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追风筝的人如果从风筝的意象着手写论文应该怎样写
风筝的意象
2.1阶层差异
风筝这一意象体现在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阶级差异上,而这种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限制他们之间的关系。斗风筝时,一人控制风筝,而另一人则作为助手为风筝放线。这种帮助行为对哈桑来说,就像平时侍奉主人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风筝赛上,哈桑就像那个小孩一样,尽管他也在分享斗风筝的兴奋,但最终宣布胜利的永远是阿米尔。他负责去追对手掉落的风筝,但把它带回来之后,最终拥有风筝所属权的,一定是阿米尔。他的喜悦总是通过他人的体验分享到,就像他侍奉阿米尔一家时分享到的富裕。
2.2暴力与美的对立
一方面,风筝赛的本质是暴力的。在试图割断对手的风筝线时,风筝线上坠着的玻璃屑也会在斗风筝者手掌上割出深深的伤口。而一旦风筝掉落,追风筝的人就会像猎狗一样急切地追寻风筝。因此,风筝赛中体现的暴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阿富汗的暴动,而这场暴动也贯穿了全书。喀布尔的天空上,数百只风筝千方百计地试图将对方的线割断,作者通过这样画面向我们展示出,在阿富汗这个国家,总是存在着一方试图击败另一方的敌对关系。
另一方面,放风筝的行为又是美好的。纵使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存在着难以改变的阶级差异,然而在放风筝时,他们的心却因风筝结合在了一起。多年以来,阿米尔总是感到哈桑夺走了父亲对他的爱,但当他们同时放飞风筝时,他们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像兄弟。因为在风筝赛中,斗风筝的人和追风筝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互帮助的。他们暂时忘记阶级差异,共同分享比赛带来的兴奋和美妙。因此,风筝赛上的风筝象征了阿米尔和哈桑共享的那份美好,那份让他们暂时忘记现实的美好。
2.3背叛与救赎
从小说的题目便可得知,风筝在小说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从情节上来看,放风筝是主人公背叛的起点,也是获得救赎的终点。在目睹哈桑惨遭强奸之后,阿米尔难以将斗风筝与自己的背叛分开。每当看到风筝,他就会想起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从这个角度来看,风筝正是阿米尔内心黑暗的写照。故事通过不同事件对此进行反复的暗示,但从整体上看,这些事件都与风筝的意象分不开。风筝象征着阿米尔的背叛。风筝象征着阿米尔的背叛。
因此,尽管阿米尔为了救索拉博受了许多罪,但最终仍是与索拉博一起放风筝这一行为让他得到救赎。飞扬的风筝象征着他终于从良心的责难中解脱出来。
小说中的两次放风筝分别象征着主角阿米尔灵魂的迷失和灵魂的救赎。正如译者李继宏所说:“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和诚实。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article/1765881-1/1/
2.《追风筝的人》从某个人物或某件事而引起的感想1000字,不要主
再次看到风筝时,已然是七月。绿草如茵的空地上,几个人在放风筝,脸上的笑容宛若夏日雨后的天空。我坐下,神思有些困倦。不知是睁眼之时还是闭眼之时,我望见一片瑰丽的苍穹,灿烂的云朵中是成片的风筝,如同飞鸟。远处,放风筝的人伫立,追风筝的人奔跑。一切都如此熟悉。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追风筝的人》中的对白此刻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意识到周围的一切都是一场梦境。我在延续着一个梦,一个《追风筝的人》的梦。
那晚霞的移动荡漾着我的眼睛,那风筝的弧线激扬我的心神。感动与欣慰,害怕与无助,心酸与悲凉,这本书字里行间带给我的是如人生百味般的悸动。是什么得以有这样大的力量让心灵颤抖?那质朴的语言敲响的到底是怎样一种伟大的乐律?
阿富汗,一个在曾经在我印象中只有战火纷飞的地方。而《追风筝的人》却为我呈现了一个真正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有情谊的国土。阿米尔和哈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样幸福。虽然身份与种族的差异不时扰乱两人的友谊,但是谁也无法忽视这之中令人艳羡的美好。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开头,冥冥之中注定会有一个令全文发生转折的岔路口。阿米尔和哈桑在当地的斗风筝比赛中取得了胜利,狂喜中,哈桑要去追那只被割下的风筝。那一刻,我仿佛预感到了之后的事情,我听到我的心中大呼“不要去!”……可是,我只是一个看客。我只能一页页翻下去,看着阿米尔走街串巷寻找着哈桑,看着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施暴,看着阿米尔在这重要的岔路口选择了胆怯……当那只风筝坠落,阴影扫过白雪上斑驳的血渍,我知道,坠落的不仅是风筝,还有阿米尔与哈桑之间一整个过去,连同快乐与悲伤。
那时的我想,如果是我,我会挺身而出吗?如果阿米尔当时用自己救下哈桑,他们之后又会如何?我不知道。这世界没有如果。但我知道,阿米尔在他尚且年幼人生中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而正是这一错过,将用他的一生来补救。我们的人生究竟禁得起几次这样的错过?人生竟是这样坚强而又脆弱!
无尽的痛苦让阿米尔逼走了哈桑。而同时,阿富汗的战火也开始燃起。阿米尔随着父亲逃到了美国,背离了战火却始终无法背离对哈桑的自责和愧疚。终于,在朋友的指引和劝导下,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回到阿富汗,拼了命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饱受折磨的儿子索拉博。而此时的哈桑早已死在了塔利班的魔爪下,阿米尔能为昔日友人所做的,就只有为他可怜的孩子找回一颗心,一颗过去的心,一颗未来的心。这心,又何尝不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延续?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那风筝究竟是什么?到底谁才是追风筝的人?这两个问题一直伴随我到最后。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我知道,这问题阿米尔已经明白了,我也已经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担起责任,鼓起勇气,翻过千山万水,跨越艰难险阻。我相信,我的风筝一定会在某座山的后面等着我。
睁开眼睛,声旁依然是碧绿的草地。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阳光在各种风筝下投下细碎的光斑。夏意正好,此时的我仰望天穹,仰望天穹上的风筝,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扬。
呐,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3.《追风筝的人》赏析
一本好书的定义是怎样的?我想,正如伊莎贝拉•阿连德女士评价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所说的那样,它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
抛开学术上对书的评价方式,就我个人来说,一本书如果精彩、有价值,至少应该具备使你在一个时期内,脑海中充斥着它的能力和魅力。 《追风筝的人》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从最初在书店里偶遇开始,我始终无法说服自己不把它买回家,而现在它摆在我的桌上已经有两三天,我却迟迟没有勇气将它从头至尾一丝不苟地读完。
如果说是好书,买的时候为什么犹豫呢?又为什么没有马上看完呢?原因就在于这本书中的故事是如此残忍、令人心碎,但要我避开它,却又做不到。所以说我得出了我对好书的定义,无论是让你情绪高昂,还是悲从中来,只要它给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令你欲罢不能,它就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虽然,如我先前所说,我并未将这本小说完整地阅读下来,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其内容的了解。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曲折但并不十分复杂的故事:生于阿富汗的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的仆人,当地最会追风筝的哈桑情同手足,但在一次追风筝比赛后,哈桑为了庇护阿米尔而受到蹂躏和侮辱,阿米尔却没有出手相救,这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自私和懦弱。
一起度过的童年岁月,那些充满了欢乐、幸福,同时也包含着悔恨、歉疚和苦涩的时光,关于这些时光的刻骨铭心的回忆伴随着阿米尔离开故土前往美国,逐渐长大成人,却始终无法卸下心头对好友的愧疚。时隔二十余年,成为美国公民的阿米尔再次踏上阿富汗的土地,记忆中的故乡已经面目全非,到处横行着令人生畏的塔利班。
探访哈桑下落的阿米尔只收到了一封由父亲的故人拉辛汗转交的信,那是哈桑写给他的,却迟到了半年之久,连同写信人和妻子已经亡故于塔利班手下的消息。同时,他也得知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一个事关哈桑的身世现在却只有他自己知晓的秘密。
如果说从小到大,有什么能够作为稍稍消解阿米尔心中对哈桑的愧疚的理由,那就是哈桑是个出身卑贱的哈扎拉人,是自己的仆人。然而拉辛汗道出的秘密让阿米尔了解到,哈桑的体内流着阿米尔父亲的血。
是自己眼睁睁看着同一血脉的哈桑受到伤害,而因为自己不好过而设计逼哈桑离开,则彻底改变了哈桑及其家庭的命运。换言之,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自私胆小,哈桑可能会拥有同自己一样美满幸福的生活,而不是留在阿富汗忍受贫穷和种族清洗的威胁,最终和妻子双双惨死的结局。
这样的现实令阿米尔无法接受,他因此而发狂也不足为奇。 这便是《追风筝的人》的主线。
有人说,风筝在这里是一个隐喻式的形象,它象征了阿米尔与哈桑之间脆弱的友谊关系。我想,风筝的象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其内涵不应当只是这么单一,它同时也是阿米尔内心世界中对哈桑的歉疚和爱意以及对故土的眷恋和怀念的象征。
尽管阿米尔会此而痛苦悔恨并试图排除,它们却如同那只风筝一样,高高飞翔在天际却始终飞不出阿米尔的视线。 与其单纯讨论风筝的象征意义,倒不如说小说中许多元素都有象征性,如阿米尔和哈桑两个人物,阿米尔救回哈桑的遗孤索拉博的情节,篇末阿米尔和索拉博一起追风筝的场景等等。
阿米尔和哈桑,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两个男孩“一个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另外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尽管作者写作的机缘是希望为他心中的这两个孩子友谊的发展和各自的成长找到原因和线索而并不带有影射的本意,这两个男孩却自然而然地代表了人性中不同的两个方面,一面是马斯洛所认为的,人类终极追求的“存在性世界”,一面则是人性中不可逃避的脆弱、疑虑和恐惧等弱点。
至于阿米尔和索拉博的交集,即使只是一厢情愿,我也愿意相信,这是作者给读者倍受打击的期待视野的一点弥补,也可算是一种心理安慰,原因就是,索拉博活脱脱就是少年时代的哈桑,而他也如哈桑一样,有着从欢乐到痛苦的童年记忆。甚至就连将索拉博从孤儿院带走并对他施以性虐待的塔利班分子,也与当年伤害哈桑的是同一个人。
出现在阿米尔面前的情景与二十六年前惊人地相似,相同的人以相同的方式伤害了哈桑的孩子——那是哈桑的一部分,甚至就是哈桑本人。是该他抉择的时候了,他必须动手痛打这个施加伤害的人,二十六年前他就应该这么做了。
阿米尔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却笑着——直到现在,他才终于得以从多年的心灵枷锁中走出来,坦诚地面对胆怯自私的自己,同时,也可以尝试着接受被自己背叛的哈桑始终没有怨恨自己的事实。阿米尔对哈桑的不断找寻和追忆,正是不断找回自己缺失的人格方面,不断接近理想的过程。
阿米尔在索拉博的帮助下,与他一起逃离了塔利班基地。是哈桑的血脉帮了他,哈桑又一次拯救了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慰藉,而阿米尔也承诺要将孩子带往美国。
故事写到这里,阿米尔和所有读者的心中都得到了小小的平抚——如果就此收场的话。 然而,在收养索拉博的手续问题上却出了意外,阿米尔不得不告知索拉博他必须要回孤儿院带上一阵子才能完成收养程序,尽管索拉。
4.《追风筝的人》的写作思路
人性的救赎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价值。
《追风筝的人》清新自然,以写实来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自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
这部小说流畅自然,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却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斯坦这个古老国家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的潜流撞击。因为这部书,让世界了解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默默无闻的阿富汗斯坦人,这才知是文学的魅力,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
但是这部小说不仅如此,它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民族、国家的读者,撼动读者内心纤细的情感,是因为它讨论了关于人性和人性的拯救问题,这是道现代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
5.追风筝的人第八章的阅读感想
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那风筝究竟是什么?到底谁才是追风筝的人?这两个问题一直伴随我到最后。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我知道,这问题阿米尔已经明白了,我也已经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担起责任,鼓起勇气,翻过千山万水,跨越艰难险阻。我相信,我的风筝一定会在某座山的后面等着我。
睁开眼睛,声旁依然是碧绿的草地。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阳光在各种风筝下投下细碎的光斑。夏意正好,此时的我仰望天穹,仰望天穹上的风筝,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扬。
呐,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