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中医的论文
关于医学的起源 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过去的医史学家们对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诸如医源于神、医源于圣、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源于人类之爱、医源于劳动等等,都各有所据,又各有所偏。
医学的起源,不可能是单一因素作用所能解释圆满的,我们认为只能是诸种因素综合参与不断发展的结果。 一、本能与医学 医学源于动物本能,西方一些著名医学史家大都持这一看法。
中国学者在千年前已有这一论述。 由于无意识的动物本能过渡到有意识的人类原如医疗经验的积累,才能有真正的医学起源。
可以说医学源于本能,又高出本能,不把本能的医疗保护行为转化为自觉的经验积累,便不会有医学产生。 二、实践与医学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医史学界,提出了“劳动创造医学”的论点,成为当时普遍认同的观点。
劳动在人类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作用,正是由于劳动,人们才逐步获得了可用于治疗的砭石、骨针等,认识到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性能,才获得更多的医疗经验。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劳动创造了医学。
三、医源于圣人的创造 医源于圣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阔的市场。 我国古代传说中关于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及黄帝等圣人创造医学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上古不同氏族集团群体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对医药经验的积累和贡献,神农、黄帝等不过是这些氏族群体的代名词,表示着医学发展有不同阶段。
医源于圣包含的另一个内容,是肯定医药领域中一些杰出人物在医学发展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在医药经验积累过程中,不仅各个氏族集团是不平衡的,一个氏族集团内部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也各有不同。一些比较留心医药而又具有创造才能的人,他们善于总结经验,能探寻出更有效的药物和更好的治疗措施,因而在推动医药发展中起着更突出的作用,却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四、思维、巫术与医学 巫主要是充当人与鬼神交通媒介的,是原始的宗教,是神学,在本质上是与作为科学的医学尖锐冲突的。医学越发展,医与巫之间的斗争就越尖锐,巫术就更成为医学发展的桎梏。
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医学家提出的“信巫不信医”作为六不治的一种,《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都是医学摆脱巫术,确立自身价值的标志。
医学现状 医学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活动中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是维护人类健康生存和繁衍生息的重要学科。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医。 在十八世纪后,西方医学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自身进行了巨大的嬗变,从经验医学转化为实验医学,并迅速地面向全世界发展,形成了今天世界医学的主流。
各民族医学仅在其原生长地可怜地生存着。其中,中医的境遇可能较好些,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特色。
我们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既有传统的医学,也有传入的西方医学。近百年来,形成了两种医学的斗争史和结合史。
直到今天,两种医学仍未取得统一。 我们先就中西医的现状和展望概述一下: 一 西医的现状 西医脱离了权威的经典束缚后,自觉地采用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西医由经验医学嬗变为实验医学,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对人体研究进入到了超微结构水平。
对一些病的防治、特别是对传染病的防治,使整个世界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染病的被遏制或消灭,无疑对人类健康是一个伟大的贡献;西医对疾病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或粒子水平,特别对一些遗传病的病因阐明起了很大的作用;外科和显微外科的发展,使很多以前不能医治的疾病得到了医治;现代医疗器械的发展,如核磁、B超、CT等,对许多以前无法发现的疾病病灶可以做到早期发现,这无疑大大延伸了人类的感官机能,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二、中医的现状 中医在5-15世纪,可以说在当时世界上是处于领先的医学,有较完备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医通过通商而传入外国,中国在当时成为人们想往的神圣地方。
中医的整体辩证论治方法,直到今天仍是一种极有效的方法,有很多西医无法医治的疾病,中医应用辨证论治方法,常会取得好的效果。 中医药已成为目前中国治疗慢性病和疑难病的主要方法,为维护人类健康显示出了越来越大的优越性。
然而,中医的前景并不乐观,由于中医本身的制约性,是很难冲破束缚而走向更高的层次。 医学发展方向 总结我国在20世纪下半叶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中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一大优势,而且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一大贡献,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深刻启示。
21世纪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方向 21世纪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将沿着1996年《党中央、国, 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的“促进中西医结合” 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在中国已形成中西医结合(台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下同)认识,必然深化发展。
实践将进一步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优越性、。
2.中医与保健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实践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中医保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与其它文化源流之间既有其同的渊源,又有密切的联系,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
中医保健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武术等丰富的养生技术。
中医养生保健认为,人体只要适当的调理,固本培元,脏腑协调,气血畅达,则调节身体机能的器官自然回复正常功能。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传统中医的重视,中医保健应大有可为之处,看了韩剧,更坚定这一看法。 普及现代医学常识 作者:原是流民 我在一家三甲医院工作,从事急救工作。
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现在的南方医科大学),这也是在四所军医大学中唯一有中医系的。 不过要承认,我对中医所学不多。
但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我很大的感触是: 在我国,现代三医问题这么严重,全民医疗水平这么低下,医患关系这么复杂,很大的程度是大众对医学常识的缺乏,当然还有一些制度上的问题,但这是我们这些医学工作者力所不能及的,我们力所能及的是:最大的工作应是普及医学的常识。 与国外相比,我国民众对医学常识的认知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这与教育与民众素质水平有关,但我国中医的存在也很大程度阻碍了这种常识的普及。
我国的民众对中医(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很好的感情,而且相当多的医疗工作者(绝大多是中医从业员)很愿意激发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对立,常常用打击现代医学的方式来为中医辩护。 我极不赞成分中医与西医,只有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主流医学与辅助医学之分。
对于现代医学,我国的医学工作人员做了很大的贡献,也有一部分很杰出的医学大家为全世界的人民作出的很大的贡献,当然现代医学是在西方成长起来,我国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不多,我国的中医又在近代几近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旋感情有点受损,但平心而论现代医学对现代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极大的贡献,这是中医远不能比拟的。 在急救中心每天接触到很多的患者,我也在感叹现代医学的力量,我们能用很短的时间明确诊断,我们能开颅抢救脑疝,开胸、开腹、处理复杂的骨折,呼吸机维持呼吸,输血补液搞休克,抗炎治疗败血症,我们的抢救成功率不知要比100年前高多少倍。
我们在癌症方面,就如我自已的亲人在手术切除肿癌后存活至今没有复发,我们在白血病等一些肿瘤的治疗(运用现代医学枝术)已取得很大的成绩。 同时我接触到多少听信中医药能治愈糖尿病而不遵医嘱的酮症酸中毒患者,我接触到多少不遵医嘱而改服中药的病情加重的肾炎患者,我医院门口有多少站着分发中华灵芝宝小广告的小童,我在肿瘤科有多少去服用中医药而失去手术时机的患者。
平心而论,中医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中医本身在一些理论上是有效的,但是正规的中医从业人员太少,经过严格临床验证证实有明确疗效的中药太少,骗子太多,中医从业人员浮燥心理太多,能静下心好好去做这方面工作的人太少! 我读大学时,乙型肝炎这一课是由骆抗先教授(从事传染病工作人员应知道这位教授吧,我希望大家也能记住这位可敬的教授)亲自给我们上的。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上课的第一句话“我从事乙肝治疗工作几十年了,我承认我很失败”。
就是这位可敬的老人30年如一日每日清晨5点起床上班,从未休息过一个周末,一生静静地从事乙型肝炎的研究,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而我又见了多少自称能战胜乙肝的中医医师,我又见了多少号称能战胜乙肝的中药呢,广告满天飞,这个号称神医,那个号称专家。
想想这位可敬的老人,这些人应该羞愧! 再谈及现代的看不起病,医药费居高不下的情况,其实就诊的大多数疾患者,运用很便宜的药物,是可能治愈或缓解的,但医保药物中那么多不知是否有疗效的中药占据了多少医药费(这些医商也真是能通天),现在变成一种情况,医师在给患者的处方中会有能起治疗作用的西药,同时也会加入不菲的中药辅助(这绝大多数疗效连医师自已也不知道,但可以收入不菲的回扣,这种现象在心血管科最为多见),一个现象,如果我带我的亲戚去看病,跟他交待一下这是我的亲人,他是不会开出有中药的处方的,因为他开出中医处方他会觉得对不起我,那是创收用的,不是治疗用的! 讲了这么多的中医的坏话,并不是我愿意否定中医,我相信中医有好的中医师能治病,而且有好的效果,中医有一些理论是经过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对全世界的医学也有贡献,传统医学应鼓励它去发展、支持它,并希望它能对中国人民、对全世界有贡献。 但这只能由中医从业人员去从事,去发展,对于民众我们更多的是要普及现代医学常识,普及生命科学,而不是普及中医理论。
同时对于中医,要支持它,但也要严格控制,要把一些打着中医旗号的人员清理出去,对中医从业人员的资历要有更严格的要求,对中药产品要有更严格的把关,要求更严格的临床对照试验,要求更严格的毒理分析。 真正中医要发展。
3.中医学论文范文
痛经的临床治疗体会 【关键词】 痛经 1 病因学 痛经(dysmenorrhea)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原发性痛经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不良体姿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
继发性痛经是指病人经双和诊发现盆腔器官有病变者为继发性痛经。常由于局部异常体征尚不明显时误诊为原发性痛经,因而对痛经开始于初潮后3年以上者,应考虑继发性痛经之可能,应进一步检查。
青年女性继发性痛经之常见原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它与原发性痛经症状极相似。 如果病人有进行性痛经或内膜异位症家族史(母或姐妹中有患此病者),应早做腹腔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早进行保守性手术治疗,以保存生育能力。
2 临床表现 原发性痛经经常发生于有排卵月经,因此一般在初潮后1~2年尚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 严重的痉挛性疼痛多发生于初潮1~2年后的青年妇女。
如一开始出现规律性痛经或迟至25岁后发生痉挛性痛经,均应考虑有其他异常情况存在。痛经大多开始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常为痉挛性绞痛,历时1/2~2h。
在剧烈腹痛发作后,转为中等度阵发性疼痛,约持续12~24h。 经血外流畅通后逐渐消失,亦偶有需卧床2~3天者。
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约有50%以上病人伴有胃肠道及心血管症状,如恶心、呕吐(89%)、腹泻(60%)、头晕(60%)、头痛(45%)及疲乏感(85%),偶有晕厥及虚脱。
原发性痛经常在分娩后自行消失,或在婚后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3 诊断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根据初潮后1~2年内发病;在出现月经血或在此之前几个小时开始痛,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48~72h;疼痛性质属痉挛性或类似分娩产痛;妇科双合诊或肛诊阴性,可得出原发性痛经之诊断。
继发性痛经的诊断反复盆腔炎症发作史、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过多、放置宫腔节育器、不育等病史有助于继发性痛经之诊断。通过双合诊及三合诊,可发现一些导致痛经之原因,如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盆腔炎块等。
肛诊扪得子宫骶骨韧带结节状增厚,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尤为重要。 其他检查如血沉、白带细菌培养、B超盆腔扫描、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刮宫,最后应用宫腔镜、腹腔镜检查可及早明确痛经之发病原因。
4 治疗措施 4。1 原发性痛经 4。
1。1 一般治疗 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平日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营养及充足睡眠。重视月经生理的宣传教育,通过解释说服,消除病人恐惧、焦虑及精神负担。
加强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和防止受寒。 4。
1。2 抑制排卵 如病人愿意控制生育,则可口服避孕片(复方炔诺酮片或复方甲地孕酮片)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首选药物。
应用口服避孕药物,90%以上症状可获得缓解,可能由于内膜生长受到抑制,月经量减少,PG量降到正常水平以下导致子宫活性减弱。治疗可试服3~4个周期,如疗效满意,可继续服用;如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适当加用PGs合成抑制剂。
由于要在整个月经周期用药,而发生效应仅在周期末1~2天,除非需要同时避孕,一般不受病人欢迎。 4。
1。3 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PGSI) 对不愿避孕的病人,则宜选择PGSI,它抑制内膜的PGs合成,显著降低子宫收缩的振幅和频度,但不影响垂体-卵巢轴功能,也不会发生像口服避孕药那样的代谢性副反应,只要在疼痛发作前开始服用,持续2~3天即可,为其最大特点。
但须试用一个阶段,来确定每个人疗效最满意的药物、种类及最适宜的剂量。适用调整阶段有时可长达半年。
常用的PGSI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以下几种:吲哚吲唑类:如消炎痛、炎痛静(benzyrin)25mg,日服3~6次或50mg,日3次;灭酸类:甲灭酸亦称扑湿痛(ponstan),初次剂量500mg,以后250mg,6~8h 1次。 氯灭酸亦称抗炎灵或氟灭酸,初次剂量400mg,以后200mg,6~8h生1次;苯丙酸衍生物:对异丁苯丙酸亦称布洛芬(ibuprofen),400mg,每日4次。
甲氧萘丙酸钠盐亦称萘普生(naproxan),首次剂量500mg,以后250mg,6~8h 1次;保泰松类:保泰松或羟基保泰松,首次剂量200mg,以后100mg,6~8h 1次。 上述4类药物都能很快吸收,在行经的头48h内服用即可,但因月经来潮时间常有差异,一般宜在应届月经的前3天给药,以保证疗效,缓解率在70%左右。
如将上述药物更换使用,有效率可达90%。有消化道溃疡及对上述药物过敏者禁忌。
副反应较轻微,多数均能耐受。 其中只有消炎痛肠道反应发生率较高,还可发生头晕、疲乏虚弱感、头痛等症状,以致治疗中途停药者较多。
灭酸类或苯丙酸衍生物一类药物,尤其甲氧萘丙酸作用持续时间长,其钠盐在血中迅速达到高值,因而发生作用快,。
4.马上就要毕业了,我是学中医针灸推拿的,毕业论文怎么写??
给你推荐几篇论文你看看吧! 1 乐永清; 医话2则[J]; 光明中医; 2004年02期; 42 2 樊德春 ,李兰周; 《冷庐医话》误治医案评析[J]; 国医论坛; 2003年04期; 40-42 3 谢远军,许丽,倪锋,陈华德; 针灸推拿专业推拿功法学与手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J]; 按摩与导引; 2004年04期; 13 4 张喜奎 ,王旭丽; 陈亦人教授医话(连载)[J]; 国医论坛; 2003年01期; 14-16 5 邢鸿林,赵伟; 医话二则[J]; 黑龙江中医药; 2004年04期; 29 6 原林,姚大卫,唐雷,黄文华,焦培峰,陆云涛,戴景兴,张辉,贺振泉,钟世镇; 针灸经穴的数字解剖学研究[J]; 解剖学报; 2004年04期; 3-9 7 王少华; 三槐堂百年医话[J]; 江苏中医药; 2003年08期; 34-37 8 张顺利; 针灸疗效评价方法初探[J]; 江苏中医药; 2004年06期; 58 9 朱炳林; 医话琐言[J]; 江西中医药; 2004年12期; 59-61 10 王昆文; 喻洁仁医话[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04年03期; 36-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刘淑明; 针灸推拿医话2则 [J];陕西中医; 2004年08期; 88 2 许敬生; 银袖治疾 [J];河南中医; 2005年03期; 11 3 干祖望; 干祖望趣味医话(33) [J];辽宁中医杂志; 1994年12期; 561-563 4 鲁安养; 谈振兴医话 [J];山东中医杂志; 1995年01期; 32-33 5 许敬生; 唐大黄 [J];河南中医; 2005年05期; 25 6 陈荣; 《冷庐医话》论老年慎药 [J];新中医; 1983年12期; 36 7 朱炳林; 医话2则 [J];江西中医药; 2001年04期; 27-28 8 戚建弘; 医话录存 [J];浙江中医杂志; 1998年06期; 283 9 王雨亭; 医话二则 [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88年01期; 57 10 梁允标; 针灸推拿疗法治愈注射引起的小儿坐骨神经损伤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年05期; 784。
5.医学生如何振兴中医药论
1。
1 诊疗模式和主体诊疗模式 所谓诊疗模式,是对一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用精炼的语言对该医学临床思路的扼要表述,并能反映出其学术特色。自古以来,关于中医学的诊疗模式存在多种说法,如治病求本、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察质论治及对症治疗等。
在诸诊疗模式中,最重要最常用,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主导或涵括其它诊疗模式者,称为主体诊疗模式。 诊疗模式不同于医学模式,后者是指一种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观点或出发点,比较抽象和理性,如“生物 。
心理 。 社会”,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而前者则是对一种医学的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的集中表述,比较具体和实际,如前述的“辨病治疗”之类。
1。2 审机定治是《内经》的主体诊疗模式 《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诊疗模式当然也不例外。
在《内经》中论述过的众多诊疗原则中,最强调者莫过于“治病必求于本”(《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这里,“治”兼诊断和治疗二义,“本”指疾病的本质、根源,此处具体指阴阳失调的病机。 而《素问 。
至真要大论》在论及诊治有假象的病例时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告诫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应首先识别其真正的病因病机,然后针对病机而治。
该篇还以“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为例,说明若只看到疾病表面的热、寒现象,抓不住其阴虚、阳虚的内在本质,必然误治。 正是基于审察病机便是 “求”病之“本”这一认识,该篇才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对此,元代名医朱震亨曾断言:“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其本,其理一也。
”〔1〕对于中医学来说,病机就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而“审察病机”,则是透过疾病的现象——症状、体征等,去探求疾病的本质——病机。
可见,《内经》治病求本的诊疗思想可用“审机定治”一词简明地表述之。 由《内经》奠基的中医临床工作可分为五个环节或步骤,即四诊、辨证、识机、立法和处方。
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四诊是为辨证收集必要的临床信息(即以症状、体征为主的证候),辨证则是运用中医理论对证候进行思维加工,最后识别病机及病名。而在中医的诊断结论中,病机为主体,病名是次要的。
因为确立治疗法则的主要依据是病机而不是病名,因而识机便成了辨证的目的和归宿。 《内经》虽无“辨证”一词,但审察病机(审机)以辨析证候为基本手段, “审机”实已概括了辨证和识机的内涵。
中医临证时确定治疗法则的要素虽多,但首要的、根本的依据却是从诊断中获得的病机结论,而处方只不过是落实治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由此观之,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对病机的求本诊断,中医的治疗首先是针对病机的求本治疗。
而“审机定治”一词则切中肯綮地勾画出了中医学基本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要领。为此,明代大医张介宾极力推崇《内经》所述的“病机十九条”:“此正先圣心传,精妙所在,最为吃紧纲领……夫病机为入门之道,为跬步之法。”
〔2〕《灵枢 。 本神》强调:“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所谓审“病形”、知“虚实”,就是辨证识机,简称“审机”;“谨而调之”,是谓针对五脏的虚实病机,分别采取相应的补泻调治法则。这是《内经》重视并阐述“审机定治”诊疗模式的一个例证。
《内经》也论及其它诊疗模式。例如,《灵枢 。
痈疽》用“菱翘饮”治疗“败疵”,属一病一方,乃“辨病治疗”之例;而《灵枢 。 根结》所谓“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疾也,”则是“察质(体质类型)论治”之例。
然而,这两种诊疗模式在《内经》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审机定治”。可以断言, 把 “审机定治” 看成是《内经》倡导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毋庸置疑的。
2 “审机定治”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 2。1 建立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主导思想 由于《内经》提出并倡导的治病 求本——“审机定治”诊疗模式,概括了中医临床思路的要领,揭示了中医学的基本诊疗规律,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两千年来已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成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和首要原则,即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 试举数例为证。
东汉医圣张机在《伤寒杂病论 。 自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这里“见病知源”就是辨证识机之意。《伤寒论》126 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
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前四句属辨证,“有血(瘀血)”为识机,“下之”谓立法,“抵当丸”是处方。
全条证、机、法、方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审机定治的经旨。唐代大医孙思邈指出:“夫欲理病,先察其病源,候其病机。”
〔3〕 强调察候病机是医者临证治病的首务。金代名医刘完素亦说:“故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
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 ”〔4〕突出了审机和施治之间的因果联系。
明代宿医周子干认为:“见病医病。
6.中国医药史的论文
走中西医结合之路 ——论中医药的发展 中国,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
而中国的医药学则接受着历史的长河的洗礼,越来越变得丰富、精彩。 原始人类在依靠植物为生的长期过程中,开始逐渐熟悉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
中国古代称药物书为“本草”,英语中称药物为“druz”(即干燥的草木),这都说明药物是起源于植物的。有人认为最先被人认识的药物是镇痛药(茄科植物)和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植物。
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弓箭的发明,人类开始了狩猎及畜牧。于是出现对损伤的简陋救助法,如创伤、骨折、脱臼的治疗;同时人类开始认识了动物的营养价值,动物药也随着出现;畜牧经济又使牧人观察到植物对动物的作用,从而又促进了对植物药的认识。
如根据希腊史家的记载,牧人曾发现了藜芦。 因此医药知识的起源是人类集体经验的积累,是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
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和巩固,医学中的宗教色彩增多了。中国的《山海经》里记载:“巫彭”、“巫抵”“巫阳”等都是神医。
在奴隶社会就开始有了“职业医生” 。在奴隶社会,文化上的卓越成就之一是文字的发明。
有了文字,古代奴隶制国家才留下大量医学文献。 其中《内经》就是史料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是黄帝所作,因此又被称为《黄帝内经》。
它是一部包括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古典医学著作,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成就,在我国医学史上和世界医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内经》为祖国医学的学术理论体系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对促进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医学的必读之物。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
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其中,此书包括《脉法》、《辩脉法》,等等很多内容。
并且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
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
还有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影响最大。 再者神农、扁鹊和华佗也是医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其中,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的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神农尝百草”。
并且为了纪念他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闻、问、切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
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在医疗体育方面也有着重要贡献,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华佗还善于应用心理疗法治病。
中国医学史,名人名书众多。为世界医学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时间面如了现代,中国首创中西结合医学。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及深远影响。
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术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其根本是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应当并重。不可重西轻中,更不可以西代中。
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依据,技术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所以,讲“中西医并重”,核心是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理论部分必须并重,既不能以技术代替科学,更不能在科学、理论上以西非中。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学地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面对21世纪,必须使全国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惠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
而在世界的传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
7.中药学方面的论文
一、版式及论文 统一要求A4纸打印,格式如下。
(一)摘要:中英文对照(要求分页),中文500字左右。 中文:宋体,小四号字;英文:Times New Roman四号 (二)论文 标题: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小标题:宋体,四号字 作者:宋体,小四号字,加粗,居中 班级:宋体,小四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5000~10000字,宋体,小四号字(上下2.54cm,左右3.17cm,页眉1.5cm,页脚1.7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三)参考文献格式(宋体,小四号字;英文 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 杂志写法: 作者(等).(题目)[J].刊物名,年,卷(期):页 例如:[1]常新亮,等.川芎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12(15):1~7 著作写法: 作者(等).书名 .地址:出版社,年,页 例如:[1]李明.物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58~62 英文格式: 作者(等).(题目).刊物名,年,卷(期):页 例如:[1] Dupont B.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sever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with an unrelated MLC compatible donor.In:White H J,Smith R,eds.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Houston Intrem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1997,44~46 (四)按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的顺序打印后装订成册(各项均要求分页) 二、分项要求 (一)题目:论文题目一定要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能准确的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 (二)目录:“目录”二字用三号字、宋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
目录的各章节应简明扼要,其中每章题目采用小三号宋体字,每节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要注明各章节起始页码,题目和页码间用“…………”相连。
(三)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简要介绍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语言力求精炼。中英文摘要均要有关键词,一般为3—5个,各关键词之间要空二格。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四)正文:正文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应占据主要篇幅,正文是对设计(论文)工作的详细表述,一般由标题、文字、图、表格(三线表)和公式等部分组成。
1.图、表、公式 图:a. 要精选、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b. 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
c. 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用五号字宋体。 表:a. 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
b. 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 c. 表序、表名和表内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字。
公式:a.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b.公式中的英文字母和数字可以采用默认的字体和字号。
图、表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公式与正文之间不需空行;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图2-5,表3-2,公式(5-1)(“公式”两个字不要写上)等。
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 2量和单位 要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具体要求请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物理量用斜体,单位用正体; 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3符号、序号 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别,不能混用。 序号一般按层次使用“一”“二”“三”……“(一)”“(二)”“(三)”……“1”“2”“3”……“(1)”“(2)”“(3)”……表示。
文中各级序号不得混用。 4页眉和页码 页眉和页脚、页码均从正文部分开始编写。
页眉一律设为“峨眉学院2008届生毕业设计(论文)”,采用宋体五号字右上书写。 页码从正文开始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参考文献及附录: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都要在引用的地方用符号“[1]”右上标标识,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采用规范化著录格式,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三、打印规格 一律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