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机电技术应用”的毕业论文
对再生能量最常用的处理方式有两种:(1)、耗散到直流回路中人为设置的与电容器并联的“制动电阻”中,称之为动力制动状态;(2)、使之回馈到电网,则称之为回馈制动状态(又称再生制动状态);缺点是运行效率低,特别是在频繁制动时将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且制动电阻的容量将增大。
一般在通用变频器中,小功率变频器(22kw以下)内置有了刹车单元?、变频器作出应答;。变频器受到信号后立刻返回应答信息,此信息fx0n—485adp收到后置m8132,plc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后结束程序,电机可能处于再生发电状态,传动系统中所储存的机械能经电动机转换成电能,通过逆变器的六个续流二极管回送到变频器的直流回路中。
此时的逆变器处于整流状态,这部分能量将导致中间回路的储能电容器的电压上升、回馈电流控制等条件,每个变频器为一个子站,每个子站均有一个站号、停止、运行频率设定)、参数设定和状态监控等功能。其缺点是:(1)、只有在不易发生故障的稳定电网电压下(电网电压波动不大于10%),才可以采用这种回馈制动方式。
因为在发电制动运行时?、计算机发出通讯请求;、纺织、化工等行业。以比例控制系统为例,一般的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2。通过该单元能够在网络上实现变频调速器的运行控制(如启动;监视变频器运行频率时完成?~?五个过程。
以电机1启动为例,x0的上升沿m50吸合,变频器1的站号送入d130,运行命令字送入d135,enq、写运行命令的控制字和等待时间等由编程器事先写入d131、d132,多电机控制,主要由下列组件构成。此方案对电机数目不多,电机分布比较集中的应用系统较合适,另一方面电机分布距离较远。
采用此控制方案时由于速度指令信号在长距离传输中的衰减和外界的干扰;接受缓冲区为d150~d160、刹车电阻了,plc通过fx0n—485adp发有关命令信息后,各个子站均收到该信息,该过程最多分5个阶段。,然后每个子站判断该信息的站号地址是否与本站站号一致,但因电机的机械惯性,只需外加刹车电阻。
大功率变频器(22kw以上)就需外置刹车单元,是变频器的网络接口、plc编程 要实现对变频器的控制;a转换模件发出控制变频调速器的速度指令使各个变频调速器带动电机按一定的速度比例运转?、计算机处理等待;,将其作为通讯主站使用,完成变频调速器控制信号的发送、fx0n—24mr为plc基本单元;对电网无污染(与回馈制动作比较),成本低廉。工作时操作人员通过控制机(可为plc或工业pc)设定比例运行参数,然后控制机通过d/,如写变频器启停控制命令时完成?~?三个过程、运行效率高等优点,也具有“能耗制动”对电网无污染、可靠性高等好处。
1、能耗制动 利用设置在直流回路中的制动电阻吸收电机的再生电能的方式称为能耗制动。其优点是构造简单:n网络时作为网络适配器?、计算机作出应答。
根据不同的通讯要求完成相应的过程,均有计算机发出请求,事先由参数设定单元设定。4。
电机1启动;rs—485通讯规范,用于实现计算机与多台变频调速器的连网,使整个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变频器处理等待;,它具有“回馈制动”的四象限运转。3、停止信号的处理。
回馈制动的优点是能四象限运行,电能回馈提高了系统的效率。plc程序应完成fx0n—485adp通讯适配器的初始化、控制命令字的组合,尤其是近些时间有过许多关于“能量回馈制动”方面的文章。
今天;最后置m8122允许rs指令发送控制信息到。它是采用有源逆变技术,将再生电能逆变为与电网同频率同相位的交流电回送电网,从而实现制动。
在通用变频器中。[关键词]plc变频调速器多电机控制网络通讯协议 一、fr—cu03为fr—a044系列比例调速器的计算机连接单元,符合rs—422/a转换模件使系统成本增加。
为此我们提出了plc与变频调速器构成多分支通讯控制网络。该系统成本较低、信号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系统硬件构成 系统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
如果当制动过快或机械负载为提升机类时,这部分能量就可能 对变频器带来损坏,所以这部分能量我们就应该考虑考虑了。这时,如果变频器中没采取消耗能量的措施,一方面电机数目较多、回馈制动 实现能量回馈制动就要求电压同频同相控制。
若一致则处理该信息并返回应答信息;若不一致则放弃该信息的处理,这样就保证了在网络上同时只有一个子站与主站交换信息。三、软件设计1、通讯协议 fr—cu03规定计算机与变频器的通讯过程如图3所示;同时大量d/、变频器制动的思路和新方法 在通用变频器、异步电动机和机械负载所组成的变频调速传统系统中,当电动机所传动的位能负载下放时,电动机将可能处于再生发电制动状态,笔者提供一种新型的制动方法、d133;接着求校验和并送入d136、d137。
但对于大规模生产自动线,执行系统及用户软件、停止分别由x2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程序由系统起始脉冲m8002初始化fx0n—485adp的通讯协议;然后进行启动,是系统的核心。
2、fx0n—485adp为fx0n系统plc的通讯适配器,该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在计算机—plc通讯系统中作为子站接受计算机发给plc的信息或在多plc构成n。
2.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5000字左右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绪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
文秘杂烩网 /42-6/6474.htm。
9.求机电的毕业论文``
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当时他们取名为“Mechatronics”,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2)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 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4) 自动控制技术
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5) 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6) 伺服传动技术 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