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巴尔扎克作品的有哪些书以及论文
[1]李景刚. 重读巴尔扎克[D].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2003. [2]孙波. 永不过时的巴尔扎克[D].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2009. [3]王木千. 爱情敌不过金钱——论巴尔扎克的爱情观[J]. 双语学习,2007,(5). [4]蔡海瑶. 一曲无尽的挽歌——浅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2). [5]张延风. 罗丹巴尔扎克塑像评析[J]. 法国研究,1991,(2). [6]李可可. 巴尔扎克诞辰二百周年纪念会──暨《巴尔扎克全集》中译本(纪念版)首发式在北京举行[J]. 中国图书评论,1999,(5). [7]李明生. 巴尔扎克研究的新硕果——评杨昌龙专著《巴尔扎克创作论》[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8]马国雄. 试论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关系——学习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论述[J]. 破与立,1979,(1). [9]刘念兹. 巴尔扎克和他的《人间喜剧》——纪念巴尔扎克逝世一百三十周年[J]. 山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10]孟宪义. 其实只有一个巴尔扎克——论巴尔扎克世界观和创作的一致性[J]. 法国研究,1984,(2). [11]于明. 巴尔扎克是中小资产阶级的忠实代表——兼议巴尔扎克对贵族态度的两面性[J]. 山东社会科学,1987,(1). [12]杜海莉. 论小说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转变——从巴尔扎克到福克纳[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13]杜海莉. 动态叙事与静态叙事——以巴尔扎克和福克纳为例[J]. 衡水学院学报,2008,(3). [14]徐岱. 游戏批评:评巴尔特论巴尔扎克[J]. 外国文学研究,2003,(5). [15]杜海莉. 叙述时空的变异——从巴尔扎克到福克纳[J]. 大理学院学报,2004,(6). [16]滕小松. 《巴尔扎克》造型惯性的去除[J]. 雕塑,2011,(1). [17]徐晓慧,柳雅. 从《贝姨》看巴尔扎克的人性观[J]. 世界文学评论,2010,(1). [18]蒋芳. 建国后30年巴尔扎克研究[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 [19]蒋芳. 杨昌龙对巴尔扎克的传播[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0]曾圆圆,刘邵岚. 巴尔扎克与现代主义[J]. 怀化学院学报,2009,(4). [21]蒋芳. 新中国成立前的巴尔扎克研究[J]. 湘南学院学报,2009,(3). [22]程凯华. 马克思恩格斯论巴尔扎克[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3]方志红. “常山之蛇”与“巴尔扎克之蛇”——中西叙事开头、中部、结尾理论比较[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4]蒋芳. 穆木天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J]. 东北师大学报,2006,(4). [25]蒋芳. 高名凯对巴尔扎克的传播[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6]朱浩然. 浅谈巴尔扎克的金钱观[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27]郑克鲁. 双峰并峙 继往开来——普鲁斯特与巴尔扎克[J]. 外国文学研究,2006,(6). [28]高红梅. 客观生活的舞步——从塞万提斯到巴尔扎克的小说本质论[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29]蒋芳. 李健吾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0]蒋芳. 艾珉对巴尔扎克创作的阐释[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3). [31]刘辛民. 重读/观《巴尔扎克和中国小裁缝》——兼论人地亲和与人文生态批评[J]. 外国文学,2008,(5). [32]戴淑平. 评巴尔扎克《亚尔培·萨伐龙》的艺术风格[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33]阎建国. 论缺失性人生体验对巴尔扎克创作的影响[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4]蒋芳. 傅雷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 [35]蒋芳. 新中国成立前巴尔扎克传播史述论[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5). [36]冯华. 巴尔扎克笔下的艺术形象[J]. 平原大学学报,2003,(3). [37]柯鹏飞. 平庸的题材 深邃的思辩——评析巴尔扎克的《红色旅馆》[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38]蒋芳. 建国后30年巴尔扎克传播史述评[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 [39]蒋芳. 近二十年来我国巴尔扎克传播综论[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0]蒋芳. 人性:巴尔扎克小说的又一主题[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2). [41]尚显成. 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物塑造[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2]尚显成. 巴尔扎克小说中的描绘与叙述[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43]蒋芳. 从《钱袋》看巴尔扎克“金钱”主题的另类表达[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2). [44]夏静. “这个人是一个世界”——对巴尔扎克的一点再认识[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5]韩颖. 从《欧也妮·葛朗台》窥视巴尔扎克细节描写的艺术功能[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1). [46]王艳凤.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巴尔扎克研究[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47]张素珍. 巴尔扎克式的“社会书记员”——试论沃尔夫1965—1998年间的作品[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4). [48]王立明. 从汤显祖到巴尔扎克──论艺术美中的情与理[J]. 丹东师专学报,2000,(2). [49]胡书义. 高利贷者的不朽典型——评巴尔扎克的《高利贷者》[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5). [50]张毅蓉. “巴尔扎克现象”与《红楼梦》的挽歌情调[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2.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急用
可以从这点入手:1、切入点,将其他作品中的贵族形象与《高老头》中的贵族形象对比,找出之间的典型性。
巴尔扎克也毫不留情地批判贵族。《大望楼》中的梅雷伯爵为了惩罚妻子,砌起一道墙,把她禁闭起来,活活饿死她,这个情节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残酷无情的贵族形象。
《萨拉金》暴露了18世纪摧残人性的意大利风俗:阉割少年,让他日后男扮女装出现在舞台上,而一手制造这种现象的红衣主教却依仗权力,把内心痛苦不堪的藏比内拉当作私有财产来霸占,他的保护是一种极为自私的占有欲。《长寿药水》里的堂璜保留了传说中荒淫无耻的大贵族特点。
《戈布塞克》中的伯爵夫人为了情人而挥霍掉自己的财产,转而觊觎丈夫那一份,她千方百计把丈夫与世人隔绝开来,根本不考虑丈夫的死活。这是一个堕落的贵妇形象。
在巴尔扎克笔下,贵族已不再是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人物了,而是垂死、没落的阶级,他们的地位正日益为发出铜臭味的资产者所取代。 巴尔扎克描写贵族的角度已不同于以往的小说家,他是以高屋建瓴的姿态来刻画贵族不可逆转的灭亡命运的。
不过,巴尔扎克对法国大革命仍然抱有偏见和错误看法,从《恐怖时期的一段插曲》可以看到他对处决路易十六的反对态度。2、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出发,发现影响作者作品中对贵族的认识。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真实姓名叫奥诺雷·巴尔萨。他的父亲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暴发户,母亲是个银行家的女儿。
由于经常要跟上流社会打交道,巴尔扎克的父亲觉得巴尔萨这个平民姓氏不光彩,就改姓贵族姓氏巴尔扎克。家庭的这种政治态度、名利思想和攀附贵族的封建意识,对巴尔扎克的创作起了消极的作用。
但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生活经历,巴尔扎克看惯了法国社会的尔虞我诈,看惯了人们为了金钱而不顾亲情冷暖,忘恩负义。这些也为他的作品提供了难得的素材资料。
3、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之一,他向人们提出了一整套现实主义美学。准确的观察、细节的选择、生活环境的缔造、戏剧性的展开、形象与激情的统一与集中,使巴尔扎克得以成功地建立起他的社会现实主义方法。
《高老头》是法国当时社会真实的写照,它所拥有的深刻、透彻思想内涵和典型、丰富的人物形象无不通过作者的笔达到了完美的艺术结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理解巴尔扎克这篇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写作特点以及其创作特色。
作品通过人物心理历程研究和揭示现实社会的本质。 很显然,巴尔扎克是把《高老头》当作一篇完整的历史来书写的。
故事描写的是1819年末到1820年初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巴黎社会生活,作者通过两个故事反映了王政复辟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而承载这一历史进程的恰恰是他小说中的人物。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中,每个人物总是有着他的时代特征和生活烙印的。
人物的心里变化也总是预示这时代的变迁,这最终揭示了整个社会带给人们的影响和作用。《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作者对他的描写一直贯穿全篇。
拉斯蒂涅是一个年轻的大学生,他出身在破落的贵族家庭,白皮肤、黑头发、蓝眼睛,热情而有才气,他抱着向上爬的欲望,还想靠自己的刻苦用功做一个清廉正直的法官。 但他经不起巴黎繁华社会的诱惑。
3.急求一篇关于巴尔扎克小说《守财奴》的分析论文,要提纲就行
守财奴》节选自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葛朗台这个贪婪、吝啬、狡诈的守财奴本色。
一、妻子晕过去前后的对比
葛朗台为了紧紧抓住财产权,“决意向女儿屈服”,但当它“轻手蹑脚地上楼到妻子的房间里”时,发现了女儿手中的梳妆匣,以前的决定就忘得一干二净。老头子做出了一连串惊人的动作,“瞪着金子”,“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手臂一摆,使劲一推”。而他的语言更是惊人,“这笔交易划得来”,“看比动手更要不得”。女儿为了夺回梳妆匣,不得不以死相逼,尽管如此,他仍“迟疑不决”,结果妻子被气得晕了过去。为了讨好妻子,葛朗台立刻换了另一幅面孔,“马上把梳妆匣扔在床上”,“吻着妻子的手”,“拥抱欧也妮”,“拿了一把路易摔在床上”,嘴里还说着百般讨好的话,“没事啦,咱们讲和啦”,“下次决不了,决不了”,“你要什么有什么”。此时的葛朗台和以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他对妻子是如此的关心,出手是如此的大方,读者不仅要问,吝啬得要命的葛朗台此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其实它变得这么“好”的目的就是为了紧紧抓住财产权,他明白,如果妻子撒手人寰,他就要放弃一部分财产,那“简直就是抹自己的脖子”。
二、女儿放弃继承权前后的对比
妻子死后,葛朗台一下子变了很多。他对女儿温柔体贴了,还搀扶女儿去吃饭,长时间望着女儿,眼中充满慈祥,还“常在女儿面前哆嗦”。他之所以这样做,其实都是在给女儿演戏,希望能引起女儿的同情。妻子过世的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女儿谈论妻子财产的继承权问题,他故意把这么大的事说成“小小的事”。为了使女儿放弃继承权,葛朗台使出了浑身解数,巴结,诱哄,用亲情感化,不告诉女儿真相,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还要按月付给女儿一百法郎的“大利钱”,最终使女儿放弃了继承权。可是当女儿在放弃继承权的声明书上签了字以后,葛朗台的态度一下字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到了第一年年底,她庄严地许给女儿的一百法郎月费却连一个字儿都没给。前后态度变化如此之大,真令人惊讶。
三、葛朗台与妻子遗言的对比
葛朗台的妻子在离开人世时对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她拿对天国的向往作为摆脱现实的苦难的途径。对天上幸福的肯定,实际上是对人世间的否定。温顺善良,甘心忍让的妻子的遗言,暗示社会和家庭都是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她是这个金钱至上社会的牺牲品。而葛朗台离开人世前的遗言却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在他的心中没有妻子,没有女儿,没有一般人临死前的向善,惟一占据他心田的是财产,是金子。至死不变的守财奴本性表现得多么突出!两个人不同的遗言反映了各自不同的世界观。
4.巴尔扎克述评3000字左右至少用十种以上的引用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一位具有浓厚浪漫情调的伟大作家,一边因奢华的生活而负债累累,一边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创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
他的生活趣事层出不穷,而作品更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他逝世时,文学大师雨果曾站在法国巴黎的蒙蒙细雨中,面对成千上万哀悼者慷慨激昂地评价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
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
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放下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将《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四五十部小说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人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
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履历:历史小说《朱安党人》(1829)是巴尔扎克用真名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描述1800年法国布列塔尼在保皇党煽动下发生的反对共和国政府的暴动。作者赋予英勇的共和国军人以应有的光彩,但也大大美化了朱安党首领孟多兰侯爵,表现出他当时对贵族的同情。
为了写这部小说,他曾细心研究有关暴动的历史文献,亲自去布列塔尼调查山川形势和农民生活,访问暴动的目击者和参加者,还从友人柏尔里公爵夫人那里收集许多关于朱安党人的掌故。从写神怪小说过渡到写历史小说,是巴尔扎克走向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他在《朱安党人》中描写的不是古代历史,而是属于当代社会生活范畴的重要事件。着重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正是巴尔扎克日后所写的《人间喜剧》的一个特点。
1831年,巴尔扎克加入保皇党。但是他的政治态度和极端保皇党人也不完全一致。
他是党内的自由派,在党员中间不大受欢迎,他甚至公开批评保皇党,说“这个政党令人厌恶”,“这是一个失败的政党。”从1829年写《朱安党人》起,巴尔扎克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即《人间喜剧》时期(1829-1848)。
在三、四十年代,他除致力于文艺创作以外,还出入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为几种报刊撰稿,他接触的生活面非常广泛。巴尔扎克从这时期起,就在现实主义理论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他认为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又认为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摹写社会现象,还须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指出人物、欲念和事件背后的意义。在塑造人物的问题上,他强调特性,也强调共性;他说诗人的使命在创造典型,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又说典型人物应该把那些多少和他类似的人的性格特点集于一身。
他还强调艺术必须为社会服务;认为艺术家不仅描写罪恶和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义;艺术家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作为巴尔扎克的代表作的《人间喜剧》,包括九十六种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分。
“风俗研究”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在这里又分“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人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个方面。作品最初定名为《社会研究》,后来受了但丁《神曲》的启示,才改用《人间喜剧》这个名字。
从当代风俗史家的角度出发,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金钱逐渐代替了贵族头衔。
1830年革命以后,金钱统治的威力尤为强大。资产阶级以捞钱为生活目标,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
5.对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进行述评
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巴尔扎克无论在创作上还是理论上都对现实主义作出了最大贡献。巴尔扎克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
1.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展开论述)。
巴尔扎克为自己的小说创作提出了奋斗目标:“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糅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学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就是说风俗史。”
2.要刻画性格,塑造典型,这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展开论述)。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中指出,为了使人物的存在“变得更为悠久”,它必须成为一个“伟大形象”,即典型。所谓典型,巴尔扎克说:”'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不仅人物有典型问题,环境也有典型问题。
3.要有思想深度,要忠诚与原则(展开论述)。
巴尔扎尔十分重视文学的细节真实,认为细节真实是构成艺术真实的基础。同时,还要求写出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以便提示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真实,他认为小说“应该进一步研究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多种原因或一种原因,寻出隐藏在广大的人物、热情和事故里面的意义”。
4.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效益和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展开论述)。
巴尔扎克认为,艺术家首先应是某一真理的宣扬者,是人类的教师。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提出了艺术家有不同于政治家的法则的观点。他说:“作家的法则,作家所以成为作家,作家(我不怕这样说)能够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或者比政治家还要杰出的法则,就是由于他对人类事物的某种抉择。由于他对一些原则的绝对忠诚……‘一个作家在道德上和在政治上应该持有固定的见解,他应该把自己看做人类的老师;因为人类是不需要导师去教他们怀疑的’,波纳尔说过,我很早就把这些名言奉为准则,它们是保皇作家的法则,同时也是民主党作家的法则。”
巴尔扎克的这些思想已经形成完备的理论形态,把菲尔丁以来的现实主义思想资料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6.求完整文学毕业论文论文
左拉的长篇小说 《金钱》 (摘要)法国作家左拉的长篇小说 《金钱》 (1891)是 《卢贡— — — 马加尔家庭》 的第十八部 ,其主人公是卢贡一支的第三代阿里斯蒂德• 卢贡 ,因为要投靠时任第二帝国大臣的兄长皮埃尔• 卢贡 ,化名为萨加尔。
《金钱》 里的萨加尔是一个不讲道德的投机家、野心家 ,出于一种发财和出人头地的狂热心情 ,凭借兄长的支持在没有任何资金的情况下居然开办了一个大银行 ,取名为世界银行。在进行金融投机的同时 ,萨加尔还让人开发中东地区、开办铁路公司、开采矿山等等 ,希望从中获利。
为了从事他渴望成功的事业 ,他采用一切手段 ,不管合法还是不合法。在生活方面他也毫无廉耻之心 ,从不拘束自己的欲望。
由于萨加尔有一定的经验和头脑 ,有一股拼命的精神 ,背后又有兄长的支持 ,因此他的事业最初进行得不错 ,银行获得了大量中小投资者的青睐 ,吸收了大量资金 ,银行的股票面值不断上升 ,从最初的每股五百法郎升到二千法郎 ,最后居然升到三千法郎。但是这种疯狂的升值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关键词: 英美文学 左拉 经济学 萨加尔进行金融投机时有一个最大敌手犹太银行家甘德曼 ,甘德曼是一个异常冷静的只计算数字的金融家。他虽然有亿万财富 ,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每天吃牛奶面包度日。
甘德曼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一切股票的牌价如果超过了它能代表的实际价值时 ,最后肯定要遭到惩罚。所以他认为:世界银行的股票超过了两千法郎以后那就是疯狂了;到了三千法郎 ,简直是失去了理智;那么这些股票最后肯定会像抛在空中的石头一样落下来。
果然 ,当市场出现轻微动荡的时候 ,世界银行的股票面值开始下跌。而这时萨加尔采取了一个愚蠢的举动:他为了维持世界银行 表面的繁荣 ,居然收购自己的股票 ,由于资金有限 ,而甘德曼则大量抛售世界银行的股票 ,于是世界银行的巍峨大厦倒塌了。
《金钱》 的主题是表现资本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不管谁失败谁胜利 ,金钱是没有错误的 ,错误的是人 ,在 《金钱》 中错误的是萨加尔的运作方式 ,并不是他的整个道德 ,更不是金钱。
萨加尔虽然不择手段 ,道德上却是遵循当时大多数人的游戏规则 ,只是他在经济学上犯了极大的错误。左拉其实对萨加尔的金融投机在很大程度上是肯定和赞赏的 ,但是他对萨加尔最后丧失理智的狂热则不表赞同 ,这种狂热是导致萨加尔最终失败的原因。
左拉在表现萨加尔的事业和他的个性时用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笔触去刻画 ,去表现 ,这就流露出作者对萨加尔的赞赏和对他事业的肯定 ,只是金融投机事业需要冷静的思考而不是疯狂的举动。最后左拉并没有将萨加尔置于死地 ,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肯定方式。
在 《卢贡 — — — 马加尔家庭》 系列作品中 ,虽然大部分作品主人公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 ,有的主人公却明显得到作者的厚爱 ,例如 《萌芽》 中的艾蒂安、《妇女乐园》 中的穆雷、《帕斯加尔医生》 中的帕斯加尔等等。 《金钱》 中的萨加尔虽然在别的作品中似乎是一个不受喜爱的角色 ,但在这部小说中却得到一定的偏爱。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作者的态度。此外 ,左拉对金钱的赞赏还通过作品中最受人同情的人物嘉乐林夫人表现出来。
嘉乐林夫人承认: “本来是一个毒害者和毁灭者的金钱 ,现在变成了社会发展的肥料 ,伟大工程的基础;而这伟大工程一旦实现以后 ,便足以把各国人民结合在一道 ,使世界变为和平的世界。她曾经诅咒过金钱 ,可是现在突然又对它敬佩百倍。
削平高山 ,填平海峡 ,使地球成为人类的栖息之所 ,使人类摆脱劳动后仅仅做一个单纯的机器领导者 …… 这一切 ,不是只有金钱才能够办到么 ?金钱虽然作了一切恶事 ,而一切好事也由金钱而生。 ” [1 ] (P264) 整个作品又是以嘉乐林夫人的下述思考来结束的: “对于金钱所造成的肮脏与罪过的惩戒 ,为什么要叫金钱来负担呢 ? 那创造生命的爱情 ,不是也一样不纯洁么 ?” [1 ] (P474)结合左拉在其论文中对金钱作用的赞赏 ,我们可以说左拉对当时的金钱至上原则并不像他的前辈、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一样尖锐地抨击和揭露 ,而是肯定它的积极一面。
事实上金钱是一个中性的社会产物 ,谁掌握了它 ,它就为谁服务 ,它本身不存在善惩之分。 左拉曾经在 19 世纪七十年代末写过一篇论文《文学中的金钱》 。
这篇文章是左拉的金钱观和社会观的一个最好解释 ,并且充分显示出左拉思想的现代性。在这篇文章中左拉指出 ,从前的文学 ,特别是18 世纪以前的文学 ,其作者不能靠稿酬生活 ,因为稿酬太低。
当时许多作家都依靠国王或者某个大方的贵族发放年金才能够生存。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即使有些作家自己有财产可以不靠年金生活 ,也希望得到年金 ,因为这是一种荣誉。
由于作家们都依赖年金 ,因此他们在写作时都得考虑施主的意见和趣味 ,这种情况下文学当然无自由可言 ,于是文学成为依赖的文学。左拉讽刺说: “从属于一个强大的诸侯是对的;这会提高人的声望。
那时的整个智力生活都在上流社会的狭窄圈子里活动 ,在沙龙里和学院里活动。因此 ,这种文学的精神 。
7.巴尔扎克是如何平衡他作为一个记录历史的“书记员”与小说家的关系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出生于法国图尔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816~1819年,他在法科学校学习法律,并先后在诉讼代理人和公证人事务所当见习生。通过形形色色的案件,他洞察了社会的丑恶,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大学毕业后,从事文学创作。
1829年,巴尔扎克第一次用真名发表的《舒昂党人》,揭开了长篇巨著《人间喜剧》的序幕。开始陆续发表《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等作品。他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这主要是指他的作品用小说的形式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
8.求一篇《锲而不舍论》议论文字数700左右要有结构的先引论再本论最
《锲而不舍论》 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 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海拔4000多米人迹罕至的地方,生长着一种花,名叫普雅花,花期只有两个月,花开之时极为绚丽.然而,谁会想到,为了两个月的花期,它竟然等了100年. 100年中,它只是静静伫立在高原上,栉风沐雨,用叶子采集太阳的光辉,用根汲取大地的养料……就这样默默等待着,等待着100年后生命绽放时的惊天一刻,等待着攀登者身心俱疲时的眼前一亮. 对普雅花来说,等待是一种美丽的坚持.现实世界里,人们缺乏的正是普雅花的毅力,表现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只重成功后的辉煌,忽略或忽视成功前的努力和等待. 19世纪,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的学生威廉·奥斯勒对人生感到困惑,他有远大理想,渴望成功,优越的身边的小事没什么意义,平凡的生活枯燥乏味,因而成绩每况愈下. 威廉·奥斯勒的老师推荐他阅读哲学家卡莱里写的一本启蒙读物.在漫不经心的浏览中,他突然发现书中的一句话:“首先要做的事不是去看远方模糊的目标,而要做手边最具体的事情.”他顿悟,是呀,不论多么远大的理想,都需要一点点实现;无论多么浩大的工程,都需要一砖一瓦垒起来.年轻的威廉·奥斯勒开始埋头读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到一家医院做医生,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很快成为当地的名医,并被授予爵士爵位. 生命是一个奋斗的过程,也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因为人生不会是一马平川,不会总是春风得意.在太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甚至挫折沮丧面前,我们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态,想普雅花那样,在等待中积聚力量,最后实现灿烂的绽放.。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巴尔扎克毕业论文(研究巴尔扎克作品的有哪些书以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