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把我写一篇关于藏族人信仰的文章
藏族信仰习俗 1、造小塔 以印模压制泥胎,经烧制而成。
为上尖下大的锥形塔,大小不一,小者数寸,大者尺许。塔内有的装密宗咒语纸条,有的装少量青稞。
一般用于敬神,放在大佛塔周围或佛像及佛龛之前。 在阿坝藏区,造小塔还作为祈求丰收的活动。
每年藏历二三月,春耕之前,人们将造好的小塔放置在村边、路旁, 或埋在田间,认为可以消灭虫灾,使粮食获得丰收。 2、转经轮 藏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即藏传佛教。
信教必须经常念经, 但很多人不识字,于是便转经轮,转发一圈经轮,相当于念一遍。因此,转经轮成为许多藏族人民的日常活动,许多人家都有手摇经轮。
经轮有大小和质地的不同, 但里面都装有经卷。转经轮时,黄教信奉是顺时针方向转,黑教信奉反时针方向转,否则被为对菩萨不敬。
3、绕佛塔 佛塔为佛教重要标志之一,一般内藏佛经,外刻佛像,历来为佛教徒所敬重。藏族人民每见佛塔,心按顺时针方向绕塔一周,口念六字真言,手捻念珠,以求平安。
有的人则绕塔数周,或在塔前置供品。 4、菩萨出嫁 流行于金川县。
当地藏族认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是菩萨 出嫁的日子。因此,各寺喇嘛都要抬着木头菩萨在村寨周围转一转。
据说,这样 可保一年顺利。人们连着数日玩狮灯,跳猴戏,以示庆贺。
5、跳神 藏传佛教祈福销灾的仪式。流行于阿坝州北部等藏族地区。
每年藏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各寺院都要举行驱除鬼魔、预庆吉祥如意的法会。 会上,喇嘛身着古装,头戴面具,装成各种神佛鬼怪,在广场或寺院厅内随着钹、鼓、唢呐、海螺等的伴奏,分批登场,自左至右,边跳边行,并高声呐喊, 以驱除鬼魔。
当地民间以此驱邪鬼。 忌捕鹰雕 藏族信仰习俗。
藏族人民认为鹰雕是神鸟,捕杀会不吉利。
2.我的论文
一、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鲜明的多样性特征和繁多的品类 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面临的保护和传承危机日渐突出,如何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化文化生态意识,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工程,使其成为经济建设开发和文化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中国及其西藏党政领导者、文化艺术研究者和教育者必须应对的紧迫问题。
同时世界上有很多人非常关注我们西藏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问题。关注的焦点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对西藏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
应该说这种关注也有可以理解的一面。按照我们的调查,可以说西藏依然是中国保留传统文化最为厚重、最为丰富的地区。
1.藏文化一元和多元荟萃的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多样性特征 西藏地处南亚、西亚与东亚相交叉连接的中心位置,同时又是欧亚古代陆路交通要冲之一,扼丝绸之路南方枢纽地段,是历史上中印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融汇之地。它又地处青藏高原的主体中心位置,是世界屋脊和地球至高极地。
在这个背景下积累起来的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呈现出藏文化的一元及其多元荟萃的丰富而又独特的多样性特征和景观。一方面,由于历史上几个关键阶段的开放吸纳和中世纪至近现代的长时期封闭内敛的原因,藏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而又丰富灿烂的一元文化,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如门巴族、珞巴族等文化都受到它的巨大影响;还在国内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内蒙古等省区,国外如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和克什米尔,以及俄国的布利亚特地区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庞大的藏文化圈。
而在藏族整体一元文化内部,又呈现出多元荟萃的多样性特征;另一方面,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不同程度地兼容和保存了历史上中印和东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我们认识中印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提供了鲜活的证据。而就其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本身来说,由于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生长过程受其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文化渊源、语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多样性特征异常鲜明,为我们发展新时代的文化艺术 保存着丰富的文化基因。
2.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繁多的类型和品种 西藏虽然以藏民族为主体,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品类十分繁多。 首先是藏民族的文化艺术遗产,可以分为民间、宗教和宫廷三大类。
民间类: (1)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民歌、格言等。 (2)民间音乐,有民间歌曲(果谐、堆谐、甲谐、谐钦、酒歌、山歌、牧歌、弦子、儿歌等)、民间器乐曲(扎年曲、鹰笛曲、竖笛曲、口弦曲等)、民间曲艺音乐(古尔鲁道歌曲、折嘎说唱曲、喇嘛嘛呢说唱曲、格萨尔说唱曲、扎年弹唱曲等)、民间戏曲唱腔音乐(白面具藏戏唱腔音乐、蓝面具藏戏唱腔音乐、昌都藏戏唱腔音乐、门巴 戏唱腔音乐),等等。
(3)民间舞蹈,有果谐(阿里果谐、山南果谐、日喀则乃尼果谐等)、卓果谐(阿里卓果谐、那曲卓果谐等)、宣(扎达宣、普兰宣、日土宣等)、廓孜(牛皮船舞)、谐钦(山南谐钦、萨央谐钦、拉章谐钦等)、果孜(古装士兵舞)、阿谐(打阿嘎地舞)、甲谐(大型仪仗舞)、阿卓(鼓舞,有夺布章卓、斯玛卓等)、希荣仲孜(野牛舞)、果卓(锅庄舞)、谐(弦子舞)、热巴(察雅热巴、丁嘎热巴、国青热巴等)、泽当嘎巴谐玛、堆谐(拉孜堆谐、定日堆谐、昂仁堆谐等)、玛恰霞布卓(阿里孔雀舞、亚东孔雀舞、林芝孔雀舞等)、普润霞布卓(鸽子舞)、波(工布舞)、筒 佳(手镯舞),等等。 (4)民间戏曲,有白面具藏戏(宾顿巴派、扎西雪巴派、尼木派)、蓝面具藏戏(迥巴派、江嘎尔派、香巴派、觉木隆派)、昌都藏戏、德格藏戏、门巴戏(勒布派、墨脱 派)等。
(5)民间曲艺,有堆巴谐巴(祝诵赞词)、古尔鲁(道歌)、喇嘛嘛呢(拉萨派、后藏派、山南派)、扎年弹唱(日喀则派、林芝派)、岭仲(格萨尔说唱,昌都派、那曲派、卫藏派)、折嘎(吉祥祝愿说唱)、相声、百(征战壮威 歌)、夏(吟诵对歌说唱)等。 (6)民间工艺美术,有装饰有吉祥八宝、妙翅鸟、命命鸟等的金属制品、木刻制品、兽骨制品等。
(7)英雄史诗,有世界上最为宏大的、已搜集到的能够列出篇目的226部情节各异、内容不同、至今还在 民间说唱流传的《格萨尔王传》。 (8)风俗习惯,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
还有大型的节日活动,有藏历新年、望果节、林卡节、沐浴节、拉萨的雪顿节、江孜的达玛节(射箭节)、山南的雅隆艺术节、那曲的赛马节、阿里的恰钦 节、日喀则的珠峰艺术节、林芝的工布艺术节等。 藏族宗教类:即藏传佛教艺术,实际上包括原始巫教、苯教和藏传佛教的艺术,因为前二者是被藏传佛教吸收而融入其中。
它可以分为音乐、舞蹈、面具、雕刻塑 像、绘画、工艺美术、建筑等。 (1)宗教音乐,有寺院器乐、诵经调、羌姆乐曲等。
(2)宗教舞蹈,有苯教羌姆、宁玛派羌姆、噶举派。
3.我要写一篇关于藏族的论文,应该怎么结尾呢
楼主你好 我是来自四川阿坝州的藏族 结尾看你自己啦 可以写藏族是一个淳朴的民族 带给了我纯朴的味道 让我了解到了热情若火 温柔若水的真实感觉(呵呵自夸一下)等等等等。
以下是介绍 都是网上的 有选择性的复制给你 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省也有分布,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藏族,有人口600万人(最新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的先民自远古时就居住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6世纪山南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诸部的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
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吐蕃”。 吐蕃建政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进入9世纪后半期,吐蕃王室分裂,藏族地区出现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到了元朝,政府把藏族地区的分裂局面统一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物。
这是中央在西藏设官建制的开始。明朝承袭元朝管理制度。
清朝统一中国后,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并任命驻藏大臣,会同地方办理西藏事物。公元641年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联姻,被唐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公元71O年,犀德祖赞又与唐朝的金城公主联姻,由于与东部中原地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西藏社会逐步有了很大发展。元朝把藏族地区置于中央王朝统一治理之下,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
明朝也设置了行都指挥使司等地方行政机构。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务。
对西藏地区正式册封达赖喇嘛(1653年)和班禅额尔德尼(1713年),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1751年),并任命驻藏大臣(1728年)。历届民国政府也在中央设立了管理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
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是中央派驻地方的专门机构。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建立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处,1965年正式建立西藏自治区。
好了 就给你这么多 其他的你到网上也找得到 最后要说 拿分不重要 重要的祝你的论文成功 写出一篇好文章。
4.西藏民俗文化论文摘要200字
西藏,这个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气势傲然于世。
千百年来,生活于这块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内蕴和特有的高原风采深受世人的瞩目和关注。
一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活动方式。显然,民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产生的历史十分久远。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的物质民俗行为便与人类的活动相伴相生。
人类要繁衍发展,离不开两性交媾与生育,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至关重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婚、育习俗。其他诸如信仰、礼仪、节日、游艺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出现和形成的。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的活动,便有了文化的创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动形式。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几大类别。物质民俗指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社会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丧嫁娶及人生礼仪等相关内容;精神民俗则以信仰、节日、民间文学和游艺为其代表。
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盖着人类民俗文化的一切领域和方面,同时,又自成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考古学和地理学资料表明,青藏高原是人类的故乡之一。至迟在1万至5万年前,西藏高原便有古人类的活动足迹。
发现于藏南定日县苏热、藏北申扎县珠各勒、多格则和各听、阿里日土县扎布等五处地点的达200余件旧石器便是明证。距今四五千年前,西藏各地已普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1]阿里、那曲、拉萨、昌都、山南、林芝、墨脱等地几乎遍及全藏的大量新石器的发现,特别是昌都卡若遗址和拉萨曲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证明西藏高原的远古先民已创造了堪与中原新石器文化相媲美的西藏古文化。 如果说混沌之初人类之始以至旧石器时代民俗文化的具体情形我们还无从知晓,那么,西藏民俗文化的滥觞则有据可考于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昌都卡若原始村落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西藏远古先民生活的图景。卡若遗址位于西藏东部昌都西南约12公里的卡若村附近,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发掘出土了大量建筑遗迹及石器、骨器、陶器和各种动物骨骼、粮食等。
发掘了房屋基址28座,有圆底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类型。发掘出用作生产工具的各种石器近8000件,骨器约400件。
出土的生活用具中有陶片20000多片,分罐、盆、碗三种器形。装饰品共出土50件,种类有笄、璜、环、项饰、贝饰、牌饰等。
[2]卡若文化为我们展示了西藏远古先民衣、食、住、佩饰等物质和精神民俗的基本风貌。 继卡若遗址之后,拉萨曲贡遗址为我们揭示了西藏腹心地区距今三四千年前远古居民生活的情形。
曲贡遗址分早期文化遗存和晚期文化遗存。在早期文化遗存中,出土了多种器形的石磨盘50件,磨石(磨棒)44件和石杵7件。
这些磨盘磨石主要用于加工谷物。出土陶片50000余片,陶器种类有罐、盂、杯、碗、豆、盘、器座等,以罐为主。
出土装饰品23件,质料为骨、陶、石三种,其中有骨牌饰1件,骨笄7件。出土的动物骨骼中有牦牛、绵羊和狗等,牦牛和绵羊在当时饲养已比较普遍。
在晚期文化遗存中,发掘土坑石室墓29座,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式,平面形状有长方形和方形两种,墓坑内一般用砾石块堆垒成壁,葬式主要是二次葬和屈肢葬。曲贡土坑石室墓的绝对年代当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最晚不会晚于公元初年。
在M203墓坑内出土一件铁柄铜镜。曲贡遗址还出土了两件网缀,在几座灰坑中还发现了鱼骨。
[3]这一切,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拉萨一带土著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料。 西藏各民族丰富的神话传说,也形象地反映了西藏高原远古先民的生活史。
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都有“猴子变人”的神话,讲述远古先民树居野处,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后逐渐繁衍,形成人类各支系的情形。珞巴族的许多神话,还讲述了人类如何受鸟的启发发明了弓箭,受蜘蛛活动的启迪学会了织布等。
据敦煌文献和藏文史籍载,西藏古代曾经历过众小邦统治。其中“十二小邦”之一的雅隆悉补野部后来不断壮大。
约公元前3世纪,聂赤赞普作为第一个赞普(王)出现于藏族历史上,当时还修建了称为雍布拉康的第一座宫堡。到第30代赞普达日年塞时,诸小邦的大部分领地已归于悉补野治下。
经过松赞干布祖孙三代的励精图治,在公元7世纪初,统一了吐蕃全境,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奴隶制政权。其时,“南方之‘珞’与‘门’”亦被收为属民,当时珞瑜的珞巴人和门隅的门巴人已臣属于吐蕃政权。
吐蕃时代,是藏族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西藏民俗文化走向兴旺繁盛的时期。从史料看,当时民俗文化的主要方面和形式已基本定型。
如衣以毛褐,食以乳酪、牛羊肉。
5.急需藏传佛教的小论文.
藏传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
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 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自寂护论师传入大乘佛教及随瑜伽行自续派,莲花生大师来到西藏,制服了外道(苯教),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础,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
此后经过朗达玛灭佛的波折,佛教经过灭佛运动的破坏后重新振兴,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格鲁、觉囊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在宗喀巴大师创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后,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
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中国藏传佛教开始於西元七世纪中叶。
当时西藏的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底公主(藏名尺尊或赤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到了八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寂护大师及弟子莲花戒入藏,逐渐奠定藏传佛教的基础,但此时仍有许多人反对。
后寂护大师返印,敦请莲华生大士由印度入藏,传入密宗,折服了原来盛行的苯教,佛教於是得到了弘扬。 寂护与莲华生大士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度僧出家,成立僧伽,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据现存的登嘎尔目录(布敦认为是赤松德赞王府所编),当时译出的大小显密经律论有738种(内从汉文转译的32种),故当时佛教流传是很兴盛的。
莲华生大师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他吸取了许多西藏传有的传统与信仰的元素,加入印度佛教之中,使得佛教信仰得与在西藏生根,建立了独特的藏传佛教风格。 当时唐朝禅师摩诃衍(Mahayana),藏文称其为「和尚」(Hva-san)或「大乘和尚」(Mahāyāna Hva-san)入藏宏扬禅宗,后与莲花戒辩论失败,赤松德赞下令不得再修顿门法[1]。
因为西藏王室刻意压抑汉传佛教的影响力,使得汉传佛教无法进入西藏。但是在西藏固有的大圆满、大手印传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汉传佛教影响的痕迹。
在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朗达玛灭佛,曾有一段时间(公元842-978年)佛教沉寂了。后来由西康地区再度传入,藏传佛教又得复苏。
在朗达玛灭佛后,因经典散失,开始有人发掘编辑旧有保留的佛经,称为伏藏,根据前弘期旧译经典及伏藏所建立的教派称为宁玛派,又称旧派。而在朗达玛灭佛之后,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译的经典,称新译。
西藏史上称朗达玛灭法之前为前弘期,之后由大译师仁钦桑波重兴的佛教为后弘期。此后印度的佛教学者,特别是遭遇变乱时期的那烂陀寺、超岩寺等的学者,(印度比哈尔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庙在1203年被入侵军全部毁坏),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经,传译事业因而兴盛,著名的译师有马尔巴等人。
十一世纪时有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入藏(1042年),又大弘佛法,重建僧伽,传播中观应成派大义,同时藏族比丘仁钦桑波(宝贤)等翻译了很多的经论。 印度传入西藏的佛学,主要的称五大部,就是『因明』,『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庄严论』。
藏文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近六千部中绝大多数是直接由梵文翻译的,少数是从汉文转译的,因此,印度后期佛教的论著丰富保存在藏文大藏经里,尤其是因明、声明、医方明等论著数量庞大,这些译著都非常重要。 喇嘛教传播的另一高潮是在明神宗时代,俺答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见面殿下在蒙古传播的种子,蒙古源流说,俺答汗的从孙切尽皇台吉是第一位信仰喇嘛教的皇族,到十七世纪中几乎所有蒙古人已信仰喇嘛教。
6.你所知道的藏文化的论文
藏文,指藏族使用的藏语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适用地区主要有:中国境内的藏族人,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内的一部分人。藏文属于音位文字类的元音附标文字, 关于藏文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佛教学者认为是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派遣藏族语言学家吞弥·桑布扎到北印度学习梵文,回国后引用梵文字母创制的。但雍仲本教学者则认为藏文完全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
据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吐弥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学、拜师。返藏后,仿梵文“兰扎体”,结合藏文声韵,创制藏文正楷字体,又根据“乌尔都体”创制藏文草书。但这一传统观点已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他们以为创造藏文的并不是被人们一再颂扬的吐弥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来记录原始宗教经典的。甚至有的学者倾向于认为“藏文是依据象雄文创制的 ”。
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认为藏文改造自梵文者认为这种改造关系就是“能一一转写”的原因;而认为藏文自起自象雄文者则认为这种能力是藏人为了能不有损地诵读佛咒而改添定制的。不过,即便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藏、梵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文,藏文虽能毫不有损地复述出梵文的语音,却对其意思仍毫无办法,还是只能倚靠翻译。另外,在汉藏语系诸语中、同时也在中国各族文字中,藏文的历史长度、文献丰富程度都仅次于汉文。
7.藏族舞蹈的论文
【 作 者】强巴曲杰 【作者简介】强巴曲杰,西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西藏拉萨 850000)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藏族人民的美学理想。 【关 键 词】藏族传统舞蹈/舞蹈理论/身韵、动作、姿态/审美特征 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一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
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
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
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
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西藏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
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
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
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 二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
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
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
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
8.藏区的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字
在佛教传入以前,西藏主要信仰土著的原始宗教——本教。
公元7世纪,佛教从尼泊尔和中原内地传入西藏,与本教经过长期的碰撞和融合,逐步形成具有西藏特色的藏传佛教,成为中国佛教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藏传佛教大小乘兼容,以大乘为主,显密俱备,尤重密教,尊崇上师,并形成活佛转世等独特的教义和仪轨。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藏传佛教逐渐形成了许多教派,影响比较大的有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格鲁派(俗称“黄教”)。西藏自治区现有藏传佛教寺庙1700多座。
除藏传佛教外,西藏还有一部分藏族信仰基督教,一部分门巴族和登人信仰原始宗教,一部分世居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关于藏族的信仰毕业论文(谁能把我写一篇关于藏族人信仰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