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西兰留学生毕业论文怎么写?
新西兰留学生毕业论文看你写什么方向,之前我也不会写,找了半天,还是莫文网帮忙解决的,很专业的说
中国与澳大利亚、中国与新西兰农产品贸易特征及相似度
新西兰中国大陆新移民初探
新西兰幼儿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新西兰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基于体育政策的分析
新西兰廉政专员制度
新西兰华人政治参与研究
哪种改革最重要——来自新西兰的证据
新西兰“政府主导”学前教育发展的举措及其启示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研究
2011年新西兰M_w6.1地震震源过程及强地面运动特征初步分析
中国投资新西兰乳业研究
新西兰的预算改革
中国和新西兰货物贸易:动态和展望
新西兰高等教育的特点、趋势和启示
建构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先驱:新西兰的经验和教训
新西兰教师资格认证及其启示
新西兰兔α、β-防御素基因多态性及表达量与非特异性消化道紊乱的研究
新西兰NCEA考试制度下汉语教材编写问题探讨
新自由主义与新西兰的教育改革
新西兰景观规划
《澳新美同盟条约》对新西兰外交和防务政策的影响——基于冷战时代的考量
豚鼠和新西兰兔变应性鼻炎模型建立及比较
新西兰国家公园绿色管理经验及对云南的启迪
21世纪新西兰毛利人教育政策内容分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雌激素治疗宫腔粘连的实验研究
新西兰学前教育十年战略规划——未来之路研究
《新西兰国家图书馆法》对我国图书馆立法之借鉴意义
新西兰中国“小留学生”现状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
新西兰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研究
中国新西兰货物贸易特征的实证分析
新西兰环境教育的特征及启示
2.谁能帮我写一偏两到三千字的毕业论文
美国英语的特色摘 要】全球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通用英语,有10多亿人的母语或第二语言是英语。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讲的英语,带有一些本土的色彩和风格。美国英语尤其如此。
从美国英语的一致性、词汇的多样性,以及某些读写差异为着眼点,对美国英语进行考察,并揭示其社会历史原因,为更多的人学习和掌握英语提供了便利条件。【关键词】一致性;词汇;拼写;发音 世界上有10多亿人的母语或第二语言是英语,有将近30个国家和地区通用英语。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讲的英语,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本土的色彩和风格。美国英语尤其如此。
一、美国英语的一致性作为美国唯一的官方语言和多民族通用语言,美国英语具有惊人的一致性。早在17世纪,美国还处在殖民地初期,就是如此。
美国的早期移民,大多来自英国的中部、南部和伦敦地区;在英国,他们基本上属于同一社会阶层,而且讲的是同一种语言。这些人到了美国,无论流动到何处,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坚持讲自己国家的语言。
他们在殖民地所处的社会地位或阶层常有变动,居住的地点也不稳定,经常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地区。可以说,无论是在发音方面,还是在用词方面,美国英语都不太容易受到地方色彩的影响,因而美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所讲的英语克服了空间上的障碍,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与印度、前苏联、中国等国家同时并存多种民族语言或方言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美国英语的一致性是美国人民生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产物。后来,陆续进入美国的新移民急于挤进已经讲着英语的高级社会阶层,这种心情激励他们学习使用社会通用的语言。
曾经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集团,生活在同一社会,互相接触、影响和融合,共同创造和丰富了美国的语言与文化。操其他语言的人们也在互相交际中与美国英语融为一体了。
美国英语的一致性,就其地理位置而言,没有“方言”的隔阂,不同民族的国人都能像一家人一样,用同一语言沟通和交谈;就其社会性而言,没有种族和阶级的差异,为所有的美国人提供了一种平等的交际工具。美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多民族国家;但是,在这个国度里却没有方言。
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美国人四处散居,而且有很多人经常流动。一般来说,在欧洲,普通老百姓因受到经济、观念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是生于斯,老于斯,很少远离故乡。
只有占人口总数极少比例的那些中产阶级、贵族或有教养的上层人士才有机会远足、求学、经商、传经、讲学、旅游和度假。因此,在英国,郡与郡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都存在不同的方言和口音;在美国,情形恰恰相反。
美国人的社会地位经常发生变化,没有永久的农民和贵族阶级。暂时的贵族阶级相对稳定,而频繁流动的倒是百姓阶层。
正因为无数美国人经常迁移,四海为家,相互接触与交谈,才使得美国英语达到了惊人的一致。在美国的一切成就中,没有任何其他的成就比美国英语的一致性更有特色。
二、丰富多彩的美国英语词汇美国英语词汇是指在美国形成或主要在美国使用的一些词语。直到19世纪30年代,美国英语词汇才开始具有自己的特色。
美国英语中丰富的新词语,并非出现在美国的莎士比亚或者美国的弥尔顿著作之中,而是出现在西部船夫、城镇创业者、商人和探险队员的言谈之中。在整个殖民地时期,新增加的美国英语词汇中最多的是以下三类词语:一是从印第安语中吸收的词汇,二是英语复合词,三是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词汇(即“外来词”)。
美国印第安人(American Indians)是美洲的土著(Native Americans)。哥伦布在发现“新大陆”时,误以为到了印度(India),故称当地的土著为Indians。
为了避免误解,后来把当地的土著改称为American In2dians,以区别于印度人,汉语则译作“印第安人”。从印第安语里吸收的词语,有不少是美国的州名或其他地名。
例如,Kentucky(肯特基州),在印第安语中表示该地区是“草场”或者“平原”;Ohio(俄亥俄州),是印第安语俄亥俄河的名字,意思是“美好、伟大而漂亮的河”;Massachusetts(马萨诸塞州),是“港湾”的意思。另外,还有一些与印第安人的社会关系、生活用品、食品和农作物等有关的词汇。
例如,Sachem(酋长/首领)、toboggan(平地雪橇)、moccasin(鹿皮靴)、wigwam(棚屋/帐篷)、pemmican(干肉饼)、hickory(山胡桃树)、squash(南瓜)、papoose(婴孩)和powwow(巫师)等词语,在18世纪中叶就已经流传开了。美国人喜欢为任何具体目的或新生事物创造一个词语或使用一个词语,不少词语是用大家所熟悉的词语复合而成。
在众多的复合词中,有些用来表示在美洲大陆上发现的动物和植物,如bullfrog(牛蛙)、mudhen(秧鸡)、catbird(猫鹊)、bullsnake(牛蛇)、bluegrass(蓝色牧草)、pitch2pine(北美油松)、boxalder(白桤树)和buck2eye(七叶松)。19世纪上半叶是美国英语借用外来词语的伟大时代,因为这是一个来自英国和英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移民在这里广泛接触的时代。
在同其他语种进行接触时,除了从土著部落语言中吸取了大量的印第安词语之。
3.求关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社会学反思的论文提纲
社会学论文------------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冲突和集体维权及其应对 论文 ——由重庆万州万人骚动和陕西咸阳工人静坐说开去 2004年9-10月间,连接发生了数起突发性公共事件,少则万人,多则十万人,聚集公共场所,甚至卧轨阻拦火车,引起社会强烈震惊。
中央政府及时正确地处理了这些事件,从而防止了事态的恶化和进一步蔓延。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的转型期,都会发生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和公共维权事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分化调整和利益集团的重新组合,而有效处理这些事件以避免社会的大规模动荡则需要为利益调整和整合提供有效的博弈机制和表达途径。
中国这几起事件也不例外,回观这些事件,我们应该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东西并借鉴西方已经历过此阶段的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首先总结一下这几起事件发生的原因: 1. 群众对地方政府的极端不信任和政府形象的严重毁损。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公共信用无疑是政府最大的财富。而公共信用的丧失,则是转型期政府的最大危险。
从这两个事件来看,政府的形象已跌至极低。 万州事件的起因,只不过是搬运工余继奎和夫妇胡权宗曾庆容的碰撞,以及余继奎的被打这样一个小矛盾。
而其扩大成突发性的公共事件时曾庆容夫妇的一句话。据目击者称,当时“胡权宗称自己是国家公务员,出了什么事情花钱就可以摆平,甚至可以出20万要余继奎的命。
曾庆容也不甘示弱地表示,自己家里很有钱,只要围观的民众来帮助打余继奎的耳光,一记耳光他可以给20元。”①正是这句话,激怒了围观群众。
“当值班民警欲将三人带回派出所调查处理时,有人说:‘天下公务员是一家,棒棒(搬运工)被打不会得到公正处理!’围观群众闻言,拒绝让警车开动。”②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公务员在群众心中是何等的形象。
而围观群众阻挡民警执行公务更是说明群众对于政府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完全不信任。他们不相信政府部门会在这样有公务员为当事人的事件中公正裁断,依法处理。
他们认为政府相关部门一定会徇私包庇公务员。此后的群众的一系列行为“官员……劝说大家离去,并保证政府会公正处理打人事件。
但愤怒的围观民众不但没有退去,还向平台上的官员投掷石块、花盆等物品。”③而“万州有关方面把肇事者拿到电视上亮相,肇事者也表达了悔恨,还是有人怀疑当事人被掉包”④进一步说明,民众机会对政府完全丧失了信心和基本的信任,对于政府已做出的承诺和可能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公众根本不信任。
那么,为何会出现胡曾夫妇声称自己是“公务员”,“很有钱”时,一下就“激怒了数万库区民众”?而公务员或政府的形象又为何如此之坏,信用为何有如此之低呢? 原因由来已久,不能孤立地仅从这件事上寻找答案。近年来,腐败越来越严重,而政府人员(公务员)、与政府官员有涉的富人、黑社会组织成员欺压弱势群体和普通民众的不公正现象愈演愈烈,却迟迟得不到依法处理和纠正。
已经见诸报端为大众所知的像“宝马撞人案”、“刘涌案”、“孙志刚案”等。民众对于这些人(腐败的政府人员、与政府官员有涉的富而不仁的富人、黑社会组织成员)积怨已久,早就痛恨不已,恨不“食其肉,寝其皮”,而这种事情的频频发生和得不到公正救济,已使民众的怨恨积累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几乎达到了忍耐的底线。
一旦有了导火索——像胡曾夫妇的一句话——对不公正现象的民怨便一下爆发出来,导致上万民众围堵万州市政府,造成骚动。 由于频频落马的和更多未曾落马的“贪官”,已使政府形象严重受损。
而对于那些频频发生的不公正现象又不能及时、公正、依法处理,进一步使民众对于政府的认同和信任降低。这从去年的“宝马撞人案”,“刘涌案”中可窥一二。
“宝马撞人案”中,曾传言撞人者是省政协副主席的亲戚。省政协副主席韩桂芝也出来辟谣说自己与此案无关。
但不久,韩桂芝即被“双轨”,这使本来几乎已相信的民众再一次怀疑政府的公正。而在“刘涌案”中,刘涌横行沈阳近十年,欺行霸市,伤人无数,而沈阳市政府却一直充当起保护伞。
更为荒唐的事,刘涌竟然当上了沈阳市人大代表。这一次次的作弄,使得民众对政府不再信任。
所以,当辽宁省高院判刘涌死缓时,几乎全国民众一致声讨,表示对判决公正性的怀疑,认为这一次刘涌又作了手脚,政府在一次充当了保护伞。这一系列的政府官员的腐败和与黑恶势力的勾结行为,使政府在民众心中的信誉丧失殆尽。
而具体到万州事件,万州是个移民城市,大部分市民是三峡库区移民。在移民时,当地政府曾承诺移民后的生活会远强于移民前。
但是,移民后,由于万州工业发展的空心化,万州移民并没有过上政府承诺的好日子。而移民后政府对移民各方面的关心又不够,使万州市民不相信当地政府,所以当发生假公务员打“棒棒”并蛮横之时,移民对政府的不满爆发出来。
其实以上这些间接直接的的原因都源于转型期利益的调整和重构。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这个过程,旧的保障体制和利益格局被打破,而新的社保制度和利益分配。
4.长江三峡利与弊的地理小论文
。
三峡工程利与弊概述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历经18年,到2009年工程基本完工。
随着工程的一步步进行,三峡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为整个长江流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三峡坝高185米,蓄水高度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水位达到185。
40米时形成的人工水库面积为1084平方公里,总长度600多公里,均宽1100米。 三峡的作用 第一. 防洪 长江流域整体处于秦岭淮河以南,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其夏季的降水很集中并且降水量大。
建国以后,在1954年由于气候反常,长江中下游发生近100年最大的一次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近2000万;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受灾人口更是高达上亿人。 三峡修筑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洪。
工程完工后,三峡防洪库容是221。5亿立方米。
它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其地理位置优越,可以有效的控制长江上游的洪水。
据说长江三峡工程可以将长江的防洪能力提高到防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第二. 调水 三峡工程可以有效的调控长江的水流。
在汛期可以蓄水,减小长江下游的水量;在枯水期就可以加大下游水的供应。从而起到为下游地区调控流水,协调下游地区防洪抗旱。
第三. 发电 对于三峡的发电功能的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共有单机70万千瓦的机组26台,总装机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其总发电量相当于6个半葛洲坝电站和10个亚太湾核电站,每年为全国人均提供70千瓦时电。
电站单机容量、总装机容量、年发电量都堪称世界第一。因此它还促进了节能减排,相当于每年节约燃煤数千万吨,减少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在能源日益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三峡工程为我国创造了无法供量的经济效益,这一点是功不可没的。
第四. 其他作用 三峡工程出防洪,发电等作用,在养殖,航运等方面也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下游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下游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三峡工程的完工,使上游川江的通航能力从过去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 在三峡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它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弊端。 三峡的弊端 第一.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峡水库工程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状态,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给洄游鱼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中华鲟等珍稀物种,因大坝阻挡,不能回游,生存受到巨大影响,长江的生物链以受到巨大破坏。长江流域曾是洄游鱼类理想栖息地,因为它给洄游鱼类生活提供了繁殖场、育卵场、产卵场和洄游通道。
三峡水库建成后,许多在下游生长需要洄游到上游产卵的鱼类无法通过。 而修建鱼道成本大,难度高,所以大坝都没有考虑鱼道。
因此发生过许多洄游鱼类撞死在坝堤上的惨剧。中华鲟、白鲟都明显受到冲击,产量锐减。
第二. 地质灾害 三峡库区很多地区的地层主要是土层,结构松散,在持续的暴雨影响下,土层会因为吸水而发胀,在陡坡初,会容易发生山体滑坡。 近几年,三峡库区发生过一些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如2007年夏季湖北巴东县清太坪镇的山体滑坡,2007年冬季发生在湖北巴东县野山关镇的岩崩,200年夏季发生在湖北省兴山县高阳镇的山体滑坡,这三起事件都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第三. 对气候的影响 近几年来南方地区常出现冬干春旱的反常气候,其是否与水库有很大关联?我们虽然不能肯定,但是却不能排除它的影响。处于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水位也连续跌至历史最低,许多渔民无业可做。
07年湖北沙市水位也跌至140年来最低,湘江水位也接近历史的枯水期,这些因素的变化,势必会影响气候。 第四. 文化遗产方面 在三峡地区,在这块土地上曾存在灿烂的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三峡库区蓄水后,长江沿岸的千年古镇人文遗失,如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丁房双阙——无名阙、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尤其是那些方言和地方戏曲无法再发展传承,如川江号子几乎绝迹。
总结 综合三峡上述的作用与弊端,我认为其作用还是占主体位置。至于其所出现的弊端,其影响虽大,但是人们正一步步的解决缓解。
参考文献: 1。[中国红网] 作者:黄万里 《十八年后再谈三峡工程利与弊,功在当代,立不在千秋》 2。
[百度百科] 作者:不详 3。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浅析》作者:郭优腾 。
5.求中国人口问题论文有关中国人口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可就一个或几个
中国人口分布与可持续发展 华东师大人口研究所 孙中锋 (一) 1935年,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人口学家胡焕庸教授根据1933年全国各省、县的人口资料,写成《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创制了全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并首先提出爱珲一腾冲这一人口地理界线,后被人称为“胡焕庸线”或“胡氏线”。
该线以东的中国东部,当时面积约占全国的36%,人口占全国96%;该线以西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而人口仅占4%。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国东南部的台湾省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而西北部的外蒙古尚未独立,全国人口为45800万人。
目前,如仍以胡氏线为界,我国东部和西部的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2。 9%和57。
1%。199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为11。
6亿人(包括台港澳),东部人口占全国的94。2%,西部人口占全国的5。
8%;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西部和东部所占全国人口的百分比仅有±1。8%的变化,表明了该线的客观性。
(二)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总是受到各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长期的综合作用。 中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的不平衡性,正是人口分布规律的反映。
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人口分布的差异。 我国东部地区滨临海洋,全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几乎包括了全部的热带和亚热带,以及部分暖温带和一部分中温带;占据了三级地形中的第一台阶(海拨0~500米)的全部和部分第二台阶(海拨1000~2000米),海拨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丘占全国总面积的25。
5%;有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褐土、华中丘陵山地的棕壤、长江流域的水稻土等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农业人口。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游平原等我国四大人口密集区都位于东部,这些地区也是世界著名的人口稠密区。
西部地区占有全部的第三台阶(海拨4500米以上)和大部分的第二台阶,除高山和少数河谷外,几乎全是干旱、半干旱气候,占全国面积15。5%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几乎全在西部。
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使西部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为稀疏,仅绿洲和河谷灌溉带有较密的人口。 经济发展水平及布局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第一,一定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的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
第二,以第一产业部门为主的地区,人口分布一般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人口分布呈高密度状态,城市人口比重高。第三,生产力布局尤其是现代化交通布局的扩展,使人口分布在空间上相应扩展,有的地方达到了过去根本无法相比的规模和速度。
在农业社会里,粮食产区吸引着较高的人口密度;在工业社会中,工商城市和交通枢纽吸引着众多的人口。 我国长期“以农立国”,至1990年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74%。
中国领土广阔,各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合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同粮食品种组合,单位播种面积产量的大小依次为: 水稻>玉米>薯类、高粱>小麦>谷子、杂粮>大豆。 生产稳定性的高低依次为水稻、玉米、薯类>杂粮、高粱、大豆、谷子>小麦。
我国耕垦历来集中于东部地区;东南部普遍种植水稻,也就容纳了众多的人口。到了现代,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对人口分布的决定性作用逐渐提高。
我国农业产值的 90%出自东部地区;全国铁路线的82%、公路线的85%、通航运河的99%分布在东部;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 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人口大部分集聚于东部地区。
解放后,国家化了很大力量来处理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一方面有组织地动员一定数量的人口分期分批逐步从沿海迁往内地和边远省区;同时将工业交通尽可能地配置在内地以及边远省区;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较差的自然环境以及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并未改变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 (三)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口东密西疏的分布甚不合理;从合理人口分布和开发边疆出发,应向大西北大量移民,并且认为大西北能够接纳大量人口。
人口分布的密疏与地区的合理容量大小相关。中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决不是人们个人意志造成的,而是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的极大差异造成的。
脆弱的生态环境、较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人口容量的扩张。解放后,国家有意识地动员向西部地区移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化费了国家大量资金,出现了“耕垦一亩,沙化三亩”的现象,毁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畜牧业生产,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以青海省为例,1955年、1956年从东部地区迁入7。5万人,但到1958年底已大部分返回原籍,稍后就基本上走完了;1958年,从河南迁入11万人,到1960年,只剩下5。
3万人;1965年,从山东8个城市招收支边青年7200余人,成立农建四师,1979年按政策知识青年返城,又全部返回,撤销农建四师。 据“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西部五省区(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从长远来说,能够接纳移民500万人左右,这一数字同我国未来十几亿的总人口相比较是太微不足道了。
移民。
6.求有关辽金元时期用海东青狩猎的历史资料、古代诗歌、现代学术论文
编辑本段历史谱系 海东青中以纯白的"玉爪"为上品,另有秋黄、波黄、三年龙等名目。
到了清代,如果一个刑徒捕捉到一只海东青并进献给朝廷,则可免一切死罪,可见其何等珍贵。骄奢的末代辽统治者天祚帝年年派出银牌使官向女真族索要海东青,且"每至其国,必欲荐枕者。
其国内轮中下户作止宿处,以未出室女待之,后,使者络绎,恃大国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者"。激起女真人的怨愤,在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集女真诸部兵,擒辽障鹰官"。
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评价道:"辽金衅起海东青,玉爪名鹰贡久停。"可见,一只鹰虽微不足道,却关系到辽金的兴亡。
辽、金、元、明、清各代均设有类似鹰坊的机构,专司捕取和饲养。满族人以鹰用于狩猎,统治者则以鹰捕鹅雁,作为享乐消遣的手段。
海东青的捕捉和驯服很不容易,民间常有:"九死一生,难得一名鹰"说法。将野性十足的海东青用捕鹰网捕获后,要拜谢"鹰神"格格的恩赐。
带回家放在熬鹰房将鹰上架,加上"脚绊",几天几夜不让它睡觉,磨掉野性,叫"熬鹰"。再通过"过拳"、"跑绳"等环节,这时鹰就能听人的吆喝来到猎者的手臂上。
最后通过对鹰的"勒膘",把肠油刮出,使鹰饥饿,但肌肉强健,便于捕获猎物。驯好的鹰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鹰"了。
架鹰者站在高处观望,让人用棒敲打树丛将野物轰出,俗称"赶仗"。发现有猎物跑或飞出,鹰会立即尖叫着俯冲下去捕获住猎物,架鹰者要尽快赶到取下猎物,只给鹰吃点动物内脏,不可喂饱,所谓"鹰饱不拿兔",就是这个道理。
除《清朝野史大观》外,《燕山丛录》、《辽史》等书还比较详细记录了辽国主纵鹰助猎的情景。 次年早春,猎户们将鹰喂饱,除去铃铛和脚绊子,将鹰放回归大自然过春天和夏天,繁殖后代。
编辑本段民俗文化 海东青不仅是勇悍的猎鹰,同时也融化到满族的文化之中。金代一位诗人把海东青扑击天鹅的场面描写为"搏风玉爪凌霄汉,瞥日风毛堕雪霜",表现了对海东青以小制大、坚毅勇猛的赞誉。
考古工作者在兴凯湖地E发掘出骨雕鹰头,距今约六千余年。在金上京古城东女真墓群中,发现了以海东青捕捉一只飞翔的天鹅为纹饰的鎏金铜带挎。
另外,在我国现存的古乐谱中,有"海东青拿天鹅"的琵琶曲谱。民间儿童游戏中有"老鹞子叼小鸡"活动。
在吉林敦化一带流传的《阿玛有只小甲昏》的歌谣:"拉特哈,大老鹰,阿玛有只小角鹰。 白翅膀,飞得快,红眼睛,看得清。
兔子见它不会跑,天鹅见它就发懵。佐领见了睁大眼,管它叫做海东青。
拴上绸子系上铃,吹吹打打送进京。皇上赏个黄马褂,阿玛要张大铁弓。
铁弓铁箭射得远,再抓天鹅不用鹰。"这些都是满族民族精神的艺术体现。
康熙皇帝曾写诗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属海东青"。 在满族民间有许多关于海东青的传说。
《七彩神火》中说:残暴贪婪的大辽王,年年逼迫女真部落的"达敏包"(就是"鹰家"或"鹰户"的意思)替辽王捕捉鹰雕。还拿鹰户的妻子儿女做人质,如不按时交鹰就砍杀活埋。
"达敏包"中有个老鹰达(即头领),为了解救本部落人的危难,带领一子一女,到很远的北方享滚河的尽头捕鹰,结果老鹰达和儿子被冻死在山上。 女儿在神火格格的指点下,用太阳的七彩神光照化了鹰山上的冰雪,使山上的海东青向南移居,这样,捕鹰的鹰户就比较容易捕捉到了,老鹰达的女儿在一次雪崩中丧生,变成一只高飞的鸟。
另一个传说《鹰城与海东青》的故事,写的是女真首领阿骨打率兵攻打大辽国,借助海东青助战以少胜多,大败辽兵获胜。 在满族萨满教神谕中,唱赞鹰神有"遮雪盖地的金翅膀,怀抱两个银爪子,白天背着日头来,晚上驭着日头走",是人世间光明与黑暗的支配者。
同时鹰神与雕神又是力量与威武的象征,雕神为最凶猛的宇宙大神。 在满族萨满神谕中传讲,天刚初开时候,大地像一包冰块,阿布卡赫(天神)让一只母鹰从太阳那里飞过,抖了抖羽毛,把光和火装进羽毛里头,然后飞到世上。
从此,大地冰雪才有融化的时候,人和生灵才有吃饭、安歇和生儿育女的时候。可是母鹰飞得太累,打盹睡了,羽毛里的火掉出来,将森林、石头烧红了,彻夜不熄。
神鹰忙用巨膀扇灭火焰,用巨爪搬土盖火,烈火中死于海里,鹰魂化成了女萨满。所以,萨满魂就是不屈的鹰。
满族著名的民间史诗《音姜珊蛮》中的女主人公尼山萨满,就是依凭着鹰神引路,为拯救青年猎人的魂灵进入地府,凭神鹰的助力救出神灵,将其带回人间。在吉林石克特里氏家族大神祭中第一铺神就是鹰神,是世居白山黑水地域的满族先世亘古沿袭下来的古祭习俗。
在打渔楼村,至今仍保留有鹰猎习俗。 省社科院还拍过《最后一个鹰屯》的纪录片。
满族人与鹰有着不解之缘,也是爱护飞禽的典范,对鹰的崇敬源于鹰的可畏力量,它以高居在险处,非凡的飞翔能力,以小胜大的精神和高强的本领,急风骤雨练就了一双无比矫健的翅膀,日月岚光铸出了两只锐利的眼睛。奋飞九天而不知疲倦,高瞻远瞩而从不迷失方向,越是严寒风雪,他越是无畏地百折不回地向前。
爱新觉罗·溥杰先生在《四平民族。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辽金移民问题的毕业论文(新西兰留学生毕业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