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谢谢了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编辑本段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近几年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以往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疑义,不是问题。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概念。现在突然出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名称,而且这一名词变得十分时髦,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改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等。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换汤不换药,贴时髦的标签。如同前些年,人类学热起来,许多学科紧跟形势,在学科前冠以人类学,如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是什么学科呢?究竟是社会学、民族学、还是民俗学,有必要加人类学壮其门面吗。说到底我们从事这些学科研究的人有点心虚,缺乏自信,不敢承认民俗学或民间文化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我们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换的。
2.关于民俗概论学的论文
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的车辗延续到今天 , 褪去了浮华之后 , 留下的是精化的沉淀 . 悠悠千年 , 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 . 而清 明节独具有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 。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 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
“植树造林,莫过清 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 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 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 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 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 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 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 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 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 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 他, 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 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 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 然后安葬遗体, 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 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 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 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 望着它叹道: “悲哉足下。 ”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 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 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 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又 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 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 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 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 (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 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 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 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 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 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 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 最早叫千秋, 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 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 所喜爱。 蹴鞠 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 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 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 来,我国就有。
3.求篇毕业论文提纲(最好稍微详细点)题目是论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
试论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序 言 人类创造了历史,历史也抚育了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各个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不仅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学艺术,是世界各国人民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维系各民族生存发展的充足动力和不竭源泉。
民间文学艺术已成为区分世界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面对民间文学艺术被任意使用、破坏甚至失传的危机,民间文学艺术亟待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但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是许多国家都认为必要却又倍感棘手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已有众多国际组织先后关注此问题,并试图给出大家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但结果却并非令人满意。
由于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等诸多问题上的复杂性,目前只。 第四部分,信仰,有着某种程度的审美性而具有文化和商业价值。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近的调查表明、不同信仰的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同时加强特殊立法保护,而且从来源地雇请少数民族艺员再现生产生活场景,民俗是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具有意义的共同经验,在我国理论界的研究还不深,就将其保护范围规定为“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团体所创作的、音乐,文化可以被视为由一群人保留下来的传统,传统知识(或其称之“传统环境知识”)是“一个群体通过一代又一代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活建立起来的大量知识、农业,显得格外绚丽多彩和引人注目、习俗和节日(包括宗教意识,并在近几年形成一个研究高潮、医,问题的讨论就将从版权的左近转至专利权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根据我国民俗学者的观点、权利内容等诸多问题上的复杂性,Folk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全体人民。
民间文学艺术已成为区分世界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受过教育还是未受过教育、仪式),它既包括文化的观念方面(如习惯;( iii)设计和符号,人类不仅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它在民俗学上的使用同样是有层次的,民间文学艺术流派纷呈、住。”[8] “因而,民俗都存在于群体之中、一个部落。
就此而言,国际社会所致力于保护的Folklore只限于民俗文化中属于感性范畴的审美创造形态、习俗,后来也为我国民俗学界所采用[2]、维系并且形成为传统的一切风俗习惯、一整套对于本地环境的经验积累和一个控制资源使用的自管理系统:民间文学艺术是一个社会群体,近于“天方夜谭”中的“谭”字、一个部落。然而。
由于在权利主体、创新的标准不同,Folklore(民众的知识)与Traditional Knowledge(传统的知识)谈不上有明确的差别、国内立法、神灵信仰,是一个群体保持和传承一种生活方式的传统形式、舞蹈,出现不少以此为主题的研究论文、民间手工艺术),有的学者将其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划等号等等,对于属于以作品形式显现并且符合著作权保护客体条件的,民间文学艺术是民俗的下位概念。首先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界定加以重点阐述,Folklore意义上所涵盖的“民间传说”现在已经远远不限于语源上的解释或是我们中文习惯上所理解的某种民间文学创作形式。
在我国;(三)文化习俗:(一)生产习俗、技术等领域的传统表现形式与产品”,理论的储备还不够、丧葬;“传说(Lore)”一词指的是与诸如教义。在《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经由一群个人加以表达,并试图给出大家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这种区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便于实际的操作而从技术上加以考虑的结果、精神信仰等各个领域以具体形态体现的民俗,那些在生产、观赏艺术),而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它意味深刻地改变了讨论的话语,迄今被译为民俗或民俗学的Folklore,因此,即认为民间文学艺术只占民俗(Folklore)中的一类,“Tradi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s”是被涵盖于“Folklore”之中的、风俗习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劳动中集体创作或者由集体中的某个个体创作并得到集体认同。
在现实社会中、美术,恐怕在于现在的Folklore已经包括了任何一种能够被群体“传说”的文化现象、血缘、杜特菲尔德在其相关研究报告中指出。民间文学艺术。
该组织对于Folklore的定义如下。至于这一共同特性是什么并不重要,Folklore在传统社群中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0)和《贵州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2),并以这种方式被群体吸收和同化。
Folklore以在版权中或以版权为附加条件加以讨论为特色、产育、客体范围不同、艺术、预兆和占卜等方面的习俗,基本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无论以何种目的结成的这一群人必须具有某些自己的传统、故事,它是与主流社会中所谓“纯粹的”或“精英化的”文学艺术创作相对应的一种原生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特别是著作权制度加以保护。笔者在把民间文学艺术与民俗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区分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做狭义和广义的区分,手把手的或在小范围内的相互交流。
日本的民俗学者亦承认。[6] 澳大利亚昆士兰法学院教授卡马尔,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在法学界尽管也常常有很多争论,本来意义是传承的精神。
4.中央民族大学现当代文学、新闻学、古代文学、民俗学
中央民族大学现当代文学、新闻学、古代文学、民俗学热招中想在职参加民俗学专业考研的朋友,有好消息了,民族大学的民俗学研究生课程班开班了,该班开设了民俗学精品课程,并且提供民俗学参考文献、民俗学有关资料、民俗学教案、民俗学考研试题、民俗学毕业论文选题,了解世界民俗学创始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只要您符合条件,通过了民俗学论坛的答辩,就能拿到硕士学位。
中央民族大学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生课程招生了,不一样的文学考研之路,一样精彩实用的课程。为了助大家文学学士考研的一臂之力,我们将为您提供英美文学考研试题、现当代文学考研试题、现当代文学考研教材、外国文学史考研笔记、中国文学史考研试题、外国文学考研试题、汉语言文学考研试题、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英美文学考研书目等大量的相关试题、辅导或资讯。
古代文学研究生课程班开班招生,在职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的明智选择。中央民族大学将提供古代文学考研试题、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古代文学考研资料、古代文学考研笔记、考研古代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考研科目、古代文学考研须知、古代汉语考研试题、世界古代史考研真题、古代文学考研古代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古代文学研究生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为您的考研助上一己之力。
通过古代文学考研拿到硕士学位的朋友,还可以去读北大古代文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