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题目:如何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家庭传承模式面临现实冲击儿童是民族文化血脉的继承者和文化基因的承载体。
儿童获得文化传承的知识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比如土家族、畲族等民族,有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他们的文化靠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孩子自一出生就开始了文化传承与习得的过程。这种家庭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是人类最古老、最强韧的关系之一。
但是在今天,这种关系出现了松动的迹象。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
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长年在外务工的青壮年人数在10万左右,其中80%是朝鲜族,留守儿童达到3万多人,其中个别学校的个别班级有85%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在中西部地区,留守儿童也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儿童。
这种人口流动的趋势带来了文化生态的改变,民族文化的家庭传承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青壮年在经济发达地区创业、成家而后定居,置身于一个没有本民族文化底蕴的城市,民族传统习惯的保持更加困难。
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传统纽带一旦被割断,要想再重新拾起难上加难。另外一个冲击来自集中规模办寄宿制学校。
有些农村地区开始推行低年级寄宿制学校,三年级小学生基本要求到各所属的乡镇完全小学寄宿。这样,学生的学习条件的确得到了改善,但长年的寄宿生活使少数民族学生与家庭的接触大大减少,使得那些原本依附于本民族文化之上的儿童的个人行为和经验日渐淡薄,对本民族的认同也随之减弱。
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忧虑。学校教育能否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人们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学校教育。
在不少学校,民族文化的教育也已经开始。云南省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学通过开设“民族常识”、“民族文化”、“阿语基础”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现行课程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即以校为本开发的课程)体系;贵州省贵阳市民族中学将民族知识校本课、民族体育、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制作纳入各年级教学计划,全校100%的学生都能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六中则以学校大型活动和常规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活动;江苏省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把藏语文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开展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和民族节庆活动,让这些与父母相隔千里的藏族学子也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
但是记者了解到,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还有不少难题需要破解。其一,师资缺乏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教师。
在不少民族学校,师资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民中学就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专业的民族教师,教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教师,真正懂得回族文化内涵的教师则更少,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根本没有,上课方式还很呆板。”
在青海省西宁市,有的民族学校因为缺少具备相关教学能力的教师,把开设阿语课的任务交给了清真寺承担,由清真寺阿訇对学生进行普及性的知识教育。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的民族学校师资力量本来就很薄弱,要想再解决民族文化课程的师资问题,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其二,语言危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寄托着深厚复杂的民族情感。
对于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来说,民族语言是他们最古老、最辉煌的成就,是他们世世代代创造能力的主要表现。为了保护民族语言,我国在条件成熟的民族地区实行了双语教育。
如新疆、内蒙古、吉林延边、西藏等地,都开展了双语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族出版物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也成绩斐然。
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民族语言的传承情况令人担忧,很多语言现在正在成为濒危语言。比如满语,现在全国能讲满语的人也就100人左右,而精通满语的人不足50人,而且多数都年龄偏大。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校长高春梅说:“我小时候居住在达斡尔族自然屯,所有达斡尔族的孩子都用母语交流,甚至连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孩子也都会用达斡尔语交流。如今在民族地区,40多岁的汉族兄弟还能用达语交流,但是达斡尔族的青少年却很少会说母语了,人与人交流的主导语言完全变成了汉语。”
达斡尔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语言的传承面临更大挑战。同样在东北,赫哲语也没有文字记载,现在能说赫哲语、懂赫哲族历史的也就20多人。
在我国,像达斡尔族、赫哲族这样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一共有29个。民族语言的危机,部分来自于民族成员对自己的语言、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本民族的弱势地位是由文化造成的,产生了对民族耻于认同的心理,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母语”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不正常状况,对有关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甚至表现得极为冷漠。
民族语言的危机还源于社会经济的压力。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学习民族语言之后的出口问题是教师、家长关注的焦点。
近几年来,受到中韩贸易的影响,朝鲜族语言成为了香饽饽,有些汉族学生甚至转到朝鲜。
2.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兴趣毕业论文3000字 爱问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是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教好语文学科实在必要。
由于民族地区习惯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化,造成学生汉语基础普遍较差。因此,语文教学在民族地区是一项难点,犹如攀登,使众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倍感艰辛。
为改变现状,多年来,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了几点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兴趣,加强课堂交流 课堂交流包括师生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以语言交流为主,但是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
教师要以健康、阳光的面貌面对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以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探索,对原有知识结构的补充,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帮助学生端正用汉语进行人际交往的认识和态度 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中语言行为管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汉语,熟练运用汉语口语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学会用汉语进行倾听、表达和应对,高效地运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在学习使用汉语过程中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面对社会迅速发展的现实。
汉语口语交际已成为人才必备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兴旺发达的需要,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一定的言语产生于双向互动的言语情境中,口语交际更注重人际交流,借以培养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在语文课教学和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管理等特定时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 LWlM。
cOM收集整理段中,要求学生只能用汉语进行交流、读课文、回答问题、讲故事等,引导学生习惯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甚至用汉语进行知识记忆和思考,在掌握母语的同时,提高学生掌握和利用汉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语文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突出在语文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语文教师在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授课时,要着重加强口语交际课教学,因为口语交际课不同于识字教学课,不同于阅读教学课,而是言语教学课。
它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和原则,侧重于交际效果的现实性、实践性,需要教师反复教、学生反复练,共同反复实践。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正确把握汉语文教育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设计好如何教、教什么。
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与学生互动时,教师在一旁当旁观者、管理者和引导者,时时对他们在交际过程中涉及的交际内容、出现的困难和情况,都要做全程把握。 教师与学生互动时,要及时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用汉语进行交流时自信差,说话声音轻,怕说错话,怕教师批评,怕别人笑。一些学生虽能积极举手,想说又说不清。
针对这种情况,要尽量采取正面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多一些表扬,少一点批评,努力消除他们胆怯的心理,鼓励其大胆说话,提高互动效果。 同时,教师要准备好大量的交际素材,丰富课堂上交际的内容,利用图片、音乐、道具、多媒体等综合手段,冲击学生的大脑,增加他们的表象知识,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课的效率。
四、加强阅读与积累 首先,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情况,课堂上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演和练的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如果导和演是都是教师在做,结果当然是事倍功半了。是否发挥好演员这个角色扮演,就要取决于教师“导”的作用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好语文课这个预期的目的。
其次,现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学习仅限在课文当中,只要求学生记几个简单的生字、词语,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包揽了教学的全过程,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弱。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得多,知识才厚实、厚积才能薄发,叶圣陶先生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加大阅读量,多积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找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要求学生多读,即使读错了,也要表扬他们的大胆,从而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好语文这门课的确需要语文教师付出心血。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增强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以教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更新观念。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要得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
3.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的论文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掌握这种工具来发展社会。
在科技迅速发展人才竞争的今天,汉语是我国的主体语言,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 繁,汉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使用中培养起来的。
在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最主要的应该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学习中能够熟练地使用汉语。因此,学生学习汉语不能“为学而学”教师教授汉语也不能“为教而教”,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个问题。
大家已经知道,语言是一种工具。只让学生了解这个工具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它使用它,这样才能体现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作用和意义。
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因素: 1.学生学习汉语时,大多数学生不会听课,没有主动认知教师讲授的知识的习惯,学习不分主次,习惯于用学习其他科目的方法来学习汉语,如上课记笔记,下课背课文、做习题等对母语的依赖过多。 2.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使用中培养起来的。
汉语教学中的朗读,阅读,诵读都是为了积累语言文字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打基石。通过正确的朗读,阅读,诵读,才能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学生的读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就有了思考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就有了模仿的能力。
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学习中的朗读,阅读,诵读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那么如何让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呢?下面谈一谈自己在给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的一些体验。
一、上汉语口语课时,应充分利用这门课的特点,切实做到“精讲多练”,注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1.在每一次检查复习前,我都要学生讲准备好的练习,它包括字谜,猜谜语,背诗或唱一首歌,当然全部用汉语。
每次2个人刚开始,学生有点紧张,可不久他们就习惯了,就连南疆来的几位学生也敢开口说了。 2.每学完一课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学过的短文或对话。
这样做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慢慢会意识到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该象电脑一样不仅能输进,还要能输出。 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复述情况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将一些学生没有理解透的词语或句型再次讲解,以便加深记忆。
这样,在学的过程中,由于有了一定的压力,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把书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3.利用一定的时间,在课堂上就所学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
教师可以根据本科内容提出一些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一定时间后,每一小组推选出一位代表讲述讨论结果。例如,在上由金老师编码写的会话教材第三册《爱好》这一课时,教师可提出:有人说爱好越广泛越好,这样可以培养多方面的才能;有些人说,爱好应该少而精,这样既不会影响工作、学习,又可以有一技之长。
同学们,你们认为哪种说法对,为什么?学生们展开了讨论,课堂讨论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慢慢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多次的课堂实践,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青海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毕业论文好写吗
很好写的,我就写过,可以给你发一些资料。
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
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
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5.有关少数民族语言.
在56个民族中,汉、回、满三个民族通用汉文,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彝、傣、拉祜、景颇、锡伯、俄罗斯12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大都有较长的历史。其中蒙古族使用一种竖写的拼音文字,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还使用一种以通用的蒙古文为基础,适合卫拉特方言特点的拼音文字。云南傣族在不同地区使用4种傣文,即傣仂文、傣哪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此外,傈僳族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众,使用一种用大写拉丁字母及其颠倒形式的字母拼写傈僳语的文字,还有维西县的一两个区使用当地农民创制的傈僳音节文字“竹书”。滇东北部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人,使用一种把表示声、韵、调的符号拼成方块的苗文。佤族中信仰基督教的少数人,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壮、白、瑶族中的部分人,使用在汉字影响下创制的方块壮字、方块白文和方块瑶字。
综上所述,1949年以前,已使用文字的民族有21个,文字24种。解放后,又有壮、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黎、纳西、白、土、瑶等12个民族和景颇族中说载瓦语的人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其中苗族因为方言差别大,国家还分别给黔东、湘西和川黔滇3个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创制了文字或文字方案。因此,我国各民族现行文字共有40种。
少数民族文字大都是拼音文字,但在书写形式上各有不同,比如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是从右往左书写;蒙古文、锡伯文是从上往下书写,行序从左往右;有的标点符号也不同,如藏文标点,短词和句尾用一条垂直线表示,章节段落结尾用双垂直线,全文结束用四条垂直线;蒙古文用一个点表示逗号,两点表示句号,段落末尾用四个点表示。
新中国建立以前曾拥有和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有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傣、彝、俄罗斯、苗、纳西、水、拉祜、景颇、锡伯等民族。
6.少数民族语言
一、少数民族语言(80多种) (一)、中国境内的语言非常丰富,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据统计,中国的语言正在使用的就有80多种,已经消亡的古代语言更是不计其数。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
回族和满族一般使用汉语,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的民族还有两种以上,如裕固族分别使用东部裕固语和西部裕固语,瑶族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中国的全部少数民族语言分属五个语系。
少数民族使用语言情况有几种: 1.自己没有通用的语言,如回族、满族一般都使用汉语。 2.本民族内使用多种语言,如裕固族有东部裕固语和西部裕固语;瑶族内部分别使勉语、布努语、拉珈语;高山族使用布嫩语、排湾语、阿眉斯语等。
3.本民族使用多种民的语言,如锡伯族除了本民族语言外,还能用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俄罗斯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因此,我国的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实际上就不只56种,据统计约在80种以上。
(二)、除汉语外,还有:壮、布依、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傣、侗、瑶、苗、水、仫佬、毛南、黎、羌、门巴、珞巴、彝、傈傈、纳西、白、拉枯、哈尼、基诺、阿昌、景颇、独龙、普米、怒、土家、畲、亿佬、京、撒拉、乌孜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土、东乡、保安、鄂伦春、鄂温克、满、锡伯、赫哲、朝鲜、佤、德昂、布朗、高山、俄罗斯、塔吉克、嘉绒、载佤、登、东部裕固(尧乎尔)、西部裕固(恩格尔)、勉、布努、拉珈、布嫩、排湾、阿眉斯语等。 (三)、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吸收了一些汉语词汇。
由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长期交往,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兼通汉语,许多汉族群众也会当地少数民族语言。 二、少数民族文字(19种) (一)、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
有的民族在古代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且从古至今一直使用这种文字。有的民族使用过古文字,其间又换用其他文字。
有的民族使用几种文字,但由于历史的的各种原因,有的民族还没有创造和使用文字。新中国建立以前曾拥有和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有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傣、彝、俄罗斯、苗、纳西、水、拉祜、景颇、锡伯等民族。
(二)、少数民族文字大都是拼音文字,但在书写形式上各有不同,比如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是从右往左书写;蒙古文、锡伯文是从上往下书写,行序从左往右;有的标点符号也不同,如藏文标点,短词和句尾用一条垂直线表示,章节段落结尾用双垂直线,全文结束用四条垂直线;蒙古文用一个点表示逗号,两点表示句号,段落末尾用四个点表示。 (三)、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帮助一些少数民族改进和创制了文字,先后对傣、彝、景颇、拉祜文字行了改革,同时采用拉丁字母帮助壮、布依、苗、黎、纳西、傈僳、哈尼、佤、侗等十几个民族设计了十四种文字方案,以便于书写、学习和印刷出版。
目前,我国已正式使用和经国家批准推行的少数民族文字有19种,它们是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朝鲜文、壮文、哈萨克文、锡伯文、傣文、乌孜别克文、柯尔克孜文、塔塔尔文、俄罗斯文、彝文、纳西文、苗文、景颇文、傈傈文、拉祜文和佤文。
7.民族语言3000字调查怎么写
一、引言 我国对民族语言的调查记录,早在先秦就开始了。
公元1世纪,西汉扬雄所著《方言》中便记录了一百九十多处“楚语”,这些词语和今天的侗台语族语言、苗瑶语族语言有“明显音义对应关系”[1] 。但就现代意义上的语言调查而言,则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誉为“非汉语语言学之父”的李方桂,从1924年到1928年师从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学习人类语言学,调查了北美印第安语,掌握了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语言调查理论和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
1929年李方桂学成归国,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任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在大陆期间,李方桂除了自己亲自调查外,还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民族语言调查人才,主要有马学良、高华年、张琨等人。
事实上,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或田野调查,是从美国人类学之父鲍昂斯开始的。 鲍昂斯培养了萨丕尔等人,萨丕尔又培养了沃尔夫以及我国的李方桂等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民族语言调查是美国民族语言调查的延续或称之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传人亦无不可,而且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长盛不衰。
二、鲍式与沃式的语言调查 我国的民族语言调查,一依美国民族语言调查的法则,主要是对无文字的民族语言进行描写。 1956年由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的《语言调查常识》一书,可以视为指导我国民族语言调查的纲领性文献。
该文献虽然以“常识”命名,但所谈的内容则是极为专业的。该书共十讲,由马学良等七位民族语言学家分头撰写,是给1956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筹备处和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合办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训练班作为讲稿使用的。
该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语言调查人才,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四川大学少数民族语言专业自创办以来,一直将该书列为必读参考书。
《语言调查常识》一书,内容全面,分析细致,足堪使用。全书谈语音、音位描写的内容占五讲,占了全书的一半篇幅,“其中对于语音谈得特别细致”[2]。
这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优长是相称的。谈词汇、语法的部分占两讲,不及谈语音的部分详细;谈语言比较和文字设计的只有一讲。
至于谈语义分析的未立专讲,这也反映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偏好之处。 这种创始于美国鲍昂斯并传播到我国的民族语言调查模式,我们称之为鲍昂斯式语言调查。
由于该派调查特别重视语音的描写和分析,而语音又是属于物理范畴的,所以鲍昂斯式语言调查又可以称之为物理语言调查。该派的调查是长于语言的语音方面,而疏于语言的语义方面,尤其是疏于语言的心智语义方面。
沃尔夫是美国另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他师从萨丕尔治人类学和语言学,他和他的老师共同创立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但沃尔夫的职业是防火保险员,他从未在大学任过教,加之他四十四岁便英年早逝,因此他的田野调查工作未受到人们的重视。
事实上,沃尔夫的民族语言调查工作也是极为出色的,而且是另辟蹊径,迥异于他的老师萨丕尔以及太老师鲍昂斯的民族语言调查。我们将沃尔夫所开创的民族语言调查模式称之为沃尔夫式语言调查。
由于沃尔夫在调查中特别重视语言的语义方面,而沃尔夫所重视的语义除了物理语义方面之外更加侧重于语义的心智方面,所以我们又将沃尔夫式语言调查称之为心智语言调查。 三、一维语言调查与二维语言调查的原理及其判定标准 鲍昂斯式语言调查与沃尔夫式语言调查,有联系又有区分。
鲍昂斯式语言调查专注于语言的物理方面,亦即语音方面,语义也是专注于物理语义,而不太关注语言的心智方面,亦即心智语义方面。沃尔夫式语言调查不仅如同鲍昂斯式语言调查关注语音方面,而且对心智语义方面尤为重视。
不仅如此,沃尔夫式语言调查还注重发掘语言的语音和语义的联系,并进而勾画出语言的语音和语义的结构图景来。 鲍昂斯式的语言调查行为,主要是沿着“语音刺激-语义反应”这一条线在活动,因而是一维的。
鲍昂斯式语言调查中的“语义”,只是物理意义上的语义,是在语音刺激下所产生的外延指称语义,基本不涉及语义的心理层面。在鲍昂斯式语言调查中,语言的物理语义没有独立的地位,只是一个陪衬,不对语义进行再分解,这就是鲍昂斯式语言调查又被称之为“物理语言调查”或“一维语言调查”的原因所在。
沃尔夫式语言调查的原理可以图示如下: 沃尔夫式语言调查或二维语言调查原理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沃尔夫式语言调查最初是从物理语音展开的,然后又沿着“心智语义”展开,并注意语音和语义的交汇点。 这就是沃尔夫式语言调查又被称为“心智语言调查”的原因所在。
确切地说,沃尔夫式语言调查是由物理语音轴和心智语义轴所构成的二维调查,又可以称之为“物理—心智语言调查”。 不论是一维语言调查,还是二维语言调查,均存在调查材料正确与否的判定标准问题。
在一维语言调查中,语音的判定、物理语义的审定,均取决于发音合作人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少数民族语言(论文题目:如何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