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唐诗鉴赏论文2000字一篇
今天我为大家讲“唐诗赏析”。
因为在座的很多同学都有非常丰富的唐诗知识,我只想讲一些唐诗方面非常有影响的诗歌,且限于时间关系只选择短的诗歌来讲。我分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是唐代以前中国诗歌发展基本线索;第二是唐诗发展的基本状况;第三是讲一些小的专题:如歌颂春天的诗歌、送别朋友的诗歌、怀念故乡的诗歌等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我们灿烂文化的宝库中,诗歌无疑是非常精彩的,如果把诗歌比作广袤的星空,那么唐诗就是这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
唐诗的灿烂不是突如其来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唐前诗史的简要回顾。
秦以前是先秦,主要指夏商周时代。这个时期诗歌发展有两个高潮:一是《诗经》,二是楚辞。
《诗经》是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诗歌的一个总结。楚辞主要是以伟大的诗人屈原(约前340---277)的诗歌为代表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记住他。我们要记住一个历史坐标,即公元前300年之前,这是战国中期,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好时期,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
从公元前600年的《诗经》到公元前300年的楚辞之间相隔了300多年的时间,这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低谷,但却是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高峰。《诗经》和楚辞是灌溉后世中国文学园地的两条大河。
从地域方面说来,《诗经》主要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结晶;而楚辞主要是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结晶。《诗经》是集体歌唱的产物,而楚辞是个人独立歌唱。
我们中国的诗歌从集体歌唱向个人独立歌唱发展,是一个伟大的飞跃,从此,中国诗歌的主流是诗人独立歌唱,《诗经》中的诗歌所描写的无非是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反映人以外的客观世界,如战争、劳役、兵役等等;一个是人以内的主观世界,如思想、情感等等。这是两个宇宙,一是无限大的宇宙,一是无限小的宇宙。
在反映这两个宇宙时,民歌是比较丰富生动的。《诗经》中有许多是反映现实的,如《伐檀》。
还有一些是感情的抒发,主要是男女爱情的歌唱。打开《诗经》,第一首《关雎》便是歌颂男女爱情的千古好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有很多诗写得很美,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追求伊人那种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情感状态。
希冀、渴望、不懈的追求与最终不可得的怅惘,交织在一起,十分美丽动人。 《诗经》中最具代表性的“国风”;而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离骚》,其内容主要是屈原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追求真理的思想感情,它有2740多个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最伟大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在古代,“风”、“骚”并称。风骚者,文才才华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词,与现在意义不同。
风与骚,是贯穿我们后世文学特别是诗歌的两条大河。与“国风”作者们朴实的情感相对应,《离骚》充溢着屈原思想的闪光点,有许多诗句一直为我们所欣赏,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只要是心中认为美好的东西,如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等,追求它们,九死也不后悔的。
这种追求美好的东西而九死不悔的精神,已经融入到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不朽的精神。其他的,如关于《诗经》和《诗经》和楚辞艺术方面的特色和成就,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三是汉乐府。 汉代是中国王朝中最长命的一个王朝,两汉400多年,主要成就是乐府诗歌,内容上大部分是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爱情。
反映社会生活的如《东门行》、《战城南》等;反映爱情的如《上邪》。其中《上邪》唱到: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本来“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已经将感情表达到极顶了,但如果就到此为止,还不能算是好诗;好就好在诗中一口气举了自然界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五种事情,说除非这些事情都发生了,我才跟你结束感情。
正由于这样它才成了千古好诗,被称为短章中的神品。
2.怎样写关于唐诗的论文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
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
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
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
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
“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
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
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
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
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
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
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刘学锴)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是一座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奇伟高峰。
大凡识得几个字的中国人都会吟得出几句唐诗来,唐诗就好象碗中的饭粒,你总可以捞上那么几粒来。长期以来国人也就是嚼着唐诗长大的。
说起李白杜甫白居易,就好象在拉爷爷姥姥的家常,总有扯不完的话头。唐诗虽然高雅,文质俱美,但能进入民间,是可以挂在老百姓口头的艺术。
唐诗的妙处就在这里。 我们今天看唐诗只有惊叹。
惊叹唐代怎么盛产诗人,唐时的文艺园地怎么盛开诗的奇葩,我们还惊叹唐代的诗人哪有那么雄豪,哪有那么缠绵,哪有那么大江南北,那么花前月下!可是,历史的烟尘湮没了一切。古人的情怀我们今人已无法把捉,我们只有透过历史的烟尘,撩开历史的帷帐,去遥想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了,去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去欣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
一部《唐诗三百首》给我们大致描绘了唐诗脉络起伏的轮廓。初唐的诗人总是那么青春年少的样子,骨子里就充满激情充满奇幻,其诗情激扬,有奔放傲视环宇睥睨群雄的气慨,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气度。
盛唐的诗人却又是那样平和大度,其诗其情不免流露出功成名就的旷达,有直挂云帆济苍海的豪气。而晚唐的诗人难免沾染了沉沉暮气,其笔力不再俊美飘逸陷入苦涩之境,大有凭轩。
3.跪求有关于古诗英译方面的论文
一、诗歌的模糊性语言具有模糊性,它利用语义的模糊性,准确地反映出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模糊”语言而能“准确”表达,听起来令人费解,但却符合生活实际。例如说某处噪音大或某人嗓门大,听者是一定明白的,无须说噪音达多少分贝,或声音频率达多少赫兹。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乃典型的模糊语言,在其表达凄婉悲凉的氛围或情感上,准确语言是无法与之比拟的。文学作品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就是模糊语言的丰富表现力,它能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惊人妙语。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诗歌的模糊性。诗歌的模糊性是指诗歌内涵的不确…
On Fuzziness in Poetry and Poetry Translation
LUO Hong-li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Guizhou NormalUniversity;Guizhou;Guiyang 550001;China)
Fuzziness is inherent in poetry,in which fuzzy expressions produce beauty.The translator's task is to find the appropriate word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o restore the fuzzy beauty of the original poem.In this paper,through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poetry,the author tries to show what efficacy the fuzziness of language can produce in translation.
4.(毕业论文用)有没有把中国古诗译成各种形状的英文诗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诗英译为:
A night Morring Near Maple Bridge
While I Watch the moon go down , A crow caws through the frost .
Under the shadows of maple-trees a fishman moves with his troch.
And I hear, from beyond Su-chou, from the temple on Cold Mountain,
Ringing for me, hear in my boat, the midnight bell.
这个网站上由对于这首译文古诗的评论我觉得不错,希望对你的毕业论文有帮助。
5.求高手写一篇唐诗鉴赏的文章1,以唐诗发展史为经,以诗人及其作品
领略李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所有人站在心灵的驿站回味与遥想时所发出的感慨与无奈。但无论是谁,也无法挽留历史的脚步。
它的车轮匆匆向前,抛开那些纸醉金迷,抛开那些红尘俗事,一刻也不停歇。 睿智的人在遥想回味的时候,不去妄想如何滞留历史,他们紧锁的双眉思考的是如何描画历史。
于是,后人便知晓了唐宗宋祖的丰功伟业,知晓了孔子孟子的思想哲学,知晓了唐诗宋词的精彩脱俗。 提起诗,就不能不提唐诗;提起唐诗,就不能不提到李白。
这位自号青莲居士的世界文坛巨匠,谁能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涵容他的身份:文人、政客或旅行者。世人更愿称之为“诗仙”,不知有多少传颂千古的名篇从他心中倾泻而出,一气呵成。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正义,追求自由,在封建的唐代受尽了辖制与打击。 提起李白的名字和诗作,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中华大地绵延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任谁也无法抹灭李白那亮丽深邃的一笔。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满、视角独特。
有雄心壮志的高瞻远瞩,有心酸失落的意志消沉,有独善其身的洁身自好,也有蔑视权贵的桀骜不驯。在他的诗歌中,你会读出很多。
你能看见腐朽的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悲凉,你能看到达官显贵们荒淫奢侈的生活,你能看见分裂割据时黎民百姓的辗转飘零,你也能体会到他对祖国河山的感叹赞美。 李白其人伟岸不羁,其诗也同样个性不凡。
大胆恰切的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豪迈奔放的气魄以及“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语言,让人难以释手,喜爱至极。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读完此词,我想所有人心中都有些许惊诧。
因李白号称“诗仙”,诗作无一不豪放大气,而这首《忆秦娥》却描写了闺中思妇的愁怨。 李白不愧为一大家,连狭隘的闺怨也与众不同,独具风韵。
愁苦的萧声呜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艰难入梦的秦娥又一次梦断深夜。
多少次午夜梦回,只望见孤寂的明月挂在枝头。几度月圆月缺,几回春去春归,几许风雨飘摇,我的恋人,你何时归来?九九重阳又到,人们都登上乐游原远望,可咸阳古道人迹空绝,哪有你的身影呢?只增添了我更多的思念、更多的痛苦。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残照,唯有我孤独的伫立在黄昏的晚风中,痴痴的、傻傻的、无怨无悔的等待! 李白的诗中写离别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是人世的大遗憾、大缺憾。
面对离别文人们众生百象。伤感的王维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洒脱的高适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诚挚的杜甫说: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人生就是由无数次离别与重逢构建而成的。重逢预示了下一次的离别,离别后重逢的日子又杳不可知了。
但正因有了离别,才有了相逢,正因体会了别离的伤心,才能真正品味相聚的喜悦。 有了别离故事才曲折,有了别离人生才精彩。
这首《劳劳亭》同样记录了离别。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莫过于送客的劳劳亭了。
春风不忍看分别的痛苦,于是让柳条隐藏了青青的颜色。唉!真是妙不可言,全诗没有一处直白离人的苦痛,却饱含了浓浓的别伤。
劳劳亭不知送走了多少远行的人,又不知洒落了多少心酸的泪水。朋友,如果你要远行,一定要告诉我。
在劳劳亭里,我为你折柳饯行,望你一路顺风! 读久了古文你会发现,古人善于寄托。 寄托什么呢?寄托志向,寄托理想,寄托不甘,寄托心意。
如何寄托呢?晋陶潜将自己的理想交于了超凡脱俗的黄菊;宋王安石把自己的意志寄以了冰清玉洁的寒梅;清郑板桥将自己的信念托于了坚韧不拔的翠竹;李白把他痴怨的目光、深沉的迷惑、忠贞的信仰、为民的理想洒向了金陵的凤凰台。 凤凰台因有凤凰飞过而得名,李白路过游览后写下了这首有名的七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飞过。可时过境迁,凤凰飞天去,唯余江自流,谁又能避的开岁月的磋砣呢?唉!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你看,昔日辉煌的吴国宫殿淹没在了野花芳草中,昨天显赫的晋代豪门沦落成了一座座古冢。
青天白日下,徐徐微风中,山岭巍峨,江水滔滔,白鹭成群,多么壮丽怡人的景致。 可我的心却如浮云蔽日,倍受折磨。
可惜呀,在这望不到长安的车水马龙;可悲呀,谁还把百姓的安危常挂心意! 李白报国为民的理想终未实现,在狂歌痛饮中,在独自游历中,在无限愁苦而又期待中了却残生。奸险的污陷,恶毒的侮辱时时伴随着他。
他将自己的青春、志向、热情、心血一概奉上,却只换来了孤独神伤与谪贬流放。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中华的山川大地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中原的草民百姓口中吟诵着他写下的诗篇。
他在磨难中成长、在劳作中收获、在危急时成器、在罪罚中成功。他用自己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才思、锐利的笔尖铸就了唐代诗歌文化的盛势;他为着自己来自灵魂来自生。
6.唐诗的论文
唐代大诗人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 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
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 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 如“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 叶中。”(李百药《咏蝉》)“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 足。”
(褚澐《赋得蝉》)“ 烦君最相惊,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在不同身世经历的诗人笔下,平凡 常见的蝉各具性灵,仿佛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 身。
而在历代鳞次栉比的咏蝉诗中,最受称颂、广为 流传的就数这道《在狱咏蝉》诗了。 《在狱咏蝉》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 挚而充沛,不但没有无病呻吟,更非“贫士失职而志 不平”的平常慨喟。
它抒写的是含冤莫辨的深切哀痛。 该诗是骆宾王于仪凤三年在狱中所作。
他下狱的原因 尽管说法不一,然而多数认为是被诬陷的。例如有传 说,武后专政,排斥异己,严刑苛法,告密之风盛行。
骆宾王屡次上书讽谏,因此获罪撤了职,并以贪赃入 狱。也有人依据他的《狱中书情》,分析“三缄慎祸 胎”等语,认为他是言语不慎招来了莫须有的打击。
具有侠义性格的骆宾王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就借咏蝉 来替自己的清白申辩,宣泄心中激愤之情。诗的序言 中他写道:“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 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有声,悟平反(昭雪疑狱) 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 贻诸知己。”在狱中诗人触景生情作该诗,既向知己 的朋友诉说自己的冤屈,又表明了对昭雪信心不足。
序言的末尾说:“非为文墨,取代幽忧云耳。”由此可 见所写都是肺腑之言。
诗的首联点题,上句中的“西陆”,一方面表明 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 禁垣西。蝉声唱,指蝉的鸣叫。
诗序里说:“余禁所, 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每至夕 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 于曩时,虫响悲乎前听?”诗人失去了自由,听了寒 蝉时断时续的鸣叫声,觉得异乎寻常,深感其中有一 种幽咽、凄楚的意味。
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句:“南 冠客思侵”。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 惆怅与悲戚。
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 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次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紧承上联 进一步抒发诗人悲苦烦忧的心情。
诗人仿佛是在对蝉 倾诉,又仿佛是自言自语:我本来就够痛苦了,哪里 还受得了你不断地向我诉苦呢!正所谓以苦引苦,人 何以堪! 三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是写蝉, 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 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 方。
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 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诗 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无人信高洁,谁为表 予心?”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 替我平反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 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诗人并没有言过其 实,残酷的现实正像他所预料的,尽管“平反之已 奏”,却如泥牛入海一般杳无消息。
直到调露元年, 高宗到东都大赦天下,骆宾王才得以出狱,但“坐赃” 的罪名却和他的“文名”连在一起永远地被载入史册 了。这愤恨如何能平消?到敬业起兵伐武,他积极参 与并起草了《讨武曌檄》,或许原因正在于此。
周颐曾经说过:“问咏物如何始佳?答:未易言 佳。先勿涉岂犬,一岂犬典故,二岂犬寄托,三岂犬 刻画,岂犬衬托。
去此三者,能成词不易,矧复能佳, 是真佳矣。题中之精蕴佳,题外之远致尤佳。
自性灵 中出佳,自追琢中来亦佳。”《在狱咏蝉》诗最为突出 的特点,正是“去此三岂犬”,用典贴切自然,比喻 精辟传神,寄情寓兴深远。
这真正是深领题中之精蕴, 又兼得题外之远致,因此能够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 颂的名篇。诗的首联,“西陆”对“南冠”,“蝉声” 对“客思”,“唱”对“侵”,对仗工整。
次联则换以 流水对,上下连贯,前后两联错落有致。第三联含蓄 蕴藉,富于理趣。
尾联用语犀利畅快。尽管有人认为 “未免太露”,但精通诗道的骆宾王却认为不如此难 以抒胸臆。
这种“一吐为快”的风格,正是骆宾王诗 歌一贯的特色。陆时雍曾经说过:“照邻清藻,宾王 坦易。”
这种“坦易”的诗风也表现了他倜傥不羁、豪放脱俗的气质。骆宾王的诗虽然不能摆脱六朝遗习, 但不刻意追求形式。
这首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 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 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7.求一篇关于唐诗宋词历史情怀的论文
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 沮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
也是当时作词最多,对后世长短句的发展影响极大的词人之一。 庭筠出身于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虽为唐初名声显赫的太原温氏后裔,但是,到他父亲这一代时,早是家道中落,衰微而已。
他少年时代,即以善思敏悟。才华横溢而称著乡里。
逮至长成,更是博闻强记,通晓音律,善为管弦,而且,尤以诗词文赋见长。世传,庭筠每入试,押官韵作赋,从不起草, “但笼袖凭几,每赋一咏,一吟而已”,故得“温八吟”之号。
曾经“八叉手而成八韵”,又别称“温八叉”。大约是因为其长相较为丑陋的缘故吧,所以时人亦有称他“温钟馗”的。
温庭筠虽然甚有才思,弱龄有志.然而,仕途却闭不得意。从28岁到35岁的八年之中,他屡屡应试,屡屡不第,尤其是最末一次应试,竟因恃才傲物,讥讽权贵,触犯上司,被诬为“有才无行”,再次名落孙山,以至于一生都未能得中进士。
大约是唐直宗大中三年(849年)的前后,温庭筠以善于诗词,被当朝宰相令狐绹选用为考功郎中,进入相国的书馆工作。有一次,令孤绹看到他填的一首《菩萨蛮》词很好,就假冒自己的名字把它进献给唐直宗,并再三嘱咐庭筠为其保密。
但是,温庭筠非常鄙夷令孤绹的这种行为,很快便把此事宜捅出去,弄得堂堂相国尴尬异常,大失体面。又一次,宣宗赋诗,上句用了“金步摇”,但对句一时怎么也想不出来,遂令庭筠来对。
庭筠立即以“玉条脱”应对,宣宗听罢非常满意。当时在旁的令狐相国不知温庭筠所对词语的出处,庭筠便告诉他典出《南华经》,井很不客气地指出:“《南华经》是一部极普通的书,并非什么生僻著作,相国在公事之余,应读一点古籍才是。”
他的这一番语带教训的批评,使令狐绹出乖露丑,遂把他忌恨在心。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庭筠替应试者提笔代劳,事发后,令狐绹便以他搅扰科场罪名,贬为隋县尉。
此后,庭筠依附徐商,被任为巡官。在这段时间,他常与段成式、余知古、徐商等,往来唱和,吟诗作赋,度过他一生最愉快的几年。
咸通七年(865年),徐商攉升宰相,任庭筠为园子助教。然而,好景不长。
是年秋试中他竭力赞赏推荐邵谒的文章,而邵谒之文以激切的育词揭斥了时政,温庭筠也因此被罢官。从此,他落魄江湖,四处飘流,几年后,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
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但是,他的诗作,无论思想境界,表述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远不能和李商隐相提并论。
至于他的词,尽管存在着题材狭窄,用词轻艳的不足,但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津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半个世纪之后出现的花间词派,就是在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对于温庭筠的品行,历来毁誉参半。不过从他那些充满脂粉香泽,浓艳重抹,刻意描述女子体态、容貌的词作来看,他的生活确是比较轻浮,比较放荡。
这必然会影响他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升华,同时,也给后世的词人带来了不甚良好的影响。 婉约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稍晚于张□的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相近。
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 《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
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
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
8.怎样写关于唐诗的论文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
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
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
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
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
“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
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
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
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
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
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
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刘学锴)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是一座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奇伟高峰。
大凡识得几个字的中国人都会吟得出几句唐诗来,唐诗就好象碗中的饭粒,你总可以捞上那么几粒来。长期以来国人也就是嚼着唐诗长大的。
说起李白杜甫白居易,就好象在拉爷爷姥姥的家常,总有扯不完的话头。唐诗虽然高雅,文质俱美,但能进入民间,是可以挂在老百姓口头的艺术。
唐诗的妙处就在这里。 我们今天看唐诗只有惊叹。
惊叹唐代怎么盛产诗人,唐时的文艺园地怎么盛开诗的奇葩,我们还惊叹唐代的诗人哪有那么雄豪,哪有那么缠绵,哪有那么大江南北,那么花前月下!可是,历史的烟尘湮没了一切。古人的情怀我们今人已无法把捉,我们只有透过历史的烟尘,撩开历史的帷帐,去遥想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了,去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去欣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
一部《唐诗三百首》给我们大致描绘了唐诗脉络起伏的轮廓。初唐的诗人总是那么青春年少的样子,骨子里就充满激情充满奇幻,其诗情激扬,有奔放傲视环宇睥睨群雄的气慨,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气度。
盛唐的诗人却又是那样平和大度,其诗其情不免流露出功成名就的旷达,有直挂云帆济苍海的豪气。而晚唐的诗人难免沾染了沉沉暮气,其笔力不再俊美飘逸陷入苦涩之境,大有凭轩啼泗。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唐诗翻译毕业论文(求唐诗鉴赏论文2000字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