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写曲式分析啊
首先要确定这首曲子的结构。即是三部曲式结构或三段曲式结构或二部或奏鸣曲式结构等等。
接下来根据划分的结构确定各部分划分的小节数。比如说你确定了这个是三部曲式结构的话,接下来就要画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具体的小节数要写上。如呈示部(1—24小节)。
最后是对各部分的分析。即呈示部怎么样,展开部,再现部怎么样。分开写。内容一般包括调性,有无转调,结构,左手伴奏织体,旋律如何,如何终止,是收拢还是开放等等。
希望能帮到你
2.曲式分析
和声,D大调:Dvii7/Sii~Sii~D7~T。Dvii7/Sii~D7~T。D56/TSvi~D2/Sii~D56/D~D2~T6~Dvii7/Sii~Sii~D34~T。
结构,二部曲式,各结构处均为方整性且呈封闭状态。第二段上句起中段作用,离调连锁给予音乐展开性的动力。
素材,1附点四分音符+三个八分音符的节奏与跳进式,2六个八分音符的节奏与极进式旋律,对比强烈,性格鲜明,推动力强。在第二段处,素材1.2出现顺序,给人新鲜感。
音区变化,第一段,素材1出现在高声部,随后素材2出现在中声部,高声部转而奏和声,具有配器思维。
3.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的曲式分析
第三乐章c小调,4/4拍,快板的回旋奏鸣曲式。这个乐章的主题与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有些相似之处。它运用了大量的连线,弹奏时在各乐句乐段的结束处要适时地提起手腕,这样既能表现出乐句乐段的结束又能让手臂适时得到休息。第1小节??——17小节是整个乐章的主部主题,弹奏时右手的主旋律该连的要连接好,切分音重音要突出;双手的节奏要均匀,不要忽快忽慢。装饰音要弹得轻巧些,表达出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18小节——61小节为第一间插部。弹奏第19小节——20小节、第23小节——24小节时手腕要跟着转起来,弹得轻巧连贯些。从第33小节开始,突强音在左右手交替,双手要连接好,让人感觉到作曲家不稳定的心态。第37小节——61小节是这个间插部的扩充,结束在c小调的属七和弦上。第62小节——78小节是主部主题的完全再现,随后转入幽静而柔和的第二个间插部主题。第98小节——106小节,左右手的音阶断音伴奏,增加了动力效果,把乐曲推向了高潮。第121小节——170小节是主部主题和第一间插部的变化再现。第129小节——132小节的主旋律换到左手声部低音,具有男性的浑厚特点。从第134小节开始乐曲转为C大调。第171小节——182小节是主部主题的第三次再现,第183小节开始是第一间插部的缩短变化再现,也是乐曲的尾声。它渐渐地带有激动的成份,充满斗争的力量,是音乐的另一个高潮。第189小节——192小节右手的第一、三拍重音和左手的第二、四拍要突出,形成对比。第193小节——198小节是贝多芬作品结束前常有的写作方法,它的第二拍和第三拍上的sf要弹得很鲜明、果断,表现出贝多芬决定以不停息的精神去斗争的决心。乐曲的第203——206小节转到降A大调上,仿佛是在思考人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苦难,面对深渊。最后,乐曲结束在c小调上,它用坚定有力的主和弦给了自己一个肯定的、充满信心的回答。
我的毕业论文。仅供参考。或者我有写得不对的地方。欢迎讨论。
4.在音乐分析中“主题分析”和“曲式分析”的区别是什么
音乐主题分析:
音乐主题分析是音乐分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主题分析时应理解主题的常见类型,把握主题的整体特征,学会运用从调性、旋律形态、节奏等方面对主题进行恰当的分析,从而对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的主导 思想做出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主题分析的方法是否得当当影响着听众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研究音乐主题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曲式分析:
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5.悲怆第二乐章曲式分析
第二乐章 如歌的柔版 (Adagio cantabile)bA大调
二四拍 较低等级的回旋曲式(两个插部)
1.(1-16)主要bai主题du
2.(17-28)第一插部
3.(29-36)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
4.(37-50)第二插部(中段主题)
5.(51-66)主要主题的第二次再现
6.(66-70)尾声
这个柔板乐章最为幽雅。十分纯朴。充满了祈祷气愤的绝妙歌唱,如歌的优美旋律和他的某写奏鸣曲zhi比起来虽然不是最深刻的,但对与贝多芬创作旋律才能的自发性是一个新的证明。他那管风琴般的dao丰满音响,以旋律与合唱般的和声,包含着崇高的人们心中宗教的精神。它的特点是显著的,它的音响接近于弦乐四重奏,饱满纯朴,美妙如歌,内贝多芬把钢铁般的意志表现在严肃的寂静和庄严的沉思之中,表现在安静,真挚的内容在感情中,这是贝多芬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