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医药类的毕业论文?最好是范文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摘要】 目的 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
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
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
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
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
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
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
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
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
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
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
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2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
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3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4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5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
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6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
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7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
2.医学科技类论文本人急需一篇2000字左右的临床医学类论文.其中文 爱
沙坦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左室重塑及心功能影响的超声心动图评价 【摘要】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重塑及心功能影响。
方法 随机抽查86例冠心病并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分成两组,常规治疗组40例;氯沙坦治疗组46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沙坦50mg/d。
两组均连续观察1年。治疗前、治疗后半年、1年分别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重量指数,左室舒张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E/A比值等参数,以评价氯沙坦对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的左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
结果 治疗后1年氯沙坦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左室重量指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均明显降低,左室射分数则明显提高,E/A值显著增高;而常规治疗组在上述指标上有加重趋势。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能明显减轻冠心病心力衰竭左室重塑,阻抑左室重塑过程,能有效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 冠心病;心功能;左室重塑;超声心动图;氯沙坦 本研究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治疗46例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治疗后M型、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以评价该药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左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12月~2007年12月住院86例冠心病并慢性心衰病人(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男49 例,女 37例,年龄36~82(60。 41±14。
63)岁,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窦性心率,左室射血分数 133kPa)。 1。
2 研究方法 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氯沙坦治疗组46例。2组年龄、性别、既往史、心功能分级等差异无显著性(P=0。
34)。氯沙坦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原则相同的条件下(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等),口服氯沙坦(美国默沙东公司)50mg/d治疗;常规治疗组仅给常规治疗,治疗时间1年。
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时,使用美国GE公司Vivid 7型多普勒彩超仪,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E/A比值,用改良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以上各值均取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 1。
3 统计学处理 各参数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治疗前后组间方差分析及同组内治疗前后配对检验。以P 2 结果 2。
1 左室大小及LVMI的变化 两组间治疗前的 IVST、LVPWT、LVMI无明显差异。治疗前与治疗后1年对比,氯沙坦治疗组的IVST、LVPWT、LVMI均明显降低。
而常规治疗组的IVST、LVPWT、LVMI均有明显增加,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氯沙坦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表1 左室大小和LVMI的变化注:氯沙坦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 2。
2 LVDd、LVEF和E/A值的变化 治疗前两组间LVDd、LVEF和E/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年后,氯沙坦治疗组LVDd明显减少,LVEF明显增加,E/A值显著升高。
治疗后氯沙坦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表2 LVDd、LVEF和E/A的变化注:氯沙坦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 05,**P 3 讨论 冠心病心力衰竭时肾素-血管肾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是其特征之一,结果引起不适当的体液潴留、血管收缩及心脏血管重塑或左室肥厚(LVH)等,促进临床症状发展和心功能恶化〔1,2〕。 LVH可引起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还降低冠状循环储备能力,加重心肌缺血,使心肌内电传导速度异常,各种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还没发完自己看把 /NewsView。asp?id=778。
3.我的医生梦论文
我的医生梦 仍然清晰的记得2003年的那个夏天,知了在树上不厌其烦的卖弄着歌喉,烈日暴晒下的马路上蒸腾的热气想要把人烤焦。
可是,就在这样的季节里,空气里却弥漫着丝丝凉意,让人不寒而栗。中华大地上的龙之子孙正面临着一个恶魔的侵袭,它就是SARS。
面对SARS的肆虐,我们不屈不挠,我们众志成城,在众多医护工作人员的带领与努力下,我们最终战胜了恶魔。举国欢庆的时候,还有谁会想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倒下了多少医生护士。
他们一个个的倒下,又有一个个的英雄站起。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是他们,向我们诠释了何为大爱。
于是,自此医生的梦想便悄然生根。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对医生的向往丝毫不减,而且对医生的认识又成熟了许多,。
在我的心目中,医生是正义的化身,手术刀就是我们手里的武器,白大衣是我们的铠甲,凭借着与一切病魔做着斗争。因此,我愿意也并且以加入这个队伍而感到荣幸与自豪。
并致力于医学领域不断学习进步,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家人了解了我的想法后,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所以,我在高考报志愿时,没有犹豫就报考了新乡医学院,希望能在这里实现我的梦想。
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无条件的支持让我有了继续逐梦的机会。我会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任何一个支持我的人。
作为一名卓越班的医学生,我们顶着“卓越”的光环走进新乡医学院这个大家庭,承载了太多的目光和期待,究竟是否能够真正卓越,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特别是一名卓越的医生,究竟应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呢?我认为在新的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学习临床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医疗习惯,锻炼临床思维能力,还要学习医学伦理学等相关内容,学习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注重健康教育,以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医疗过程最终得以顺利进行。
我认为这是医生最重要的能力,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免受医疗纠纷的困扰,才可以更好的履行做医生的职责。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是按照先基础,后临床,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基础,教材为蓝本的授课模式,培养的医学毕业生是根据生物医学模式的需要,只能立足医院,诊治疾病的医生,显然,这样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临床医疗的需要,与国际医学教育的差距很大,必须改革。
所以新的医学教育为适应21世纪医学而出现了三个“战略”转移:1.目标上移,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指导;2.重心下移,从以医院为重心转向以社区,家庭为基地;3.关口前移,从疾病诊治转向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将医学教育分成医学通识人文教育,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三个条块。
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参与式教学。还建立了新的教学评估体系,将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改革考试方法:口试,笔试,讨论,OSCE,综述,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并存。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特别是一名卓越医生,我会在以后的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参与各种活动,综合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并选择在节假日或假期去医院见习或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为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医生而不断努力。
4.临床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
(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产后缺乳患者共60例,均系1998~2005年门诊产后妇女,年龄22~39岁,其中初产妇53例,经产妇7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3个月,其中产后1周内23例,产后第2~3周25例,产后1个月余9例,3个月左右3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为产后,乳汁量少,或挤压后点滴而出,乳房胀痛或有或无,扪之柔软或均匀胀硬,皮色多不变。
1.3 辅助检查
患者血常规检查基本上都在正常范围,没有急性炎症表现。
1.4 诊断标准
根据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1〕。
1.5 治疗方法
1.5.1 内治
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 g,党参15 g,当归10 g,白术10 g,橘皮10 g,升麻6 g,柴胡6 g,甘草3 g,炮山甲10 g,王不留行15 g,路路通15 g,桔梗12 g。另加七孔猪脚之蹄甲1付〔1〕,八爪鱼1只。将猪蹄甲、八爪鱼与炮山甲先煎30 min,再将其他药物加入同煎30 min,复煎1次,共取药汁约400~500 ml,分2次温热饮。
1.5.2 外治
先用神灯或红外线热疗仪予以每侧乳房治疗20~30 min,然后用急性乳腺炎郁滞期治疗之手法(揉抓排乳法)将患者郁积的乳汁予以疏通。必要时第2天重复1次。
1.5.3 调摄
嘱患者尽量及早开乳,用母乳喂养,并保持愉悦的良好心态,减少不良因素的刺激。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1〕。治愈:乳汁分泌正常,能正常哺乳;好转:乳汁分泌增多,或乳汁分泌正常,但量少不够喂养婴儿;未愈:乳汁分泌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在临床60例患者中,治愈39例,占65.0%;好转16例,占26.7%;无效5例,占8.3%。总有效率为91.7%。
3 讨论
补中益气汤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代表方剂,最常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内脏下陷诸症。“妇人产后多气虚”,妇女以血为本,生产失血,气随血耗,以致气虚血少,化生之源不足,致产后缺乳。将补中益气汤用于产后缺乳的治疗,取其方中黄芪、党参补益阳气,与白术同用,共奏健运脾胃、巩固后天之本之效;柴胡、橘皮疏肝理气;当归滋养阴血;升麻升举阳气,善引清阳之气上升,与黄芪、党参、白术、柴胡同用,共收培补脾土,升阳举陷之功;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用炮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三药通络下乳;更加桔梗载药上行至乳房,与黄芪、党参、当归、升麻合用,得以补气升阳,化生乳汁;猪蹄及八爪鱼乃血肉有情之品,滋补精血津液,通行乳脉,为滋生乳汁之要药。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养血通乳之效〔2,3〕。
配合外治,用热疗法,使乳房局部气血更加通畅,便于在揉抓排乳时将郁积的乳汁排出。中药配合外治,可以明显地提高疗效。
让患者调摄好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可减少肝郁气滞导致的经脉涩滞,使乳汁运行通畅,缺乳症状易于改善。
〔参考文献〕
1 季宇彬.中药复方化学与药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5.
2 高学敏.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3-287,1134-1136,1188-1189,1552-1563,1612-1616,1752-1755.
5.我是读临床的,即将毕业了,哪里有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一下
做临床医学的同学,在结束临床医学的时候都需要写临床医学论文,下面是一篇关于孕妇的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希望对研究这一领域的朋友有所帮助。
孕妇出现不适症状是孕妇普遍的经历,但并非每个孕妇都要经历所有的不适,而且在不同孕期所出现的症状不同,个体所感受的程度也有明显差异。当症状不严重时,可令孕妇休息,使症状得到缓解,还可以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避免症状的发生。
1、恶心和呕吐是妊娠头2个月最常见的不适,约会50%的孕妇有不同程度恶心表现,1/3的孕妇有
2、尿频、尿急妊娠早期,由于增大子宫压迫膀胱所致。当妊娠12周子宫越出腹腔后,症状自然消失。妊娠晚期,由于胎先露的入盆,膀胱再次受到挤压,尿频现象又重复出现。某些孕妇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时有尿外溢情况。护士需要向病人解释出现症状的原因,只要排除尿道感染情况,尿频、尿急属于正常现象。不必要为此限制孕妇液体的摄入量,以免导致脱水,影响机体正常代谢过程。同时指导孕妇作缩肛运动,训练盆底肌肉的张力有助于控制排尿。尿频、尿急以及孕期溢尿情况,在妊娠终止后,症状自然消失。如果症状继续存在,表示会阴肌肉过度松弛或盆底有损伤,应该进一步检查、处理。
3、胃区不适 孕妇常有反映酸、暖气、上腹压迫感等症状,是由于子宫增大造成胃部受压的结果。再加上孕期胃肠蠕动减弱,胃部肌肉张力低,尤其胃贲门部括约肌松弛,致胃内容物倒流到食道下段,食道粘膜受到刺激而产生胃区烧灼感,孕妇主诉“烧心”。护理实践提示,饭后立即卧床、进食过多或摄取过多脂肪及油炸食品均会加剧“烧心”症状,故应避免。有人认为脂肪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因此饭前吃些奶油、奶酷加工食品,有预防“烧心”作用。“烧心”已经出现,再吃奶油制品食物就不起作用。可以服用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制酸剂,但应避免选用含重碳酸钠的食物(如苏打饼干)或药物,以免所含的钠离子促使水潴留,造成电解质的紊乱。指导孕妇选择少量多餐的原则,可以减少胃内容物体积,以缓解症状。
4、胀气 怀孕期,由于胃肠道活动减弱,肠内气体常易积聚引起令人不悦的腹胀,多不需特殊治疗。措施是帮助孕妇识别起胀气的食物,指导选择容易消化的食品,避免过饱情况,以少量多餐方式满足机体的需要。建议孕妇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适当锻炼均能促进肠蠕动,有预防和减轻腹胀的作用。必要时可按医嘱使用缓泻剂或软化大便的药物,保持大便通畅,也有助于减轻症状。
5、便秘 造成便秘的原因是增大的子宫推挤使小肠移位、液体摄入及室外活动量减少、孕期肠蠕动减缓、孕期补充铁剂。措施是帮助孕妇回顾促成便秘的因素,了解孕妇饮食情况。与孕妇共同讨论并使其理解液体的摄入量、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纤维素食物的重要性,以及定期排便习惯与便秘的关系。鼓励每天适量运动,以助维持良好的肠道功能。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但不能养成依赖药物的习惯。建议孕妇多吃香蕉,不仅获得食物的满足,还能预防便秘,称之谓“非药物性治疗方法”。
6、背痛 随着妊娠子宫的增大,孕妇身体重心前移,为保持身体的平衡,必须采取头和肩向后仰,腹部向前突,脊柱内弯的姿势。结果使腰部和后背肌肉、韧带负担加重,则引起不同程度的背痛。此外,过度紧张、疲倦、弯腰或抬举重物,妊娠子宫压迫神经以及骨盆关节松弛(尤其妊娠晚期),也是腰背疼痛的原因。为了预防或减轻腰痛,护士要与孕妇共同讨论预防以及缓解背痛的措施。要使孕妇理解妊娠早期背痛的促进因素,并掌握预防症状发生的应对措施,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过度疲倦;坐位时,背部靠在枕头上或靠背椅的扶手上;盘腿坐势也有助于预防背部用力。同时指导孕妇通过调整工作台的高度或孕妇的位置,以维持最佳的姿势。建议孕妇有计划地锻炼以增强背部肌肉强度也是预防腰痛的有效措施,例如骨盆摆动运动体操,每日3次,可以减少脊柱的曲度,有利于缓解背痛。孕妇拾取物品时,应该弯曲膝盖而不弯背部,以保持脊柱的平直。
做好临床医学论文qq.wenwen/ 范文的学习分析,通过自己的研究最终形成自己的临床医学论文。
6.医学史的论文范文
我们学习《中国医学史》[1],应当深入研究中医的科学内涵、发展规律等,从而总结经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非是停留 在对历史的回顾与陶醉之中[2]。
1开放的中医体系促进中医的发展 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们发现,在中医发展的各个时 期均与外国有频繁的医学交流,这些交流吸收了许多外国的医 药知识,丰富了祖国医学,推动了中医的发展,也丰富了世界医 学。我们认为,中医尚存继承不足、创新不力、研究水平偏低、缺 少国际公认的证候规范等诸多问题,须增加与现代医学的交 流,吸收其先进的医药知识与方法,不断丰富中医,在创新、科 研和实践方面全面提高,使中医持续、健康发展。
中医必须坚持在继承上创新,走继承与创新结合的发展之 路。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 创新奠定基础;创新可以更新和发展医学的传统理论,是中医 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的生命之源[3]。
充分继承、挖掘中医的传统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只要研究 的核心、本质是中医的,所用的方法既可以是传统的思辨,也可 以是现代科学的调研、分析、实证。
例如,可以在中医特色的研 究思路、方法上,引入多学科,吸收现代医学成果,按照中医规 律发展,即在通过文献整理研究明确了中医某些范畴、概念、内 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其理论概念的微观机 制,不断创建和发现新的假说,使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得到发 展和更新。中医实现了由封闭向开放的过渡,特色反而愈加彰 显,从不同角度揭示生命及其调控现象,还有助于当代医学的 发展[4,5]。
目前中医药的研究,以西医的实验方法来对中医理论进行 验证的实验研究为主,且有关实验研究尚在摸索阶段,观察指 标比较单一,甚至重复、雷同等[6]。因此,研究人员应有整体观 念,摆脱束缚,沿着中医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吸收新的理 论和方法,指导中医理论的创新,促其规范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科学空前发展,国际学术 交流频繁和医学科技全球化,使中医生存、发展的土壤、环境发 生了巨变。中医只有主动顺应这种变化,才能参与竞争、茁壮成 长[7]。
开放体系的中医的说法是顺应这种潮流的[8]。2现代中医教育方法要适应中医发展的需要 中医基础理论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逐渐升华 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从《黄帝内经》的问世,直至以人 为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都根植于实 践,运用于临床辨证的准确性、疗效的显著性,是中医生存与发 展的关键[9]。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是院校规模教育,初步实现了中医人才 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但是在强 调“规格、规范、规模”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模式单一,中医教育逐渐丧失了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特 色和优势。
所以,现行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 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适应中医发展的 需要。 回顾中医发展史,传统中医教育始终维持民间教育与官办 教育并存的格局。
官办教育始于南北朝,完善于盛唐时期,至 宋、金、元、明、清各代均有建制。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规模小,且 基本脱离实践,不能代表传统中医教育的主流。
大量的人才培 养主要依靠民间教育。而民间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师承式,以临 证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逐步完成对中医概念、理论的深刻 理解和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的转化,特别是领悟其中某些不可 言喻的意蕴。
在中医发展的历史中,师承式的授业传术处于很重 要的地位。相传雷公师承黄帝,歧伯师承僦贷季,到李杲师承张 元素、朱丹溪师承罗知悌等。
中医理论在这一脉相承、学派纷呈 又相辅相融中得到了不断推进和发展。一代又一代名医在师承 教育中脱颖而出[10]。
因此,现代的中医教育方法要适应中医发展的需要,即逐 步完善和建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滚动 交叉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开放的中医体系和师承式的教育模式是中医发 展的重要因素。
应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积极拓展思路、不断创 新,改革教育模式,大力发展中医。 参考文献: [1]甄志亚.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王琳,李成文.《中医发展史》教学体会[J].国医论坛,2005,20(4):42~ 43. [3]孙广仁.浅论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目标和创新思路[J].山东中医药大 学学报,2004,28(5):322~325. [4]孟庆云.中医理论研究四十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4):。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免费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有关医药类的毕业论文?最好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