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教求关于瓷器的论文?3000字左右,急用
我就是学习瓷器学的,呵呵。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
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
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
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
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 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
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 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
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 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
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
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
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
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 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
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
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 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
2.求一篇关于民间陶瓷的论文主题的《民间陶瓷》
试谈民间陶瓷的艺术特征中国的民间陶瓷是指那些在民间烧造的,并用于民间日常生活的陶瓷制品,民间陶瓷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是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基础,也为历史上著名的官窑奠定了方向,官窑陶瓷是在民间陶瓷肥沃的土壤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官窑陶瓷的发展不能取代民间陶瓷,也无法替代民间陶瓷,民间陶瓷直到今天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同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方便,并以其质朴的美的创造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满足。在现代工业发达的今天,这种古朴,直率而又充满人情味的民间陶瓷,不仅因为具有特殊的实用功能而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追寻,返朴归真的审美心理的发展,更需重视、保护、研究和发扬民间陶瓷的优秀传统,中国民间陶瓷的发展有其漫长的历史,而且其烧造地区的分布是及其广泛的,在我们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每一个省和每一个地区,都有民间陶瓷生产作坊分布,这主要因为陶瓷原材料在中国大地上蕴藏丰富,特别是制陶的原材料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为最普遍最廉价的原材料,同其他工艺材料相比,也是最便于加工制造的原材料。
所以在民间陶瓷中以陶器为最多,瓷器则相对较少些,而且多是粗瓷,见不到像官窑那样质地纯净,加工精致的细瓷,这是由于民间窑场的诸种物质重要条件和实用情况所决定的。 当然,我们不会因为材料的价值来影响对民间陶瓷艺术的认识和评价。
民间陶瓷产地分布广泛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需要用陶瓷,长途运输、供不应求,需要量大,易于破损,更何况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陶瓷运输更是困难,再者,每个地区由于生活习惯不同,所需要的陶瓷制品的造型有所不同,每个地区的民间陶瓷都是根据当地需要制造的,其造型形式结构有各自的特点,解决各地区需要的陶瓷制品最好的方法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陶瓷生产,满足当地以及附近地区人们生活的需要。 由于各地区的生活习俗不同,审美意识的多样化,工艺材料和工艺技术又有一定的差别,形成了各地民间陶瓷的不同风格特点,并从总体上又构成了中国民间陶瓷丰富多彩的风貌。
老百姓是民间陶瓷的创造者,他们生活在山地或平原,在辛勤的劳动中,利用空闲的时间,烧造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器皿,本着务实的思想,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来创造陶瓷制品的基本形式和结构,尽可能地符合具体的使用要求,为生活带来便利,以实用为第一性,功能效用为根本,这是民间陶瓷的主导方式,同时,按美的规律去创造,相应地把美的形式与实用功能结合。 在可能的条件下加以装饰和美化,给人们的生活又带来精神愉悦,为使用者所喜爱,这正是创造者所追求并达到的目的。
民间陶瓷是以实用为前提的,每一件陶瓷制品都有其实用价值,而单纯地为欣赏的民间陶瓷是较少的,老百姓是朴实地生活,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放弃实用去装饰点缀,民间陶瓷是服务于民间生活,它的形式美感都是在符合实用要求的前提下发展。 民间陶瓷创造者们遵循着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实用功能为主导,善于驾驭设计构思,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精神,成功地把陶瓷制品的功能效用和形式美感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在民间陶瓷中,有一种在各地都比较多见的陶壶,是用来装油等东西的,这种陶瓷壶的造型形式结构各地大体都基本相似,但整体风格又各具特点,陶壶的造型属于多体量的组合——口部呈漏斗形,颈部较细并有一定高度,肩与颈之处装有把手,应该说这种陶壶是由瓶类造型演变而来的,形式多样而美观,具有较强的形式感,给人的视觉是比较深刻的,仔细分析和认识这种造型基本结构的形成因素,可以明确地看到,功能效用在起着重要作用。
饱满的壶腹是造型的主体,基于获得较大容量而形成的,细长的颈部是由于盛装液体物质,便于控制不易洒落而演化来的,漏斗形的口部是为了向外倾倒时液体物质的流向集中,在“流”的相对一面装有把手,是为了提携和端拿的方便。 从上面造型的诸种形式特征形成的原因,可以看到造型的基本结构是由功能效用决定的,从实用出发,同时松畅达的恬适,行云流水般的韵律,在直观感受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原始的朴素的美,在朴素无华之中以鲜明、沉重、强烈的方式加以表达,在粗犷、豪放之中充满着热情,它不追求奇巧,在平凡和易于为人们接受的造型和装饰中,寻求新的表现方式和亲切的比例尺度,把最普遍的陶瓷原材料的美,不加掩饰地展示出来,那质地和色彩都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令人想到大自然。
如今在现代工业产品充斥生活各个角落的时候,民间陶瓷以其独特的美,为人们的精神上留下了一片绿洲。民间陶瓷是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物质文化的创造,也是精神世界的表现,同时又是民间生活的反映和象征。
民间陶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已经超越了自身泥土材料的自然属性,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与其他民间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是所利用的材料不同,表现方式不同,然而同样在造物活动中注入文化色彩和思想情感,以。
3.急!!!求关于陶艺方面的论文
陶艺是一种文化,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艺术。亲自动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带着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个性。
现代陶艺的创作主要通过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纹饰,釉色来表达作者的意念,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体现自我个性的要求,陶艺并列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行列之中,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众多的陶艺家,艺术家,陶艺爱好者,学生以及少儿从事陶艺创作或制作。从杀泥(练泥)开始,盘余,泥扳,捏塑,拉坯等技法的应用,一件件艺术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出来,装点自己美丽的生活
陶瓷制作工序
---文出自景德镇名瓷在线
工 序
概 念
主 要 方 法 及 工 序
坯釉料制备
将原料进行粉碎、化浆、榨泥、造粒等加工,制成适于各种成型方法的坯釉料的工艺过程。
泥 料
球磨、化浆、榨泥、练泥
浆 料
球磨、化浆
粉 料
浆 料喷雾造粒
釉 料
球磨
成 型
将制备好的坯料,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然后干燥,上釉
手工法成型
用压实泥料,手工拉肧成形
可塑法成型
用泥料阴模滚压、阳模滚压、塑压
注浆法成型 用浆料空心注浆、压力注浆
烧 成
将经过成型上釉后的半成品,在高温窑炉烧制的工艺过程。
素烧、釉烧
间歇窑(梭式窑)连续式窑(隧道窑)
彩 烤
在瓷胎上彩绘,然后在中低温进行烤制的工艺过程。
陶 瓷 装 饰 方 法
装 饰 方 法
概 念
方 法 及 品 种
特 点
釉 上
釉烧过的陶瓷釉上用低温颜料进行彩绘,然后600~900℃彩烤的装饰方法.
古彩,粉彩和新彩,手工绘画,贴花,喷花,堆花.
色调极其丰富,画面易磨损,光滑性差.
釉 中
釉彩绘使用温度高的颜料并在1200℃左右下快速彩烧 ,以至颜料沉入釉层中的装饰方法.
绘画,贴花
色调较釉上少,但画面不磨损,光滑.
釉 下
在生坯或素烧坯上进行彩绘,然后施一层透明,最后在1300℃左右下釉烧的装饰方法
绘画, 贴花, 釉下五彩,釉下青花釉里红.
画面有釉层保护,光泽好.温度高,色彩少.
贵金属装饰
用金、铂、钯或银等贵金属在日用陶瓷釉上装饰
金边、描金、磨光金、腐蚀金
富丽豪华,但成本高
色 釉
在无色透明釉或乳白釉料引入适量颜料,烧后呈现各种颜色的装饰
低温高温色釉
美观,光泽好.
结 晶 釉
釉料中引入结晶料,烧后釉内出现明显结晶的釉
通常与色釉配合使用
晶体呈星形,冰花,雪花,纤维状
色坯及化装土
陶瓷坯体整体着色及坯体表面覆以着色泥浆的装饰方法
刻花剔花堆花镂空浮雕及塑造
颜色一体性好
雕 塑
对陶瓷坯体及釉面进行雕塑的装饰方法
有较强的艺术特点
其 它
光泽彩、裂纹釉、无光釉、流釉、照相装璜及发光釉等用现代科技手段装饰方法
4.佛山陶艺论文,急!急!速度解决高悬赏!!!!佛山陶艺所有论文均
内容摘要: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也是陶塑艺术之乡。
粤剧与陶塑艺术作为佛山两大本土文化,都有着较高的技术和艺术,它们不仅给佛山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而且一直熏陶着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审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成为岭南文化传统特质,不但对岭南文化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是对华夏文化的重大贡献。
关 键 词:粤剧 陶艺 瓦脊 公仔 多年来,专家学者对粤剧和佛山石湾陶塑艺术研究与探讨的有关论文、专著为数不少,这些论著分别对粤剧和石湾陶塑艺术成就有过精辟的论断。 但对粤剧影响下的佛山石湾陶塑艺术相互影响的渊源关系的论述甚少。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也是陶塑艺术之乡。粤剧与陶瓷作为佛山两大本土文化,都有着较高的技术和艺术。
它们不仅给佛山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而且一直熏陶着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审美等,并且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粤剧与佛山的渊源。
5.简要介绍下机械发展史
热加工 铸造 据考古发现,在北京平谷、昌平、房山等处曾出土了公元前16世纪(商代)的青铜礼器。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北京制造出享誉世界的明永乐大铜钟(46。5吨)和钟楼大铜钟(63吨)及铁钟(25吨),采用分炉熔化、地坑造型和陶范法铸造。
20世纪50年代以前,北京在铸造上采用粘土砂手工造型。1955年,北京第一机床厂开始采用漏模造型、双面模型型板及铁型板和标准砂箱造型。
1965年,开始采用塑料模型。 1980 年,北京市机电研究院与北京玛钢厂研制成功工频无芯塞杆底注式保温浇注电炉。
1982年,该院与北京机床铸造二厂研究成功冲天炉风口吹氧技术。 1985~1988年,北京机床研究所试验成功浮动端面密封环的压力铸造工艺。
锻压 1959年,北京第二通用机械厂(后改名北京重型机器厂)建成2500吨水压机。1971年,该厂制造出6000吨水压机,这是当时北京最大的锻压设备。
1968~1979年,北京起重机器厂先后采用300吨油压机和2000吨油压机制造出起重机吊臂和大型覆盖件。 80年代,北京市机电研究院和北京市模具中心研制出一系列高精度多工位冲裁模具,接近或达到进口模具水平,改变了北京精密冲裁模具依赖进口的局面。
热处理 1949年前,北京已采用电炉、盐溶炉、热电偶等手段进行零件退火、回火、淬火、正火、调质、渗碳等热处理。 1956年,北京第一机床厂开始采用高频感应淬火。
1961年,北京第二机床厂开始采用气体氮化淬火。1969年,北京量具刃具厂开始采用光亮淬火。
1978年,北京机床研究所研究完成机床导轨表面接触淬火工艺及设备、淬火质量检查技术条件的研究。1979年,铁道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合作完成大功率柴油机缸套表面的激光改性处理的研究。
1979年,北京市机电研究院研制成功千瓦级二氧化碳激光器,并于80年代初分别应用于汽缸套和邮票印刷设备的激光热处理。 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市机电研究院、北京邮票厂共同完成邮票厂七色机打孔器表面激光强化研究。
1984~1990年,北京市热处理研究所研究成功真空热处理、气体渗碳微机控制技术(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稀土软氮化、粉末冶金制品表面强化、煤油加甲醇小滴量法微机可控渗碳、固体渗硼、渗碳过程微机辅助工艺设计及跟踪控制系统等热处理新技术,并应用于生产。 焊接与切割 1949年,北京已有气焊、电弧焊及氧乙炔火焰切割等手工作业。
1963年,北京金属结构厂与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出钨极氩弧焊,并实现了氮气等离子切割不锈钢。1964年,用直流钨极氩弧焊及焊丝合金化技术解决了核工业用倾斜式电解糟纯镍焊接。
1966年,北京金属结构厂开发出了使被焊球体旋转的埋弧自动焊。1968年,该厂开始以液化石油气代替乙炔切割。
80年代初,清华大学发明了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在控制电弧技术上取得突破。 80年代初,北京城建设计院等完成液化石油气移动式气压焊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990年,北京金属结构厂开始采用数控精密切割和具有光电跟踪及数控寻踪读入自动编程的大功率等离子切割技术。zt 。
6.李明珂以前是什么职位
李明珂 女,1971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讲师。199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任教于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2000年论文“文化休闲一陶瓷与现代家庭”发表于《中国陶瓷》杂志;2003年论文“陶瓷茶具的发展与演变”发表于《中国陶瓷}杂志。1998年作品“12头茶咖具”获1998年景德镇“瓷兴杯”陶瓷精品大奖赛二等奖;1999年作品“春”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优秀奖;2000年作品“鱼”编入《陶艺技法》一书;2001年作品“鱼系列之一、二”、“花插”、“花器”编人《陶艺正规入门》一书;2002年作品“器皿组合”发表于《中国陶艺》杂志。2003年作品“鱼”人编《景德镇瓷雕作品选》画册;2002年作品“海洋鱼”入编《景德镇艺术陶瓷精品鉴赏》;2003年作品“器皿”发表于《浙江工艺美术》杂志。
7.求关于瓷器的论文,3000字左右,急用
我就是学习瓷器学的,呵呵。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
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
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
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
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
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
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
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
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
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
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
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
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
8.求一篇关于陶瓷的论文,3000字
概说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
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
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缉顶光雇叱概癸谁含京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观胎辨釉 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
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
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
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
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
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
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
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
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观察造型 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
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
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
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
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
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
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产物。
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
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 辨别款识 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
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
9.李明珂以前是什么职位
李明珂 女,1971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讲师。
199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任教于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2000年论文“文化休闲一陶瓷与现代家庭”发表于《中国陶瓷》杂志;2003年论文“陶瓷茶具的发展与演变”发表于《中国陶瓷}杂志。
1998年作品“12头茶咖具”获1998年景德镇“瓷兴杯”陶瓷精品大奖赛二等奖;1999年作品“春”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优秀奖;2000年作品“鱼”编入《陶艺技法》一书;2001年作品“鱼系列之一、二”、“花插”、“花器”编人《陶艺正规入门》一书;2002年作品“器皿组合”发表于《中国陶艺》杂志。2003年作品“鱼”人编《景德镇瓷雕作品选》画册;2002年作品“海洋鱼”入编《景德镇艺术陶瓷精品鉴赏》;2003年作品“器皿”发表于《浙江工艺美术》杂志。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香炉陶瓷设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