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最好是中国现代当文学方面
《经过与穿越》 做一位读者,做一个绝妙的读者,这是普鲁斯特起初的愿望。
而普鲁斯特走向一个著名作家的历程是:以成为批评家、成为读者为开端。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做一个读者,做一个对作家怀着认同与激情的读者应该是一种批评。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坚持认为“思想就本质来说是对话性的”。 我注意到一点,我的批评有我的选择。
我选择那些令我怦然心动的作家,并与他们对话。我只是一个读者,我有权利喜欢那些高尚而虔诚的将文学视为事业的作家而不喜欢那些一惊一咋以文学自娱视文学为有利可图的什么宝贝乌鸦。
喜欢本身就是一种情感选择。而选择,在斯达尔夫人看来,是一种钦佩,一种认识,一种被情感支撑、照亮、甚至引导的认识。
我所选择的作家,他们确实有一种能将我的感觉化为认识的能力,是这些作家引导我认识了中国当代文学,也是他们引导我认识了世界文学和我们所处的社会。我在他们的灵魂中散步,但更重要的是让我的灵魂在他们的灵魂中栖止。
这就是说,虽然,我的阅读与批评现在还处于更多的对作家的认同与判断的境界,虽然我是个情绪化的人,并不很愿意也不很主动要从这些我很喜欢的作家身上寻找出什么不足来。 但对我来说,阅读使我快乐而丝毫没有痛苦。
当然,这种快乐是阅读的心理状态而绝非是对阅读对象中包含的苦难的拒绝。为什么快乐,还是如斯达尔夫人所说的,“是因为这些著作对不知不觉制约着我们的那些痛苦和回忆作出了回答。”
我于是就觉得我与这些作品有着莫大的联系。 同样我也觉得,这些作品如果与我失之交臂,那将是作家与我的双重遗憾。
批评对我来说,是一次感性经验的把握。虽然我明知这种批评有种局限,但我相信,我走在作家与我的情感经验两者之间的理性走道上。
我们在情感的两端进行着理性的交流。这就是我与他们的对话基础。
也同样是我的另一种阅读方式。 情感是无法提升到理性层面的。
但情感的选择多么鲜明,情感的力量是多么执着。 因为有这样的阅读,我于是觉得我的批评不会出问题。
我坚信,这仍然是一种阅读。 关于书名我想稍作一点解释。
在与这些作家进行对话时,我读到了日内瓦学派的重要著作《批评意识》。 这是一部日内瓦学派“全景及宣言”式的重要著作。
我对乔治•布莱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一见钟情。这本书,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投入是巨大的。
正因为有了这种投入,我似乎是一下子发现了这本深契我心的著作,不仅仅因为它的认同、重逢、选择、接近等重要的关键词构成了这一批评流派的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观,更重要的是夏尔•杜波斯这个人,他完全将我镇住了。 我原先准备用他的论文集题目《接近》来作我这本书的题目的,可是后来,我选择了他的那句著名的话中的“经过和穿越”作了我这本书的题目。
那句著名的话是这样说的:“人的确是个场所,仅仅是个场所,精神之流从那里经过和穿越。” 这是杜波斯和柏格森经过了那难忘的谈话后在他著名的《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
现在,我同样觉得,我与这些作家对话后也有了这种感觉。在这里,我不是我,就像杜波斯说的,我只不过是那个人,他在那儿就是为了思想猝然来到他身上,并且从那儿经过……我的精神不是思想的总体,不是思想的创造中心,它仅仅是思想通过的地方。
我在与作家们对话之后,我——无论算是一位批评家,还是作为一位读者——我觉得作家们的精神之流经过了我穿越了我,我作为一条通道,我所接受的作家们的精神在我的身上流过然后来到你的面前。 现在,我按照与作家们对话的时间先后,编次成一本书,献给广大读者同时也就教于广大读者。
二 几年来,我与国内十几个著名作家进行了大大小小数十次对话。我的读者看着我一步步地从一个文学评论的门外汉走到了现在,那么多的作家也从过去的陌路人成为我现在的作家朋友。
我说过,我如果定位自己是一个作家的话,我努力做一个作家们喜欢的作家。当然,行年四十岁的我,则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我的对话精神,是从做一个真正的读者开始培养的。
回忆第一次与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对话《“我们是一条船上的”》,我非常欣喜的是,这句话正好成了某种象征,我与我的作家朋友们是同一条船上的。 将他们在创作伟大作品时的所想所思激发出来并通过对话这种方式呈现出来,我觉得比起我写一部作品更重要。
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在阅读北村、刘震云、海男、苏童等作家时的阅读心境,也记得当时因为阅读而扬起的我也能写出一流作品的豪情。但是,我的伟大的一流作品的写作因为一次次与作家的对话而搁浅,偶尔我会在中夜,一人独对电脑时会产生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落寞情怀。
但一想到我也许是在做着一种有利于文坛的建设性的工作,便又将那种情怀悄然藏起,同时打开一个作家的作品,以两个月为一个周期,读完他的所有作品,搜集到关于这个作家的所能搜集到的评论并认真研读,然后拟好对话提纲,然后拨通对方的电话,然后在电流中进行交流,身旁的三洋录音机则永远以那种速度旋转,忠实记录下我与作家们的一次次对话…… 历数一下,我已经完成了与以下作家的对话:毕飞宇。
2.有关《简
这两部小说我都看过好多遍,而且阅读时间跨越比较多,因此,获取的感受相对丰富和全面,个人认为《简爱》更适合写毕业论文。原因如下:
中学阶段读过《简爱》,当时觉得这非一个纯粹的灰姑娘故事,而且女主角虽然聪慧但不漂亮;
本科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简爱》被重新阅读,作家本人的思想很深刻,所描述的人物震撼且全面丰富,人物丰满、复杂,不是单一的个体简单的累赘,不似简奥斯汀之类的小女孩似的的情怀,完全以“爱”为生活的全部,从这方面看,《简爱》更具有时代的现实性意义和社会意义,这跟毕业论文后的走进社会有一定的相关性,值此一点,我想您可以有更多的写作发挥空间。
我的研究生阶段学的是课程教学类专业,当时阅读的目的主要是——阅读如何促进写作,所以,此次阅读《简爱》后的感受便是作家的殷实的笔触。
我猜测阁下您可能是与中文系相关的专业(比如汉语言文学或对外汉语之类的),通过对一部文学作品语言的赏析和比较来提炼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是不错的选择方向,期盼您论文写作的圆满成功。
3.我的毕业论文是写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谁能给我些建议
侠义精神 给风起云涌,快意恩仇的金庸小说写学理性的文字解述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好在金庸的小说并不如同旧文学时期的武侠小说,而有了它独特的文风和思想蕴含。
使得今天我要谈得这一范畴能轻易找到一种以文化为中心的角度去阐述。 金庸的小说侧重于一个“侠”字,所以就不得不先提及金庸笔下几个脍炙人口的主角,他们往往都是从乱世之中成就侠名的英雄,或是在列强蜂起,武林大乱,民不聊生,外患内忧不断的两宋,或是在时局跌宕,各地为王的明清之交,因而诞生了萧峰、郭靖、杨过、张无忌、袁承志等等历经风雨后终成伟名的侠士,所以把《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列为金庸最具盛名的代表作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几部小说中的主角已经突破了旧武侠小说中传统侠客的作用不仅限于行侠仗义,更是要进一步为国家与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为了天下苍生而奋不顾身,这也是儒教伦理所规定的侠之大着素有的风范,不知不觉中,这样具有一定限制的儒教伦理已经成为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精神龙骨,撑起了金庸笔下庞大的武林社会和政治王朝。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大侠,他是一个有道德标准的人,所以从一开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已经有了最原始的标准。这样的一个侠客是值得尊敬的,但是这个人物缺乏他的个性,这就是儒教的限制所在之一,所以在“射雕三部曲”的第二部《神雕侠侣》中,金庸塑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一个偏激、反叛的性情中人——杨过。
与传统的郭靖不同,杨过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从儒教的观念来看,杨过或许没有郭靖那么值得人们尊敬,但他也有过为了守住襄阳城而奋勇杀敌,为了不违背良心而放下血海深恨于千军万马中救出郭靖,虽然易地而处郭靖也会这样做,但郭靖这样做是因为儒教伦理的影响,是最初它的六位师父和丘处机等人帮他建立的一个世界观,而杨过却是情之所至的流露,所以最后他不是像郭靖那样一辈子守在襄阳城,而是与小龙女幽居古墓,不闻人间之事。杨过是一个典型的道家之侠,这样的侠义明显要比郭靖来得更潇洒豪放,不愧称之为“西狂”。
从《神雕侠侣》中就已经看到金庸对这种儒教伦理是拒绝的,嘲讽的,所以他的后期小说的思想已渐渐倾向于佛教,这时期中他最杰出的作品《天龙八部》于此诞生了,这是一部“以佛教的透彻智慧正面观照大千世界,以大慈悲,大法力来化解人世无穷冤孽的真正杰作”。(何平语)八部天龙,各属欲界,尽管业报不一,但终入轮回,渐然俱尽。
小说中为恶之人必有为恶之因,为善之人必有为善之果,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和孽缘,然而业报不一,冤冤相报,最后在佛学的智慧海中落叶归根。小说中的主角萧峰最后却仍然没有从儒教伦理中解脱出来,然而小说结尾处他出于对汉人契丹“杀来杀去,不知何日方了”的恐惧,终于从儒教伦理中跨出一步为天下百姓的生命而不得已以下犯上劫持了耶律洪基,但最后他却仍退一步回到了儒教伦理并只能引箭自裁,被扼杀在儒教强烈的汉人中心主义和汉人正统论之下。
萧峰之死,为金庸所有的侠者故事打上了句点。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杨过小时候住在桃花岛的时候,黄蓉就教了他这样一句话,结果这句话最后改变了杨过生命中很多瞬间。然而金庸封笔退隐江湖之后,武林中却很少再出现真正的侠之大者,那些生生死死的悲壮也再未出现过。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适合写毕业论文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