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议数罪并罚与竞合犯罪
想象竞合犯是指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如打一枪打死了A,打伤了B。这里行为人的行为对A是故意,对B则是过失。) 我国刑法界通说认为: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从一重处断”原则即依照行为触犯的数个罪名中法定刑较重的犯罪定罪处刑,而不实行数罪并罚。原因是其只实行了一个行为所以通常按一罪论处。 数罪并罚:是指在异种数罪(是指行为人的数个行为符合数个基本犯罪的构成要件,触犯了数个不同罪名的数罪。例如A出于抢劫的故意,实施暴力或暴力威胁的行为抢走了B身上的4000元人民币,不久又以杀人的故意杀死了其妻C。)的情况下异种数罪必须实行并罚。 同种数罪有一例为特殊实行并罚。
采纳哦
2.求有新意的刑法论文题目啊~~
网络犯罪、洗钱犯罪、地下钱庄等新型犯罪是公安法律的一项刚兴起的研究课题【题目】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比较研究 【题目】减刑制度比较研究 【题目】侵占罪比较研究 【题目】数罪并罚原则研究 【题目】抢劫罪研究 【题目】累犯制度比较研究 【题目】绑架罪研究 【题目】论立功 【题目】强奸罪研究 【题目】中外刑法自首制度比较研究 【题目】故意杀人罪研究 【题目】论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 【题目】合同诈骗罪研究 【题目】刑罚载量情节研究 【题目】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研究 【题目】刑罚载量的原则研究 【题目】侵犯著作权犯罪研究 【题目】自由刑发展趋势研究 【题目】骗取出口退税罪研究 【题目】罚金刑制度研究 【题目】偷税罪研究 【题目】死刑威慑效果的实证研究 【题目】保险诈骗罪研究 【题目】刑罚威慑机制研究 【题目】信用卡诈骗罪研究 【题目】重刑主义与传统法律文化 【题目】贷款诈骗罪研究 【题目】刑罚机制研究 【题目】集资诈骗罪研究 【题目】刑罚功能研究 【题目】洗钱罪研究 【题目】刑罚目的研究 【题目】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研究 【题目】安乐死问题研究 【题目】内幕交易罪研究 【题目】紧急避险问题研究 【题目】论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题目】论无限防卫权 【题目】走私罪研究 【题目】正当防卫的条件研究 【题目】交通肇事罪研究 【题目】牵连犯及其处罚原则研究 【题目】滥用职权罪研究 【题目】论结果加重犯 【题目】玩忽职守罪研究 【题目】论法条竞合 【题目】危害国家安全罪比较研究 【题目】论想象竞合犯 【题目】假释制度比较研究 【题目】论一罪与数罪的区分标准 【题目】论胁从犯的处罚 【题目】持有型犯罪研究 【题目】论从犯的处罚 【题目】论不作为 【题目】论主犯的处罚 【题目】论刑法上的行为 【题目】论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题目】犯罪客体研究 【题目】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研究 【题目】论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题目】帮助犯及其刑事责任研究 【题目】刑事责任研究 【题目】实行犯及其刑事责任研究 【题目】刑事法律关系研究 【题目】论有组织犯罪 【题目】中外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 【题目】论共同犯罪 【题目】论犯罪的特征 【题目】论犯罪中止 【题目】犯罪构成体系研究 【题目】论犯罪未遂 【题目】刑事判例研究 【题目】论犯罪预备 【题目】刑事司法解释研究 【题目】论犯罪既遂 【题目】刑法解释研究 【题目】严格责任研究 【题目】刑法立法方法研究 【题目】论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题目】刑法溯及力问题研究 【题目】论犯罪动机 【题目】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题目】论犯罪目的 【题目】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题目】论业务过失犯罪 【题目】罪刑法定原则研究 【题目】论犯罪过失 【题目】论刑罚权的根据 【题目】论犯罪故意 【题目】论刑法的机能 【题目】法人犯罪研究 【题目】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研究 【题目】精神障碍与刑事责任能力 【题目】刑事责任能力研究 【题目】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题目】西方国家刑法因果关系理论介绍
3.刑法学论文题目有哪些
刑法学毕业论文题目:1. 论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 2.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体系性特点及其缺陷3. 论犯罪成立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的异同 4. 犯罪本质特征新说 5. “犯罪客体不要说”之检讨——从比较法的视角考察 6. 关于犯罪客体的若干问题思考 7. 论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说之争 8.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的新解读 9. 论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 10. 试论不法侵害的认定 11. 现代刑法中报复主义残迹的清算 12. 我国法治视野下刑罚目的的理性选择 13. 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之对峙及调和 14. 论刑法中危害结果的概念 15. 论刑法中的行为对象 16. 试析刑法中行为对象与犯罪对象 17.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 18. 论犯罪构成的情节要求 19. 关于刑法情节显著轻微规定的思考 20. 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 21. 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研究 22. 论定罪情节与情节犯 23.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情节犯研究 24. 量刑情节适用的若干问题研究 25. 论刑法适用中的隐性不平等:以刘海洋案为视角的考察 26. 罪刑法定原则与刑事司法 27. 罪行法定原则下的刑法解释及其发展趋势 28. 罪刑法定原则在实践中的得与失 29. 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 30. 善待罪刑法定原则 31. 罪刑法定与自由裁量权32. 犯罪“故意”的学理分析 33. 从主观要件中对“明知”的认定问题的探讨34. 明知必然发生能否放任? 35. 违法性认识在我国犯罪成立中的地位 36. 违法性认识在故意犯罪中的地位 37. 复合罪过形式理论之合理性质疑 38. 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不应考虑主观要素 39. 论刑法适用解释 40. 司法解释之刑法谦抑性的背离41. 狭义刑法解释若干问题探析 42. 刑事政策在刑法有权解释中的功能 43. 中国刑法司法解释体制演进过程之检视与反思 44. 论司法解释的法律监督 45. 我国刑法立法解释性质问题初探 46. 刑法有权解释主体辨析 47. 间接故意犯罪的中止 48. 犯罪中止若干问题思考 49. 论犯罪预备行为的处罚范围 50. 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未遂立法的缺失、成因及其完善 51. 结果加重犯基本理论研究 52. 结果加重犯刑事责任根据及其合理性问题探讨 53. 论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分类的完善 54. 共犯的停止形态研究 55. 共同正犯的若干问题研究 56. 实行过限问题研究 57. 共谋共同正犯问题研究 58. 片面共犯若干问题思考 59. 过失共同犯罪若干问题思考 60. 共同过失与共同犯罪 61. 过失犯的构成要件构造及其适用 62. 激情犯基本理论研究 63. 过失危险犯基本问题研究 64. 中国刑法上的新类型危险犯 65. 论危险犯的危险状态66. 危险犯犯罪形态研究 67. 刑法中的危险及其判断:从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出发 68. 数额犯中“数额”概念的展开69. 犯罪数额研究70. 不纯正数额犯略论 71. 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72. 关于“单位累犯”问题的思考 73. 单位犯罪自首制度初探 74. 论单位犯罪停止形态 75. 论单位犯罪主体消亡后刑事责任之承担 76. 试论单位犯罪的主体结构——“新复合主体论”之提倡 77. 论单位实施自然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78. 单位共同犯罪的几个疑难问题探究 79. 关于被害人承诺的若干问题思考 80. 事后承诺与阻却犯罪成立 81. 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 82. 被害人承诺成立要件比较研究 83. 建立“受害人谅解”相关制度的设想 84.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 85. 试论刑法中的被害者过错制度 86. 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 87. 试析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立法之不足 88. 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89. “亲亲相隐”刑事立法化之提倡 90. “不认为是犯罪”司法适用中的几个问题 91. 对不能犯处罚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92. 论未遂犯的处罚范围 93. 《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若干问题思考 94.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若干规定 95.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及其制裁的新理念 96.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浅析 97. 完善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刑事司法制度 98. 将未成年人责任规则扩大适用于青年人 99. 身份犯研究 100. 共同犯罪与构成身份新论 101. 论胁从犯不是法定的独立共犯人 102. 吸收犯之生存空间论 103. 论想象竟合犯——兼与法条竟合犯相区别 104. 再论牵连犯 105. 我国刑法溯及力若干问题研究 106. 完善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立法的思考 107.我国刑法属人管辖权存在的缺陷和立法完善:兼论海外华侨的刑法保护 108. 浅析刑法条文中涉及的暴力犯罪 109. 刑法上的不作为研究 110. 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 111."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112. “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 113.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兼评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114. 论不作为犯罪中的先行行为 115. 先行行为可以为犯罪行为 116. 法益状态说——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的区别标准新探 117. 论作为犯罪客体的法益及其理论问题 118. 针对网络犯罪之认定探讨——兼评刑罚相应立法的完善 119.网络中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及其刑法保护 120. 计算机犯罪之犯罪客体再研讨 121. 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界定:兼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 122. 论计算机网络犯罪 123. 试论网络共同犯罪 124. 关于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 125. 论“黑哨”的立法定性 126. 我国刑法中无限防卫权。
4.求:论从犯的处罚 毕业论文
不好意思!没有 我国现行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这是我国刑法对胁从犯的法定概念。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胁从犯的构成特征: 从主观方面来看,行为人明知自己实施的是犯罪行为,在可以选择实施或不实施的情况下,因某种原因而选择了实施犯罪行为。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行为人选择实施犯罪行为是出于不得已,即不情愿地实施犯罪,而并非主动参加犯罪,这是胁从犯与其他共同犯罪人的最大区别。由于这一主观特点,在多数情况下,行为人虽然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有一定预见,但并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而只是对其听之任之。
因此胁从犯的主观方面通常表现为间接故意。如果行为人不知道自己所实施的行为是犯罪行为,根据1979年刑法,有构成被诱骗参加犯罪的胁从犯的可能。
而根据1997年刑法,行为人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实施犯罪行为,不能构成胁从犯。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但因身体或者精神受到强制而丧失了选择可能性,也不能构成胁从犯。
从客观方面来看,胁从犯的构成包含三层内容:第一,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第二,行为人参加共同犯罪、实施犯罪行为是受他人胁迫的。所谓胁迫,是指以剥夺生命、损害健康、揭发隐私、劣迹、毁损财物等对行为人进行精神上的强制;第三,由于胁从犯参与实施了共同犯罪,其行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共同犯罪行为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从而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同时具备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特征的,即构成胁从犯。但是,胁从犯的客观方面还有两个问题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第一,从胁从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来看,是否仅限于帮助犯?有些学者认为,胁从犯所实施的行为一般只是帮助性质的行为,而很少是直接的实行行为,所以胁从犯一般也都属于帮助犯,只有个别的情况才是实行犯。
我们认为,根据法律规定,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共同犯罪人,“被胁迫”只说明了胁从犯参加共同犯罪的原因,并未说明他在参加共同犯罪后起什么作用。因此,胁从犯既可能是帮助犯,也同样可能是实行犯,胁从犯在共同犯罪中充当实行犯的情况未必如上面所说,是个别情况。
第二,从胁从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是否必须比较小?有些学者认为,“胁从犯在共同犯罪的活动中,处于从属的地位,其所起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比从犯还要小,在个别情况下,也可能等于从犯。”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全面。
如前所说,胁从犯的“被胁迫”仅是其参加共同犯罪的原因,至于参加之后,其在共同犯罪中分工如何,作用大小,则非胁从犯的概念所能包容。根据分工分类法,从犯和胁从犯都既可能是帮助犯又可能是实行犯。
既然如此,在一个共同犯罪活动中,从犯完全可以是帮助犯,而胁从犯却是实行犯。当然,跳出某一特定的共同犯罪活动的范围,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综合判断,胁从犯的社会危害性应小于从犯,但从在某一共同犯罪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来看,胁从犯完全可能大于从犯所起的作用。
在胁从犯的认定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胁从犯在主观上的基本特征在于虽然是非主动、非自愿的,但却并没有失去或完全失去意志自由。如果行为人在身体受到强制的情况下完全失掉了意志自由,则失去了与胁迫者的犯意联络,不具有与胁迫者的共同犯罪故意。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16条的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在这种情况下,被胁迫者只不过是胁迫者利用的工具,胁迫者构成间接实行犯,而被胁迫者不构成犯罪。
第二,区分胁从犯与紧急避险。我国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刑法并未将受胁迫而为的一切造成损害的行为都认定为胁从犯而以共同犯罪人论处,而是视其社会危害性区别对待的。在行为人受到的胁迫是直接威胁到本人或者他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安全,或者公共利益安全的危险时,如果行为人造成的实际损害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则行为人的行为应认定为紧急避险,而不应作为胁从犯追究其刑事责任。
因此,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界限就在于行为人损害的利益是否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如果是因为受人胁迫,为了保护自己的某种利益,而对第三者的利益造成损害,且这种损害大于其所欲保护的利益时,则属于胁从犯。例如,某甲为了使白己免遭某乙的伤害,在某乙的胁迫下,将某丙开枪打死,则显然超出了紧急避险的范畴,而构成胁从犯,因为一般而言,生命权是大于健康权的。
然而,如果某乙威胁某甲如不开枪将某丙打死,则将某甲打死,某甲在这种情况下开枪将某丙打死,是否构成胁从犯呢?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某甲同样应当构成胁从犯。因为紧急避险与避险过当的界限就在于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即为了保。
5.数罪并罚制度的实践难题及完善对策
一、数罪并罚制度概述 (一)何谓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是我国刑法适用的基本制度之一,也是当代世界各国刑事法律制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其最早出现在罗马法中,后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
数罪并罚(combined punishment for several offenses)是指一个人在判决宣告以前犯有数罪,或在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或者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又犯新罪,审判机关依照刑法规定的数罪并罚的原则和方法对一人所犯的数罪进行合并处罚。 数罪并罚应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必须一人犯有数罪。
这是数罪并罚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构成数罪,就谈不上对数罪进行合并处罚。关于一罪与数罪的区分标准,中外刑法理论中主要有行为标准说、危害结果标准说、法益标准说、犯罪构成标准说等观点,目前犯罪构成标准说是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
[①]即应以犯罪构成的个数来确定罪数的单复,具备一个犯罪构成的为一罪,具备数个犯罪构成的为数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违背“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第二,一人所犯的数罪,必须是指在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或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还有未经处理的漏罪,或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过程中,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新罪。
只有这三种情况下的数罪,才能实行数罪并罚。第三,数罪并罚不是对犯罪分子数个犯罪简单相加处罚,而是先对犯罪分子所犯的各罪分别定罪处罚,然后再根据数罪并罚的原则决定该犯罪分子应执行的刑罚。
6.关于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是指对犯两个以上罪行的犯人,就所犯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一定原则判决宣告执行的刑罚。
数罪,指一人犯几个罪。中国刑法规定,在判决宣告以前犯几个罪的是数罪,但判决宣告以后,刑罚尚未执行完毕以前又犯新罪的,也是数罪,应按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通常能够适用数罪并罚的,是行为人实施的一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不同的法益,构成了两种不同的犯罪,那么法官在量刑的时候就会进行数罪并罚。那除此之外,数罪并罚适用的情形还有哪些呢?数罪并罚原则,只是解决在对数罪实行并罚的时候应当遵循什么准则进行并罚的问题。
至于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根据数罪并罚原则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数罪实行并罚,是一个数罪并罚的适用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刑法第69条、第70条和第71条分别作了规定,分别是普通数罪并罚、发现漏罪的并罚、再犯新罪的并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九条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
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7.关于法律的毕业论文
论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本份论文资料包括:开题报告,中英文摘要,论文,目录,文献综述,任务书,答辩,中期检查表,等 论文编号:SS027 摘 要 能否将侵权纠纷提交仲裁,在我国仲裁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针对我国现行有关侵权纠纷可仲裁性立法规定不明确及对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可否提交仲裁的规定不一致而影响到我国仲裁实务、阻碍我国仲裁制度发展的现状,从争议事项可否提交仲裁的判定标准,意思自治原则,侵权纠纷的适仲裁性及促进我国仲裁制度发展的角度,对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仲裁以解决财产纠纷为己任,能够通过给付金钱来了结的侵权纠纷就为仲裁提供了可能。
侵权纠纷中包括财产性侵权纠纷和人身性侵权纠纷两种类型,对于财产性侵权纠纷是可以提交仲裁机构来解决的,而对人身性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关键词:侵权行为 侵权纠纷 可仲裁性 Abstract Whether the infringement dispute can be put in arbitration, which is a dispute in the field of law all the time. This paper will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in allusion to the ambiguous law about whether the tortuous dissension can be arbitrated and the disagreement abou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an be put in the arbitration, which have affected China's arbitral reality and blocked the developed actuality of arbitral system. Ay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will make a research about the determinant standard of whether disputed proceeding being put in arbitration, the principle of intention autonomy promotion of China's arbitral system. The purpose of arbitration is to solve the property dispute and put to the tortuous dissension an end by paying for the money makes the possibility to arbitration. infringement dispute contains property tortuous and person infringement dispute. Dissension can be solved by putting in arbitral institution. However, person infringement dispute can be treated properly.Key words: tort;infringement dispute;arbitrability 目 录 摘 要 。
.II Abstract 。
.III 引言。
.. 1 一、侵权纠纷的概念界定 。
..2 (一)有关侵权行为界定的理论观点 。
.2 (二)本文对侵权纠纷的具体理解 。
3 二、我国现行法对侵权纠纷可仲裁性规定述评。
.. 4 (一)现行法关于争议事项可仲裁性的规定。
. 4 (二)现行法关于侵权纠纷可仲裁性规定评析 。
..41.对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定义不明确。
. 52.可仲裁的范围狭窄且规定存在瑕疵 。
.53.现行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可仲裁性规定不一致 。
..5 三、对侵权纠纷可仲裁性的具体思考 。
.7 (一)判定争议事项可仲裁性的标准 。
.7 (二)财产性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
71.物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
72.知识产权中财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 。
..83.依法受法律保护的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可仲裁性 。
9 (三)人身性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
91.身份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
.92.人格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 。
..10 结语 。
.11 参考文献 。
12 致谢。
13以上回答来自: /53-1/1963.htm。
8.刑法总则 论文选题
一、刑法总论1. 试论刑法的调整对象2. 刑法立法解释探讨3. 刑法司法解释研究4. 刑法基本原则若干问题研究5.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蕴含6. 论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化7.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探究8. 论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理论基础9. 论罪刑相适应原则与刑罚个别化10. 试论犯罪的本质11. 犯罪概念的反思与重构12. 论犯罪的基本特征13. 试论刑法空间效力的几个问题14. 试论我国大陆与港澳台刑事管辖权的冲突与其解决15. 关于刑法中的行为研究16. 论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17. 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18. 论不作为犯罪中的几个问题19. 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为研究20. 试析刑法中的危害结果21. 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22. 试论犯罪客体的概念和特征23. 关于犯罪对象的若干问题研究24.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研究25. 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适用问题研究26. 试论刑事责任能力27. 论醉酒犯罪与刑事责任28. 关于单位犯罪的概念研究29. 试论单位犯罪的主体30. 论单位犯罪中的几个问题31. 试论故意犯罪32. 故意犯罪的认识内容研究33. 试论故意犯罪中的意志因素34. 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划分标准35. 论过失犯罪36.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比较研究37.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之比较38. 论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故意中的地位39.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研究40. 试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41. 试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42. 试论事实上的认识错误43. 试论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44. 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反思与重构45. 关于犯罪构成的若干问题研究46. 论正当防卫中的几个问题47. 试论防卫过当的界限及其罪过形式48. 特殊防卫问题研究49. 论紧急避险中的若干问题50.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比较研究51. 试论犯罪预备52. 论犯罪未遂中的几个问题53. 论犯罪的着手 54. 犯罪中止研究55. 论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56. 论共同犯罪中的几个问题57. 共同正犯研究58. 间接正犯研究59. 片面共犯研究60. 试论共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61. 单位共同犯罪探究62. 论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63. 试论首要分子64. 帮助犯研究65. 胁从犯研究66. 教唆犯研究67. 试论一罪与数罪的划分标准68. 想象竞合犯研究69. 试论法条竞合70. 惯犯问题研究71. 关于结合犯的若干问题研究72. 牵连犯研究73. 吸收犯研究74. 试论数罪并罚75. 论缓刑适用中的几个问题76. 缓刑制度比较研究77. 论我国刑罚体系的修改和完善78. 论刑事责任79. 试论刑事责任的根据80. 试论刑罚权及其根据81. 刑罚的功能研究82. 刑罚的目的研究83. 论死刑存废的基本立场84. 试论死刑的演变及其走向85. 论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限制86. 论死刑废止的条件87. 论资格刑的修改与完善88. 关于管制刑存废之我见89. 试论罚金刑90. 试论没收财产91. 量刑情节研究92. 论自首中的几个问题93. 论单位自首94. 自首制度比较研究95. 论累犯中的几个问题96. 论单位累犯97. 试论我国刑法中的减刑制度98. 论我国刑法中的假释制度99. 假释制度比较研究100. 试论我国刑法中的追诉时效 1.论罪刑相当原则2.罪行法定原则及其实现3.正当防卫制度思考4.死刑存废论5. 累犯制度6. 论刑事被害救济7. 法条竞合刍议8. 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的几个问题9. 论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10.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比较分析11. 论教唆犯的性质12. 论共同犯罪的中止13. 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中的“意志以外的原因”分析14. 家庭暴力犯罪的刑法防范15. 女性犯罪趋势探析16. 青少年犯罪趋势探析17.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18.论刑法上的犯罪概念 19.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20.论法人犯罪21.论犯罪客体 22.论犯罪故意或者过失23.论定罪的原则与方法24.论刑罚的目的。
9.数罪并罚的并罚意义
一人犯数罪,古已有之。对于犯数罪的如何处罚,历代法律也多有规定。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长期没有颁布系统的、法典性的刑事法律,解决数罪并罚问题只能靠一些单行的法规和司法解释。由于立法不明确,诸多问题缺乏法律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实际操作困难重重,随意性很大,不少问题的解决方法既不统一,也不科学。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以后,对数罪并罚的原则和不同情况的数罪具体并罚的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从而为人民法院正确解决数罪的并罚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具体讲,对数罪实行并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量刑的依据是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一人犯一罪与一人犯数罪相比,无论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方面,还是在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方面,都要大得多。因而犯数罪的人理所当然应该受到更为严厉的社会谴责。对犯数罪的人实行并罚,体现了从重的精神,即使在数罪中最高刑为死刑或无期徒刑时只执行死刑或无期徒刑,分别定罪量刑也表明了社会对犯数罪谴责的严厉程度大于犯一罪的。
有罪必罚、一罪一罚原则的要求
马克思指出:“惩罚在罪犯看来应该是他的行为的必然结果。”犯了罪而受不到应有的惩罚,或者犯了数罪与犯了一罪在惩罚上没有区别,就不可能遏制犯罪现象的发生,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也就不可能建立。因此,有罪必罚、一罪一罚作为一项刑法原则被广泛承认。遵循这一原则,就必须数罪并罚。
实现刑罚目的的要求
犯罪是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否定,刑罚则是对犯罪的否定之否定,通过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表达社会正义观念,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对犯一罪的人与对犯数罪的人在处罚上不作区别,既不能实现遏制犯罪的目的,导致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与犯罪人因犯罪所受的惩罚明显失衡,也不能实现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 以重并轻,采取重罪吸收轻罪或重刑吸收轻刑的原则。
1.重罪吸收轻罪 只按照数罪中最重罪的法定刑判刑,即通常说的“从一重处断”。例如某人既犯杀人罪,又犯盗窃罪,则按杀人罪规定的刑罚判刑。中国唐、明、清律都是这样。如唐律“名例六”中规定:“诸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等者从一。若一罪先发,已经论决,余罪后发,其轻若等,勿论;重者更论之,通计前罪,以充后数。”
2.重刑吸收轻刑 即将所犯数罪分别叛刑后,只执行最
重的刑罚。1960年《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40条对数罪合并规定了两种处罚方法,而首先是规定重刑吸收轻刑的原则:“遇犯罪人犯有本法典分则不同条文所规定的两个以上的罪行,而且对其中任何一个都没有处刑时,法院应先就每个罪行分别处刑,然后采取以较重的刑罚吸收较轻的刑罚方法。”采用吸收原则的认为,“只要按照重罪或重刑执行,轻罪或轻刑已在其中,而且在实用上,颇为便利。但是反对这个原则的认为,吸收原则对于犯过重罪的,无异是鼓励他再犯轻罪,因为对于轻罪已无任何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事立法,对数罪并罚也有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第15条规定:“凡犯多种罪者,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者外,应在总和刑以下,多种刑中的最高刑以上酌情定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第4条第2款规定:“因贪污而兼犯他种罪者,合并处刑。”但是在审判实践中经常适用的是综合数罪,酌情定刑的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兼采吸收、限制加重和合并的原则。当数罪中有一罪应判死刑或无期徒刑,则适用吸收原则,排除其他轻刑。对于判处其他刑罚的,适用限制加重原则,即在总和刑期以下、数罪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同时规定了数罪并罚不得超越的最高期限,如管制最高不能超过3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1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25年。至于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即适用合并原则。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数罪并罚毕业论文(浅议数罪并罚与竞合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