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需一片关于商品经济的论文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乃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消长的过程。
(注:李埏:《中国封建经济史论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15页。)因此,要全面而又科学地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必须大力开展对商品经济史的研究。
随着近20年来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商品经济问题是重新正确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应强调重视商品经济的研究。
大力开展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史的研究,首要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因为这关系到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和以什么样的思想为指导去研究商品经济问题,并进而科学认识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
最近,宁可先生强调:"从中国社会形态的研究,寻求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不能不注重中国经济形态的特点,这里包括了商品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而寻求中国经济形态的特点,商品经济的特点和作用也许能给我们以线索和启示。"(注:宁可:《中国社会形态中应当注重的一个方面-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再认识笔谈"),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其意盖在于此。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揭示。
但这并不能说明该问题已无探讨的必要,而恰恰说明这只是一个重新认识的开端。下面,试就此问题略抒管见。
一我们先从对已有的特点的分析谈起。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商品经济问题和探讨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论著中,都曾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
其中,姜守鹏先生的《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点》(注:见《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是有关此问题的专文。
限于篇幅,以下围绕此文做出分析。在该文中,姜先生将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点概括有三。
第一,"土地私有,土地较早成为商品,可以自由买卖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重要特征。"单从时间上看,中国在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之时,就确立起了"民得买卖"的地权原则,土地买卖逐渐盛行起来;而在西欧,到公元11世纪之后,"在大多数国家内,起初不能让渡和不能分割的'贵族'土地,渐渐变为可以让渡和可以分割的;实际上,它已被分割到漫无止境。
"(注:〔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44页。)土地买卖才发展起来。
显然,中国历史上土地成为商品,可以自由买卖确实比西欧要早得多。进一步来看,在中西方土地可以买卖之前,土地都是不能任意买卖的。
在中国,西周就确立起了"田里不鬻"的地权原则;而在西欧,由于土地处于高度稳定状态,不能买卖,马克思曾称之为"不动产"。然而,分析土地的买卖不能离开它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形态。
结合社会形态来分析,在西欧,土地不能买卖的时期是领主制阶段。伴随着土地的买卖,领主制解体,整个社会进入了地主制阶段;在中国,土地不能买卖的时期恰好也是西周至春秋战国的领主制阶段。
伴随着领主制的解体和地主制的到来,土地买卖发展了起来。换言之,土地买卖是地主制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经济现象;从地主制产生之日起,就会有土地买卖,并无此先彼后之分。
认为土地较早成为商品,可以自由买卖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一大特点的观点,主要是将中国的地主制与西欧的领主制作了对比之故,故而这种对比显然是不妥的(详后)。如果用中国的地主制与西欧的地主制作对比,那么,根本就无此一说。
因为,土地买卖与地主制是同步的,并无此先彼后之分。第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生产者主要是农民。
"其根据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包括自耕农和佃农)具有较大的人身自由和经营自主权,具备成为小生产者的必要条件;而西欧庄园制下的农奴则情况完全相反,并且,农业是领主庄园制经济,属自然经济范畴,其商品生产主要是居住在城市里的手工业者。我们知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是简单商品经济,交换的发达和商品生产的不发展是其基本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这里,正是商业使产品发展为商品,而不是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以自己的运动形成商业。"(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6、371页。)
也就是说,当时虽然有城市手工业者生产的商品,但大多数商品则是来自于各生产部门的产品。由于封建社会生产的主体是占社会劳动力绝大部分的农民,尽管中西方农民在人身自由和经营自主权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应是社会商品的主要生产者。
市场上商品的种类充分说明,农民均是中西方封建社会里主要的商品生产者。在中国,除盐、铁等大宗商品是来自于手工业部门之外,很多商品都来自农业部门,出自农民之手。
粮食、纺织品、茶叶等农产品都成了大宗商品。西欧的情况与此相差无几,大多数商品是庄园中人身并不自由的农奴生产的产品。
据12世纪留传下来的商税税则记载,市场上的主要商品有牛、马、腌肉和熏肉、腌鱼或熏鱼、麦及其他谷物、蔬菜、葡萄酒、蜜、油、干果。
2.毕业论文《对降低产品成本途径问题的研究》怎么写
提供一份《对降低产品成本途径问题的研究》论文的写作提纲,供参考。
对降低产品成本途径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深化成本管理改革也日益成为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基本法则,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不断降低产品成本,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关键词:成本意识,成本控制,采购成本,经济效益 目录: 一、成本提高的因素 二、降低成本的途径 三、降低成本措施中生产组织机构的划分 四、降低产品成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论现代成本控制目标 《财务与会计》 2、现代企业制度下降低成本的途径 《黑龙江财会》 2001年7月 3、略论采购成本的控制 黎荣泽 〈财务与会计〉 4、余 华 《财会月刊》 中华财会网 5、傅浙铭 《成本销价策略》 广东经济出版社 6、欧阳清 《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 东北财经大出版社 7、田中一成 《全面成本管理》 文汇出版社。
3.论文一篇
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现状及对策浅探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发布的,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现状及对策浅探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现状及对策浅探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中国已加入WTO,企业必须拓宽国际市场,积极开展国际营销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随着我国企业纷纷走向国际市场,企业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国际营销 现状 对策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中国已加入WTO,我国经济将更多地融入世界,企业将更直接地参与国际竞争,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市场对产品的多方面需求促进我国企业积极开展国际营销,市场导向也已成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中心。 我国部分企业将受到激励,以其自身实力走向国际市场。
激励企业进行国际营销、拓宽国外市场,不仅可以挣得外汇,而且可以吸引外资,还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生产与流通日趋国际化,国际营销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企业在立足国内发展的同时,纷纷走向国际市场,但企业在国际营销活动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的现状 1、国际营销观念尚未建立 一些陈旧观念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发展。
我国企业受几千年传统文化和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国际营销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缺乏主动的开拓精神。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拥有客户和销售渠道,这需要企业主动去争取。
在长期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主动出击常被认为是侵略、不友好的象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这种保守思想必将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2、对市场调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不重视市场调查,主要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从投产到销售完全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市场调查对失去自主权的企业来说已毫无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企业虽然花了很大的精力进行广告宣传,但对市场调查仍重视不足。 如果把现代企业营销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经济链条,市场调查就是其最基本一环,它直接影响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甚至售后服务,不了解市场行情就不可能建立的合理、顺畅的营销体系,更为严重的是产品积压,不仅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
3、出口渠道不畅,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强 目前在我国出口产品中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较大比重,加上我国产品向来是一流的质量、三流的包装,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形象。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专业外贸公司收购,然后通过转售给香港等地的中间商实现的,这是一种典型的产销分离渠道。
专业外贸公司没有实体相依托,生产企业又缺乏必要的销售渠道,两者的作用均受到限制,加上国家对工贸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缺乏协调,常导致工贸间矛盾激化。外贸公司为垄断出口常封锁信息,这对生产企业不利,进而对外贸公司自身造成更大影响,严重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4、缺乏科学的产品质量观 产品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产品的质量,我国企业缺乏科学的产品质量观。科学的产品质量应包括核心产品的优质化、形式产品的高质量和多样化、优质的服务,企业往往以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作为产品的代用质量标准,常导致核心产品质量下降。
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突出反映在忽视后两方面的质量内容。比如,作为我国出口强项的机电产品,由于售后服务未跟上而直接影响到该类产品的出口。
除了以上两大方面问题外,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还存在着诸如异国文化的适应性较差,企业间开展国际营销活动时缺乏支持、配合等问题。 二、完善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的对策 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是体制上、观念上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
1、树立全球化营销观念 观念创新是企业营销的先导,我国企业不能仅满足于树立市场营销观念,而应追求与环境相适应的新的营销观念。 一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早已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营销活动。
如可口可乐公司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布有生产据点,在100多个国家拥有市场,成为一个总部设在美国的全球公司。 2、加强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提高产品竞争力主要是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获利能力,从我国出口产品状况分析即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确立整体产品观、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品创新是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产品创新应从产品整体概念出发,包括产品标准创新,产品品种、花色、样式创新,产品包装创新,产品品牌创新,产品服务创新等。
狠抓产品质量,确保核心产品优质化。另外,企业应不断吐故纳新,确保产品形式的多样化,其重点是做好产品包装工作。
要结。
4.求一篇“关于各种零售业态的研究”毕业论文
某小型超市的仓储管理研究
摘 要
近几年我国零售业发展突飞猛进,但货物存储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社区小型超市,本文从仓库管理理论的观点出发,主要论述了小型超市在运用仓储管理理论上的特点与改进。
本文首先通过引言大概介绍了超市商品存储管理,通过仓储管理来改善超市卖场货物堆存的混乱场面,提高商品周转率,减少货损货缺,有利于提高超市商品存储效率。在通过超市概述和成都零售市场的概述,结合案例,提出小型超市仓储管理空间利用率低,设备技术等水平底.商品过期和缺货现象严重等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第三章订货、小型超市商品存储基本方法,浅谈怎么改变小型超市存储方法。最后介绍了盘点的程序和注意事项,企业经营成果及盈亏必须经由盘点作业才能检验。可以说,它是衡量超市经营好坏的最标准的尺度,通过存储和盘点以期改善超市存储现状,获得经济效益。
关键词: 小型超市,仓储管理,商品存储,盘点。
目 录
摘 要 1
目 录 2
第一章 引言 3
1.1 问题的提出 3
1.2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3
第二章 某小型超市货物存储管理 5
2.1 超市概述 5
2.2 成都市零售市场概述 6
2.3 某超市概况 6
2.4 某小型超市仓储问题及解析 7
2.4.1 空间利用率低,存在安全隐患 8
2.4.2 商品过期和缺货现象严重 8
2.4.3 仓储管理设备技术等水平底 8
第三章 某小型超市货物存储建议 9
3.1 订货 9
3.2 某小型超市商品存储基本方法 10
3.3 某小型超市的盘点作业 12
第四章 结 论 15
总结与体会 16
致 谢 词 17
【参考文献】 18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中国消费市场是世界上潜力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零售业销售额年年递涨,如图1.1所示。随着竞争日趋激烈,零售商业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时代已经结束。据保守估计,中国超市的平均缺货率为9.9%,远高于国外同行水平,每年因畅销商品未能及时上架销售导致的损失就高达830亿元。商品缺货研究直接反映出中国零售市场供应链效率低下、运营水准不高的现状。从管理学角度看超市仓储存储货成本,是超市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核心成本, 即超市的存储货负担只要下降几个百分点,就能够急剧地提高其利润。可见超市企业的仓储管理是成本控制的重要一环,它关系到整个超市的成败。商品信息反馈不及时,预测不精确.导致存储货结构、周期不够合理,给企业造成了多余的物流成本。越来越多的超市管理人开始意识到仓储管理的重要性。
图1-1 中国零售业销售额图(中国零售网)
1.2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超市中商品存储管理的理论、方法和运用。在研究仓库的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零售行业的商品管理仓储经验,总结适应于中小型超市的商品存储管理方法。
本文研究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中的超市商品存储管理:店面既是卖场又是仓库,类似于便利店的小型超市,是以满足顾客便利性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在 100—200 平方米之间,店址通常位于住宅区附近,深入居民区长时间营业,小型超市天天开门,并且经营方便商品的周转快,但是种类有限。这类商店营业时间长,主要满足顾客的不时之需, 而商品的价格则相对高些。然而,它们却满足了一种重要的消费需要:经销消费者日常生活必需的、购买后迅速消费的商品。
这类超市在我国城乡占有相当的比例,非常具有研究的普遍、现实意义。立足于仓储管理活动的一般作业流程和方法,通过对某超市仓储活动产生的数据的分析,重点分析了某些商品的订购策略、存储管理活动,提出改善超市商品存储管理的方法。以期通过超市商品存储管理,改善超市卖场货物堆存的混乱场面,提高商品周转率,减少货损货缺,有利于提高超市商品存储效率。为超市营造良好的卖场环境,改善服务质量以提高超市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文秘杂烩网
5.毕业论文啊,关于经济方面的有哪些好题材啊,帮帮忙哦,十一月底
提供一些经济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1.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对策研究 2. 亚洲共同市场展望 3.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评估 4. 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保护 5. 切实注重“三农问题” 6. 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意义 7. 如何看待“房地产热” 8.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9. 振兴中华商业,弘扬“老字号”传统 10.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11.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 12. 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 13. 银行不良资产构成研究及解决对策。 14. 企业研发项目投资与企业绩效研究 15. 企业资金约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6. 日本式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 17. 论战后日本东亚区域合作政策及其走势 18. 美、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研究及启示 19. 日本通货紧缩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评价 20. 日本经济的重振与中日经贸关系 21. 如何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2. 就业和再就业研究 23.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意义 24. 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25.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26. 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27. 电子商务下的市场营销 28.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29. 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障碍与改革措施 30. 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31. 中国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32.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研究 33. 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 34.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35. 中国货币传导机制研究 36. 中国养老金投资及其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 37. 中国投资连接保险产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38. 中国汽车贷款问题研究 39. 中国城市用水的水价问题研究 40. 控制城市空气污染的政策性工具分析 41. 我国可持续经济增长问题 4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其对策 43. 如何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44.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 45. 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思考 46. 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 47. 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 48. 略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49. 中国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现状与问题 50.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51.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中国对外区域经济战略 52. CEPA实施对大陆和港澳的影响 5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和东亚经济合作 54. 利率自由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55. 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6. 当前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其特点 57. 美元汇率变动的影响 58. 石油价格变动的影响和中国的能源战略 59. 中国纳税人意识研究 60. 预扣制下所得税意识研究 61. 电子商务税收问题 62. 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功能分析 63. 增值税改革前景 64.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65. 跨国银行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 66.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独资化”趋势的动因分析 67. 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 68. 中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分析 69. 银监会与中国银行业监管和改革 70. 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 71. 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研究 72.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风险防范研究 73. 国际金融监管模式比较研究 74. 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意义 75. 论海峡两岸“三通”的前景 76. 峡两岸经济的互补性 77. 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义 78. 发达国家主张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79. 中国中、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80. 东北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81. 中国外贸进出口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82. 中国屡遭国外反倾销起诉的主要原因 83. 中国如何利用WTO规则参与全球公平竞争 84. 中国房地产价格失控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85. 对企业领导层实行年薪制的评析 86. 中国汽车业发展前景研究 87. 中国机电铲平国际竞争力研究 88. 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国际比较 89. 发达国家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原因 90. 论外贸出口中的“以质取胜”的战略意义 91. WTO与区域合作的互补竞争 9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与障碍 93. 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94. “入世”后中国反倾销的特点及前景 95.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有关对策 96.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97. 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问题 98. 房地产泡沫研究 99. 房地产价格分析 100. 收入差异分析 101. 中国农业保险初探 102. 保险投资的风险与防范 103. 投资银行问题研究 104. 公司财务 105. 行为金融学 106. 中国证券市场实证分析 107. 组织行为学中的自组织行为与社会实践 108. 沟通与冲突化解的案例思考 109. 理性人假设与经济学思维 110. 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同质化弊端 111. 劳动力流动的障碍与成本 112.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 113.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114. 金融混业经营研究 115.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研究 116. 市场竞争中的企业行为研究 117. 当代国际贸易中政府的作用 118. 金融监管与金融自由化 119. 经济转轨与俄罗斯民族资本的发展 120. 投资自由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21. 投资自由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22. 内地与奥门特色经贸关系进展与展望 123. 21世纪中国国际投资政策建议 124.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25.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126. 反倾销问题研究 127. 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 128. 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129.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方式 130. 对财政权与事权关系问题的认识 131. 基层财政问题及解决途径 132。
6.产业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提供一些产业经济学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1.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度环境构建
2.加入WTO后我国电信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
3.基础设施领域的民营化问题
4.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融资问题
5.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制问题
6.城市化进程中的二元结构难题及对策研究
7.城市化与二、三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
8.从电力严重短缺看基础性产业的市场化改革
9.从电力短缺看基础性产业超前建设的必要性
10.基础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超前建设程度的研究
11.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难点与路径
12.“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发展研究
13.产业集群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
14.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
15.专业市场的交易效率及其创新转型
17.中小企业集群组织结构研究
18.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19.论我国医药价格形成机制
20.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放松管制政策
21.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22.医疗服务市场化与医疗体制改革
23.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24.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管理机制研究
25.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包括水价、管理体制等)
26.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研究
27.某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问题
28.矿业安全问题研究
29.目前我国煤、电价格冲突问题研究
30.对我国邮政产业管制体制改革的分析
31.论我国民航产业的放松管制及其管制政策
32.论我国城市公用事业融资体制改革
33.后WTO时代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
34.流通产业政府管制研究
35.自然垄断产业政府管制研究
36.第三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37.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发展研究
7.经济学论文及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
二、
1、
2、
3、
??????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8.求一篇《浅析生活中的XX经济现象》选修课 生活中的经济学 论文
简谈生活中的经济学 姓名:罗某某 学号:2010980064 班级:审计(1) 班 说到经济学,很多人会觉得它很深奥,枯燥,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其实,就像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大街上女孩子裙子的长短来分辨经济景气程度一样,生活中的不少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又是另外一番风景。 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
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
《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这种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
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
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
而“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将略显抽象的经济学与我们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中国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目标的情况下,经济学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分析投资股票、买房前斟算性价比、就连女人们热衷的商场打折。
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股市跌涨,房价会有高有低,商场又为什么要打折呢。这些就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目的: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比如说这些例子: 为什么牛奶总是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要装在圆瓶里? 这就是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 原因之一可能是,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就喝的,所以,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
而牛奶却不是这样,人们大多不会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并且,就算大多数人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成本效益原则”显示,它们仍然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
不错,方形容器的确能节约货架空间,但牛奶一例中节约的空间,显然比软性饮料一例中来得更划算。因为超市里大多数软性饮料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但牛奶则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
所以,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 这个问题的解释看起来似乎有点落伍,但是其中关于“产品设计应该考虑成本收益”的经济原理,在现在很多地方还是很受用的。
还有一个就是我曾经看到过的一个关于麦当劳咖啡续杯的问题。 大多数企业都要卖很多种类的货物,要想维持经营,企业用不着对每一件货品索取高于其成本的费用。
相反,它只需要使总收入等于或超过所卖货品的总成本就可以了。所以,要是套餐、甜点和其他物品已经包含了足够的利润率,餐馆 当然可以提供免费续杯服务,同时又不亏本。
那餐馆为什么会想到提供免费续杯的服务呢?因为竞争。在餐馆业里,随着就餐顾客的人数增长,他们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就会下降,而且因为餐馆为每顿膳食索取的费用必须要高于该顿膳食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就是在任何产量水平上,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所以,只要能吸引到额外的主顾,餐馆的利润就会有所增加。
还有许多许多类似的例子,在这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老师每次课前总会放一些幻灯片,里边有许多关于哲学的东西。
在学了生活中的经济学后,总觉得经济学和哲学之间有着一些说不清的关系(完全是个人感觉),但是我在网上看的资料都没有提到这一点,也许是我多心了。 还有一点,看到弗兰克说过,“在发生一个经济行为的时候,人们总是出现依赖错误的信息做决定的情况,还有些时候会从正确的信息里推出错误的结论。
因为这个心理现象的影响,经济行为也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我们学了这门课程后,希望能尽量正确的分析已知的信息,从而做出最佳的判断。
总而言之,“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教会了我用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分析生活的的事例,对于我们将来立足与这个经济社会有很大帮助。
9.有关经济领域的论文,3000字
有关物流的 处在迅速发展中的中国物流,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处理好诸多的关系,协调发展。
从而,有许多政策性问题需要解决。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方针和政策,加强我国物流业的协调发展,使物流业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概括地说,发展中国的物流业需要采取“协调发展、稳步前进”的八字方针,并采取以下的八大协调政策: 一、现代物流业的基本内涵 物流理念被引入产业界后,其内涵一直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充。短短几十年间,物流由最初概念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在全球迅速成长为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型服务产业,并已进入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
所谓现代物流业,是指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务业。它通过对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相关活动,进行一体化管理,以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
因此,国际上通常把降低物资消耗而增加的利润称为第一利润源泉,把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带来的利润称为第二利润源泉,而把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润称为第三利润源泉。著名管理权威P.F.德鲁克则把现代物流业称之为尚待开掘的“黑大陆”。
二、现代物流业的基本特征 虽然物流活动存在已久,但在现代经济中,物流产业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与传统的物流活动或者生产、流通部门从事的物流活动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第一,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第二,现代物流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第三,现代物流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
三、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物流业发展呈现出五大趋势:一是系统化趋势。为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商品流动过程,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专业化的供应链,物流系统也就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二是信息化趋势。
借助于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整个物流系统实现管理电子化,物流业正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新阶段;三是专业化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企业为精干主业,提高效率,逐渐把物流配送业务交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去做。
第三方物流能够发挥集约化、专业化的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物流合理化,从而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趋势。仓储现代化表现为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组织起高效的人、机、物系统;运输的现代化则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与管道的综合运输体系;五是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
传统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但现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将商品的交易、产品的位移和信息的传递集成在一起,实现了三流合一。
四、我国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政策 基于上述分析,发展中国的物流业需要采取“协调发展、稳步前进”的八字方针,并采取以下的八大协调政策: (一)发展物流业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协调的政策 物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相协调。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实现这一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物流业的跨部门和多环节以及服务业态和服务种类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相协调,具有其内在的要求。物流既涉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设备制造业、物流信息业等诸多产业部门,还涉及物流经济活动中的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货运代理业、物流咨询服务业等诸多行业,涉及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其内在要求:一是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根据产业结构的理论,不同的产业结构有着不同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水平。
结合大力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过程,有计划地进行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在更高的水平上稳步发展,促进中国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现。二是物流产业内部各种相关产业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和资源整合优势的发挥。
经济学大师们对产业组织有过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马歇尔对产业的组织形态进行了分析,美国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张伯伦对产业内的竞争与垄断进行了研究,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贝恩对产业组织的市场效率进行了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实现产业内的最佳资源分配状态是产业组织的目标。
物流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复合型产业,其产业组织的目标就是使物流产业内部资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必须反映这两。
10.寻一篇3000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的,操作比较复杂,因而需要较为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和计算手段,需要严格而科学的控制和管理体系。
而JIT的出现,就使ABC的应用成为可能。 第三节ABC的概念体系 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需要一套必要的概念体系作为支撑以便完整而准确地解释世界、探索规律从而指导实践,ABC也不例外。
ABC必要的概念有以下几种: (一)与作业有关的概念: 1、作业(activity),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的目标所进行的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各项具体活动。 2、作业链(activitychain),是相互联系的一系列作业活动组成的链条。
现代企业实际上是一个为了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活动实体的组合,所以企业就是作业链。 3、价值链(valuechain),从生产经营环节上看就是作业链,是从货币和价值的角度反映的作业链。
卡普兰教授等学者认为,立足于经营的最后一个环节(即产品销售到顾客的环节)来看,能够产生和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是需要大力加强的有效作业,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是维持作业或无效作业,需要严格控制。但是,无效作业不等于无用作业。
比如,修复残次品、管理活动,都增加不了价值,是无效作业,但却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的有用作业。 价值链需要不断的优化组合,如努力减少各环节的无效作业,使之逼近于零;在各环节有效作业中,提高其产出比例等。
前面提到的JIT、“零存货”、“零缺陷”和“单元(柜员)式”生产制度就是优化价值链组合的重要手段。 价值链的优化组合需要对其作科学的分析。
分析价值链应该体现市场营销意识,尤其在买方市场中,要从顾客着手,分析顾客支付的价格与其受益的比例、产品与竞争对手的比较,逐步延伸到厂商的内部价值链组合情况;控制价值链应该从产品设计环节开始,尽力改善价值链的组合,提高其投入产出比例。 (二)与作业成本习性(costbehavior)有关的概念: 1、短期变动成本,就是短期内发生变动的成本,与产出量呈正比例变动。
这与传统意义的“变动成本”口径是一致的。 2、长期变动成本,是短期内一直不发生变动,长期中虽不随产量变动,但是与作业量呈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比如产品质量检验费,不应该按产量分配给产品,而应该按照产品接受的检验劳务量(作业量)来分配,就可以看作一种长期变动成本。 作业量与长期变动成本二者的变动不一定是同步的,存在一个时滞问题,即作业量减少时,当期长期变动成本未必减少。
比如,当月企业质量检验次数减少了,但是检验人员的固定工资可能并没有马上减少。对此调整期的成本分配问题,应遵循“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3、固定成本,是既不随产量变动,也不随作业量变动的成本,比如西方国家企业中历史成本计价的“土地所有权”。 作业成本法下的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传统制造成本法下都叫“固定成本”。
(三)与成本动因有关的概念: 1、成本动因(costdrivers),又译作成本驱动因素,是对导致成本发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类重要的事项进行的度量,是对作业的量化表现。成本动因通常选择作业活动耗用的资源的计量标准来进行度量,如质量检查次数、用电度数等。
选择合理的成本动因很重要,最好由成本会计师、生产工艺工程师、ABC专家共同组成专门小组来做选择,要把企业看作价值链的组合,照顾到动因选择的全面性、代表性、操作性和动因与其他部门的密切关联性。 主要以资源消耗数量作为基础的动因,通常是伴随着短期变动成本而发生的,是分配短期变动成本的根据,大多既与作业量有关,又与产量有关,接近于传统的变动成本处理方法,比如制造业中机器运转时间、加料重量、工时(虽然不等同于传统成本法的“工时比例分配法”,但工时仍可以选择为动因)。
但是主要以作业量(可以看作工作量,但不是产量)为基础的成本动因,如检验、维修等部门作业,导致了长期变动成本的发生,是分配长期变动成本的依据。如表1-1: 表1-1制造企业的部分成本动因及各自驱动的成本 成本动因驱动的成本 生产批次生产、调度部门的相关成本 进料定单数量材料采购部门的相关成本 验收次数验收部门的相关成本 发货单数量发货部门的相关成本 维修次数维修部门的相关成本 检验次数质量管理部门的相关成本 生产调整和投产准备次数生产调整部门的相关成本 2、成本库,即作业中心,由相同性质的成本归为一类而构成,如维修车间、检验车间各自对应一个成本库。
选择成本库(作业中心)的类别时,也应该照顾其与整个价值链、其他部门联系的密切性。成本库的主要类别有: (1)单位水平作业中心,即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发生的作业量不变,作业总量随产量变动,如原材料耗用中心。
(2)批次水平作业中心,即生产每一批产品所发生的作业量不变,作业总量随生产批量呈正比例变动,如生产调度、计提准备、质量检验中心。 (3)产品水平作业中心,即为支付生产每类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作业总量随着产品的项目呈正比例变动,如产品测试中心。
(4)维持水平作业中心,为了维持生产环境所发生的作业,如冬天取暖、夏天降温、车间照明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产品经济问题研究的毕业论文(急需一片关于商品经济的论文)