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言保护,迫在眉睫论文
浅析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保护的关系【摘 要】 文章论述了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保护的关系,认为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保护两者并不矛盾,要提倡普通话用于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方言用于私人场合,以此来构建“双语”社会,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和做法。
分析了方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方言保护的对策建议:现阶段保护方言应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整理;保护弘扬独具特色的剧种和戏曲;在对待方言类节目方面,要有相对宽松政策以利于方言节目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 普通话;方言;方言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规定第二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所以说,推广普通话是写进了我国的法律当中。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及复杂地形地貌,民族的众多和人口迁移等因素,不同地域间表现出不同的发音,经过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方言。
在现代社会,即便有法律规定了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但是法律的制定是后于语言的出现,法律的制定不过几十年,而语言的流通自人类诞生起,一直发展就没有停止过,所以说,方言的重要性在某些程度上是要高于普通话的。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方言作为地区语言,两者在不同的舞台上散发光芒,两者完全可以和谐共存。
而作为方言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方言类节目的出现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方言的保护做出了贡献,在满足受众的娱乐同时,也从另一方面使得方言被人们关注和重视。 一、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保护两者并不矛盾 推广普通话,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就像很多人所指出的那样,它不仅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人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地域之间的隔阂,并且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还有利于以普通话作为“国语”的地位的强化和巩固,便捷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语言承载了一个地区多年来的历史文化,有着内涵深刻的人文气息,对于联络乡谊,增进亲情,有着无法替代作用。所以说,方言更彰显了珍视历史记忆、传承精神遗产的意义。
在对待推广普通话和传承方言这个问题上,陈炳华认为 “正确并符合实际的做法是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善待方言。”要提倡普通话用于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方言用于私人场合,以此来构建“双语”社会,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和做法。
二、政府与媒体在方言保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不少学者们开始对方言展开调查并整理存档,并且出版了不少方言字典和丛书等。为了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组织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其中也包括了方言。
在普查基础上,许多地方都建立了或正在筹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 现如今多媒体的发展与完善也成为了全社会保护方言的重要平台。
不少以方言为主的广播、电视节目和电影现如今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特别是电视媒体在方言的保护与传播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很多地方电视台相继开播了方言节目和自制的方言短剧。
随着带有明显方言特色的电视剧的热播,以及不少电影中开始加入与方言有关的元素,方言开始慢慢的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比如在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自然少不了包括相声、小品在内的语言类节目,其中很多带有方言的桥段的作品都很受广大观众的好评和关注。
此外方言民歌、方言曲艺也纷纷登上各种晚会和舞台。这些都使得民族语言和方言逐渐突破地域限制,越来越多的呈现到我们目前,一定程度上使得方言得到传播和保护。
作为媒体传播最为迅速的网络媒体也成为了方言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方言类的自制剧、文章、戏曲等通过网络能够更为便捷的传播;此外国家和各地政府也建立了方言保护类型的网站用来与网民交流和沟通,方便了人们对方言、民族语言的现状情况的了解。
网络论坛也成为了人们了解方言保护方言,交流保护体会的宽广自由的平台。 三、方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在方言保护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现阶段我们国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方言进行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受到地域、文化、经济等影响,民族语言和方言发展的空间也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已有民族语言法律法规所涉及的语种很少,仅限于蒙古语等少数几种语言,绝大多数的民族语言和方言是没有法律保障措施的。 除此以外,在方言的保护过程中还存在管理不健全、缺乏目标和保护准则等问题。
一方面保护管理缺乏资金,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人员,总之在方言的保护过程中有着各式各样的难处。 四、完善方言保护的对策建议 首先,现阶段保护方言应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整理,加大力度支持有关方言方面事业的发展以及设立保护组织,培养一批专业人员,并且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推动全国范围内方言保护活动的发展。
其次,许多地区皆有本地独具特色的剧种和戏曲,比如江浙一带有昆曲、越剧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开展有关方面的宣传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传承中国传统的曲艺文化,还能对方言进行起到一定的保护,两全其美。
最后。
2.《走西口》赏析论文2000字
民歌《走西口》反映农民生活和是他们对自己命运不满反抗的歌,在山西民歌中占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河曲这类放映"走西口"生活的民歌有很多,而且都颇为深刻。正是因为《走西口》这类民歌深刻地唱出了农民的苦难和辛酸,因而这些民歌,不但为河曲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广泛的流行于全省,并在全国亦有影响。
一、演唱风格和情感处理 (一)《走西口》的演唱特点 1.口语化。最重要的一个,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
唱词开始便用女主人公自己的口吻介绍自己,口语化色彩浓厚,介绍了地点,"家住在太原"等等。同时还采用了当地方言,更增加了口语化特点。
如“泪蛋儿蛋”、“人儿”、“不美口”等等。这种口语化特点,真切自然,通俗易懂,充分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管真挚的感情,自然纯朴,耐人寻味。
2.衬词的使用。 (1)单字衬词:“起名我叫一个一个孙呀嗨哈孙(上)玉莲。”
;(2)双字衬词:“新生下我这一枝(那个)花”; (3)多字衬词:“爹爹名叫孙鹏(呀咳咳咳)安。”衬字的使用是为了补充音节的需要而加在句子里的。
它没有实际讥工罐继忒荒闺维酣哩的意义,它可以使唱词更加流畅自然,极富当地方言特色和民间风味。 3.叠字的使用。
叠字是把同一个字重叠起来使用。如“爹爹名叫孙鹏呀(咳咳咳)安”等。
这是叠一个字的。还有叠一个词的,如“起名我就叫(一个一个)孙呀嗨孙上玉莲”等。
叠词的使用使唱词更加悦耳,旋律更加优美,同时还带有浓郁地方色彩。 (二)情感处理 全曲共分为十段唱词,分为四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写出了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成婚后的激动喜悦之情;第二部分:三至五段,玉莲心情发生变化,情绪突转;写出了丈夫太春出口外谋生,玉莲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六至九段着重写玉莲与太春惜别时的场景,写出妻子对丈夫的叮嘱,情深意浓;第四部分:则是玉莲对丈夫外出的担心挂念,只求丈夫早日归来,全家团聚。 二、民歌《走西口》分析 1.曲式结构。
该曲是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旋律曲线徘徊在主音和属音之间。是单乐章多乐段二部曲式结构。
在民族声乐作品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同时还加入了Ⅳ级与Ⅶ级音,这些音起到了一定辅助作用,避免了旋律的单调性,是旋律更加绵远悠长。
2.歌曲的意境和想象。一曲凄凄惨惨的《走西口》,道出了多少中华儿女的辛酸,歌声穿越时空,向世人诉说着无限的悲伤。
走西口的哥哥走了,家里留下了孤苦的女人。歌词浅显易懂,意境也不难想象;夕阳下,惆怅的少女送自己的情人,这种情感是单纯的,稚嫩的。
少女不知如何向情人诉说满腹的哀怨,只能用琐碎的叮嘱来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走西口》唱尽了人生的苍凉、离别的痛苦和生活的无奈。 3.作品的艺术处理。
《走西口》音乐里结合二人台的音乐和当地音乐色彩,巧妙地采用了装饰音里的倚音、波音等音乐手法。这不仅装饰美化了旋律,使音乐旋律性增强,同时还具有浓厚的当地语言特色。
这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表现都起到了烘托作用。《走西口》音乐调式吸收了原生态民歌调式。
作品中没有浮华绚丽的歌词去修饰,纯朴自然,刻画出妹妹与哥哥绵绵不断的爱恋之情。 三、《走西口》对山西民歌发展的作用 《走西口》已经流传了一二百年了,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很多人会唱。
山西民歌《走西口》道出了一对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苦与近代山西人外出谋生的艰辛,它反映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对自己命运不满反抗而唱的歌。它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社会、历史、自然、地域原因。
《走西口》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歌词生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这些都是山西民歌的特点。
《走西口》促进了山西民歌的发展,同时也使山西民歌更加丰富多彩。 山西民歌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地用不同风格不同旋律,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表达了群众的思想感情。山西民歌品种繁多,而歌种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而其中最具代表,影响最为深刻的便是《走西口》。
四、结语 “走西口”是对命运的挑战,是对新环境的开拓。经过各地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传唱,《走西口》民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走西口》和其他民歌一样,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3.运用方言的议论文800字
话说有一天,方言和普通话在溪水河岸旁碰见了,方言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孪生兄弟普通话啊!
方言向普通话说:“嗨!普通话兄弟!你说咱们都是中国妈妈生的,几乎长得一模一样,那咱谁的本事大呢?”
普通话说:“兄弟,就凭你那只能在市里传播的本事,和我还差十万八千里哩!兄弟,再回去练练吧!”
方言一听,来气了,说:“那你有什么本事啊?不就和我差不多呗!”
普通话说:“我的本事可大了!播音,电视主持人,演讲……都要用到我哩!你呢?能做这么多事情吗?”
方言说:“我的本事也很大啊!能增加地方人们交流的语速,而且有些地方电台地方节目也要用到我啊!”( 文章阅读网: )
普通话说:“那不然去大街上找找看,我们谁支持的人数比较多,谁的本事就大!”
于是,普通话和方言走到大街上,他们首先看到一个主持人,于是上前问:“你觉得普通话好还是方言好呢?”
“唔,应该是普通话好吧,普通话发扬了中国文化!”
普通话对方言说:“你看,还是我的本事大吧!”
方言说:“这不算!反正还有那么多人呢!”
接下来,他们看见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闽南人,于是,他们又迎上去,问:“你觉得普通话好还是方言好?”闽南人说:“方言好!方言很方便!”
方言说:“你看,还是我的本事大吧!”
普通话说:“不算!还有其他人呢!”
他们就这样问了三天两夜,最后的结果是——两人的票数相同!这个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只好去找手语评理。手语说:“你们都错了,只有我们手语是最伟大的,你们都是微不足道的!”
方言和普通话听了,“扑通”一声,晕倒了。
4.方言什么一种地域文化什么地域文化的载体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特定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个地方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记载文化的事物都已消失或损毁,唯独方言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彰显地方的文化。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一定地理范围内常用的交流沟通语言媒介,对地域的影响力也不言而喻。
在长期的使用和改进过程中,除了发挥交流媒介的作用以外,方言也组成了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方言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庐江方言毕业论文(方言保护,迫在眉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