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好不好?
兰大一院呼吸科为甘肃省卫生厅的重点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
开放床位48张。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成绩卓著,专业综合实力强,学科在本专业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威望,业务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科室医技护共29人,医师队伍均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博士3人,从师于中国著名呼吸病专家;护士队伍中全部为护理本科毕业,实验室技师中副高职称一人;科室有甘肃省领军人才二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一人,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二人,博士生导师一人,硕士生导师二人,高级职称五人,其中多人有国外学习经历,副主任医师均为主诊医师及亚专业学术带头人;有两位年轻医师被选拔纳入卫生厅人才培养计划,医师即将逐步赴国外深造。 科室人员技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具备较强的临床业务能力及较高的科研能力。
呼吸科在八十年代即为硕士生培养点,目前已成为博士生培养点,将更有利于培养年轻医师,提高医疗技术和科研学术水平。 科室配备有德国耶格公司生产的大型肺功能测定仪及便携式肺功能仪、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POLYWIN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美国凯迪泰公司生产的多导睡眠监测系统及便携式睡眠监测系统、日本PENTAX公司最新生产的EMP-1000型电子支气管镜及成像系统、治疗性电子支气管镜、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内科胸腔镜、德国ERBE呼吸内镜氩气刀、冷冻刀等镜下介入治疗系统、美国PB840有创呼吸机及BIPAP、CPAP等多种型号的无创呼吸机及美国GEM3000血气分析仪、多功能监护仪、除颤仪、氧雾泵、超声雾化器、吸引器、排痰仪等多种诊疗设备,可满足呼吸系统各种常见及疑难病症的诊治及急诊抢救需要。
设有重症监护病房。 呼吸科在急慢性支气管炎,COPD,肺心病,肺部感染性疾病,哮喘控制及患者教育、肺癌化疗、恶性胸水的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的诊治方面居省内领先地位,部分项目达国内先进水平,是甘肃省内最先开展纤维支气管镜及镜下氩气刀冷冻刀治疗等镜下介入治疗技术、内科胸腔镜、经胸壁肺活检、肺泡灌洗等诊治技术的医疗单位,是甘肃省最先启动睡眠呼吸障碍相关专业疾病的研究、诊断、治疗工作的,诊治病人数量连年递增,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及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预防和控制方面也已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方案。此外,在支气管扩张、结核性胸腔积液等常见病及肺结节病、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肾炎肺出血综合征、肺血管炎等少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
呼吸科在完成临床医疗任务的同时,培养硕士研究生百余人,大课、见习及毕业生、实习生教学效果卓著。 呼吸科各级医护人员以精湛的医疗技术,良好的服务态度,优异的医疗质量救治了大量患者,赢得了各界的广泛好评。
呼吸科的科研水平一直具省内领先,支气管哮喘、COPD、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的标记物研究、肺癌的早期诊断等,特别是睡眠呼吸障碍的相关研究在甘肃省最早且已持续10余年,研究成果多次获省厅及奖励,相关文章数篇发表于核心期刊,近五年来,共在国家及省级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0多篇论文,并取得了5项省、厅级科研成果奖,其中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三年来立项省市校院级科研基金项目20余项,获横向基金项目十余项,基金投入近百万;已涉猎国家863项目,年均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余篇。
SCI收录3篇。编写专著二部。
参编专著2部。
2.长沙湘雅医院顾其华医生评价怎么样
顾其华,男,1965年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留学回国。
呼吸内科一级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呼吸学会委员(烟草病学组)。
1989年7月本科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历任内科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功能科主任。 曾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科研课题。
多次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两次被怀化市政府记“三等功”,1999年评为 “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2001年7月考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2004年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2007年7月博士毕业后留湘雅医院工作,现任呼吸内科一级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南大学临床技能考核专家。 临床工作: 主要从事呼吸内科疾病的诊治。
精通和熟练呼吸道急慢性感染、炎症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部弥漫性疾病、尘肺、呼吸系统肿瘤、胸膜疾病等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对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急、危、重症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准确,救治技术纯熟。
对呼吸系统的少见病和各种疑难病症等亦有较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肺癌的诊断和防治方面有很深入的专研,对肺癌患者的诊断和病情掌握常有独到之处,善于制定出最适合于患者实际情况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经常有远方的患者专程前来求医。
对待病人富有同情心,诊治时专心、耐心、细心,临床思路清晰,处治规范到位,深得广大患者的认同。 教学科研: 兼任《内科学?呼吸内科》理论大课教学,曾脱产教学《诊断学》,承担呼吸内科住院医师培训和呼吸科研生内部学术交流的管理。
对实习同学、研究生、住院医生、进修医生的业务能力培训要求较严厉,注重培训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态度,并以身作责,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已做到,带教方法和理念深得学生认可。 参加了医学研究生教材《肿瘤学基础》和五年制本科生教材《内科学》的编著。
副主编了《胸膜疾病》、《住院医师手册-呼吸系统分册》、《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呼吸系统》等,参加编著《呼吸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临床病例心得体会》、《专家谈专病》、《内镜学》、《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等。 共完成副主编和参编教材、专著12部。
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肺癌的防治。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癌基因DNA序列分析,采用致癌剂肺内注射方法成功建立了肺癌大鼠动物模型,相关论文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并结合临床研究完成了《肺癌及其防卫细胞系统与化疗耐药影响因素的分子机制研究》项目,该基目获得2008年湖南省第六届医学科技一等奖(排名第二),并获2008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到目前为止,已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厅、地市级科技进步奖9项,正式发表专业论文70多篇,其中EI收录论文1篇,SCI论文2篇,中华级论文15篇。研究工作得到国内、国外同行专家一定程度的认可,成为国际医学期刊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和Cancer Therapy ,以及国内医学期刊《中国肺癌》、《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等杂志特邀审稿人。
社会服务: 热心社会公益服务,多次参加赴怀化沅陵、湘西凤凰县、保靖县等医疗扶贫工作,多次参加湘雅医院组织的赴岳阳、邵东、张家界等基层医院专家指导义诊活动。自2009年以来,利用业余时间,每天上好大夫在线网站义务回复患者的咨询,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回复患者咨询量及个人网页的点击量均很大。
3.求一篇5000字以上的关于护理的毕业论文
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来源:中国论文网(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主要而有效的方法。
然而,随着人工髋关节的普遍应用,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有的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我院1998年1月至2005年5月共完成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138 例,通过护理干预,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的危险期,未发生各种护理并发症,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38 例,年龄70~93 岁,平均年龄79.3 岁;男59 例,女79 岁。
均合并一种或一种以上内科疾病,其中合并单一内科疾病51 例,其余均为二种以上脏器疾病。其中糖尿病43 例,有高血压病史者115 例,有心脏疾病患者70 例,慢性支气管肺气肿15 例。
我院选用的人工髋关节材料有不锈钢、钴铬钼合金、钛合金。 患者入院后即予患肢骨牵引95 例,皮牵引43 例。
及时进行体检和采集病史,完善相关检查,积极治疗各种原有疾病。如用药物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范围,用扩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静脉点滴抗生素控制感染,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给予支持治疗。
手术采用全麻52 例,连续硬膜外麻醉86 例。 2 护 理 2.1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呼吸道粘膜萎缩,纤毛运动不良,气道分泌物易于滞留,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且分泌物增多,粘稠度高,故分泌物易于滞留在气管内[1]。
长期卧床,活动减少,使呼吸道内的痰液不易咯出,易造成肺部感染。 2.1.1 术前深呼吸运动及有效咳嗽训练 呼吸运动训练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病人极为重要,这些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多,排痰能力差,不仅妨碍换气,且易发生肺不张。
手术前2~3周必须戒烟,用抗生素治疗能减少分泌物,用支气管扩张剂或雾化吸入可改善排痰能力[2]。为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训练从患者入院第1天开始进行。
具体方法为,a)深呼吸训练:嘱患者用鼻吸气,用嘴呼出,吸气时尽量放松,使吸入的气体达到肺底,呼气时嘱患者将嘴唇缩小并向前噘出,使气体缓慢呼出。吸气呼气时间比为1∶2,如此反复6~8次/min,每天3次。
指导病人反复地吹鼓纸袋,或用一支吸管在深吸一口气后吹水瓶;b)咳嗽训练:患者取半卧位,先深吸一口气后关闭声门,之后胸腹部肌肉同时骤然收缩,使胸腔内压力增高,声门突然开放,产生高速爆发式呼气,将气道内分泌物咯出,训练次数同呼吸功能训练。 2.1.2 术后排痰 术后鼓励患者用术前掌握的方法经常作呼吸及有效咳嗽,进行主动排痰。
对痰液粘稠,不易咯出可采取拍背辅助咳嗽排痰或用雾化吸入方法,及时清理呼吸道保持通畅。若痰液位置深且粘稠可采用手中指按压环状软骨下方刺激排痰,也可使用鼻导管刺激法,诱导患者排痰。
方法是将吸痰管从鼻腔缓慢放入10~15 cm长度时接近声门处上下轻轻移动,刺激患者产生咳嗽完成主动排痰动作。 本组126 例能完成自主排痰,8 例采用按压环状软骨下方刺激排痰,4 例采用鼻导管刺激法完成咳嗽动作,顺利排除痰液,无一例发生肺部感染。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70%。其首发症状(肺栓塞)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致死原因,发生率为4.6%~19.7%,病人多在30 min内死亡[3]。
因此术后应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挽救患者生命。高龄患者多因术前活动少,长期卧床,术后制动且合并心血管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静脉血流缓慢,术中使用骨水泥和过度旋转,牵拉下肢使邻近血管受到牵张,手术创伤和输血对凝血机制的影响,造成高凝状态,这些都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2.2.1 预防措施 a)术前要耐心向患者讲述深静脉栓塞的危害性以及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方法,鼓励患者在未手术牵引期间就要作患肢远端关节(踝关节)屈伸、旋转活动及股四头肌等长舒缩活动。活动前要将患肢置外展中立位,病人取平卧位,功能锻炼原则上每天要坚持3~4次,每次肌肉收缩活动控制在5~10 min,关节活动要坚持10~15 min。
受伤早期可先5~10 min锻炼,逐日延长活动时间及增加活动幅度,有条件的病人最好穿上弹力袜;b)术后患肢应予弹力绷带包扎,抬高患肢,保持膝在右心房之上,小腿在膝之上,避免膝下垫枕使髋部过度屈曲,以免压迫静脉,影响回流。麻醉过后可要求病人按术前要求进行主动功能锻炼,术后3 d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使用进行被动功能锻炼,从小幅度30°开始,日渐增加幅度,但不能超过90°。
病情许可时,应尽早下床,行走练习;。
4.北京东直门医院田秀英医生评价怎么样
田秀英女,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197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同年留校分配到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工作。多年来,始终未脱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擅长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及内科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主要擅长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多种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高肺癌患者生命生活质量的中医药治疗。
承担过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中医内科临床课的部分课堂授课及临床实习带教任务。在科研工作中,参加并协助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先后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各一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
近年来参与编写了三部医学书籍,发表医学论文及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医学科普文章30余篇。
5.济南山东省中医院张洁承医生评价怎么样
张洁承,女,主任医师,教授,山东省中医呼吸系统疾病第一代硕士研究生导师,原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内科肺病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学科带头人。
1965年毕业于原山东中医学院医疗系6年制本科。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40余年。
擅长治疗鼻炎、咽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囊肿、肺脓肿、复发性气胸、胸腔积液、间质性肺病、肺癌等呼吸系统疑难杂病。临证中坚持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明药为主、内服与外敷并用,适当运用西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多种疑难杂症。
多年来研确西医诊断,突出中医中药的特色和优势,善用经方,博采众长,衷中参西,采用以中医中制出一系列临床常用方药,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信赖。 曾多次应邀省市县级医院会诊,取得满意疗效。
2000年曾应邀赴韩国汉城医院,成功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曾被省卫生厅聘为我省抢救SARS专家组成员,参加SARS病人的救治,并参与制定我省SARS防治方案。
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或编写医学论著10余部,科研获奖6项,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6.生物钟800字论文
随着时间生物学的兴起,时间诊断学、时间药理学、时间治疗学等学科也应运而生,掌握人体在不同周期内对各种疾病的影响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则能更好地观察疾病,提高护理质量,这是当代科学和临床医疗工作对我们护理工作的新要求,我院将生物钟时间护理应用于临床10多年来,收到良好效果,下面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 1 什么是生物钟 自然界有四季昼夜变动节律,自然界的生物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就产生了与自然界变动节律同步的运动规律,生物体内主持自身运动节律的机制,就叫生物钟。
生物的自身运动节律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有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等不同,各种生物从简单的单细胞到复杂的多细胞,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都表现有各种各样周期性的变化。生物自身运动节律是生物复杂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
例如:海边的浅滩上,生活着一种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藻类—黄棕色硅藻。涨潮时在潮水淹没沙滩前,硅藻便钻入沙滩下层,而避免被潮水冲走;大潮退去时,它又移动到沙滩表面,在阳光照耀下进行光和作用。
有人做过实验,把黄棕色硅藻迁移到没有昼夜交替和潮汐更迭的环境中,硅藻仍然和生活在沙滩上一样,周期性地上升或下潜,其时间准确,简直可以代替潮汐时间表。硅藻只有保持自身的运动节律与潮汐涨落同步,才能维持其生存,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无类似的生物节律呢? 2 人体生物钟现象 近代研究发现,人体的生理活动随自然界的变化呈现出多种节律性,仅人体的昼夜节律就有数十种之多。
例如人体的体温具有同太阳紧密相关的节律性变化,一日之中最高值为下午2~8时,最低值为清晨2~6时,其变动范围不超过0.5~1℃,这种昼夜节律的波动和人体活动、代谢、血液循环、呼吸的相应性变化有密切关系。如长期值夜班的工作人员,周期性波动常出现夜间体温较日间高,因而通常认为体温的节律是由人体的生理节律—“生物钟”来控制的。
血压和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血糖含量、脉搏的快慢、激素的分泌、各种酶的活性、基础代谢率、睡眠觉醒周期、排尿量及尿中的特殊成份,以及人体对疾病的耐受性、对致病因子的抵抗力,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在昼夜间都有规律性的波动,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生物钟看起来是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就某种意义来说是生物体内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结果,人体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是分子生物学中具有广泛调节功能的化合物,两者之间保持一定比例,调节着各种代谢,实验证明,CAMP和CGMP均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尿中CAMP高峰在3~5pm,CGMP高峰则在8pm~2am[1],1974年美国学者Goldbery提出CAMP与CGMP可能有负反馈性控制,一般讲CAMP水平的升高对细胞的某些功能起加强或促进作用,而CGMP水平提高则产生减弱或抑制作用。人体心脏的搏动、细胞的分裂、基因的突变、转录,以及免疫功能等均与之有密切关系。
目前,有专家认为人体内的某些“生物钟”与下丘脑有关。如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体下丘脑中的一小串神经细胞是提示睡眠和觉醒的时钟。
了解“生物钟”与人体的关系在疾病的观察治疗和护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 “生物钟”与疾病治疗及时间护理关系 3.1 生物钟与疾病发生有密切关系,有学者将致癌化学物质埋在动物的耳部,以诱发癌症,最初出现的症状是耳部皮肤有丝分裂节律丧失,这比耳部肿瘤出现的要早,可见生物节律的改变就意味着疾病的开始。
还有些疾病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例如:有一位因患震颤麻痹症而卧床不起的38岁的妇女,既不能行走也不能独立活动,但每日9pm左右她的一切疾病会暂时消失,行动自如,完全像个健康人一样[2]。如月经周期性精神病患者在月经前出现各种躁狂症状,月经过后多数即可消失。
对这类患者,准确地掌握其月经周期,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又如李某为哮喘型支气管炎患者,入院当日1:00时患者出现咳嗽、喘鸣、胸部紧迫坐起,伴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即给予静脉推注氨茶碱后缓解,经询问患者在0:00~4:00时发作,据此除遵照医嘱于发病前2h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外,还提前1~2h进行雾化吸入,采用半卧位等措施,使该患者夜间病情发作时得到控制,支气管哮喘发病率白天低于夜间,尤以下半夜发病率更高,从日生物钟角度分析,调节人体内脏活动的植物神经,具有一日内生理节奏。
白天交感神经占优势,夜间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午夜前后是交感副交感神经兴奋与抑制,交替演变时期,在病理情况下,植物神经调节紊乱,机体承受不了时间节律的变化,难以应激而使哮喘发生或加重。从内分泌的变化来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浓度在24h内呈节律性变化,血中17-羟皮质类固醇最低值在午夜到凌晨3:00时机体应激能力及防卫能力减弱,因此使病情加重。
3.2 生物钟与药物作用的关系。药物的作用常出现昼夜节律变化,随之而出现的就是切实有效地实施时间护理,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中,任何一种因素的昼夜规律都影响药物的效应。
如心脏病患者在凌晨3:00~4:00时对洋地黄的敏感性比白天高,以凌晨4:00时最高,比其它时。
7.中国哪家医院针对治愈肺癌比较好
央视的《祝您健康》栏目曾经报道过北京协和医院在肺癌治疗方面的权威性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名医介绍 朱元珏 朱元珏,内科学教授,女,1932年生。
195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医疗系;1965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内科学系研究生毕业;在完成繁重的日常医疗与教学任务的同时,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中急性和慢性肺损伤以及肺组织修复过程中肺纤维化的发生机制研究,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重点科研基金的支持下,继续对肺间质纤维化因子等课题进行研究。 为了提高支气管肺癌的诊断水平,延长患者生命,曾对肺癌多种肿瘤标志物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水平以及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疗效进行观察。
刘瑞雪 刘瑞雪,内科学主任医师,女,1947年出生于河北省。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
对内科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呼吸内科疾病。如肺心病、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等,并对以上疾病相关理论进行了实验室及临床科研。
在老年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如高血压病、冠心病、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肺癌,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病等的治疗。
李龙芸 李龙芸,内科学教授,女,1940年,无锡市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本科(六年制)。
1996年任协和医院博士生导师。从事内科临床工作35年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完成大量呼吸系统危重病人抢救及疑难病人的诊治,对呼吸内科疾病如先天性动脉瘘、乳糜胸、无菌性心内膜炎、间皮细胞增生,非感染性血管炎和肉芽肿病、肺结核、肺动脉血栓栓塞等进行了大量临床病例治疗及诊断的经验总结。
陆慰萱 陆慰萱,内科学教授,男,1944年7月生于上海市。1963~1970年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
1978~1981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从师于呼吸内科泰斗朱贵卿教授获医学硕士学位,1992~1995年在美国Vanderbilt大学肺研究中心作博士后研究三年。 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内科工作三十余年,对呼吸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全面,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和抢救有丰富经验,特别擅长诊治肺血管病、肺动脉高压、哮喘等气道疾病、肺部感染、肺纤维化、胸膜疾病和肿瘤等疑难病例。曾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呼吸衰竭、肺栓塞、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肺癌、胸腔积液等进行临床研究及总结。
发现北京地区首例军团病,并对此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是卫生部制定的“军团病诊断治疗标准”文件的主要编写者;与核医学科合作,在国内首先建立了肝肺综合征的核素诊断方法;对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炎衣原体、支原体的关系、哮喘发生气道高反应性的机制制作了深入研究;对近代肺炎病原菌的变迁和治疗、结节病、恶性肿瘤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关系、上气道肿瘤、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等也作了深入研究。 罗慰慈 罗慰慈,内科学教授,男,1924年生,福建福州人。
1948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53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协和医学院医本科。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内科呼吸专业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45年,对内科呼吸病如结节病、肺军团菌病等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肿瘤,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等病症有较多的研究。 对呼吸病学的理论、检诊技术和治疗学有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能够处理解决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症。
应诊的病例多来自全国各地,善与诊治过的患者保持不断地联系,勤于随访病情发展并给予治疗康复建议,受到患者的欢迎。 林耀广 林耀广,内科学教授,男,193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
1958~1964年就读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六年制)。1994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内科和呼吸疾病的临床、教学与科研38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现代基础医学知识。1992年回国后主要从事肺血管通透性损伤和支气管哮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在呼吸内科的其他领域,如结节病、肺间质病、呼吸衰竭、肺功能学、支气管镜学、下呼吸道感染、不典型结核病、肺癌等的诊治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张尤局 张尤局,内科学教授,男,1937年10月出生,广东省揭西县人。1964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
从医38年,从事干部医疗保健和外宾医疗工作26年。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尤其在呼吸内科和老年医学方面,曾发表论文多篇。
姜秀芳 姜秀芳,内科学教授,女,1934年生,山东蓬莱人。1953年~1958年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
1987年起为协和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三十多年,近二十年以呼吸内科为主要专业。
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肺癌的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纤维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支气管活检对肺癌(或其他肺部疾病)做到早期确诊;通过纤维支气管镜下右肺中叶分析,确定了“右肺叶综合征”中的病因发肿瘤占有较高比例,改变了以往认为该症多属于非特异性炎症的认识;二是从事肺间质病的临床免疫方面的研究,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发现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病人血清中存在特异性抗体,并通过肺泡灌洗液。
8.医学生的毕业论文该怎么写
毕业论文啊 临床医学啊 首先你要确定一个方向 这个方向你们学院应该会给你确定好几个方向 而且给出了一些可选的题目 比如我们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设置的意义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研究方向 (一)、内科学研究方向1、呼吸内科研究方向: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进展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分析4) 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应用研究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教育研究6) 肺结核的用药管理7) 肺结核与耐药的研究8) 肺结核发病现状分析9)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10)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研究进展11) 支气管哮喘的诊治体会12) 支气管哮喘的健康教育研究13) 老年人肺炎的病因分析14) 老年人肺炎的诊治体会15) 小儿肺炎的诊治体会16)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分析17)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或进展18) 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19) 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20) 肺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21) 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2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2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治体会24) 支气管扩张的病因研究25) 呼吸系统疾病误诊报道或分析26) 呼吸系统少见或罕见病例个案报道2、心血管内科研究方向:1) 心力衰竭病因分析2)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3) 动态血压监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4) 顽固性高血压临床分析5) 高血压治疗的临床体会6) 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研究7)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研究及进展8) 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体会9) 心电图检查在循环系统疾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10)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的临床研究11) 冠心病的临床研究12) 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体会13) 心律失常常见病因临床分析14) 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体会15) 心脏瓣膜疾病临床研究16)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体会或研究进展17) 心肌病的临床诊治体会18) 循环系统疾病误诊分析19) 循环系统疾病罕见病例个案报道3、消化内科研究方向:1) Barret食管的研究进展;2) 食管癌的内科治疗研究进展;3) NSAID与慢性胃炎;4) 自身免疫与慢性胃炎;5) HP感染与慢性胃炎;6)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或临床研究);7) HP与消化性溃疡;8) 消化性溃疡病因学研究进展;9)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研究进展;10) NSAID溃疡的预防与治疗;11) 胃癌病因学研究进展;12) 胃癌的早期诊断;13) 胃癌的内科治疗;14)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的探讨;15)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16)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现状与展望;17) 克罗恩病的发病原因探讨;18) 克罗恩病的治疗现状与展望;19) 结肠癌的发病原因探讨;20) 结肠癌诊断的研究进展;21) 肝硬化病因流行病学研究;22) 肝硬化的治疗新进展;23) 肝硬化病人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24) 轻微临床肝性脑病的诊断新进展;25) 肝性脑病的药物治疗;26) 心理测试在肝性脑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27) 原发性肝癌的内科治疗新进展;28)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内科治疗新进展;29)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营养支持;30)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评估;31)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新进展;32)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新进展;33) 癌性腹水的相关治疗新进展;34) 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35)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误诊分析;36) 消化系统罕见疾病个案报道综合征(如Peutz—Jeeghers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支气管扩张本科毕业论文(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