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有代表性的名篇为例简述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主要内容: 1、抒写理想壮志。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在这样的家庭文化传统对杜甫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早时,杜甫生活在盛唐时期,那时候的杜甫一心追求仕途,有着伟大的理想壮志。“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自杜甫诗《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在杜甫名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批判朝政和统治阶层。《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
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即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还有他对于战乱以及朝廷腐败带给下层人民百姓的痛苦。
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
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继续对灾难性的开边战争提出质疑;还有《丽人行》,全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描写出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结合作品论述“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一)主要内容: 1、抒写理想壮志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在这样的家庭文化传统对杜甫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早时,杜甫生活在盛唐时期,那时候的杜甫一心追求仕途,有着伟大的理想壮志。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自杜甫诗《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
在杜甫名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批判朝政和统治阶层 《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
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即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还有他对于战乱以及朝廷腐败带给下层人民百姓的痛苦。
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
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继续对灾难性的开边战争提出质疑;还有《丽人行》,全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描写出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3、表现战乱 “三吏三别”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羌村三首》《哀王孙》《哀江头》《北征》等作品都是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是所写,诗歌写出的老百姓凄惨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形态。 杜甫沙场抒怀,描写的战事悲壮,代表作品有《悲陈陶》、《悲青坂》。
《悲陈陶》中的“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杜甫满怀悲痛之情为他们唱挽歌,但他们为国牺牲,死得壮烈,使诗歌在描写战败的时候兼有悲、壮之情。
4、感叹身世遭遇 杜甫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低层,饱受贫困和流离之苦,他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的奢华无度,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战乱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这些在他的诗中都有体现,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到晚年,但却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杜甫已是“老骥伏枥”,但其心中的政治抱负却还没有实现,杜甫心中充满了不甘,但又很无奈,这种无奈是悲哀的,也是可怜的。《咏怀古迹五首》借对五个人物的凄凉身世、壮志未酬表示深切的同情,并寄予自己的身世之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借琵琶写意,表达了诗人千载留恨的悲郁情怀。
5、自然山水和生活情趣 杜甫对着祖国的山河有着莫大的热爱,他的诗歌有很大一部分都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丽。二十岁以后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
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 声名,为日后的仕进作准备。他先到了吴越一带,江南景物和。
2.求一篇关于杜甫的论文1000字左右内容就是杜甫的政治思想啦什么的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关键词] 杜甫诗歌 现实主义精神 诗圣 诗史 [摘要]在盛唐时期,有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杜甫。
这一位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有着儒家传统思想,他的一生坎坷,经历了许多苦难,他以他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融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己命运的自叹自怜、对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他用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多灾多难的社会时代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民的博大情怀,成就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容并蓄、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 这使他流芳千古。
而他的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精神体现在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这一创作方法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不少、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我们主要从三方面讲起: (一)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以艺术手法来加工,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如《石壕吏》中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吏》中新安被征的男子;《新婚别》中暮婚晨别的新娘。
以入在其他他作品中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昏庸无能的大臣„„组成一条人物形象画廊。栩栩如生,刻画得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使之自然而又感人。如杜甫诗歌《丽人行》中写到 “三月三 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 肉匀。绣罗新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 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 这首诗歌讽刺了杨氏兄妹的骄奢荒淫,曲折地反映了君主的昏庸和时政的混乱,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从头到尾,都用精工细腻的笔触,鲜明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自己的倾向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清代有这么一位名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说: “无一字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声感叹,点逗处声声感叹。”这从而有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
另外,如《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着名诗篇,也都出色地运用了这种手法,让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从事物本身自然流露。 (三)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
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都精彩传神。比如 《新婚别》一诗,诗人是完全用新娘的口吻写出:“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时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将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仓皇。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儒裳。
罗儒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而这首诗很好地体现出杜甫爱国与爱民的思想,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这首诗歌将新娘送别丈夫的无奈、愤恨、忧虑、沉痛、勉励、期待的复杂心理一一展示,从而塑造出了一位情感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因为在当时只有先平定战乱,才能得到最起码的休养生息的环境。
显然是新妇的呼声,但这也体现了杜甫的思想。 还有《无家别》、《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通俗易懂,简单朴素,语言还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特征,这都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特色。
因为人物的语言传神,使我们在阅读杜甫诗歌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着真实生动、亲切的感觉。 杜甫还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
例如《兵车行》中所写: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郎妻子各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腰哭,哭声直上千云萧。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吾皇开边意未 已。君不闻汉家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尤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是杜甫写的一首新乐府,作者以 “道旁过者”的身份亲自目睹了抓丁的惨状,并通过 “行人”之口,哭诉了租税的繁苛以及士兵的不幸。
在此基础上又指出正是这双重苛政和连年战争,造成土地荒芜,民生凋敝,生灵涂炭,给经济生产带来的巨大破坏,。
3.求汉语言文学论文一篇要求:古代诗歌,最好是楚辞离骚,诗经,这一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典范,滋润着我国历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
作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自古以来风、骚并称并存,犹如南北两朵奇葩,争奇斗妍,竞相开放。“风”与“骚”,既有共同性特征,又更具各自独特的诗艺风格。
“风”率性而言,不加雕饰;“骚”神山仙界,奇响不绝。“风”朴实、幽闲,“骚”华丽、苍翠。
《诗经》“国风”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为后世现实主义诗歌奠定了基础;汉朝乐府民歌的兴起,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特色,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唐代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的杜甫的诗称为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高峰,其代表作有以“三吏”合称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以“三别”合称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晚唐白居易的诗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把诗歌的现实主义发扬光大。 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有代表作是《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为后世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继承发展了《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唐代李白,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高峰。
唐代李贺,宋代苏轼、辛弃疾,清代龚自珍将浪漫主义诗风发扬光大。
4.诗歌之父屈原诗圣诗歌之父
诗歌之父屈原 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和《九章》等。《离骚》是屈原最著名的代表作。
该诗辞藻华美,想象丰富,文采绚烂,气魄雄伟,是一篇照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天问》是构思奇特的著名诗篇。
天问就是问天,屈原在这首诗中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对有关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许多传统观念,表示了大胆的怀疑和否定,表现了诗人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李白在《江上吟》中说:“屈平词赋悬日月”。鲁迅称赞它:“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他把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发展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是中国诗歌创作有记载的个人署名的第一人。 诗圣杜甫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极盛而走向衰落的转变时期。安史之乱以后,他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并且深切地了解到人民生活的痛苦,因此他的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体现出了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杜甫诗歌艺术造诣特别高,在艺术上,他继承了先秦以来各个诗歌流派的种种成就,并且发扬光大。 他以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他的诗,感情深厚,内容充实,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无论是章法结构、语言形式还是修辞手法、格律音韵,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内容,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被历代诗人尊为“诗圣”。
诗仙李白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著述甚丰,流传下来的诗有近1000首,辑为《李太白集》等。
李白的诗感情奔放,豪迈不羁,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想象丰富,姿意挥洒,构成独特的意境,富于积极浪漫主义的色彩。 由于李白诗风雄奇潇洒,气韵天成,贺知章曾称他为“谪仙人”,故后世称李白为“诗仙”。
诗佛王维 王维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既是著名的诗人,又是杰出的画家,并擅长音乐,这对形成他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大。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 他早期的诗歌,题材丰富,具有积极进取精神,意境壮阔,情绪昂扬。
后期多写田园山水中情感静自得之趣,以求精神上的解脱,其主要基调是消极厌世的。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在领悟了佛学真谛后,他的诗中也有了一种佛家“出世”的恬静、淡然,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从小刻苦学习,白天黑夜地读书作文,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磨出老茧。
苦学使他的文学才华崭露较早。其诗通俗易懂,声调优美,形象生动。
白居易的诗现在流传下来的还有近千首,并以《白氏长庆集》、《白氏文集、《白香山集》之名传世,数量之多,在唐朝诗人中可说是首屈一指了。 因有“惟有诗魔降不得,每逢风月一闲吟”的佳句,后人便以“诗魔”称之。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的诗以律诗、绝句为工,乐府短章尤为著名;多用比兴手法,借咏史咏物,讽刺、鞭挞社会丑恶,抒发胸中郁愤;诗风沉着稳练,词浅意深,格律精巧。《新唐书》中说:刘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
白居易曾称刘禹锡为“诗豪”。 诗鬼李贺 中唐著名诗人,字长吉,年少即有诗名。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诗中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
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讲究词采,设色浓艳,想象奇特,意境怪诞,但也有过于雕琢之病。
他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可见其诗歌语言冷艳、凄寂的色调。宋代魏庆之指出:“李白仙才,长吉鬼才。”
故后人称之为“诗鬼”。 诗囚孟郊、贾岛 二人做诗都极度追求用字精炼,往往为一字一句的斟酌耗时多日,甚至更长。
“推敲”一词就来源于贾岛作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唐人用“郊寒岛苦”来形容二人的风格。元好问《论诗绝句》有论孟郊(东野)诗:“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诗囚,“为诗所囚”,指孟郊、贾岛作诗苦吟,讲求炼字铸句,把诗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好像成为诗的囚徒一般。 孟郊以穷愁为诗,至死不休,处高天厚地之大,而自我局限于穷苦之吟,真似一个诗中的累囚。
“诗囚”二字,与“高天厚地”形成藐小与巨大的强烈对比,亦可见好问之别具匠心,造句用语新颖别致。“死不休”的夸饰手法,亦比“死方休”、“死即休”来得巧妙,勾勒穷愁不断,极深刻独到。
元好问另有《放言》诗曰:“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 。
5.对杜甫的印象帮我写一篇关于对杜甫印象的文章
杜甫 姓名字号:杜甫,字子美 生 卒 年:公元712~770年 出 生 地:河南巩县 朝 代:唐朝 著 作:《杜工部集》 历史评价 与李白被视为唐诗中并峙的高峰,其诗千锤百炼,苦心经营,为后世文人典则。
一生成就 杜甫早期作品留存数量很少。 这些诗篇和时代的风气相一致,充满自信,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而同杜甫自己后来的作品有明显区别。
如以“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写马,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写鹰,都有不可一世之概。《望岳》诗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概非凡。
35岁时,杜甫结束了读书和漫游生活,满怀信心地来到长安求取功名。 但滞留10年却一再碰壁。
不久,父亲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经过重重苦难的磨砺,他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
这时传统的儒家人生观对于他的个性和行为习惯起了重要的作用。天宝十一载(752年),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
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特征:严肃的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念。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的开头是一幅悲惨的图景。
接着批判的锋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中继续写到战争导致国内生产力的衰减:“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最后借想象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唐诗中,如此严肃地正视现实、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的作品,以前还没有过。 此后,他又写了《丽人行》,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
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天宝十四年11月“安史之乱”起,刚刚开始仕途的他还没有来得及走下去,便被抛入流离的生活。
乾元二年(759年)丢弃了官职,带着家眷,西向秦州、同谷,过剑门到了成都。安史之乱结束后,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
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他对军阀、官僚的横暴、腐败,态度变得更为尖锐严峻。 虽然像《兵车行》和“三吏”、“三别”那样细致描述的作品已经很少再有了,但以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所揭示的事实,却别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杜甫生命最后的11年,是诗人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留下的作品有1000余首,占其《杜工部集》存诗总数的2/3以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秋兴》、《诸将》、《咏怀古迹》、《旅夜书怀》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作。
尤其以旅居夔州的2年为中心,杜甫的律诗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说是杜诗的第二次高峰。 杜甫的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诗史”的美誉。
杜甫其实并非有意于史,他的那些具有历史纪实性的诗篇,以及那些记述自身经历而折射出历史面目的诗篇,乃是他的生命与历史相随而饱经忧患的结晶,是浸透着他个人的辛酸血泪的。他本身的遭遇是与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
对于生活在动乱时代的人们,这一类诗格外具有感染力。 如当他逃至凤翔后,有了机会去鄜州探家时,写出他的名篇《羌村三首》,第一首写道:“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中呈现一幅戏剧性的异常感人的场面。
在那一场突发的大战乱中,家破人亡是寻常事情,骨肉重聚反而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了。杜甫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把他们一家人重新相见时,彼此如在梦中、亦惊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清晰地呈现出来,可谓感人至深。
千百年来,它不知引发了多少人内心的共鸣! 正是因为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富于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杜甫以儒者的广阔胸怀从一己的悲愁中解脱出来,将一己的命运化入更广阔的社会人生。 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饥寒之中,他所关注的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温暖。
这种宽广的胸怀,感动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这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杜甫诗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