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汉语论文咋写,写啥?
一、言简意赅。综观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大多由文言写成,而当中许多不朽之作尤其以简约精炼著称,如《诗经》、《史记》。只需作简单的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其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则比较少;二是古代汉语中多省略。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省略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之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便构成了其严密简洁的风格。
二、持久不变。以文言为主体书面语的古代汉语在“五四”以前一直被人们世代相传,代代沿用。语言成分基本未变。诸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使用中得到了保存。此外语言三要素中最活泼的词汇,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口语的传递过程中,有些词的古义早已消失,而在古代汉语里却依旧使用。尽管后人也模仿,但当中难免会渗入些许其时的口语,从而给语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语法方面还是保留了它的原始面貌。
三、言文解构。普遍认为,口语是书面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两者同影响共促进,关系十分密切。文言形成于先秦口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四、久远深奥。时间的久远,导致了口语与这种语言的渐行渐远,从而也益发艰涩难懂。生僻的词语,拗口的句子,加之陌生的典籍制度……这些都多少给学习者带来了难题,给他们在学习中添了不少困难。
结合其特点,针对困惑的教学现状,我们发现:以文言为主要学习对象的古代汉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其一、不利于普及与推广文化教育。由于文言与现时我们使用的语言相差太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人们产生“难学”、“厌学”的情绪,从而使学古汉语成为少数读书人——文史专业学生——的“专利”,不利于大众阅读与理解。
其二、阻碍了思想的自由表达。常言道:“言为心声。”无疑地,语言就是我们最重要的思想工具。然而,要把古代汉语作为“思想语言”来运用,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它是一种定型化的、僵死的语言呢?
其三、蕴涵于字里行间的典籍制度、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在很多方面与现在相差也很大,这样势必会造成理解的“断层”,给学习者带来很多不便。
基于以上缺陷,从客观角度来看,现时古代汉语教学的尴尬局面一目了然,而且也是理所当然的。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感到很矛盾。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作为书面语,文言已让位于白话文;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汉语与我们渐行渐远。由这两点,我们可以预见,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它将像古白话一样,完全退出人们的生活。
2.该如何撰写古汉语词汇研究论文呢?
撰写古汉语词汇研究论文如下: 第一,思路正确。
撰写论文首先要考虑的是文章的框架而不是结论,不要先定了结论再围绕结论找材料,应该先选定材料,根据语言材料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不过不能堆积材料,也无须介绍常识性的知识。
第二,方法恰当。论证方法上不能有逻辑错误。
例如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可以从前件推出后件,但不能从后件推出前件。从逻辑学上来说,推出结论一般有两种主要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归纳法又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两种方法。语言学论文一般采用归纳法。
材料要为论点服务,材料越多,结论就越可靠。 第三,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要有总体设计。这几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每一部分包括哪几个问题,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要事先考虑好。
层次之间既要有逻辑联系,内容上又不能互相包含。
3.该怎么准备写古汉语词汇研究论文呢?
准备,主要是充分占有资料。
一万字的论文,背后往往需要阅读十几倍文字量的资料。不但要熟悉原始资料,还要参考别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知道别人得出过什么结论,提出过哪些观点。
不占有充分的资料,写不出好的文章。 我们主张选小题目,就是考虑到资料方面的问题。
小的题目,语料范围小,容易做。一般说来,写好一篇毕业论文,至少要阅读有选题有关的专着和一些重要学术期刊上的有关论文,特别是近年来发表的重要论文。
论文目录可以查阅中国人民大学编印的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卷”.学术期刊每年的最后一期上也都有全年发表的论文分类总目录,可以查找我们需要的论文。现在更为便利的是,互联网上可以查找或下载有关资料,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的高科技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引用他人何种形式的观点和结论,通常都要注明出处,不能掠人之美。
4.古汉语中的虚词及其用法毕业论文,求研究对象和参考文献
二)、之 1、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①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②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2、用作助词① 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④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 练习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到,往)2、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无实义)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三)而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例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又,表并列关系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就”,“然后”,表承接关系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却,但是,表转折关系面山而居(《愚公移山》—着,也可不译,表修饰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
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 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
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5.古代汉语方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 《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尸”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假借字与通假字 古今字和异体字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试论词义引申的规律与方式 说会意 说假借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形声字起源试论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许慎六书说论评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二、词汇研究 《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连绵词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先秦偏义复词研究 先秦同义复词研究(《左传》、《论衡》、《墨子》等)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专书的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三、语法部分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 《孟子》中的“其”字 《孟子》中的“之”字 《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荀子》副词研究 《战国策》中的“是”字 《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被”字的词义演变 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从唐宋元明清的白话作品切入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有关问题 古代汉语“把”字句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处置式考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古代汉语词序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活用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兼语式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判断句研究 古代汉语省略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使成式考察 古代汉语双宾语考察 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近代汉语代词研究 近代汉语量词研究 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唐诗句法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之”字探源 专书的语法研究 四、音韵研究 专书的用韵研究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陶渊明用韵研究 论音韵学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联系古音考察现代汉语方音问题 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考察 联系汉语语音史研究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方面的有关问题 古代韵文用韵考察 五、方言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音系研究 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六、训诂学研究 标点研究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试论“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 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校勘研究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注释研究 反训研究 七、修辞研究 《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 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左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水浒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孟子》论辩艺术研究 《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 八、其他相关研究 辞典学理论研究 中学文言教学研究 《说文》释义方式研究 古代汉语字词典释义辨正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6.急求古代汉语学年论文题目
学年论文这种东西挺坑人的 你是想写一篇敷衍一下 想毕业论文也写先关内容呢? 以下的内容就是字和语法的研究 要想写有新意的研究资料少 建议选择语法方面的 举例能举出新意来也不错! 古代汉语 “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 “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论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析古代汉语表第三人称的代词“之”和“其” 论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是”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的语法联系 论汉语的被动句式的发展变化 古今汉语的语序比较 古今表疑问的表达形式异同 下面是百度 自考教材《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古汉语研究 1994 01 2 语文版《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古汉语研究 1994 03 3 一部有特色的古代汉语教材 古汉语研究 1994 04 4 评《新文化古代汉语》的理论更新 汉字文化 1994 04 5 从《蒙古秘史》语言看东乡语 民族语文 1994 01 6 古代汉语文献中的藏缅语词拾零 民族语文 1994 05 7 让传统学科再现辉煌——第三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纪要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4 8 《古代汉语》(修订本)若干注释的商榷 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9 喜读《古代汉语貌词通释》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10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词义注释指瑕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3 11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99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续完) 新闻大学 1994 04 12 回忆叶圣陶先生对《古代汉语》的审阅 新文学史料 1994 03 13 《古代汉语》教材中若干问题的再研究 现代远距离教育 1994 03 14 就许编《古代汉语》谈高师古汉语教材教法 语文建设 1994 11 15 关于汉语姓、名、字、号的英译 中国翻译 1994 01 16 茶事探源 中国农史 1994 02 17 汉语研究的再开拓 中国社会科学 1994 02 18 一把阅读古书的钥匙——《古书文字易解》评介 中国图书评论 1994 01 19 略谈汉语中的突厥语借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2 20 海南临高话中的汉语借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2 21 “莫须有”传统诠释质疑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1994 04 22 语音是助词的核心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23 对“之”“其”第一、第二人称说的否定 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24 试论词类“活用”与“兼类”的界定问题 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25 对“之”、“其”第一、第二人称说的否定(续) 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3 26 《古代汉语》(修订本)指暇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4 27 古代汉语带补语的叙述句型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4 28 近代汉语被字句结构略探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Z1 29 《古代汉语》文选部分词语释义的管窥锥指 丹东师专学报 1994 04 30 枷的演变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4 03 31 南诏语考说 大理学院学报 1994 02 32 高师古代汉语融合式教学法浅谈 广西高教研究 1994 02 33 “上流”与“下流”——对教材中一处注解的辨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4 34 《古代汉语》文选词语札记(三则)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4 35 智者千虑——再谈新编《古代汉语》 河北自学考试 1994 01 36 一九九四年上半年河北省高等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 河北自学考试 1994 11 37 古代汉语综合练习题 (上) 河北自学考试 1994 12 38 古代汉语教学必须注重比较辩析 河池师专学报 1994 01 39 古汉语词义商榷十例 怀化师专学报 1994 03 40 《孟子》的“而”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 04 41 “何所+动词”刍议 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3 42 谈古汉语述宾结构的语义关系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02 43 《离骚》中若干词语新释 嘉应大学学报 1994 01 44 释“贰”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45 古代西域汉语文教育述论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94 04 46 古代汉语中的几个代词 内蒙古电大学刊 1994 06 47 古汉语课教学改革尝试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48 齿音二、四等的真假和内转、外转——兼论黄季刚先生的古本音说不可抹杀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4 01 49 闽东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在词形词义上的差异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1 50 再论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4 Z1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