻星的 ~ 421000倍。织女星的亮度是轩辕十四的 倍~ 0.078倍。
(1-3)在(1-1)表中,表面温度最高的是(轩辕十四)。表面温度最低的是(毗邻星)。
7.谁给一篇写好的天文论文
天文和气象不同,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大气层外各类天体的性质和天体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天象,而气象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大气层内发生的各种现象——气象。
天文学所研究的对象涉及宇宙空间的各种物体,大到月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个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体以至分布在广袤宇宙空间中的大大小小尘埃粒子。天文学家把所有这些物体统称为天体。地球也是一个天体,不过天文学只研究地球的总体性质而一般不讨论它的细节。另外,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人造飞行器的运动性质也属于天文学的研究范围,可以称之为人造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由近及远可分为几个层次:(1)太阳系天体:包括太阳、行星(包括地球)、行星的卫星(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介质等。(2)银河系中的各类恒星和恒星集团:包括变星、双星、聚星、星团、星云和星际介质。(3)河外星系,简称星系,指位于我们银河系之外、与我们银河系相似的庞大的恒星系统,以及由星系组成的更大的天体集团,如双星系、多重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此外还有分布在星系与星系之间的星系际介质。
天文学还从总体上探索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演化和未来的结局,这是天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宇宙学的研究内容。天文学按照研究的内容还可分为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门分支学科。
天文学始终是哲学的先导,它总是站在争论的最前列。作为一门基础研究学科,天文学在不少方面是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时间、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严格规律都须由天文学的方法来确定。人类已进入空间时代,天文学为各类空间探测的成功进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学也为人类和地球的防灾、减灾作着自己的贡献。天文学家也将密切关注灾难性天文事件——如彗星与地球可能发生的相撞,及时作出预防,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8.天文系毕业设计都做什么
M.B.N. Kouwenhoven | 许尘 | 2011本 | 星团动力学,计算天体物理 | 双星系统指向在球状星团中的演化Marcel Zemp | 苏航 | 2013本 | 计算机模拟 | 测量相空间中暗物质密度和“流”的数目Thijs Kouwenhoven | 王宇 | 2012本 | 天体物理 | 星团中四合星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洪晓瑜 | 易正 | 2011本 | 活动星系核喷流结构 | PKS1604+159的相对论性喷流研究黄茂海 | 王熙庆 | 2011本 | 天文技术 | 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数据研究宇宙线粒子事件对SVOM光学望远镜CCD的探测极限的影响黎卓 | 田婧 | 2012本 | 高能天体物理 | 利用RXTE和INTEGRAL卫星观测X射线爆发源A 0535+26黎卓 | 孙惠 | 2012本 | (答主修改:天体物理) | 随时间变化的伽玛暴射电余辉成像黎卓 | 陆朝胜 | 2011本 | 中微子 极高能宇宙射线 | 源于极高能宇宙射线源的EeV中微子弥散辐射李菂 | 刘海瑞 | 2012本 | 恒星形成 | 基于猎户座分子云的大质量恒星形成早期阶段的研究李菂 | 陈文俊 | 2012本 | 恒星形成 | 致密云核的特征林潮 | 王栋 | 2011本 | 行星科学 | 热木星大气非平衡态碳化学研究林潮 | 杨毅 | 2012本 | 行星科学 | 丰水超级地球的大气运动状况研究林潮 | 梁辰 | 2013本 | 天体生物 | 关于生命在宇宙中扩散的简化定量模型林潮 | 郭震 | 2012本 | 天体物理 | MESA在行星结构形成和演化模型中的应用刘富坤 | 闫文驰 | 2012本 | 超大质量双黑洞 | 星系中心超大质量双黑洞对恒星潮汐迁移的影响刘富坤 | 鞠文华 | 2011本 | 双黑洞与吸积盘 | 利用SPH模拟超大质量双黑洞与径移主导吸积盘的相互作用刘富坤 | 曹荣 | 2013本 | 天体物理 | 星族合成对双黑洞潮汐撕裂恒星的影响刘晓为 | 吴骏飞 | 2013本 | 河外星系 | 用LAMOST光谱巡天数据研究M31子结构刘晓为 | 郑永 | 2012本 | 天体物理/分光观测 | 关于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流量定标的研究刘晓为 | 孙宁晨 | 2012本 | 天文数据处理 | LAMOST天光改正研究罗阿里 | 张宏博 | 2012本 | 超新星光谱处理 | 超新星光谱处理罗阿理 | 王文慧 | 2011本 |(答主补充:天文技术) | 光纤定位和视宁度对LAMOST观测星等的影响罗阿理 | 张建东 | 2011本 | 天文 | LAMOST望远镜波长定标问题研究马骏 | 刘金易 | 2011本 | 球状星团 | M31中球状星团的多色测光研究马骏 | 李婷 | 2011本 | 天体物理 | M31中球状星团的金属丰度分布毛淑德 | 柴伊 | 2011本 | 数据处理 | 时域天体物理毛淑德 | 夏启然 | 2011本 | 天文 | 星系结构和碰撞速度对环状结构形成的影响彭逸西 | 王志超 | 2012本 | 星系与矮星系 | u波段观测在区分暗星和不可分辨星系中的效用沈志强 | 李忠良 | 2011本 | 天体物理 | 高分辨率VLBI观测施建荣 | 卢吉光 | 2012本 | 恒星光谱分析 | 12颗活动恒星的光谱分析王仲翔 | 杨起源 | 2011本 | 天体物理 | 致密星系统的测光及光谱巡天方法王仲翔 | 刘禾阳 | 2012本 | 天体物理 | HXMT对强磁星观测的可行性研究吴学兵 | 李青晟 | 2012本 | 空间天文学 | 日冕物质抛射的源区分布及其中的MHD波动研究吴学兵 | 郝国强 | 2011本 | 类星体 | 基于光学和红外测光数据的类星体研究吴学兵 | 刘自华 | 2012本 | 类星体 | 类星体中心黑洞质量研究吴学兵 | 罗剑群 | 2013本 | 天体物理 | I型活动星系核的光谱模拟和黑洞质量估计吴月芳 | 龙凤 | 2013本 | 恒星形成 | 第二象限中Planck冷源的CO谱线成图研究徐仁新 | 周恩平 | 2012本 | 核天体物理 | 用星族合成法分析低质量夸克星存在的可能性徐仁新 | 翟渊坤 | 2013本 | 脉冲星 | H团在地球大气中的传播过程徐仁新 | 宋斌 | 2011本 | 天体物理 | 双星系统中进动的研究和极端密近双星闫慧荣 | 梁凯荣 | 2012本 | 天体物理 | 湍流介质中宇宙线输运的数值研究闫慧荣 | 上官晋沂 | 2012本 | 星际介质 | 利用原子排列理论对行星际磁场的研究于萌 | 刘琴剑 | 2013本 | 天文高新技术与应用 | 脉冲星计时残差中的周期跃变仿真于清娟 | 郜勋 | 2013本 | 系外行星 | 太阳系外双行星系统的观测特征及其参数的探测岳友岭 | 李明峰 | 2013本 | 天文高新技术与应用 | 基于CASPER硬件的中性氢数字终端研制岳友岭 | 刘尧 | 2013本 | 天文技术与方法 | 基于CASPER ROACH板卡的脉冲星数字终端詹虎 | 周萱 | 2011本 | 天体物理 | 星系的模拟观测及其光度轮廓参数的测量张华伟 | 万峻辰 | 2012本 | 天体物理;观测 | M31以及M33星系中的超巨星候选体张华伟 | 高桦 | 2013本 | 天文数据处理 | LAMOST恒星基本参数研究张坚 | 孔维晟 | 2012本 | 天文高新技术 | 射电天文信号傅里叶变换的FPGA实现张坚 | 张岳 | 2013本 | 天文技术与方法 | 一种基于FPGA的射电天文信号处理实现—多相滤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